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CMF报告:2020年至今年一季度消费者信心和疫情前无异,但之后开始下降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新宇 | 时间:2022-11-21 | 责编:蒋新宇

中国网11月21日讯(记者 蒋新宇)国家统计局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恢复向好,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仍大,消费不振是主要原因之一,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0.7%。在此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于11月19日举办线上热点会,邀请刘元春等多位知名经济学专家共同研讨“疫情下的中国消费:现状、成因及未来走势”相关问题。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CMF主要成员邹静娴发布专题报告。 

报告首先介绍了整体消费情况——全年呈现“类V型”,整体处于低位。“类V型”是指3-7月份同比增速在负数区间,最低点出现在4月份,如果数据停留在8月份,消费呈现“V型”。但事情并不这样,到8月份之后消费数据掉头向下,9月份实际增速跌至负区间,10月份名义实际双双转负,名义是-0.5%,实际是-2.74%。报告指出,消费疲弱结果是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有所下降。去年同期,消费对GDP贡献率高达62%,对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今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大幅下降至41%。

报告详解了消费的结构性变化。报告指出,疫情前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恩格尔系数都呈现向下趋势,这符合经济规律——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食品在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会逐渐下降。但疫情打乱了这一趋势,疫情后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上升,城镇从27.6%上升到29.2%,农村从30%上升到32%。报告指出,消费疲软主要集中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四大类,前三类与疫情后消费场景受限和社交半径缩小直接相关,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主要受房地产下行影响。

报告分析了消费不振的原因——消费能力减弱和消费意愿下降。消费能力看收入,疫情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且持续低于GDP增速。消费意愿看信心,消费疲软与居民的弱预期尤其是和就业相关的弱预期有关。2020年至2022年一季度,消费者对收入和就业的信心指数处在较高水平,这和疫情前无显著差异。但在今年一季度末,居民收入和就业信心开始下降,下降最多的是消费者对就业的信心,这与就业市场情况一致。

报告对未来消费形势作出判断。报告认为,对于疫情带来的消费疲弱问题,随着防疫措施的优化和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将得到改善。但疫情后长期影响消费的因素,包括收入和信心、收入分配、中小企业的退出和自动化替代等需要政策重点关注。

报告提出了拉动消费的政策建议。一是要提高防疫精准性、科学性,畅通经济循环。二是改善收入和预期,出台一系列“以工代赈”及标志性大项目以提升就业和市场预期。三是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有较强针对性的行业政策。四是宽松货币政策在当前利大于弊。

本次热点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发表评论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