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通知   国新办发布会   部委办发布会   会议与活动   采访信息   访谈直播   视频直播  
倾听留学僧(生)的心声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7-11

7月9日晚,上海玉佛禅寺的方丈禅室迎来一批平时很难相聚一堂的客人,他们是近三十位已经归国的海外留学僧和几位居士。他们的话题一会儿聊到日本、韩国,一会儿聊到斯里兰卡、新加坡、英国。说到激昂处,声调越来越高,说到动情处,令人为之动容。原来,这是正在出席“2008佛教外语交流会”海外留学僧(生)及部分代表的一次座谈会,主题是倾听留学僧(生)的心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端坐中间,他听得很仔细、很认真。

为了便于讨论,中国佛教协会张琳副秘书长向与会者介绍了最近十几年里我国佛教界对外交流工作简况,特别对中国佛教协会培养留学生的工作也做了回顾。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刘威副秘书长在发言中表示:时代呼唤中国佛教在对外交流中要大有作为,而目前外语人才的缺乏恰恰成为制约的瓶颈。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人尽其才、寺尽其力。对于开展有效的留学工作,以培养和锻炼对外交流人才,要“给予鼓励、给予支持、给予平台、给予机会”。

曾留学日本、现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湛如法师说起留学生涯,仿佛历历在目。他提出的三条建议也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第一,理顺渠道,建立留学僧(生)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虽然留了学,但却处在犹豫彷徨中的出家人找到归属感,吃下定心丸,明确方向,找到回来的路;第二,设立专项留学奖学金。既是奖励、鼓励,也是支持、安慰,更是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第三,提供施展所学的平台。让这些胸怀报效佛教、报效国家思想的留学人才“回得来、有的做、留得住”。

早年被赵朴老派往斯里兰卡留学的五比丘之一、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净因法师一谈起这个话题,也是一发不可收,满怀感恩之心,怀旧之情。他说,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佛教界出去了一批一批留学僧(生),有官派的,“民”派的,还有“自派的”。不管怎么说,算是有了一个交流人才库。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回来后“流落”民间,不能用其所学,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他认为,今后这方面的工作,其中一个关键是要建立明确、统一、有效的机制,为他们提供规范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善信来支持留学工作。在这方面,经费并不是问题,关键看怎么做这件事。他指出,现在国家和教会这么重视留学僧的培养和使用,已经学成的留学僧理应不讲任何理由地为佛教、为国家效力。要少说多做,少抱怨多感恩,对自己要正确定位、埋头苦干作出贡献,多讲奉献,少提要求。

刚刚拿到韩国博士学位的普正法师回顾了留学期间的艰难,特别回忆了当年赵朴老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他建议,为确保留学教育步入良性循环,消除出国法师的“回归”困惑,希望各地多为学成归国的法师提供适合的工作和机会。

早年留学斯里兰卡的赵桐居士认为,要培养当代的玄奘,需要给他们创造环境。她建议,可以设立一些大型项目,以项目凝聚人才、锻炼人才。比如,翻译南传大藏经的项目,这项工作与英国、日本相比,已经落后了上百年。她还建议成立“佛教界留学生会”,为佛教留学人员提供经常性的交流渠道。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圆慈法师、中国佛协国际部李贺敏先生、福建省佛协秘书长本性法师等纷纷谈了留学体会。大家都认为,这次座谈会的召开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讯息,那就是对出国归来的外语人才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有所加强,相信这将会给归国留学僧(生)创造出更多展示才华的空间和机会。

学诚法师总结发言说,现在,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佛教越来越有兴趣,中国佛教界的对外交流必然会越来越增多。目前,我国佛教界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但还很缺乏,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出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佛教界也好,每个寺院也好,个人也好,需要对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认真面对积极思考,切实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作者:陈萌)

文章来源: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网 责任编辑: 亨得尔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