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首页  中国访谈   网上直播  视频中国   图片中国   图片中心
您的位置:图片中心 > 探访熊猫家园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谈卧龙重建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5-11

 

  5·12汶川大地震距离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在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四川卧龙曾经承载了太多的关注与牵挂。一年过去了,那里的情况如何?近日四川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先生作客中国访谈,他谈到了卧龙灾区重建。

 

四川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 摄影 中国网杨楠

[张和民]:

5·12大地震给我们确实是毁灭性的破坏,我们的设施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损失高达19个亿。地震以后,我们的卧龙人民充分体现出卧龙人的精神,不但救了大熊猫,也救了很多的游客,输送了2000多人,把国宝大熊猫全部救出来,在这个过程只有1只大熊猫死亡,还有1只熊猫失踪,我们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在整个过程当中,迂折不断,情况非常危险,但是我们的员工不但救出它们,而且通过爱心行动对这些熊猫进行心理抚慰。到今天为止,这些熊猫已经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它们已经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恢复到地震以前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这次出去的6只熊猫这么健康活泼,也体现了我们的工作成绩。

另外,我们通过努力已经充分做好了准备,对卧龙进行重建,把它建成一个全国一流的自然保护区。我们首先考虑到当地老百性的需求,然后考虑到熊猫的需求,把这两个需求结合起来,建成一个和谐的自然保护区。我们把高山上的老百姓相对集中安置在河谷地带,在医疗、学校方面提供很好的条件,让他们生活的很好。我们把山上的地腾出去,退耕还竹,把这些栖息地还给大熊猫。这样既满足了熊猫的需要,又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需要,我们结合这两个相互结合的原则,来重建我们的保护区。

我们又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得到了大量的拨款,特别是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的对口援建,他们支持我们14个亿来重建卧龙。所以我相信两、三年以后,我们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一定会重建一个美好的卧龙。

  [中国网]:因为地震以后卧龙和外界几乎是隔离的,我们有很多的网友和很多的老百姓特别想知道,卧龙在地震以后是不是对大熊猫生存环境有一些破坏和影响,现在的规划是不是也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张和民:肯定是这样的。因为大地震就在卧龙的保护区内,我们在地震的中心地带,地震的裂度、强度真的是山河改观、山河破碎,破坏非常严重。我们整个保护区将近7%的面积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特别是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地区,这给大熊猫的栖息地造成很严重的影响。虽然地震以后,我们的野生大熊猫没有1只死亡,但是整个大熊猫的活动区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大熊猫的生殖走廊带的破坏程度很严重,这个影响不是短期的,应该是很长的时间。但是这种程度究竟有多大,我们在做科学研究以后才能做出结论。但是在地震过程中,大熊猫的核心区域破坏相对比较小,低海拔区有7%的面积遭到了破坏。总的来说,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老百姓重新安置,把大熊猫栖息地图退耕还竹,植被恢复,我相信几年以后,还是可以让熊猫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没有问题。

[中国网]:我们看到媒体报道说卧龙重建要启动20亿的资金,刚才你说香港的对口援建有14个亿,请您具体谈一下这20个亿的资金分配比例?

张和民:现在国家财政投入是2.7个亿,省财政投入2.45个亿,香港对口援建是14亿1千万元,加上广东省的潮州市和揭阳市也要投资1.5亿到1.7亿,所以加起来是超过20亿。

[中国网]:但是卧龙在重建以后是不是在功能规划和建设上比以前有一些改善,整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张和民:以前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已经不能使用了,我们在卧龙选了一个更安全、地质条件更好的地区,是成署坪和黄草坪之间来重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建设这个研究中心我们考虑到两大功能,一个是大熊猫的繁殖科学研究,另外一个是人工繁育熊猫的培训与放归。这个中心的面积比原来至少大10倍,而它的放归培育的地方更大,在我的心目当中,一定要重现大熊猫很自由的生存空间,相当于自然栖息地来重现,让我们圈养的大熊猫一定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一个区域之内。这是我们的一个理想,所以这次一定能够真正的实现。那里有将近1000多位当地老百姓让出他们的地方,把他们的地方给大熊猫建这个中心,我非常的感谢他们,而且这个中心建立起来以后一定能体现自然、生态合一,熊猫与他们和谐相处的功能。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