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助力大学生稳健就业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成 | 时间:2022-11-03 | 责编:申罡

文 | 陈成 湖南怀化学院招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处讲师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致力于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使命,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成果。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在学生工作中,高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思想领引,引导学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基层、奔赴西部、“骑驴找马”(先就业再择业),同时也应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使学生成为来之可战,战之必胜的虎狼之师。

高校当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的耐压耐挫能力。这就要求面临就业的学生必须是身心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就业工作指导者开展就业辅导工作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在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涯规划中,高校可以结合共青团工作,将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公共能力培养相结合。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机电专业的学生去社区为居民免费维修家电,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去敬老院照顾老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赴红色旅游景点做宣讲等,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计算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既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公共能力,也能保证学生修满素拓学分完成学业。就业工作指导者应当帮助每一位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使每位学生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耐压耐挫的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引导学生积极求职,服务学生顺利就业。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人,新增劳动人口为1600万左右,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新冠疫情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量毕业生选择考研、考编,但研究生毕业后终究需要就业,而体制内就业人群仅占我国人口比例的6%左右。高校需引导学生就业途径多元化,参加西部计划、服务乡村、参军入伍、入职中小企业等,而不是扎堆考编、考研。高校要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开设《就业指导》类课程,帮助每位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收集用人单信息的方法、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识别虚假招聘信息等;积极联系校企合作单位,举办招聘会,成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为求职受挫的毕业生,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疏导,消除烦躁、焦虑、自卑、抱怨等消极情绪。

深挖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高校传统勤工助学工作侧重于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学生获得资助,得以完成学业。然而,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大多忽略了勤工助学的目标和价值。勤工助学岗位不能仅仅是简单体力劳务,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要紧扣学校开设的专业,增加技术含量,使得勤工助学岗位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勤工岗位工作期间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经济利益,还有真才实干的能力,培养学生敬业精神,更要让学生感恩党的关爱,身怀家国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以“产学研”为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地方工作相融合。大学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要组成部分,能整合大学的四大职能。目前,全国各高校全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可以充分结合自身条件,以“产学研”为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地方工作相融合,为学生提供迈入社会前的演练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立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团队,解决痛点,就能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湘西某高校学生,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现状,以“老布新衣”为出发点,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涵盖艺术设计、财务管理、法学等专业。该团队将花瑶传统服装上的花纹移植到自己设计的服装上,与校外公司合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保护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学生自身转变了就业观念,增强实践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毕业后由求职者升华为提供就业岗位的创业人。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