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12月28日(星期五)上午9:00,在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发布会。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12月28日(星期五)上午9:00在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发布会。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吴玉章 :

    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 布会现在开始。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主席台上的各位来宾:第一位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武寅同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张国祚同志;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教授杨光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员晋保平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研究员谢寿光同志;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研究员高翔同志;我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吴玉章。

    下面进入第一个单元,首先有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同志为这次开幕式致辞。大家欢迎。

    2007-12-28 09:08:40

  • 高翔:

    首先感谢各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领导和朋友们来参加这次论坛,这几天北京的天气很不好,我知道很多同志为了参加这个会在机场耽误了很久,有的是今天早上才赶到,我非常感动。作为主办单位,我们必须向大家致歉,我们事先对天气预报关注不够,希望下一次论坛能够遇到一个好的天气。

    大家积极参加这次论坛也体现了同志们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六份刊物,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是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家哲学社会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全国这些社会科学界搭建的一个理论和学术平台。我们是面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但是我们每一刻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界同仁的关爱和支持。这次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是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同时也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陈奎元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召开的,陈院长对这次会议的召开非常关心,两次做过重要批示。刚刚上任的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同志刚才还接见了部分兄弟单位的领导,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出席我们的开幕式。副院长武寅同志对这次会议的召开精心指导,一会儿会发表重要讲话,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党组对我们工作和这次会议的重视。我希望同志们和朋友们继续关心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使我们这个论坛越办越好。

    2007-12-28 09:15:50

  • 高翔:

    前不久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所做的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新进展,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容、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做了全面部署。

    2007-12-28 09:23:14

  • 高翔:

    报告回答了我国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念、新概括、新举措。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统一,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统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优秀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最集中的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最新的,同时也是最高的科学成就。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科学界的神圣使命和争论,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社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负时代的重托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我认为必须站在两个制高点从事自己的研究:历史的制高点和时代的制高点。

    2007-12-28 09:24:11

  • 高翔:

    所谓历史的制高点,就是要对中国优秀的学术历史和学术传统,特别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学术发展的历史,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学术历史,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真正把握中国现代学术演变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所谓时代的制高点,就是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性质以及学术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理论和学术的争议和走向,在各种思潮、各种流派的相互激荡中,审慎地辨别真伪、洞察源流、明辨是非、纠其得失进而形成自己的研究理论,通古今之便成一家之言。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直接领导下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机构,主办者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内刊、文摘、历史研究、国际社会等六本刊物,这些刊物在国内外学术界均有一定影响,在院党组的领导下,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推动学术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肩负的时代使命。

    2007-12-28 09:26:19

  • 高翔:

    正是基于对自己使命的认识,我们从去年开始组织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蓝皮书》。所谓的学术前沿指的是新观点、新方法、新问题,强调要凸显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推动学术进步。纵观人类学术思想史可以发现,每一次大的学术创新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合理解决的基础之上的,联系前沿报告的设想,得到了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陈奎元同志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副院长武寅同志的关心指导,学术界同仁,特别是许多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学科带头人对此高度重视,亲自撰稿,鼎力相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也是本书副总编赵剑英为本书的形成和协作贡献了大量宝贵思想。社会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们,特别是社长谢寿光同志对本书的编辑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可以说中国学术前沿论坛蓝皮书是中国学术界亲密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根据学术界同仁的建议和要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陈奎元院长和武寅院长的关心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发布之际,召开学术前沿论坛,聚集国内同行,共同探讨中国社会科学现状,分析今后的走向,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献计献策,这次论坛得到了云南大学的大力协作和支持,也得到了其他兄弟大力支持。

    作为论坛的主办单位,我们希望将这次论坛成为展示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最新趋势的盛会,成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的盛会。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正面临着历史上少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历史上少有的挑战,作为历史的当事者,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恩格斯曾热情洋溢地赞扬欧洲文艺复兴,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当今的中国,也处于一个需要思想巨人,学术巨人,而且能够产生思想巨人、学术巨人的伟大时代,处于一个呼唤理论创新,而且能够实现理论创新的伟大时代,这一时代必将推动引领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者反省历史、俭省当下、走向未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愿与各兄弟单位一道,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道成为这一进程的推动者、见证者和欢呼者。

    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与会领导新年快乐。谢谢大家。

    2007-12-28 09:27:47

  • 吴玉章:

    下面有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张国祚同志讲话。

    2007-12-28 09:32:23

  • 张国祚:

    很高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论坛,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学术前沿论坛,刚才在休息室王院长讲了一句话,他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应该是中国社会科学象牙宝塔尖上的位置,我想这个评价还是有道理的,至少是象牙宝塔尖提供学术平台的一块重要的区域,处在这样一个象牙宝塔尖上,它的举措当然也应当是宝塔尖级的。

