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是全球大趋势 不可阻挡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04-24  内容来源: 中国网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环境保护专家彭于发等专家做客中国访谈(中国网 张琳摄)

关于转基因食品,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争论,部分专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对健康可能产生潜在的长期影响,如导致过敏反应、具有毒性、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等。但是也有专家持反对态度。众说纷纭的转基因食品到底将何去何从,国家对其有无安全管理条例,敬请关注本期中国访谈。

中国网:世界上第一例进入商品化生产转基因作物是1994年投放美国市场的转基因番茄,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在全球来看,转基因技术发展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呢?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环境保护专家彭于发: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全球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报告(《2011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1996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70万公顷,2011年已达到1.6亿公顷,增长94倍,这一增长使得转基因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作物技术。第一代转基因作物由于具有抗虫、抗除草剂等特性,大大降低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和劳动强度,所以深受农民喜爱,菲律宾于2002年引进转基因玉米,当时种植面积120公顷,到了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40万公顷。而巴西在2008年理顺关于转基因审批的法律关系之后,2010/11年度的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比2009/2010年上升了50%。

在国际上,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来源的凝乳酶、酸奶、奶酪、面包等转基因食品超过5000种;大豆、玉米、油菜、番茄、番木瓜等植物来源的色拉油、饼干、薯片、蛋糕、番茄酱、木瓜等超过3000种。欧洲即将上市转基因马铃薯。可以说,过去十多年,全世界几十亿人多多少少直接间接都接触过转基因食品。我国主要种植和商业化应用的是转基因抗虫棉和抗病毒的番木瓜。曾经也有少量的番茄。2009年,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获得了安全证书,但是产业化的应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最近,抗虫和耐除草剂玉米的研究进展比较快。

中国网:都是哪些成果?给我们介绍一下。

彭于发:这个成果主要也是两方面,一是真正已经大规模应用的,首先在1997年大规模应用转基因抗虫棉花,1994年—1996年棉铃虫大规模爆发,当时国务院总理亲自牵头组织全国有关部门和科学家、技术人员来针对棉铃虫进行有效地控制。那时候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的话,我们中国的农民今后都不愿意种植棉花了,因为棉铃虫会导致棉花大规模减产乃至绝产。

1997年商业化运行种植转基因棉花以后,棉铃虫在全国得到有效控制,至今棉铃虫在棉花生产上够不成威胁,基本可以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这是十几年前不可想象的一个重大变化。

国际上有转基因的番木瓜,我们国家也有转基因的番木瓜,可以说我们国家是继美国之后又一个自己能自主研发转基因番木瓜的一个国家,它的性状主要是番木瓜上有一种黄斑病毒,这种病毒一旦发生以后就能够导致整个果园毁灭,后来通过转基因技术,有效控制黄斑病毒,我们国家也开始种植转基因的番木瓜。

另外,还有转基因抗虫水稻,转植酸酶的玉米,最近取得进展的抗虫的转基因玉米,耐寒的转基因玉米和小麦等。

责任编辑: 吴爱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