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青城山-虹口:生活在继续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6-05 发表评论>>

    

都江堰-青城山-虹口:生活在继续

三、虹口的自救

  “对我们来说,保住绿水青山,就是保住金山银山。”杜其文说。虹口抗震救灾总指挥杜其文,是都江堰市市委常委。和青城山情况类似的虹口乡,同样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兴旅游区,5月12日以前,人们正在筹备1个月后的国际漂流节和4个月后的国际猕猴桃节。在这里,抢救生计,和抢救生命一样,几乎被在第一时间就提了出来。

  久甸坪的小长街是进虹口乡的一道山门。济南军区“铁军”装甲团的一支部队在这里驻扎下来,他们5月28日接到新的命令,要配合并参与这一带临时活动板房的建设。

  他们刚来就遇到了对手。一些虹口村村民惊恐地向他们报告,有些破坏分子连续两个晚上朝他们帐篷里扔砖头;另一起事件中,他们抓了一个冒充志愿者的年轻人,那人的包里放了一些儿童用品,问他情况却支支吾吾,当地人怀疑这可能是个拐卖儿童的歹徒。军人们把他捆了,转交给当地派出所。

  第一起事件却不太好处理,虹口一带山形复杂,“铁军”这支部队初来乍到,对地形十分陌生。军队的驻扎地,西侧缓,东侧高,是紫坪铺镇、虹口镇和蒲阳镇的三镇交叉点,也是当地一个治安盲区。头天一接到举报,军队就上山搜捕,但山上太容易隐蔽了,找了半天一无所获。连长张勇杰对这次失利耿耿于怀,我5月30日到那儿,他正在组织第二次布防。“按照前两次规律,明天,歹徒有可能又出来活动了。”张勇杰和指导员许登跃找了两个当地村民做向导,详细了解地形后,抽调15名士兵组成了一支梭镖队,制定围攻方案。

  “协防”是军队在执行抗灾任务之外的辅助责任。张勇杰说,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开枪,为此军人们专门用竹子制作了15把尖利的梭镖,“对付抢劫和骚扰者,我们尽量‘围而不攻’”。

  离久甸坪十几公里的虹口乡集镇,是虹口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所在地。总的说,虹口乡秩序井然,治安问题并不是当前的头等大事,最棘手是“三通”里的电力迟迟没有解决。

  到5月30日为止,虹口已经持续18天停电了,几乎成为全部地震灾区最后一个黑暗之城。“某种意义上,我们仍是半个‘孤城’。”马远见说。这名曾任都江堰市纪委副书记的基层官员,2007年9月政府换届时调到虹口乡任党委书记。想赴任后在虹口经济开发上大展拳脚的马远见,现在先要将6200名虹口人带出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副乡长高永强一再跟虹口供电所强调,“电力抢通已经刻不容缓了”,电力中断让其他“两通”也几乎形同虚设。大部分时间里,通讯信号断续不堪。通讯要靠发电机,发电机要靠汽油做燃料,整个虹口的3台发电机功率都很小,统共只能供一处地方使用,而虹口的汽油库存只有2桶不到400升了。5月28日,虹口已经启动了固家坪和瓦子坪两个活动板房安置点的建设,因为没有电力,混凝土搅拌的动力也没有,工人们完全靠人力完成这些机械活,眼看工期推延。

  症结还是出在5月12日以后曾经把虹口困了七天七夜的道路上。表面上,虹口的交通干道紫宽路(从紫坪铺到宽河坝)早在19日就已经抢通了,但这条仍然掩埋了无法挖掘的遇难者遗体的道路上,还是危机重重,物资、车辆和人员安全完全没有保障。并且,这条路山体滑坡依然严重。电线杆运不到山上,运上来了也没法安装,施工人员花了很长时间,努力多次都失败了。“指挥部研究,在最短时间内修了一条有可行性、投资不大的‘生命通道’,并封闭曾经的主路。这条要翻越垭口的路,是在12日主路完全中断的应急时刻,由几名虹口的老猎人把一条废弃50年的老路用柴刀砍出来的。”高永强说,“现在电力工程队,仍在这两个方向同时尝试架线。”

