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中国> 2014网络名人丝路行

聂昱冰:大地最美丽的笑容,叫丹霞

发布时间: 2014-09-17 09:08:1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聂昱冰 | 责任编辑: 孙磊

在丝路上穿行六天了,今天我有了一种冲动,想写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一座城市,因为它丰满了我对新丝路的理解,由它而起,新丝路在我心中不再是一条路、一条带,而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丰富的经济生态。这座城市,叫张掖。

我与张掖,是初相逢。这个名字,我不陌生,因为历史课上学过:“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胜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汉书》曰: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断匈奴右臂。《大明一统志》载: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这些史料,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因为这些史料,而根深蒂固的认定了张掖只是建立在荒漠戈壁上的一座边关要塞。一想到张掖,眼前出现的就是黄沙、戈壁、城墙、弓弩、披着铁甲的将士。

结果,飞机还没有在张掖机场降落,我就发现,我的认知好像出现了错误,地面上的绿色比我想象中的要多很多。这里不是沙漠中的绿洲,而是戈壁中的一片山水田园。张掖依黑水河而居,祁连山上终年不断的冰雪为黑水河提供了丰沛的水源,这条河几千年来一直滋养着张掖。

迎接我们的主人说,这里除了没有大海,其他自然美景这里都有。第一次听到这样自信的解说,我有些不理解,主人的自信是从何而来。但很快,我就找到了他们自信的根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看到了雪山、湿地、河流、湖泊、沙漠、草原、丹霞地貌、还有自然保护区。

张掖的面积有四万多平方公里,不小,但也真没有大到可以理所应当就拥有这些风景。只能说,这是上天的厚爱。而万幸,张掖人也没有辜负这份厚爱,他们城市建设的思想是——顺应自然。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是湿地的地方,就让它当湿地,是草原的地方就让它当草原……尊重大自然的安排,在自然的法则之下,进行建设和发展。

这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发展原则。只有懂得敬畏自然的人,才会一直得到自然的厚爱,所以,希望张掖能够一直这样坚持下去——顺应自然。

除自然资源之外,张掖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远古时期的黑水文化;到天下分为九州,此处归为雍州;再到汉朝通往西域的通衢重镇;西夏王朝曾把皇家寺庙建在此处,这座寺庙现在已经成了收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博物馆;而建筑规模堪称宏大的山西会馆,仿佛仍旧回荡着阵阵驼铃声,把人带回到了百年之前的动荡时代。

一个在五千年间几乎没有出现过文化断层的城市,是幸福的,因为它的内在气质是独立而完整的。

张掖的人文资源也极为丰富,38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混居,造就了张掖人开朗包容的性格,也让张掖在各个领域都实现了多样性,不管是文化、艺术、娱乐、经济发展,甚至美食。我经常说,想看一个地区的美食文化是否丰厚,要看它的主食种类,张掖的主食种类的数量几乎可以用庞大来形容。几千年的多民族混居,让张掖拥有了一种多层面的人文结构,有点儿像蜂巢,在外面看着也不算大,可如果真正进去,里面层层叠叠,奥妙无穷。

张掖民风淳朴,这淳朴可能也源自于他们的自信,因为越是内心稳定、幸福感强的人,对人就越包容。我们的车穿过一个村庄,窄窄的村路两旁都是果树,已经熟透了的枣、苹果、梨、葡萄压弯了枝头。我们停车下来拍照,路边站着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阿姨,她很和蔼地对我们说,你们摘点儿带着回去吃吧。

工作人员告诉我,张掖的经济过去是一二三排列,一是农业,二是工业,三是旅游业,现在反过来,是三二一的排列顺序,而工业主要是围绕农业进行深加工。乍一听,这样的经济结构,好像没有什么发展后劲,但在我参观了临泽县一处面积达十二万亩的集约化农田种植,和玉米良种种植田之后,终于明白了,围绕农业进行的工业深加工会达到怎样的规模。

因为真正认识了张掖,我开始重新考虑丝绸之路。漫长的丝路两旁,一定还有很多像张掖这样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因为只有这样的城市连成了串,才能托起一条商路,让它兴旺千年。

所以,整个新丝路经济圈,都和张掖一样,内容丰富、有着多重发展空间。这整条经济带不是一条线或者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庞大的立体空间。最主要的是,这些城市应该也都和张掖一样,千年的丝路历史为他们的血脉中注入了活跃、融合的基因,所以,他们总是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当下,让自己获得发展的机会。就像张掖最宝贵的丹霞地貌一样,在大地上,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作者:聂昱冰(河北省作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