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1937年5月15日 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出生

发布时间: 2015-05-15 12:30:16  |  来源: 辽宁高清  |  作者: tianmai  |  责任编辑: 吴爱凤

1937年5月15日 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出生

马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原名玛丽·亚娜·科尔贝洛娃(Marie Jana Korbelová),美国第64任国务卿,现为乔治敦大学埃德蒙·A·沃尔什外交服务学院教授。

1937年5月15日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第二次大战时,她和家人在伦敦。她的父亲是外交官兼学者,曾任捷驻南斯拉夫大使。10岁时在瑞士上学并改名为马德琳。1948年她父亲在联合国负责印度和巴基斯坦问题委员会任职。1948年后,由于其父被控从事颠覆国家的活动,而要求全家在美国政治避难获得批准。移居美国后,奥尔布赖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大学学习新闻和政治学,1959年毕业。她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通晓英语、捷克语、波兰语、俄语和法语。

奥尔布赖特曾任乔治敦大学国际事务学教授,是该校国家政策中心主任,专门研究美国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关系。

1976年进入政界,任参议员埃德蒙·马斯基(缅因州民主党人)的工作人员。

1978年出任吉米·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在布热津斯基手下负责与国会的联络工作。

1981年里根担任总统后转入学术界,著有《波兰:政治变化中新闻界的作用》。

1983年到乔治敦大学任教,讲授外交课程。

1988 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 她认识了年轻的阿肯色州州长比尔·克林顿。没有想到, 几年后克林顿成了白宫的主人, 这为她飞黄腾达, 登上美国政权巅峰, 开辟了一条捷径。克林顿上台后, 她被任命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是联合国安理会中惟一的女代表。她曾踌躇满志地谈起自己的那些男性同行: “ 我既嫉妒他们, 又同情他们, 他们看起来太相像了。” 她还面带微笑地向同行表示: “ 我很喜欢这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在联合国大使的岗位上, 她非常善于强行贯彻美国的政策。她曾桀骜不驯地说: 美国要想在世界上干什么, 说到就能办到。身为联合国秘书长的布特罗斯·加利, 为维护自己的职权独立性, 在一些问题上与奥尔布赖特产生分歧。她要把他拉下马, 加利竟然毫无思想准备。当时的副秘书长、美国人约瑟夫·弗纳·里德曾悄悄对加利说, 他听奥尔布赖特讲: “ 我会让布特罗斯认为我是他的朋友;然后我会打断他的双腿。” 加利听到里德的这话认为“ 荒唐可笑”, 但后来发现自己真是太天真了。

1993年1月—1997年1月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在其任期内,爆发的卢旺达大屠杀事件中,其代表美国的一系列不作为甚至阻挠联合国干涉的行为,客观上纵容了胡图族极端分子的杀戮,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993 年联合国在索马里进行干预失败, 她把责任推给当时的加利。她几乎是在联合国单人独马向加利发动进攻, 坚决要求加利离开联合国, 她说, 什么人说话也没有用, 美国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不可能妥协。她终于把加利赶下了联合国秘书长的宝座。奥尔布赖特终于把加利从联合国秘书长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她的强硬态度引起人们的震惊。自此她名声大振,可以说为她出任国卿打下了基础。

奥尔布赖特很清楚, 要想取得高级职务, 她必须花些时间同那些能够左右和影响决策的人打交道。1995 年9月, 联合国在中国召开第四次妇女大会, 奥尔布赖特率领美国代表团前来参加, 她邀请了第一夫人希拉里作为名誉主席一同前往。第二年, 奥尔布赖特又有机会同希拉里同乘一架飞机, 两人都去佛罗里达的奥兰多参加在那儿举行的美国律师协会年会并作大会发言, 第一夫人邀请奥尔布赖特一同前往。陪同两位夫人的有大卫·谢伐尔, 两人之间关系之融洽给谢伐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真是妙极了! ” 他说: “ 很显然她们之间关系密切, 她们开玩笑、开诚布公地交谈。一会儿谈政治、一会儿谈家庭。她们两人都清楚什么议题重要, 然后集中谈论。有时很幽默, 有时很严肃。”

