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中国> 2014网络名人丝路行

高新利:陕西、中亚经济互补 形成相向流动格局

发布时间: 2014-10-24 16:15:1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孙磊

中国网:“中国访谈 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今天我们在“网络名人丝路行”活动中采访到了河北银监局办公室副主任高新利先生,请他为我们谈谈此次重走丝绸之路的收获,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方面的意义。在这次丝路行当中,您认为西安的历史文化都有哪些特色呢?

高新利:西安这个城市很有特色的,比如我们常常听说的“陕西八大怪”、“陕西小吃”,很有名的,再有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像陕西的城墙,尤其是城墙的夜景,我们昨天看了,那个美……我走过了多少个城市,很难见到对城墙这种灯光的运用,城墙整体的保护和建设,非常漂亮。

再有,西安的文物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博物馆本来就很多,博物馆里文物的数量也数不胜数,就连公园里也到处都是,像拴马桩,拴马石这些都是文物,一问说“这是不是复制”,说“不是,这就是真的”。包括今天我们去的长安城,那个城墙,从城墙上挖块土都是文物。陕西的文物保护做得也非常好,像大明宫遗址,其中有一个大明宫最著名的宫殿,他在这个宫殿上做了一个简单的造型,中间那些柱子居然是几棵树来表示这是当年这个宫殿,从而给大家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而不是像有些地方那样简单地去重建。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不再简单地去重建,这是他们很智慧的一种保护方式。

中国网:您认为西安作为此次丝路行的第一站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高新利:我觉得西安的历史文化,它最根本的特点,它和别的城市不同之处就在于,西安是中国文化的根,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历史上有13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尤其是周、秦、汉、唐这四个大一统的盛世王朝,不同于分裂状态的小国,大的盛世王朝可以把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1100多年啊。所以,它能够把各民族、各地区、包括国外这种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这在丝绸之路打通之后更加明显,当时中亚、欧洲那些人把他们的文化也带进来,而我们的汉唐又以非常宽容、非常大度的态度去接纳他们。

所以,长此以往,形成的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根就在这儿。到西安来一趟,就有点寻根的感觉。通过昨天跟陕师大的一位青年学者,包括今天西安博物院的院长,汉长安城特区的综合办主任聊天,我就发现他们对西安文化和中国的文化研究都非常深。他们对作为中国人,作为汉人那种自豪感溢于言表。

其实,他们对这些历史文化的理解,我觉得不应该只存在于这些专家们的脑子里,而应该广泛地扩散,广泛地传播,让它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甚至全球华人的脑子里,因为它是影响我们价值观的东西。

中国网: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您认为会给陕西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高新利:习主席提出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理念上与当年的古丝绸之路是一脉相承的,它都是开放、包容、合作,但从内容上,它又有了本质的区别。它已经远远,不仅仅是商品、物流、文化、交流的通道,而是沿线各国、各地区更广泛的一种合作。尤其是这30年来的巨变,让陕西和中亚拉开了一个很大的差距。陕西作为丝路的起点,它的科技上的进步,产业上的升级十分显著,陕西是全国军工第一大省,据介绍,航空产业的30%研发和生产能力都在陕西。陕西在文化开发、旅游资源上这毫无疑问,也是全国最有名的,被称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尤其是旅游业的日益成熟,就像一个磁场,对中亚形成一种很强大的吸引力,陕西和中亚在经济上的互补性越来越强,他们的自然资源和我们的人才、技术、资金将来会成为一个相向流动的格局。

中国网:您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高新利:陕西作为一个文物大省,它在文物保护上要做很多工作,在文物保护上对老百姓还是产生一些不便的,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汉长安城遗址上,因为规定老百姓房高不能高过8米,挖地下不能超过1米,这些对老百姓的生活是很有影响的,甚至个别地方水、电、气都不好通,因为这些基础设施无法建设,更别说工厂了,都是很难建设的,在这方面对老百姓是有一些不便的。

但从长远看,旅游发达了,经济增长了,我们就业机会肯定是增加的,收入会增加,收入水平也是逐年上升的,这是已经被无数事实来证明了的。

中国网:在您看来,此次“网络名人重走丝绸之路”,它的目的何在呢?

高新利:我觉得这次活动主要想通过网络名人的嘴,通过他们的笔,或者利用他们的微博、微信、论坛上的文章,来宣传沿途这些城市的文化、经济、人文,我让广大网民更多地了解这些东西。这样才有利于这个经济带的建设。还有一些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很多形式,也需要我们通过另一种形式,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那些民间艺术是如何传承下来的。这些文物,那些遗址是如何保护的。

中国网:谢谢您高主任,谢谢您接受我们中国网的专访!谢谢!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