    我想,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论坛,刚才听高翔同志介绍,我感到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党的十七大讲,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要鼓励社科界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思想库,要把中国优秀的社科成果和社科人才推向世界。落实这样一个十七大的精神,恐怕需要有一些重要的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这样一个学术前沿论坛就应当是一个具体的行动。如何来认知学术前沿呢?这是我们举办好这个论坛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咱们的文集总论是讲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这个提法非常好。既然是中国的表达,我们所说的前沿领域、前沿观点、前沿成果,就都应当是我们中国学者能够得到公认和共识的,而不是其他什么别的国家来鉴定。

    2007-12-28 09:34:39

  • 张国祚:

    学界一些人,包括一些单位的领导往往把能不能在西方的报刊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作为中国学者学术份量、学术价值、学术成就的一个判定,对此我是持有异议的。人文社学科学应当说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人认为是好的东西,西方人未必赞成。西方人推崇的东西我们也未必愿意接受。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有这种志气、自信,我们应当相信自己,不要盲目崇拜西方,不要把他们的判据作为我们的判据。

    西方为什么现在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那是得益于西方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处于强势地位。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各方面不断进步,在世界上的份量越来越重,可不可以设想,将来有一天西方的学者都争先恐后地争取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发一篇文章,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学术地位,这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所说的学术前沿论坛,学术前沿,那是要有中国学术来认知和认定的,而不是由西方学者来判别的。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意思。

    2007-12-28 09:37:00

  • 张国祚:

    第二个意思,我们讲时代精神,过去讲哲学是时代精神之精华,我们讲时代精神应当是什么呢?我想对今天周围来说,我们最重要的时代精神就是党的十七大精神,而十七大精神的精髓要义都凝结在主题上,这个主题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科学,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这八句话,就应当是我们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高度关注的一个时代精神当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而这个最有价值当中的内容,还有一个更为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给予了很高的定位,讲了五句话,大家都在学习,说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哪一个人独有的智慧,而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聚集了几千万人这几年探索得出来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系是非常珍贵、非常有价值的。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落实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五句话,无论哪句话,它的份量都是非常重的,给科学发展观以这样崇高的定位,足以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是得到全党所一致拥护的。

    2007-12-28 09:39:22

  • 张国祚:

    关于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对他的科学内涵也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论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不谈发展哪来的科学发展观?我们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这个论坛目的当然也是为了发展,为了发展我们的学术。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也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孟子讲:民贵君轻,社稷次之。西方文艺复兴也强调人民的安全。中国共产党人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西方的区别在哪里?就在我们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过去毛主席讲,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讲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这是我们思考一切问题的原则。江泽民讲,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一切政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同志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讲的都是这个意思。我们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所关注的前沿问题,恐怕关注哪方面的前沿问题都不能忘记以人为本为核心,是不是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恐怕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不仅要有东部地区的发展,恐怕中部、西部也要发展。不仅有汉民族的发展,少数民族也都要发展,各个方面都要发展。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本身,不仅仅是哪一个学科的发展,而应当是所有的学科都要大繁荣、大发展。这是一个全面的。

    2007-12-28 09:41:32

  • 张国祚:

    什么是协调呢?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包括前沿问题的研究,应当是相互支持、相互策应、相互鼓台、相互帮助的,不能是相互矛盾、相互制肘、相互扯皮、相互干扰的,这当中具有学术前沿发展的战略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也包括我们学术的繁荣发展,与其他各个领域的繁荣发展,也应当是相互协调的,相互配套的。讲到统筹兼顾,繁荣我们的学术,发展我们的前沿,就要贯彻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的原意说统筹城乡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对外开放,统筹和谐发展,也要同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结合。这本身就是社会科学应该研究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本身所提出的方法又应当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应遵循的方法。

    我们在这些研究当中不能走极端,不能搞绝对化,不能形而上学,而应当兼顾各方。所以我想,只要我们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其为指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学术前沿论坛肯定会越办越好。我就说这些。谢谢。

    2007-12-28 09:43:20

  • 吴玉章:

    下面有请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同志讲话。

    2007-12-28 09:46:19

  • 杨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接到邀请参加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我首先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党一贯坚持和贯彻的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特别强调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而且是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和部署。十七大报告里直接对哲学社会科学说了四句话: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第一句话是一个总的要求,要繁荣发展;第二句话是三个创新;第三句话是思想库的作用;第四句话叫走出去战略。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是我们贯彻好、落实好十七大的有关精神和要求,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2007-12-28 09:47:46

  • 杨光:

