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平衡”还是“脱钩”?韩国亟需走出对华政策认知误区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吕平 丨 时间:2022-07-10 丨 责编:刘维佳

吕平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022年2月,检察官出身的尹锡悦以微弱优势赢得韩国大选,当选韩国第二十届总统。在竞选期间,尹锡悦团队强调,将倚重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发展中韩关系。然而,韩国新政府在启动外交工作后,相关表态却时刻冲击着中韩经济合作的稳定,令关心两国关系走向的人士忧心忡忡。

早在今年4月15日,尹锡悦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韩国新政府将会采取“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路线。6月底,在尹锡悦参加北约峰会期间,韩国新政府经济首席秘书官崔相穆在当地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持续20年的对华出口繁荣期即将结束……转向欧洲是韩国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结构性变化的预备措施。

韩国新政府近期的种种涉华言论是其谋求与中国博弈筹码的投机心理所致。萨德事件爆发以来,韩国社会对中国的观感更加复杂,一方面希望继续延续两国合作,为本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又希望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避免关键性的物资、生产链条受到中国的过度影响。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中韩人员、物资流动受到极大干扰,韩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离开中国,韩国也会成功”的思潮。这种情绪上的波动是中韩关系三十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韩国新政府试图在经济上弱化中韩经济合作的倾向正是这种思潮的直接产物。

话好说,事难做。2021年中韩双边贸易同比增长26.9%,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623.5亿美元,超过韩美、韩日、韩欧贸易总额之和。其中,韩国对华顺差高达646.3亿美元。除贸易领域外,中韩相互投资累计已超过1000亿美元。两国央行还签署了规模达40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这些成果的取得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际是难能可贵的。

中韩两国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全球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毕竟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制造系统与健全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政府服务功能及相当规模的人才资源、消费市场。相关要素组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韩国新政府贸然推出所谓“脱中国”政策显得过于草率。

就韩国本身而言,与中国的深度经济合作是其发挥资源禀赋与邻近中国的地缘优势,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以至于十年前韩国政府、民间都曾将中国视为“经济腹地”。当然,任何主权国家都不希望在经济上过度依赖他国,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并未将中韩之间的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实现半岛政策利益的工具。而哪些国家曾经大肆宣扬对华“经济脱钩”而不得,又是哪些国家在全球经济合作亟待重启之际将伙伴“画地为牢”,韩方心知肚明。

退一步讲,幻想牺牲中国国家利益,而又不影响自身经济利益的“政经分离”对日本而言都非易事,何况韩国?维护中韩经贸合作稳定是两国精英、民众的共同责任,对此双边应有明确共识。跳出美国营造的对华围堵的政治氛围,反观中韩三十年关系的发展历程,交流、合作、融合才是两国关系的主题。正是韩国在80年代推出促进东西方合作、包容的“北方政策”,才使两大阵营重聚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一曲“手牵手”至今不绝于耳。

而中韩关系从解冻到建交正是顺应了冷战解体的新格局,拉开了东北亚区域深度一体化的序幕。只有不惑于一时,不限于一事,保持自身独立性才能真正凸显韩国的国家地位。国际政治是现实的,它不会仅仅因一个国家的政策转变而改变其根本运行规律。

中韩关系的发展,关键在于两国能否以真诚、建设性态度看待中韩之间存在的问题,保持合作的底线“朝前看”,在全面理解彼此关切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相互尊重”。属于韩国保守派的媒体《中央日报》也强调“韩国不能表现出彻底与中国背道而驰、在对华包围网中冲锋在前的姿态……韩国不能被美国主导的新秩序建设牵着鼻子走,应明确自己的原则和规范,不同的问题要不同对待,并对中国作出充分解释,尽力避免制造不必要的敌对关系。”这代表着韩国社会对新政府稳定中韩关系及经贸合作抱有明确的期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令人欣慰的是,尹锡悦对中韩经济合作重要性认识更加谨慎、理性。在中韩两国元首通话过程中,尹锡悦强调中韩“加强合作,有利于两国实现各自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也将为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韩方愿同中方密切高层交往,增进互信,促进民间友好,推动韩中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相信中韩两国可以借建交三十年之机,明确未来双方合作发展方向,有效管控分歧,弥合两国社会对立情绪,为中韩关系面向未来三十年奠定坚实基础。(责任编辑:乐水 安然 宇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