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中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文明观的全球表达”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 | 时间:2022-12-01 | 责编:蒋新宇

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外文出版社与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11月29日举办“国际语境下的新时代中国文明表达”研讨活动。该活动是“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系列学术研讨会的第四场。

会上,来自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文化学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沃德研究院等单位的中方学者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胜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发展”为主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当下以西方文明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体系面临发展困境,西方学术界以多元文明冲突论、后现代主义价值解构论、生态伦理理论三种思潮做出回应,结果不尽人意。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破解了文明冲突论、价值虚无论、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非此即彼的道德悖论。

中央民族大学美籍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马克·力文(Mark Levine)分享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对他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马克·力文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16年,创造了80多首音乐来讲述他眼中的中国。他认为这两本书以外国人的视角向国际社会展示了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也激发了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决心。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中国道路与中国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重点阐述了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价值、中国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内容。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明具有深刻的关联性。中国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连续没有断裂的文明,之所以如此,其背后有一个“可大可久之道”,而中国式现代化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可大可久之道”。

意大利籍汉学家谢宗旭(AGOSTINO SEPE)以“夏禹与赫克托耳:中西文明共性之我见”为题发言。他指出,中西方文明皆源远流长,虽然历史演变、思想发展诸多方面上存在重要差异,但二者之间的共性也不容小觑,在文化、文学、哲学上均有体现。他从家国理念,忠诚与叛逆观念,对社会的批判等维度展开了分析。他建议,在进行文化传播与教学时,应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从而帮助学习者消除文化滤镜,更好地进行文明互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迪发言主题为“中国文明观的全球认同与国际传播”。他展示了有关中国主张、观念、价值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整体上国际对于中国话语的认同度较高,但是存在观念认同与实践感知的差距。他指出,应从战略传播的角度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围绕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开展国际传播工作。

上合国家青年平台SCOLAR Network主席胡凤兰围绕如何培养跨国桥梁、国际人才,以及如何定位国际化进行了发言。她以上合国家青年平台SCOLAR Network的模拟上合组织和思考乐书院等项目为例进行介绍,认为培养国际化青年人才离不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塑造,而同理心是培养跨文化交流技能的最佳方法。要真正做到国际化,需要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进行传播。

沃德研究院副总编辑杨胜云围绕“道家智慧的时代价值和传播创新”发言。他认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人类文明面临和平、发展、治理、心理等四大困境,人们应多从历史维度、哲学维度来汲取智慧,丰富和充实趋利避害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原则。作为中华文化最纯、最包容、最哲理的思想源流,道家思想蕴含着观察事物、把握变化、应处逆境的高度智慧。在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关切,创新融通中外的形式载体。

据介绍,该系列研讨会共有五场,包括“习近平关于中国文明观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和实践向度”“中国文明观话语体系建构原则与基本思路”“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策略与实践路径”“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世界意义”“国际语境下的新时代中国文明表达”。在深入系统探讨的基础上,将形成一批有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的研究成果,并依托中国外文局所属各机构平台进行实践应用和成果转化。

中国外文局综合业务部规划研究处处长孙伟、外文出版社编辑总监杨春燕、外文出版社文化文艺编辑部主任陈丝纶、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负责同志参加此次会议并与中外专家进行交流讨论。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