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欧盟借“人权议题”对华制裁无理且荒唐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贺之杲 丨 时间:2021-03-24 丨 责编:王鑫

贺之杲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

近期,各种声音指向欧盟借涉疆问题对华实施制裁,这也是近30年以来欧盟首次对华实施制裁。制裁方案包括对四名中国官员和一个实体实施旅行禁令和冻结资产。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说,这是“少数别有用心的反华势力炮制出来的谎言做出错误决定,只能说明这是政治操弄。”我们如果从学理角度来观察欧盟这一举动,这是两个相关议题的交织,一个是欧盟人权外交,另一个是欧盟制裁政策。

一方面,人权外交成为西方国家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工具,也是实现其国家利益的一种外交手段。就人权概念而言,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西方话语下的人权概念带有极大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西方国家利用人权概念和相应规范创造游戏规则,不仅让其民众接受,还让其他国家遵循狭隘的西方人权观。更不要说,现在西方国家本身的人权建设存在各种问题。因此,西方国家的人权外交是对华外交博弈甚至战略压制的工具和手段。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及发展道路均存在不同之处,双方应遵照和而不同的姿态发展双边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最终会是自己陷于窘境,受到世界人民的谴责。新疆面临的问题是反恐怖、去极端化、反分裂的问题,而不是什么人权问题。对待双标和质疑,最好的策略是用事实说话。中国的人权现状,中国各族人民最有发言权,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全方位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另一方面,制裁作为一种限制性措施,可以是基于规范考虑,也可以是基于战略考量(安全和经济利益),抑或两者共同发挥作用。

首先,欧洲制裁政策更关注的是符号与象征,而非理性计算,有效性问题是处于第二位的。虽然强制性制裁措施代价高昂,而不采取措施代价依然高昂,因为不采取措施将给欧洲民众带来一个弱者的形象。

其次,欧盟开展对华制裁政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超国家机构的决策,包括制裁的执行与取消,同时削弱了单个成员国的权力。欧盟层面的政策执行能够将成员国的不同意见趋于最小化,并有助于共同外交政策的开展。

最后,制裁目标往往不是欧洲所宣称的内容,而是暗含着其他未言明的诉求,比如迫使中国改变其行为而施加压力。“基于谎言搞制裁,只能理解为蓄意损害中国人民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因此,欧洲中心论及其优越感促使欧洲在世界上推行人权外交,但西方狭隘的、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化的想法无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国家的发展。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制裁一旦实施,取消制裁比继续制裁的代价要高。制裁本身并非是目标,但是一旦打开制裁的“潘多拉盒子”,中欧很难找到一个方式达成和解。制裁政策是一个非双赢政策。在全球化与深度复合相互依赖的国际环境下,中欧的“制裁与反制裁加码”对双方百害无一利。如果欧方仍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那么中欧关系中的“鱼刺”很可能使得中欧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中欧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最后伤害的是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全球秩序的稳定。新疆事务纯属中国内政,欧盟的制裁行为是无理且荒唐的,欧洲应其放下政治操弄的手段,尊重客观事实,尊重他国主权。(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