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邻避运动 ,舆评环评并举是良方
如何化解重大项目上马衍生的“邻避运动”,把“舆评”与“环评”一齐列入政府公共治理和重大工程的决策环节,尽力减少利益相关方“被代表”,疏导各种舆情,而不是选择性忽视,造成民意壅堵,形成一种环境集体行动。
标题图片

一、事件概述:

近日,浙江杭州因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项目选址,引发舆论关注,事件由群众不满升级至环保抗议最终演变成聚众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相关舆情极速高涨。

3月29日,《杭州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修编(2008-2020年)修改完善稿》在杭州市规划局网站公示,其中有关建设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内容,引发不满,一些村民担心建垃圾焚烧发电厂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4月24日,杭州城区居民及周边村村民向杭州市规划局提交联名信,反对建设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部分市民还要求对前述修改完善稿公示听证。当日,杭州市规划局即出具书面回应,称将对这些申请材料予以承办、给予答复。

5月7日起,不断有村民到规划建造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余杭区中泰乡九峰村聚集抗议。

5月8日,杭州市专门召开垃圾处置专家媒体沟通会。但就在当晚,村民发现,有载有测量仪器的车辆驶入石矿区,并认为这是焚烧发电厂已开始动工的信号。

5月10日,大量群众涌上02省道和杭徽高速余杭段,导致交通长时间中断。

5月11日下午4点,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边卫跃表示,11日零时许,现场大部分人员散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5月12日据杭州警方通报,余杭聚集事件已有53人被刑拘,11人主动投案。

统计显示,截至5月12日18时,事件网络新闻16272篇,新浪微博304578条,传统报刊1823篇,论坛帖文17855条。

“杭州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舆情信息分布图

二、媒体观察:

主流媒体的理性与冷静

杭州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主流媒体的报道较为理性与冷静。

13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解开垃圾焚烧的‘心结’,文章用“站在天安门前想问题,立在田间地头找问题”的方法,客观的剖析了杭州事件的相关各方,既有批评也有肯定。一句”在协调利益上,杭州还是有经验的。”看似平淡实则是对杭州的一种劝慰和鼓励,劝慰杭州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灵活的处理改革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鼓励更多的城市和地区,不要畏惧发展难题,要敢于同人民群众一道解决发展难题。

中央电视台则强调利益平衡,报道称权利有边界,维权要依法,“群起而攻之”的维权方式已成为一种公害,必须依法严惩。而政府有关方面对环境重大项目也必须严格论证,确保群众知情权。

如何合理应对杭州建垃圾焚烧厂事件,中国之声认为,需要做到公开透明,合理合法。垃圾焚烧是世界广泛应用的环保型项目,有效沟通,当能取得百姓共识。对合理合法的诉求不能不管不顾,对趁机打砸的不法分子要严惩。同样,对合理合法的决策也要勇于坚持,敢于担当,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政思维。

浙江余杭建垃圾焚烧厂引发民众不满,并演变为烧警车,袭击警员的暴力事件。中国日报社论认为,地方政府环保信用缺失是造成此类事件的根源。

《环球时报》与地方党报的基本立场并无二致。文章开头即对杭州市政府的强硬应对表示了坚定的支持,“我们支持杭州市维护法律尊严的这一坚决态度”。12日13日连续刊发两篇评论呼吁严惩暴力打砸者。文章称,“疑似污染项目”的邻避要求,在中国成了顽疾。纵容这个问题的发展就是整个社会的失序和无能化。国家需要坚决刹住邻避主义积极分子的“闹事气焰”以治标,同时要加紧推出能够有效化解争议、消除社会对项目非理性恐惧的整套办法以治本。

当地媒体:谴责打砸,积极组织舆论引导

统计显示,自5月2日至12日,国内传统媒体关注“杭州垃圾焚烧发电厂”报道排行前10名中,浙江媒体占据6大席位,分别是,浙江日报4篇、杭州日报4篇、今日象山4篇、都市快报4篇、当代生活报3篇、钱江晚报3篇。

从报道内容来看,以评论反对暴力打砸,以事实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垃圾焚烧发电厂成为本地媒体报道的焦点。

评论方面,《杭州日报》刊发了措辞强硬的评论员文章《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非法诉求”》。其中对这起事件的定性为:“这起事件已从原来的表达诉求转变成聚众破坏交通秩序和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等的严重违法犯罪活动。”

《浙江日报》也刊发了评论员文章《维权须走正道》。这篇内容简短、标题看似温和的文章,仍然持有与《杭州日报》同样的强硬态度:“而对于那些聚集堵路打砸事件中的少数不法分子,必须依法打击,严厉惩处,绝不姑息,决不手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法律的尊严。”