  临时指挥中心同一个帐篷下,另一旁的马远见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一整天都在跟人谈话。5月30日中午,刚跟虹口的对口支援单位成都市锦江区区长考察了一圈临时活动板房的安置点,接二连三的村民跑来找他。事无巨细,下鼠药防疫的事,从废墟里抢救家具电器的事,也有少数村民会为救援部队帮那家而没帮这家,愤愤不平,直接找到马远见这里来理论。

  14点多钟,又一名乡干部跟他汇报,有几个农民想要离开安置区,回到自己的老房子里搭棚子住,因为要照顾自家的猕猴桃。马远见也没法拦,他让这名干部再劝劝他们,最好别回去,余震的威胁并没有解除。

  马远见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这些猕猴桃对于虹口的意义。直接看,虹口突围的希望全在那条路和那些电线杆上;而根本上,虹口现在的希望是和那些农民手里的猕猴桃捆绑在一起。

  大家回忆,5月12日过后的第3天,指挥部碰头会的第2个话题就是虹口未来的生计问题。和青城后山的开发比,虹口旅游很大一部分是“过路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旅馆建设的依赖要小,这虹口旅游业在震后比青城多了尽早翻盘的希望。但究竟要多久?谁也没底。马远见说,多亏虹口还有一个依附于旅游的猕猴桃种植业,如果旅游3年翻不了身,全虹口的人就要靠满山的猕猴桃养活3年。高永强告诉我,一亩桃的经济收入是8000元,虹口乡有超过1万亩猕猴桃,就是将近1亿元的产值。

  “5月中旬,刚好是猕猴桃扬花授粉的时候。”5月15日,指挥部所有人缓过神来的第一件事,不约而同都是“猕猴桃”。人工授粉需要大量人力,人们要从雄花上收集一个一个花朵,碾成粉末,再一个一个点在雌花上。高永强说,他们动员全部村民和干部,无论如何,冒死也要把猕猴桃抢救回来,“一旦错过授粉季,很可能虹口乡接下来大半年的经济来源就没了,这是我们灾后自救的基础”。

  接下来的几天里又发生了另一起随时可能毁掉虹口的危机。在人们忙于救人的时候,因为上游形成了堰塞湖,造成虹口白沙河断流了一天,这给虹口一家依靠白沙河引活水养鱼的虹鳟鱼场带来了灭顶之灾。投资方新联水产公司在农业部和成都市水务局的撮合下,用1亿元投资了这个亚洲最大的虹鳟鱼场,刚建成一年,按照出口德国的合同,第一批鱼的加工时间是在5月15日。当有人把注意力转到这个被遗忘的鱼场时,1000吨虹鳟鱼已经死了。当地人试图组织了一次清理,没有成功,量太大了,并且浓烈的异味让人无法接近。经济损失这个时候还在其次,1000吨鱼的尸体造成的水源污染,除了会毁掉虹口最重要的资源白沙河,更是一场无法估算的公共灾难——鱼场紧挨白沙河,白沙河是岷江的支流,岷江又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马远见组织的突击队和两支就近被紧急调派过来的军队一起努力,才使危机得以化解。

  虹口恢复到暂时的平静中。5月31日晚上的指挥部例会,大家讨论的核心议题是,保留被地震毁坏了的虹口乡高原村大桥和一些重要的大地震遗迹。他们希望这能多少帮助一下虹口的旅游。马远见称之为“以震救震”。

  这一天,虹口指挥部得到的一个好消息是,新路有望在1个月内启用,并且投资额要远低于预算。高永强说,“景区的几家业主愿意给我们免费提供大型设备;新路要砍掉一批村民的猕猴桃树、自由林和三木药材,老百姓都主动放弃赔付金了”。-