    我们要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地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还要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任务,又是一个充满艰辛和需要奋斗的历程,需要我国社科界五路大军共同努力。我们常讲我们国家社科界是五路大军,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军队系统、政府和社会各界研究咨询系统,一共是五路大军,要共同努力,齐心协力,群策群力,为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各自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全国性的权威学术机构,汇集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和专家学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直属机构,所办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在学术界、社会上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设组织的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并按年度遍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蓝皮书》,这样的举措可以团结、联合各个系统的专家学者,可以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充分保证蓝皮书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前瞻性。

    2007-12-28 09:50:54

  • 杨光:

    我感觉《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蓝皮书》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一是这本书比较大气。各个分论部分的专家所撰写的前沿成果中,也反映在编辑部撰写的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总论中。刚才张主任说得我也很同意,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这确实是很有气势、很有创意的。第二,这本书的权威性。参加前沿论坛撰写工作的都是我国人文社科界一流的、一线的专家学者,对学术前沿有准确的、充分的把握。第三,这本书很精致。结构安排很合理,编辑质量也很高,正是由于这几点保证了蓝皮书的质量和精品实现。面对新的实际、新的时代全球化的信息化浪潮,中央高瞻远瞩,制定了繁荣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的指导意见、方针政策和规划计划,教育部遵照中央的精神颁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研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8—2012),第三个振兴行动计划包括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这个繁荣计划已经做了十年了,做了两本,这次是第三本。目的是要建设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

    我们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包括高校系统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继续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办好,把年度的学术前沿蓝皮书做好,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得更大的贡献。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07-12-28 09:53:41

  • 吴玉章: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同志讲话。

    2007-12-28 09:57:50

  • 武寅: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今天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隆重举办,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出席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同时向积极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撰写、编辑和出版工作,以及为此次论坛顺利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举办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并以年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这样一种形式,来发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前沿成果,我们对他还是寄予厚望,我们希望它至少能够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2007-12-28 09:58:07

  • 武寅:

    第一,导向作用。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来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时期的理论主题,同时也是实践主题,既是我们党的精神旗帜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的东方巍然屹立,举世关注,这既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源头之水,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更使作为中国发展经验之表达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具有了一种承前启后、世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

    我们的前沿论坛就是要鲜明地向内外昭示我们学识研究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方向,那就是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当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创新,推动和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新的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这是第一个作用。

    2007-12-28 09:59:07

  • 武寅:

    第二个作用是检阅的作用。它既检阅这个论坛的学术内容,同时也检阅论坛这种组织形式。一年多以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把编辑、出版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前沿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成立了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课题组,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大力配合下,学术前沿蓝皮书于2007年11月正式出版,大家已经看到了,这部书打破了通常的学科界限,不是按照学科门类,而是紧紧围绕十六大以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绝大多数分报告的作者是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带头人,我们希望学术前沿能够成为衡量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新的评价标准,能够对学术发展产生一种新的积极的影响。

    希望论坛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争鸣切磋,提倡论证充分的批评和反应,鼓励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对于学术界前沿性的探索我们应当大力提倡和热心扶助,为它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和交流平台,让它在学术实践中经受检验,走向成功。

    2007-12-28 10:01:29

  • 武寅:

    第三个作用,推介作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对话不可避免,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我们绝不能闭目塞听,而要从世界普遍的观点深入反思其他文明形态的学术创造,在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理论范式等方面加以借鉴。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西方话语体系来势汹汹,企图控制世界舆论的形势下,我们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绝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有所作为,要积极推动中央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构想,为在国际斗争中建立我们自己的话语权贡献力量。

    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在追寻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和谐这一伟大梦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艰辛探索而收获的成果,这个成果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正在形成一股对所谓中国模式的研究热潮,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中国自己的学术界和思想理论工作者要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以自己最新、最好的研究成果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正确地认识中国,积极地接触中国,为争得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应有的地位去履行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

    同志们,今天与会的专家学者都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许多的贡献,因此也希望大家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办好。继续支持年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的编辑、撰写、出版工作,为在流转不息的学术史上永远留下中国当代社会科学的学术探求与思想高度而不懈地努力,谢谢大家。

    2007-12-28 10:03:37

  • 吴玉章:

    谢谢。刚才院长的讲话很重要,我们杂志社回去以后还要好好消化消化,以便做好我们下一本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蓝皮书。

    出席我们今天会议的还有来自广东、安徽、浙江社科联的领导同志,还有来自各个大学的同志,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有来自武汉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云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等,有很多学校和外地一些大学的代表参加会议。出席今天会议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能局的领导同志,他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国际合作局、机关党委、监察局、计财局、人事局、科研局、马研院、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领导,还有来自北京和外地的专家学者,让我们对他们的到会表示深深地感谢。

