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荐读

海外热议"神十三":中国航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来源:海外网 丨 作者:老度 丨 时间:2021-10-19 丨 责编:王鑫

VCG111353188727.jpg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图源:视觉中国

连日来,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相关消息持续刷屏外媒。从“中国最长载人航天任务”到“年轻的航天员团队”,从“第一位太空行走的中国女性”到“美丽的发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纽约时报》、彭博社、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外媒连续跟踪报道神舟十三号的动态。外媒普遍认为,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计划的重大成功。

“神十三”组员年轻化引关注

神舟十三号的3名航天员自公布之日就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神舟十三号的机组人员“年轻化”的特点广受关注,《南华早报》称,他们的平均年龄比神舟十二号机组人员年轻6岁。

三位航天员不同的特点也引发国际媒体的浓厚兴趣。作为神舟十三号机组的指令长,经验丰富的翟志刚是中国在太空漫步第一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他为“中国的太空英雄”。CNN、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美媒10月15日特意为王亚平专门发布推文,称其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中国女性”。《南华早报》注意到,叶光富“英语流利”,将成为天宫空间站全面运行后接待外国航天员和科学家的重要航天员之一。

中国航天员的太空之旅也让世界同行备受鼓舞。北京时间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欧洲航天局在推特上第一时间转发相关报道,并向神舟十三发射团队致以祝贺。欧洲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10月15日发推称:“我为我的好朋友叶光富终上太空感到非常兴奋。”曾在国际空间站执行过任务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宇航员卡迪·科尔曼16日向王亚平致以美好祝福,并对她说:“当你望向窗外,看到星星和地球,亿万女性正和你一起看着那扇窗户,包括我。”

值得注意的是,从航天员到科研人员,中国的“天问”之路上有了越来越多年轻身影。“嫦娥”团队、“神舟”团队的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年轻的中国航天人也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了关注,一位账号名为“saotup ffgz”的海外网友10月16日在推特发文称, “中国年轻人已成航天事业的主力军”。

反映中国载人航天任务重大转变

越来越年轻的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CNN10月16日援引戴维斯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成斌的观点称,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还不到20年,他们执行任务的次数也不到10次,过去他们每隔三年到两年才执行一次载人任务,现在每隔几个月就会执行一次,如果中国保持这个速度,这反映了中国载人航天任务节奏的重大转变。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事务副教授大卫·布尔巴赫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中国航天计划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是从20世纪90年代一个相对低的基础上起步的,在所有主要前沿领域都取得了如此迅速的进展。欧洲航天局、俄罗斯、印度和以色列近年来都遭遇了月球或火星探测失败,但是中国在第一次尝试中都成功了。他说,尽管美国拥有领先世界的航天计划,但是“毫无疑问,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太空强国”。

路透社10月16日发文称,中国领导人曾感慨中国“甚至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而“如今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教授阿肖克·斯温10月16日发布推文表示,中国3名航天员抵达新的空间站,这是中国年轻的航天计划的重大成功。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报道,美国专利研究公司GreyB的数据显示,从2000 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政府和企业共申请了6634项与太空相关的专利,其中 90% 专利申请是在过去五年半内提交的。CNBC称,“这些专利显示着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创新能力。”

多国“排长队”期待中国空间站

2022年,中国将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全球科学界对此高度关注。《自然》杂志7月引用奥斯陆大学医学研究员特里西亚·拉罗斯的话称,“中国的空间站提供了全新设施,中国正在鼓励太空中的新实验。”

《自然》杂志早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时就刊文称,全世界研究人员都在热切期待天宫空间站“竣工”。中国空间站要到2022年末才能建成,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待。文章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目前已经初步批准了1000多项实验,研究从暗物质、引力波到癌症恶化和病原菌生长等课题。《自然》杂志注意到,中国目前已经批准的研究项目中有来自肯尼亚、墨西哥和秘鲁等国的科学家,“这是中国鼓励中低收入国家参与航天事业的努力结果”。

很多外媒注意到,中国对航天国际合作的开放心态,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一直以来,由于美国的政治反对和立法限制,中国一直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美国甚至在2011年通过“沃尔夫修正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中国在太空领域进行资金上的合作,以实现对中国太空事业的打压。如今美国的“太空政治”仍未改变,CNN称在与中国的太空合作上美国会“继续保持独立”。

一些美国科学家对此感到担忧。布尔巴赫表示,这种分歧太“过头”,可能阻碍宝贵的科学进步。许多美国盟友愿意在太空探索方面与中国接触,“美国可能不会从如此强硬的立场中获得多少好处”。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ABC)16日报道称,目前中国正在与来自法国、瑞典、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太空专家合作。(文/老度)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