  四、国家力量的地方实践

  帐篷、活动板房,这些由国家统一发放的救灾物资,尽管标准一致,但到了地方,依然充斥着更具体的技术细节。

  虹口乡的周方泽一家在震后吃了第一顿像样的饭。开“农家乐”的周方泽,4月份就开始储备了100来斤的腊肉,用以应对接下来的旅游高峰,地震后,东西全被埋在了废墟底下。5月30日这天,军队帮他们把腊肉抢了出来,还有几大袋花生米。周方泽请了些乡领导,做了两大盘炒腊肉,还专门开了几瓶啤酒以示感谢,也是对死里逃生的庆祝。昨天,这家人也刚刚住进帐篷,告别了10多天来成天稀饭和方便面的救济粮日子。对他来说,有相对稳定的吃住,至少从形式上,新生活开始了。

  对整个虹口乡,说新生活开始还为时过早,像周方泽一样一家人住进帐篷的只有不到1/5。主抓安置工作的高永强说,眼看夏季将至,帐篷对防雨、防疫都不利。帐篷的高度短缺一直是灾区的心头大患,如果赶在夏季来临之前,活动板房能够提前完工,那些没有住上帐篷的家庭都可以直接进板房,帐篷困境就可以渡过了。只是这样一来,安置工作第一步的压力就传递到第二步,活动板房建设的工期大为紧张了。

  蒋开春带领的中铁二局救援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5月26日从汶川急调至绵阳市什邡镇。他们被要求在6月25日以前完成1500至2000套活动板房的建设,而正常情况下,如此大的施工量可能要花费双倍时间。“我们总共要建4000平方米。”蒋开春在电话里对我说,“因为工期紧张,我们拿到的只是一个房间布局的平面图,管线、水电都还没有布置,基本上要边设计边施工了。”

  虹口乡面临的问题比什邡复杂得多。高永强对我说,虹口乡364平方公里的面积,占了都江堰的1/3,但因为虹口是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都属于保护范围,真正的人口活动区域还不到50平方公里。“120亩的活动板房安置面积,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虹口的大难题。”

  土地的分配让指挥部每个成员都头痛不已。山上不能建,建设难度大,机械、建材上不去,以眼下的情形,工期很难允许3到5个月的施工了。1万亩的猕猴桃种植地不能占用。高永强说,虹口乡还要回避安置第三阶段,永久性安置区的选址。虹口乡几年后的4个永久性居住区已经确定下来,如果临时安置区占用永久居住区的位置,会带来二次搬迁,“临时板房,每平方米造价600~800元,3万多平方米的拆迁,将造成极大的浪费”。

  原本可用土地就稀缺的虹口,几乎更是处处壁垒。高永强最早拿出的一个方案,按照虹口8个村58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边上都设一个临时安置点,共有58个板房安置点。“主要考虑到猕猴桃是虹口农民的生活来源,板房最好是建在靠近他们生产资料的地方。以后,农民住到永久住房里,这些板房还可以二次利用,作为肥料、农具的存放点。”

  这个方案被证明过于理想化。大量的板房要建在山上,一些村小组的地址根本就连地质灾害评估也没法通过。其中一个被多数人看好的叫“深溪村安置点”的选址遭到四川省地质调查队专家们的一致否决,专家们发现,这块看起来处在两个山沟中间的平坦地块,实际上正背靠着一个山的断层,两边的山都曾发生过坍塌,如果有余震,这个地方极有可能会被再次掩埋。

  58个点被筛选成7个,然后,又有一处“久红村小学安置点”因为有可能在夏天遭受山洪而被否决。5月28日,虹口启动了固家坪和瓦子坪两个完全通过验证的活动板房安置点的建设。

  对于剩下4个安置点的考察,到5月31日仍在谨慎地继续。毕竟,这是虹口通向新生活的第一扇门。-

  五、新都江堰如何崛起?

