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传习录】元首引航,核能合作赋能新时代中俄关系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韩奕琛 丨 时间:2021-05-20 丨 责编:郭素萍

韩奕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5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视频连线,共同见证田湾、徐大堡核电站新机组项目开工仪式,翻开中俄能源合作新篇章。

2018年6月,同样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中俄双方签署《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框架合同》和《徐大堡核电站框架合同》,为中俄迄今最大的核能合作项目,标志着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如今,两项目如期开工,既夯实了两国务实合作基础,又向世界展示了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中大国协作的正能量。

深化核能合作,助力绿色转型。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能源合作是中俄务实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核能则是其战略性优先合作方向。疫情暴发以来,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世界经济提前迎来“脱碳”时代,主要大国先后提出“碳中和”目标。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首次作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之后,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国际舞台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核电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是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中俄核能合作意义非凡,不仅将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瞩目力量,而且将推动全球绿色转型。截至目前,被誉为“中俄核能合作典范项目”的田湾核电站累计发电量已超26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超2亿吨。田湾、徐大堡新机组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37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碳排放3068万吨。

加强科技合作,共赴星辰大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在疫情的催化下,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能源领域的高科技项目,核电大项目将推动中俄科技创新合作迈上新台阶,使双边关系内涵更加丰富。

中俄科技合作历史悠久,优势互补:俄罗斯在数学、物理、核能、自然资源勘探、航空航天等传统领域实力雄厚;中国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共享科技、大数据等前沿阵地全球领先。在两国元首的引领下,中俄科技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合作领域持续拓宽。

2020—2021年正值中俄科技创新年,两国计划举办千余项活动,以扩大学术交流,挖掘合作潜力,实施战略性旗舰项目,并加强成果转化,为两国国家发展和务实合作提供科技支撑。尽管疫情蔓延,但中俄两国保持既定节奏,稳步落实计划。除核电项目外,中俄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领域也取得积极进展,并已正式启动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推动两国合作迈向更广阔的空间。

发展务实合作,服务国计民生。2019年,中俄领导人共同确定了双边贸易额至2024年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近年来,中俄务实合作不断提质升级,一步步接近既定目标。疫情之下,中俄务实合作显示出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在规模和质量上均实现了新突破。

两国年度贸易额连续3年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稳居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双边贸易增速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位列第一。具体看,中国对俄医疗器械、电子产品、纺织品等实现大幅增长。农产品贸易额创历史新高,中国跃升为俄肉类的最大买家。两国大项目合作进展顺利,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段启动供气;阿穆尔天然气化工项目开工建设;中国铁建国际集团签下莫斯科—喀山高速公路项目第五标段项目。田湾、徐大堡核电站项目将继续为中俄务实合作添砖加瓦,并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俄守望相助,相向而行,大力呼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联手抵制“政治病毒”,共同填补“防疫鸿沟”,充分展现了大国责任担当,不断为全球治理注入稳定性,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正能量。2021年,中俄将迎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20年来,中俄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展现了风雨同舟的友谊,创造了世界大国、邻国和谐共处的典范。在元首外交的领航下,中俄将继续乘风破浪,共同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责任编辑: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