1996 年12 月, 克林顿在成功地争取到连任后, 马上给奥尔布赖特打电话, 建议她出任国务卿。于是, 这位时年59 岁的好战女性毫不犹豫地取代了此前一直由男性扮演的角色, 成为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尽管美国妇女基本上争到了在各方面同男性平等的权利,但传统观念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变过来, 例如, 在美国500 家最大的公司中, 只有两家是由妇女领导的, 其他公司都是男人的天下, 在美国政府中, 妇女的任职仅占21% , 而由妇女出任国务卿这种高级职务在美国史无前例。奥尔布赖特将开创一个什么样的先河, 美国政界人士都拭目以待。

她上任后, 首先组织班子, 任命从大学时代就同克林顿深交的斯特罗布· 塔尔博特为自己的第一副手, 这样,她又多了一条同白宫联络的可靠渠道。此外还任命了托马斯·波克林为自己的副手。托马斯·波克林是一位富有外交经组验的外交家, 她和克林顿、奥尔布赖特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奥尔布赖特有这两位助手可称其为左膀右臂, 她可得心应手地贯彻白宫的外交方针。 克林顿任命奥尔布赖特为国务卿, 可以说选对了“ 服从命令的得力助手”, 她能圆满地完成总统的托付,必要时还在外交舞台上为他作“ 掩护”。当然, 由于她受其工作性质———“ 服从命令” 所囿, 其自身的政治威望自然受到克林顿政府所奉行的现行对外政策的限制。

当时美国推行外交政策的人可分三派: 一派是在越南战争受到伤害的人, 他们主张“ 从一切冲突中摆脱出来”; 另一派是在海湾战争受到伤害的人, 他们主张“ 只参加那些仅动用海军力量, 胜利可以得到保证的战争”。奥尔布赖特属于第三派, 主张“ 立即解决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 她认为美国想做什么, 就做什么。奥尔布赖特的工作作风与其前任克里斯托弗完全不同, 她辣味十足。1993 年, 当科林·卢瑟·鲍威尔将军反对将美军派往波黑时, 她曾当众谩骂道: “ 你总在谈论超级军事力量, 但是, 如果我们不能使用这些力量, 那么我们有一支这么棒的军队, 又有什么意义呢? ” 后来鲍威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承认: “ 当时惊讶得我连血液都差点凝固了。”这个夸夸其谈的好战的女人既不懂什么是战争又不懂的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热爱和平的心情。

对如何解决科索沃问题, 美国决策部门开始意见不一, 克林顿一直犹豫不决, 他认为用轰炸把米洛舍维奇逼到谈判桌子来的想法不太实际。他的安全问题顾问塞缪尔·伯杰担心发动空袭会使科索沃局势复杂化。五角大楼里的一些人也对发动空袭持怀疑态度。然而, 奥尔布赖特积极敦促总统用“ 战斧” 惩罚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的这场战争,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 使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 胡作非为的超级大国” 的坏名声。

现在人们要知道是谁决定对南联盟进行空袭呢? 人人都知道这是奥尔布赖特的主张(实际上是副总统 艾伯特·戈尔的决策)。在她的坚持下美国动用空军对塞族阵地发动袭击。但是让奥尔布赖特出任国务卿的是克林顿。奥尔布赖特凭借美国的实力, 曾不可一世, 其地位之显赫、口气之大, 从她在世界各地指手画脚的作风可见一斑。但是自从科索沃战争之后, 她在华盛顿的影响逐渐下降, 其权力也日渐缩小, 似乎从巅峰状态滑了下来, 在美国的报刊上也很少见到她的踪影。

美国《新闻周刊》以《冬日母狮》为题, 在文章的开头将她称为“ 战争女人”。文章历数这位“ 面孔铁板的克林顿内阁主战派” 的罪状: 是她竭力促使进行50 年来的第一场战争; 是她因联合国秘书长不愿屈服美国的要求而把他赶下了台; 是她在对不论左翼还是右翼国家的行为说三道四。奥尔布赖特总是把“ 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 这样的话挂在口上。在华盛顿政界, 她被称之为“ 一条路走到黑的决策者”。

责任编辑: 吴爱凤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