  国家发改委是此次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主导部门,协调单位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务院30多个部门。于5月底率先进入重建规划的都江堰,有可能成为汶川地震重建城市的样板之一。

  500多名建筑专家组成的大型团队正在对都江堰的楼房进行评估,被确定为危房的,将立即进行拆除;具备居住和工作条件的,将在加固后再使用。危房拆除后将会按照安排,在原址上重建。目前,在二环路周围,安置房正在紧张搭建。

  都江堰规划局局长屈军在这些专家和来自上海的援建专家中间奔走。“目前,都江堰临时过渡安置房的选点已经确定,其中城区共有14个安置点,这些点位主要分布在城区二环路附近,而19个乡镇的安置点也已明确。”屈军说。

  重建工作开始前,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屈军说,除了楼房评估,这个专家团队将对选址地的地质状况和周边生态环境进行专业评估,安全是第一要素。除此之外,再建房屋的抗震标准也要重新修订,在7度6级的基础上增加,达到新的抗震要求。临时过渡安置房的设计为两层钢板结构,墙体两边内也被要求填充有抵抗余震的泡沫材料,它将提供40万受灾群众的居住。

  都江堰市的重建安置规划是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领衔。这位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现在成为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

  “规划图纸早一天完成,建筑工人就可以早一天开始施工。”作为先遣队进入灾区后,吴志强带领的先遣队走遍了4个市县的80多个受灾的乡镇(村),确定了40多个需要重建的乡镇名单。吴志强对我说,“我们立了军令状,在5月30日以前全部完成都江堰、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4个市、县的80多个城镇的安置规划”。

  吴志强和他的常务副院长夏南凯提出的新方案,包括3个阶段的主体工作:一是救灾避灾,继续采购帐篷;二是安置,临时安置,前面是灾民,后面是建设大军;三是永久性居住建设。吴志强在做的是最迫切的第二阶段的工作。

  “永久安置点的选择要综合多方因素。”夏南凯对我说,“就是让这些灾民从临时安置点能住进去,而且要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在灾民生活和生产的问题都解决以后,还要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

  考虑到未来3年的临时安置房生活,过渡区域也要保证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夏南凯说,“每50套配建1个集中供水点,1个公共卫生间和1个垃圾回收点。每1000套住房,配建1所300平方米的小学,1个20平方米的诊所和1个50平方米的商店。每2000套住房,配建一所中学”。

  这个以都江堰景区为核心,呈扇形扩张的城市,在这次地震中毁坏最剧烈的地方,就是靠近景区的旧城部分。“根据评估,都江堰的老城区已不适合居住。”屈军对我说,规划组正计划保留老城区的旅游功能,并在周边重新择址,建造占地150万平方米的生活区。由于都江堰的历史完整性,不可能像北川那样举县搬迁,而只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持和扩建。

  “我们的总体方案争取3个月内完成。”他说,都江堰要向东朝聚源方向选址建立新城区,计划3至5年内将都江堰建成能容纳108万人口的城市。

  在同济专家组紧密布置安置工作的同时,由成都规划局和都江堰规划局牵头的“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方案”征集也在展开。官方称,此次方案为无偿征集,将邀请有实力、有信誉、有社会责任感的规划设计机构参与。成都市政府将于今年7月组织专家对征集的方案进行论证。

  这是城市重建史上首次全球化招标,5家规划设计机构最终将参与到都江堰的重建规划设计中来。屈军说,地方政府将配合中选机构做实地踏勘和调研。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的地理范围,可涵盖整个都江堰市域,重点为都江堰市城区、聚源镇和青山镇,共约1600平方公里,涉及居住人口110余万人。规划应包括灾后重建模式、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布局结构、灾毁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产业支撑、城乡形态、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灾民安置等。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戴凡文章来源: 三联生活在线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