事实引导方面,“垃圾处置 重在监管”、“垃圾减量 任重道远”、“目击垃圾‘消化系统’”、“城市垃圾去哪了”、“零距离了解垃圾焚烧发电全过程”、“杭州将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市民考察团近期将赴国内先进的垃圾焚烧项目参观”成为本地其他媒体聚焦的核心内容。

市场化媒体支招化危机

较主流媒体分析不同,市场化媒体纷纷支招有关各方如何化解危机。

新京报评论认为相关各方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行事,才是解决群体性事件难题的最大良方。这个角度与《人民日报》早先的评论《靠什么破解PX项目等一闹就停难题》比较接近。北京青年报评论“垃圾焚烧厂争议”不能总以冲突为代价,则认为相关各方应从发展大局出发,慎重处理重大民生项目的落实执行。河北新闻网评论建议,相关各方要跳出利益的圈子,用更宽广的视野来处理难题。

四川在线评论指出严厉惩处网络造谣者“杀一儆百”,方能遏制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比于必须支持地方政府决策的本地党报,其他媒体则能够更多地反思冲突的缘起,更多地讨论“政府本该怎么做”。

新浪网评论认为,余杭区群体性事件,告诉我们,先有善沟通的政府,才有理性的公民;只有政府对群众以诚相待,群众才不会变得暴力。扬子晚报评论“不闹不解决”的困境何时能了,有关部门在试探到公众的底线后,再去给出针对性的回应,公信力在相互试探对方底线中变得脆弱不堪。

海外网则警示大众,“邻避运动”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邻避运动”还将继续发展。中国浙江网而“杭州垃圾焚烧厂事件”也再一次说明,政府部门关起门来决策,领导干部闭着眼睛干事,越来越行不通了。

三、专家:公信力缺失导致“邻避效应”快速发酵

杭州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多数专家认为,政府公信力缺失是导致抗议脱变的根本原因。独立评论人“老徐时评”称,杭州因为建垃圾焚烧厂引发了冲突。技术水平不是问题,政府诚信及企业管理才是关键。作家吴钩也认为,各种垃圾焚烧站项目,各种PX项目的建设,之所以引发各种对抗,并不是因为这些项目本身有没有风险,而是因为人们对政府不信任。

青年学者陆弃反问道,如果政府一开始就能够本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去做事,今天还会有这样的群体事件发生吗?专栏作家刘胜军一针见血的认为杭州发生群体性事件完全是罔顾民意的后果!受此情绪影响,部分专家更是彻底否定政府正在进行的项目论证。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孙海峰称,在公信塌陷的国家,什么科学论证都是装蒜帮凶。   

杭州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引发民意巨大反弹,一些媒体人则批评当地政府前期工作不到位。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认为,杭州市政府表现比较克制,处置还算妥当,不过前期工作很不够。资深媒体人丁来峰直言,焚烧技术在很多国家已经禁止,现在有更先进的技术可以分解垃圾,政府为什么不采用?

一些专家表示,重大工程上马确保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是化解危机的有效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认为,在某地建垃圾处理厂是否合理?是一个专业技术问题。但让民众知情,对利益受损者给予适当的补偿也是必须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者杜子建同样认为,此次群体性事件发生,杭州政府缺的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投票,一个让百姓表达主张的机会,而不单单是政府主张。

部分专家则对如何处置垃圾,是否需要建设垃圾发电厂表现出无奈的窘境。成都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米瑞蓉称,城市扩容制造更多的生活垃圾,垃圾的处理又需要科学环保,无论建在哪里都会有反对,怎么办?

杭州群体性事件,同样受到了法学专家的普遍关注。遗憾的是质疑的声音居多。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范忠信质问道,建垃圾焚烧厂本为环保工程,政府占理。但没有环评和听证,瞒住附近数十万百姓,强行动工就明显理亏了。

对于余杭法院介入群体性事件处置的问题,法学学者刘练军斥其为犯浑过界胡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表示余杭政府根本就是“不拿法律当回事”。此外,一些法学专家则对群体性事件暴露出的人祸表示担忧。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八品法曹”称,高温焚烧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方式,它对环境的影响要大大小于填埋,更小于露天堆放。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在这事上煽风点火,用心险恶!

