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视点》:40年高考从“套路”到“烧脑”

发布时间: 2017-06-14 10:52:3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孙磊

 
 
40年高考从“套路”到“烧脑”

2017年高考结束了,各种“奇葩”高考题又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今年浙江高考语文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了青年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文章的写作背景置于物质匮乏的年代,描写了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记忆。文章最后写道,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正是要求考生对“诡异的光”进行理解。考试结束后,不少考生戏称“十年寒窗,败给了一条草鱼。”

伴随着考生一头雾水,“诡异的光”以及文章原作者巩高峰微博也被众多考生“围观”,向其寻求他的“标准答案”。巩高峰近日表示,这套阅读理解题之所以被众多考生“喊难”,可能因为考生大多是95后这代孩子,完全没有那种生活经验,也没办法理解文中人物的情绪。

不仅高考题被大家吐槽,类似的“烧脑神题”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也并不少见。

高考后的第一个周末,被称为“自主招生周”。“你有没有想过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厕所和黑板到底有啥关系?”这俩问题就是山东大学自主招生中的面试题。

“梁祝化蝶的故事里,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会化成蝴蝶,而不是比翼鸟或者连理枝?”在南京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笔试文综的考卷上,这道“梁祝化蝶”考题同样让考生们脑洞大开。对此,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教授认为,这道开放性考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主要还是考查考生对于文化的理解,考生的回答能够做到有依据、自圆其说就可以了。而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厕所和黑板关系是在考查学生深度思考能力。

对于今年高考题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表示,通过十几年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十八般武艺,形成了各种套路”,如果给学生呈现太多抽象的东西,学生们很容易就会套用到某一个“套路”上,这个时候学生运用的是知识的简单转移的能力,而不是真正的思辨能力。

高考题,可谓是从以前的“套路”变化到现在的“烧脑”。高考问题研究专家、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则表示,40年来高考试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的高考试卷不仅是试卷还是很好的科研成果。恢复高考40年来,通过高考的公平竞争,为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学生,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我们在看到高考弊端的同时,应充分肯定高考的积极作用。作为“量才尺”,高考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对选才的干扰,保证了个人凭才学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责任编辑: 孙磊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标题图片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