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中国> 版权区> 媒体动态

数字化的民间文化长城 手掌上的“民间四库全书”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4-03-01  内容来源: 中国网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主持会议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主持会议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讲话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讲话

 

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领导为在数字化工程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颁发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奖牌、证书并合影

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领导为在数字化工程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颁发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奖牌、证书并合影

会议现场之一

会议现场之一

会议现场之二

会议现场之二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记录资料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记录资料

    中国网 3月1日讯(记者苏娜)2月2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演示会”在北京中国文联举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主持会议,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致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冯骥才,中国民协副主席、数据库专家叶舒宪,中国民协数据库专家刘锡诚、刘晔原发言,民间文艺界专家学者一百余人出席。

    据了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中建成的数据库,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是一个蕴含民间灵气、智慧和大美的民族民间文学宝库和矿藏。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是近百年来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田野普查的结晶。中国民协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对各民族口头文学遗产的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六十年间,先后组织了200万人次在全国2800多个县进行口头文学的普查、搜集、记录工作,并积累了近百年的成果,获得了巨量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为手抄本、油印本、铅印本,都是原始记录,附有讲述人情况(身份、年龄、性别等)、记录人与记录情况(记录人身份,记录时间、地点等),符合记录民间文学的国际惯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加上总量巨大,古今中外绝无仅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伟业。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向与会者介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是传统民间文化向当代科学技术成就转换的新成果,鉴于这批记录文本无比珍贵的价值,中国民协于2010年12月在冯骥才主席的倡议下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并得到文化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中国民协数字化工作组与专家学者多方紧密合作,历经三年艰辛,圆满完成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第一期)预定目标:1.录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8.878亿字,形成TIF、PDF、TXT三种数据格式,文字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2.制作了检索发布系统软件;3.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11类口头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级分类,计神话8085篇,传说111666篇,民间故事160373篇,民间歌谣272917篇,史诗1424篇,民间长诗2248篇,谚语518660条,谜语21331条,歇后语64555条,民间小戏850篇,民间说唱2891篇,总计1165000篇(条);4.用Flash动画形式概括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百年来对口头文学遗产挖掘、整理的历程;5.完成了数据库文档多种形式的备份;6.按照国家图书馆标准对4905册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7.对数字化工程一期建设过程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档。”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也是借助当代高科技手段构建的民间文化长城。

    冯骥才认为,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是堪与《四库全书》媲美的当代最宏伟的中华文明集成工程。在收书品种与总字数上,它已远远超越《四库全书》,“是一项 具有历史和时代双重意义的、超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堪称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学数据库。可以说,现在我们已拥有一座文学大山——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巍巍的文学大山”。

    会上,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领导为在数字化工程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颁发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奖牌、证书,与会嘉宾观看了数据库效果演示并进行了现场体验。

责任编辑: 吴婧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