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操是如何淬炼而成的

发布时间: 2019-08-20 08:59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司晋丽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近日,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生前和夫人将毕生积蓄880余万元捐赠给学校,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的事迹再一次感动了国人。因生活过得极度节俭,卢永根被人们称为“布衣院士”,联系他的生前身后事,人们才发现这位科学家是将苛刻留给己身,将慷慨报以国家。

卢永根是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与学术上的光辉熠熠相比,他的生活简朴到令人难以置信。家具一用就是几十年,穿坏的衣服和鞋子舍不得扔,拿到外面修补好后继续穿。以卢永根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完全可以在吃穿用度上讲究些,然而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全部捐给了国家,去帮助贫困人口。这也引得人们好奇,如此高尚无私的情操,是怎样淬炼而成的?答案很简单,就在卢永根真实的生活经历中。

上世纪30年代,卢永根出生于香港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正是这段同胞受尽欺凌、有家不能归的惨淡生活,令他憬悟到家国紧紧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促使他后来成为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他曾三次赴美学习,在美国的亲人劝他留下,但都被他拒绝了。这种对国家心无旁鹜的热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朴素的家国情怀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人生底色,他们深知有国才有家,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远远超过个人。“中国应用学之母”李佩先生生前将丈夫郭永怀的“两弹一星”元勋纪念奖章、手表,自己几乎所有的家当都捐献给中科院;“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为支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95岁的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3000多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她们和卢永根一样,不在乎一己得失,而在乎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经历过大起大落,永保一颗不变的赤子之心。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当下,物质极大充裕,良好的生活条件使人们可以尽情追求多元的人生,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在顺境中成长的年轻人爱国之情、奋斗意识淡薄了。老一辈们用自己的选择为年轻人做出了榜样:无论在哪个时代,遭遇过什么困境,都应心怀光明,努力奋斗,与祖国共命运,为他人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