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CMF报告:疫情对中国经济下行有很强的放大作用,但并不是本质原因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2022-11-29 | 责编:申罡


中国网11月29日讯(记者 申罡)26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年度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在大调整中温和复苏的中国宏观经济”,发布了“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2-2023)”。

报告指出,2022年在“三重压力”和超预期冲击叠加下,中国宏观经济实现了弱企稳。弱企稳态势来之不易,对疫情防控的进一步的优化、积极有效的政策托底和国内完整产业链与超大市场的支撑,共同应对了超预期冲击,尤其是疫情对经济的扰动。报告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下行有很强的放大作用,但疫情并不是中国经济下行的本质原因。中国经济下行的本质问题是总需求收缩和信心不足。在总需求收缩中,今年最显著的特征是房地产的深度调整,深度调整向上延伸到钢铁、建材等行业,向下延伸到消费行业比如家具、家电,即使剔除掉房地产的深度调整,消费也疲弱。因此,2022年宏观经济在消费持续疲弱的底色下,叠加了周期性的房地产下行以及超预期冲击等问题影响,又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弱企稳。

报告预测,面对弱企稳的态势,2023年将是国内外结构性因素加速进入变化的临界点,处在关键转换期,对中国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时,总需求收缩、信心不足等周期性下行因素延续。在结构性、周期性问题交织的局面下,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着不断再平衡的复杂局面。报告判断,2023年经济将实现温和复苏,在基准情形下预计实际增长率4.8%,名义增长率6.3%。2023年全年将呈现各季度增速逐渐加快的态势,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进入到新发展格局加速落地期。建议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如果设定为5%的目标,这个目标稍高于基准预测值。高于预测值,就意味着需要政策上进一步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而且是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

为实现目标,报告建议明年以进一步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核心,以积极的总量宏观政策对冲下行因素,财政赤字率设定3%,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提供系统性的破解房地产和中小企业困境的方案,将中国经济加速引入新发展格局。明年的宏观政策在总体上不能以应急作为主基调,而应该以未来的持续复苏、持续稳健增长作为核心。政策一定要注意分布有序有类实施,首先要在疫情纾困基础上再进行经济刺激和改革。政策一定要突出重点——房地产、中小企业、修复居民的资产负债表。

一是抓好精准防控。二是用好“二十大”红利。建议明年在全面系统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深入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财税体制改革上,要进一步坚持分税制改革方向,但是聚焦地方政府的财政运行。三是在总量政策上进一步保持宽松。疫后恢复需要时间,改革需要宽松的环境。就业要关注青年。财政政策以3%的赤字进一步优化支出,货币政策可以进一步考虑在今年降准基础上维持宽松状态,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力度。进一步激发收入增速。在整个内需上,既然是一个复苏方案,核心要以消费作为明年内需的关键,把内需和投资的重点放在消费上。四是在结构政策上,进一步以降成本为导向,同时推出系统性稳房地产方案,一方面是稳,但是长期更要促进房地产资产端的调整。五是要系统性地推出中小企业的复苏方案。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承办。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