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10月18日讯(记者胡俊)在“河西走廊”的最东端,有一座千年古城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正发生深刻转变,文旅产业的“井喷式”发展,让武威这座城市在中国大西北版图上愈发闪耀夺目。昔日古城,正在焕发新生之力。

 

厚重:拥有4000余年文明史 2000多年城市文明

甘肃武威,拥有4000余年的文明史及2000多年不间断的城市文明。作为“五凉古都”、‘西夏辅郡”, 武威以其厚重的历史和多元灿烂的人文底蕴著称于世,被赋予“河西都会”的美誉,曾一度是中国西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武威雷台景区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雕塑。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武威雷台景区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雕塑。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千百年来,丝路绵延的武威大地留下了太多的华彩篇章,也封存了太多史不绝书的古老印记。“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第三大孔庙”、”中国石窟鼻祖”、“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等不朽图腾风采依旧。

而上承建安、下启隋唐的“五凉文化”, “凉州七里十万家的盛唐气象,历代文人墨客所留的千古绝句《凉州词》,印证”陇右文风盛行”的明清世风,跃动着古典韵美的西凉乐舞,歌颂着古往今来忠孝贤良的凉州贤孝,传承着豪迈雄风的凉州攻鼓子等人文瑰宝也在世人的瞩目中永久流传。

在武威,你能深刻感受到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情感。武威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甘肃省文物大市,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稀世珍宝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大云寺、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凉州白塔寺、天梯山石窟、鸠摩罗什舍利塔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

“石窟鼻祖”——武威天梯山景区石窟,旁边就是黄羊水库。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石窟鼻祖”——武威天梯山景区石窟,旁边就是黄羊水库。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武威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0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拥有馆藏文物5.17万件,凉州贤孝、凉州宝卷、武威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土族格萨尔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是历史留给武威人民的巨大财富。

武威境内自然景观富集,有雪山天池、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绿洲和大漠戈壁,多样的自然景观与多彩的历史文化、多姿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魅力独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目前,武威市已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22处,其中4A级6处,3A级12处,2A级4处。其中有雷台景区、文庙景区、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凉州白塔寺、沙漠公园、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4A级旅游景区6处。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相互碰撞、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中原传统文化与西域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气势恢宏的天马文化、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博大精深的凉州儒学、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高雅绝伦的西凉乐舞、特色鲜明的西夏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给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变革: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 推动文旅融合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武威市推出“探寻丝路文化,感受古凉州魅力”“寻踪祁连秘境,徜徉沙海绿洲”“绿色乡村,农事情趣”“藏土风情,民俗体验”“学习时代楷模,担当时代使命”“丝路古凉州,魅力新武威”“大漠诗意处,网红打卡地”“边行边学,寓教于行”等八大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共接待游客80.84万人次,同比增长29.4%;实现旅游收入39536.83万元,同比增长33.07%。

根据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武威市共接待游客1777.4万人次,位列全省第七位,增幅30%,位列全省第三位;旅游总收入103亿元,位列全省第七位,增幅34.6%,位列全省第二位。其中,假日旅游增长迅速,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36.7%和40.9%。

位于甘肃省民勤县的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雕塑作品。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位于甘肃省民勤县的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雕塑作品。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这只是武威推动文旅融合的一个缩影。以武威雷台景区为例,规划总投资58.5亿元建设的武威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是2018年甘肃省列重大项目,也是目前甘肃省最大的文化旅游综合体ppp项目。项目通过挖掘汉历史文化、天马文化、凉州词文化和雷台汉墓遗址公园及其周边提升改造,建设辐射汉风文化旅游、艺术创意体验的特色旅游综合体,创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主题景区公园。

此外,第三届凉州文化论坛暨纪念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发现50周年系列活动、首届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首届苏武沙羊节、2019腾格里(民勤)沙漠国际半程马拉松赛、2019第九届有机葡萄美酒节等一系列成体系、高品质品牌活动的举办,为武威市文化旅游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武威充分发挥自身深厚的文化资源,借助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说起“天马行空,自在武威”主题宣传口号,是带有深刻含义的,它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汉武雄风之地——武威,作为中国旅游标志出土地,因“马踏飞燕”被誉为“天马的故乡”当之无愧。“天马行空”,是体现古今中国人自由、进取、无往不胜精神的重要人文符号,寄托了中国人“人天神会、物我合一”的审美理想。“自在武威”是诗与远方的完美结合,完美诠释了武威全域游无处不自在的内涵。

武威冰沟河景区,天然氧吧,体验自然风景的绝佳胜地。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武威冰沟河景区,天然氧吧,体验自然风景的绝佳胜地。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随着“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提升,武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武威市接待入境旅游者达4511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为101.3万美元,国际游客数量明显增多。近日,在国际旅游联合会主办的2019文旅融合发展大会上,武威市又被评为“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足见武威在国际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动武威文旅融合,积极组织策划宣传推介武威文旅产业。今年9月21日,由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主办,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与青春工场联合承办的“葡萄熟了游武威”网络主题传播活动在武威雷台启动,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20位达人、媒体记者,一同深入武威,了解武威,推介武威,截止目前,此次活动在网络引起极大反响,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有效扩大了武威文旅的影响力。

展望:武威文旅“中国故事” 在世界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在千年古道“河西走廊”的最东段,武威是中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最有力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亲历者”。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恰恰能把武威最真实、最全面、最立体的“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符号”展现给世界,武威责无旁贷。

武威文庙,悬挂着各个时期文人雅士题写的匾额。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武威文庙,悬挂着各个时期文人雅士题写的匾额。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正如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近日调研武威文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李铭汉故居保护修复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时所说的那样,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是留住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要高度重视做好保护工作,讲好名人故居故事,依托名人故居保护传承,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市。

自2017年6月,武威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走过了极为不平凡的两年。

两年间,一个个文旅项目建成运行,一个个品牌活动陆续叫响,武威文旅融合展现的新气象令人振奋。例如,今年5月18日,在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武威市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成为彰显武威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张亮丽新名片,打开了让世人了解武威、走进武威、感受武威的一扇新窗口。

7月24日至25日,武威市成功举办第十八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十赛段金昌至武威段和第十一赛段民勤至腾格里沙漠赛段比赛,8月1日,武威天马剧院举行交付试运营仪式,与广大市民和各地游客倾情相见。

8月10日,以“弘扬凉州文化 推动文旅融合”为主题的第三届凉州文化论坛在武威天马剧院开幕,国内文旅界知名专家学者和武威人民齐聚大剧院,共享凉州历史文化魅力,探寻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蕴含着文化底蕴的天马剧院,焕发出无限魅力和风采。

新落成的武威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物。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新落成的武威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物。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加快建设“步伐”的武威文旅融合,以“只争朝夕”的勇气和底气改变着全市的精神风貌……

柳鹏说:“没有任何一个产业,能像文化旅游产业这样,同时吻合综合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共享产业发展理念内涵和精神。”“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性强,实施‘旅游+’,能加出100多个行业和部门。就是说,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到5元。”

事实证明,武威文旅融合的路子走得扎实,取得了丰硕成果,成效显著。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武威全市接待游客151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4亿元。今年1-9月,武威全市文旅产业收入103亿元,收入增幅34.6%,在甘肃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二。

天马行空·自在武威,这不仅仅是一句宣传口号,更是代表武威文旅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武威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借助文旅融合的时代号角,再次焕发新鲜活力。文化兴,国运兴。武威又将续写“河西走廊”上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