智库中国 > 

CMF报告:中国经济具有独特韧性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新宇 郭泽涵 | 时间:2022-10-28 | 责编:蒋新宇

10月26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线举办,本次会议聚焦“压力下韧性凸显的中国宏观经济”,丁爽、毛振华、刘元春、赵伟、徐奇渊等出席论坛并参加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邹静娴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

邹静娴说,本次论坛主题是“压力下韧性凸显的中国宏观经济”,“压力”“韧性”作为关键词,有两重含义。一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压力不小,二是,不应忽视中国经济具有独特的韧性。

报告分析,在供给面,九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得益于基建一系列开工的拉动,延续了此前上涨的势头。供给面在复苏,但基础有待夯实,目前是一种“弱复苏”。

报告指出,影响今年增长主线的是两大拉动——出口、基建和两大拖累——消费、地产。1-9月以美元计,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为12.5%,显示出较强的韧性。报告认为,未来出口危中蕴机。9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在5.7%,此前7、8月份分别是17.9%和7.1%。“危”在哪里?一是未来欧美等国的衰退是大概率事件,二是西方等国友岸外包和产业回流会制约中国未来的出口,三是从统计的角度,前期出口价格因素导致了高基数效应,这也会制约未来中国出口的增长。机在何方?一是出口国别日趋多元化,中国对欧美出口在下降,但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在增加,二是出口产品结构在逐步改善。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具有独特韧性,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在不少细分领域有很多的隐形冠军。二是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上中国有很多行业领跑者。三是千千万万奋发图强的劳动者是中国经济的底气,他们在不确定的浪潮中逐渐在适应、调整、整装待发。疫情三年有余了,开始的时候大家把疫情当做短期冲击,但现在三年多了大家在给定的约束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三季度基建表现尤为突出的关键因素是前端的开工在加快转化为中后期的实物工作量。三季度解决了基建前期的 “三无问题”,即没资金、没法干、没动力。内需还是比较疲弱,消费不是全弱,主要体现在场景和收入限制两个方面。影响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和预期,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速是4.3%,尽管边际有所改善但整体仍处在修复当中,预期也是边际有所改善,但整体仍不容乐观。

报告分析,地产方面由多种原因导致,既有人口结构和城市化等因素导致长期趋势下滑,也有政策主动调整导致的结果,还与地产过去十余年间融资模式的变化有关。人口结构和城市化因素可以解释下滑,但现在的下滑远远超出了长期趋势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供给端融资的问题。地产行业供给端融资问题出在哪里?一方面是城投配资,过去一段时间城投自顾不暇,自身面临了“三道红线”诸多限制。另一方面,自2015年应付款(应付款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因采购商品物资、原材料、接受劳务供应,应付未付供货单位的款项)成为地产行业重要的融资来源,大致占到10%左右,应付款的本质就是上下游的工程款拖欠,这样的融资模式在经济好的时候没有问题,但是疫情的到来使该模式不可持续。

报告指出,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慢性病”,目前的症结是供给端融资问题。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要找准政策发力点。目前定位在“保交楼、保项目”不保企业。各地都出台了一定程度的刺激政策,主要是刺激地产需求、刺激买房消费,这里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地产企业融资供给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去刺激消费,消费者可能还是不敢买,还是存在担心。二是需求强、供给弱的局面下,有可能出现“类滞胀”这一最差局面。不过,房产这一“慢性病”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相比欧美中国在地产方面可能是更早实现出清的,地产“三尺冰寒”明年还是会产生拖累,但在边际上有所好转。

报告总结,两大拉动、两大拖累的框架,整体而言,未来拉动和拖累的力量方向上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力量都在边际上有所减弱,整体而言明年压力不小,下一步的关键在内需拉动上。

报告建议,应加快现有政策落实,增强后续政策协调性。应审慎评估明年内外部环境,制定适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增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全面落实。要时刻紧密关注国际形势发展,针对可能发生的变化甚至极端情况做好预案,保持战略主动。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从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刺激消费。提升扩张性政策直达性,推进前期政策落地。在金融风险方面要重点防范上下游行业三角债问题和地方债务问题的集中爆发。政策宜松不宜紧,更要防止收缩性政策叠加出现,避免市场过分解读以致恐慌情绪蔓延的情况,同时要充分回应市场关切,在关键理论问题上,绝不含糊。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