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简介寺院布局殿堂佛尊 四季雍和 数字雍和
佛教节庆 早课诵经 法物开光 祈福超度
雍和史话 今日雍和 雍和期刊 文化研究 雍和视频
博物馆简介 陈列展览 文物收藏 雍和建筑 非遗项目
开放时间参观门票导游服务佛事服务客服中心法物流通咨询电话

雍和宫的四学殿

发布时间:2019-08-12 14:27:44 | 来源:雍和宫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婧

雍和宫正殿的东西两侧设置有讲经、密宗、药师、数学四殿,通称“四学殿”。在清代,这里是藏传佛教在雍和宫的教学中心。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依藏传佛教正规寺院建置,藏语称“扎仓”,意为“僧院”,即藏传佛教僧侣修习经典的学校,为蒙古地区培养了大批佛学人才。

藏传佛教正规的寺院教育,是从公元8世纪开始的,自11世纪,即公元1074年阿底峡弟子鄂•洛丹希饶在桑布寺开创修习《释量》、《般若》、《中观》、《戒律》、《俱舍》五部大论的讲经院后,这五部大论,便逐渐成为一般正规寺院的必修科目之一。至15世纪,格鲁派产生以后,由于宗教组织制度上的需要,一寺之中分若干“扎仓”的格局基本定形,成为格鲁派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院主体建筑的基本形制。僧人在寺院内首先学习显教教理,学习后可以考取“格西”学位(意思是“善知识”),得此学位,对于僧人来讲是很荣誉的,同时有资格任寺院的各级“执事”职务。16世纪初,塔尔寺、拉卜楞寺等寺院在原有显宗院的基础上,先后开没了法相院、医学院、时轮学院等。自此,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有了修习声明(语言学)、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内明(佛学)等“五明”的传统。当时,西藏寺院的“扎仓”数量有两个、四个或六个不等,其中以显宗、密宗、医学、天文历算四大“扎仓”为主。雍和宫的“四学殿”也由此而来。

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成藏传佛教寺院时,就明确向三世章嘉活佛表明,要在此处培养精通藏传佛教经典、教理传承的僧侣,以使寺院僧人能恒持真谛而不衰泯。之后,乾隆帝即颁渝旨:充任各个扎仓上师的格西,一定要由西藏直接派遣。并指示由七世达赖喇嘛具体办理。七世达赖遂由三大寺和上下密院派出第一批卓有学识的18位高僧前来就职。

与此同时,还集中了蒙古四十九旗,喀尔喀七部以及藏汉地区的年轻僧人,分别于四大扎仓学习。从此,雍和宫有了十分完备的学经组织,使在这里学习的僧众有了很好的学风。

雍和门殿至正殿雍和宫殿南门称为“仪路”,仪路西侧为雍和宫“四学殿”之一显宗殿,又称“西配楼”、“西讲经殿”。前来学习的蒙古喇嘛首先在此学习藏文,待升入正式班后再必修《释量论》、《般若论》、《入中论》、《俱舍论》和《戒律本论》五部大论。

东侧为密宗殿,又称“东配楼”、“东讲经殿”。该僧院主要传授集密、胜乐、大威德等密宗经论,学成后可考取“阿林巴”学位。属于藏传佛教密宗学位,也可理解为“密乘博士”或“密学博士”等。

永佑殿西南厢是雍和宫“四学殿”之一“西配殿”,即通常所称的数学殿或时轮殿,但准确的说法应为杂明殿或综合学殿。该僧院学习声明学、诗学、天文学、历算等综合学问。

东南厢为医学殿,又称“东配殿”或“东学堂”。该僧院主要学习医药学知识。完成所有学业者,可应考“麻林巴”学位。可理解为“医学博士”。


清代雍和宫的“四学殿”,由于学经组织严密,加之高僧大德任教,曾经形成了很好的学风。由此毕业的高才生要被派到其它寺院担任住持等职务。同时,一批又一批学有成就的僧才毕业后返回蒙古地区或进入其它寺院,为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做出了贡献。



咨询服务电话:84191906/84191907
版权所有 雍和宫 电子邮件: yonghegong@yonghegong.cn 电话: 86-10-8419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