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印度封禁中国APP措施升级,未必损人却着实害己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陶短房 丨 时间:2021-01-30 丨 责编:唐华 乐水

陶短房 旅加学者

1月25日,印度多家媒体报道称,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上周将针对TikTok、腾讯的WeChat、阿里巴巴的UC Browser、小米视频、Bigo Live、Club Factory等59款中国手机App的禁令“永久化”。

去年6月29日,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以“对印度主权、国防、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构成威胁和不利影响”为由,封禁了上述59个中国手机App,此次所谓“永久化”,是对去年举措的固化和升级。

2020年6月29日印方的这一举措,系去年印方在一系列中印边界冲突、尤其“6.15”加勒万河谷事件中自感“吃亏”、恼羞成怒后的应激举措,但那次“吃亏”,分明是印方在双边军长级会谈并达成“君子协定”后蓄意“越线”后的必然结果,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行为逻辑,却试图用封禁中国App、各种“秀肌肉”手法敷衍国人、挽回面子,看似气势汹汹,实则是一种虚弱的表现。自那以后半年来,印度并未从这种单边蛮干中获得所谓的“主权、国防、国家安全、公共秩序方面有利影响”,相反,在疫情、经济衰退、社会动荡诸多困扰背景下,又因中印关系恶化而虚耗宝贵的资金、资源和精力。此番将封禁中国手机App“永久化”,显系在中印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结果,注定是损人害己,缘木求鱼。

1月26日是印度国庆日,印方抢在此前一天公布永久封禁中国App的消息,显有借此“大日子”挑起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提振不断走低的政府支持率的目的。然而支持率走低的根本原因是行政及经济治理不孚众望,无端激化与邻国间的关系于事无补。且对于惯用此伎的印度人民党政府而言,这剂“兴奋剂”未免用得过多过滥。在1月26日的“大日子”,抗议农业改革的印度各地农民涌入首都新德里,开着拖拉机和联邦政府对抗。这样的深层次矛盾、如此迫在眉睫的危机,是将中国App永久封禁所能解决、甚至暂时转移的么?

印度方面接连对中国App动手的另一原因,则是出于对中国市场影响力的恐惧,希望借此“振兴国货”、“让印度更加强大”。

应该说,自甘地“手纺车运动”以来,这种经济上的排外、封闭情结,在印度社会拥有强大的认知基础和支持群体,现执政的印度人民党在这方面更“执着”一些。然而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实践早已充分证明,通过“关门”“排外”,并不能真正保护本国企业产业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利益,相反,还会影响海外资本在印投资的意愿和积极性,令印度产品、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遭到反制,也会令印度企业、产品成为只能躲在本国政策保护伞下苟延残喘、不思进取也无力进取的弱者。即便在本国市场,也只能是蛋糕越做越小,和“互利共赢”背道而驰。

近年来,印度在涉及民族产业和外国投资等方面屡屡祭起保护主义大旗,涉及领域广泛,针对的也远不止中国。但不论在宏观投资、零售业领域,还是在高科技产业,印度从中得到了什么?虽然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被某些国家津津乐道了几十年且反复看好、押宝的“金砖”国家之一,但世界上并非只有印度一个“潜力市场”。你对外国企业、资本不友好,就势必受到对方的“投桃报李”,未必真能损人,害己却是千真万确的。

中印的建国时间相近,建国之初印度起步基础要好于中国。曾几何时,中国也被迫长期关闭国门,并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代价。如今中国早已坚定不移地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由此获得了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十几亿人口的安居乐业,以及弥足珍贵的“主权、国防、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诸方面的丰硕回报。事实已雄辩地证明,睦邻、开放,直面自己的问题和症结,才是踏上发展“快车道”,赢得经济、社会安全和国际尊重的不二法门,永久封禁中国App既不能帮助印度产品、产业在市场上击败中国对手,更不能“劝退”涌上德里街头的本国农民拖拉机。(责任编辑:唐华 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