四、网友:放弃暴力加强信息公开

杭州余杭欲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引发网民热议,截至5月12日18时,新浪微博时政热搜榜“垃圾焚烧”相关信息数量已有17482条,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多数网民呼吁,双方应放弃暴力争执,合理协商,妥善解决问题。部分网民则呼吁政府加强信息公开,用信息的“透明可视化”来阻止矛盾加大。

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迅速引发公众抗议,各种原因网民众说纷坛。一些网民认为,政府和民众间缺乏沟通,是事态进一步恶化的主因。网民“华山论贱”:“造这么大一个垃圾发电厂,可能对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毫无影响吗?为什么不提前跟市民沟通呢?”一些参与集聚的当地网民则在网络上表示,“不是不相信技术,但就怕政府监管不到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部分网民认为,当地政府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行为忽视了群众的感受。网民“糊涂一生”:“政府修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出发点是好的,问题在于政府没有知会群众就动工,群众不知其中利弊。”

同反对声音不同,部分网民则支持杭州政府垃圾焚烧发电的做法,认为矛盾冲突是民众的不理解造成的误会。网民“青刀筱麦2”就认为,建设垃圾焚烧厂是一件好事。“难道你们希望垃圾填埋?露堆?垃圾焚烧是目前最环保、最有效的技术,可以发电,灰尘利用新材料,还可以安排就业。”

此外,关于垃圾焚烧、垃圾分类的话题影响较大。有网民认为垃圾焚烧是一种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网民“丁德全”:从技术层面而言,垃圾焚烧当然代表先进生产力,必将全面取代垃圾填埋。部分网民则建议杭州率先试点垃圾分类做法。认证为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制片人的网民“小裕老黄”,杭州,可否就机立法推行垃圾分类,从政府到民众都行动起来,使杭州成为国内率先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

五、点评:信息对称是化解危局的根本

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筹划之处民众就有不满,既然项目尚处于规划论证阶段,为何演变成群众上街“散步”,值得反思。若如城投集团总经理章维明所言,垃圾焚烧厂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宣传工作,包括邀请国内顶尖专家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缘何当地民众却对垃圾焚烧厂秘密开工深信不疑,恐怕是当地政府做得不够。

一般地,政府力推的重大工程项目投资大,涉及的利益群体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也大,其决策和执行更需重视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政府在任何一个需要公众参与的环节让舆论缺席,都会引来网友质疑和声讨,甚至引发极端对立。

2012年,宁波镇海、四川什邡、江苏启东等多地发生环境原因导致的群体事件,使得环境问题成为年度公共议题,让“邻避效应”以最快的速度普及公众。这些舆论海啸的平息均以政府的妥协特别是项目的未遂而告终,事实上遵循了“群体性事件一票否决制”。政府在更多重大项目上也当以此为鉴,与其“拍脑袋”决断,坐等舆论汹汹找上门来,不如主动评估和沟通、设置相应的红线。

如何化解重大项目上马衍生的“邻避运动”,官方可参考公共治理理论,从决策环节开始,通过社区、网络等途径公开,让公众直接参与讨论,组织协调专家、媒体与舆情研究机构,借鉴以往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及时引入“舆论承受力评估”的制度化建设,注意“引进来”,吸取“环评”制度经验,扩大民意诉求渠道,把“舆评”与“环评”一齐列入政府公共治理和重大工程的决策环节,尽力减少利益相关方“被代表”,疏导各种舆情,而不是选择性忽视,造成民意壅堵,形成一种环境集体行动。

>>>>阅读原文

编辑:张林

标题图片
杭州垃圾焚烧厂争议
人民日报:解开垃圾焚烧的“心结”
东方网:垃圾厂选扯莫把群众关门外
新京报:摆脱垃圾焚烧困境要靠分类减量
环球时报:杭州要求打砸者自首是必要强硬
京华时报:政府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糊涂一生: 政府修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出发点是好的,问题在于政府没有知会群众就动工,群众不知其中利弊。
华山论贱: 造这么大一个垃圾发电厂,可能对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毫无影响吗?为什么不提前跟市民沟通呢?
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范忠信: 建垃圾焚烧厂本为环保工程,政府占理。但没有环评和听证,瞒住附近数十万百姓,强行动工就明显理亏了。
新浪网: 余杭区群体性事件,告诉我们,先有善沟通的政府,才有理性的公民;只有政府对群众以诚相待,群众才不会变得暴力。扬子晚报评论“不闹不解决”的困境何时能了,有关部门在试探到公众的底线后,再去给出针对性的回应,公信力在相互试探对方底线中变得脆弱不堪。
中国之声: 杭州建垃圾焚烧厂事件,需要做到公开透明,合理合法。垃圾焚烧是世界广泛应用的环保型项目,有效沟通,当能取得百姓共识。对合理合法的诉求不能不管不顾,对趁机打砸的不法分子要严惩。同样,对合理合法的决策也要勇于坚持,敢于担当,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政思维。
第八十三期
舆论关注成为饮用水安全战役导火索
舆论关注成为饮用水安全战役导火索
第八十二期
落实共识是博鳌论坛增加影响力的关键
落实共识是博鳌论坛增加影响力的关键
第八十一期
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
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
第八十期
马航失联飞机,看看世界怎么说
马航失联飞机,看看世界怎么说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张林 |电话:010-88828215 | 电子邮件:zhangl@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