    2007-12-28 10:05:19

  • 谢寿光 :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高翔主编的盛情相邀,让我来主持这个阶段社会科学蓝皮书的发布会。社会科学蓝皮书是在我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里头唯一的一本以理论学动态为内容的蓝皮书,应当说是首部。蓝皮书系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块学术品牌,主要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行业和区域发展各个方面的年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以蓝皮书形式作为载体进行发布。这部书可以称之为首部社会科学蓝皮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组织全国社会科学界以问题为基本切入视角来撰写的社会科学年度报告。

    非常感谢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所有的作者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信任,这部蓝皮书由我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来出版。现在有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吴玉章教授对这部蓝皮书的总体情况做一个报告。大家欢迎。

    2007-12-28 10:07:16

  • 吴玉章:

    谢谢谢处长,大家上午好。我就整个蓝皮书的问题讲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要利用这个机会代表我们杂志社对一些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第二,我想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动机和成书的过程;第三,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蓝皮书的特点以及最后一部分,就是今后的打算。

    首先,蓝皮书从立项到最后出版,首先感谢院党组和奎元院长的支持,感谢武寅副院长具体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感谢科研局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并且能够立项。二是感谢所有参与撰写蓝皮书的各位专家和学者,感谢你们贡献了自己的才智,把这本书才能够达到今天的水平。三是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谢社长和邹东涛总编辑等领导和同志们。在我们拿到这本书交到文献社的时候,实际上时间已经相当晚了,但是文献社在他们自己的工作流程当中特别做了重新的调整,为这本书的及时出版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技术指导,在此我们也对文献社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12-28 10:11:17

  • 吴玉章:

    第二,讲一讲这本蓝皮书成书的过程。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么一本书呢?我们考虑想通过一本书的形式,想通过学术前沿的形式来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院党组和其他高等教育各部门的指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现状和进展,这是我们初步的想法。同时我们觉得,我们有条件来实现这样的想法,我们杂志社拥有一批在各自学科有学术影响的专业编辑,他们不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以自己的编辑知识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同时我们杂志社的这些编辑也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所以他们有能力通过广泛的联系尽可能全面地把作者集中起来,参与到这本书里面。这是我们最初的想法和条件。

    如果说到整个工作的大致流程,首先是我们先在杂志社内部立项,第一件事是集中研究现有的同类书籍,分析其中的优点、缺点,把这些优缺点将以比较,寻找和界定自己出蓝皮书的学术前沿的定位,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事。然后我们范围不同、学科不同的学者集中起来,共同设计学术学术前沿报告的基本结构乃至篇章的安排。我们联系不同学科的学种,让他们参与到各个具体的选题当中,通过具体的选题和整个前沿报告的协作建立具体联系,在这个工作中还邀请了文献社的邹东涛总编辑,还有宋总编辑,给我们讲皮书系列的总体要求、写法、体例乃至注释,我们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且保存了起来。我们还要与作者反复沟通,因为作者提出的选题角度、内容、具体写法要反复联系,不断确立一种大致上一致的写作风格,开始搜集各个专家学者提供的论文,通过自己的三校过程把这些论文反复打磨,从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一一界定清楚,反复修改。

    2007-12-28 10:14:33

  • 吴玉章:

    我们后来在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高翔总编辑和当时的赵剑英同志说要增加一个总报告,因为目前如果没有一个总报告,光是分报告的话理论的高度可能得不到体现,说到这两本书的特点,我们可能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做这本书在杂志社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创举,我们杂志社的领导班子对作这本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社里总编办公会也多次讨论,我们还提出像高翔所说的,我们要有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问题,以“三新”的标准来统一整个分报告的撰写。再就是杂志社里面,几乎达到全面动员,从领导班子到室主任这一级,乃至刚刚加入到杂志社里的年轻同志,全体动员,大家都把这个事当做一个重要的事情,大家共同努力,把这本书努力做好。

    同时我们还有一个特点,因为就我们杂志社现有的编辑室结构安排来说,我们目前还很难有能力全面地覆盖我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原则,就是宁缺毋滥,只做那些我们自己的编辑有把握的学科,当然这里面就可能遗漏了其他的学科。比如像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像语言学的研究,新闻学的研究等等,可能会有所遗漏。这是我们工作的情况和大致的特点。

    2007-12-28 10:16:37

  • 吴玉章:

    如果说到我们这本书当前有什么遗憾的话,可能有这样几点遗憾,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弥补。第一,怎么样在皮书的框架内,因为皮书特别要求信息量,要求动态的反映,把皮书的要求和学术研究的严肃性结合起来,我想这可能是我们今后要关注的重点。因为皮书本身有自己的系统考虑,我们怎么把这两点结合起来,这是一点。再一点,由于工作交接当中的一些问题,有个别作者在书中写了大概500字、1000字,一页多一点,由于工作上交接的问题,我们没有充分体现作者的名字,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向作者表达了歉意,也希望今后能继续加入这个事情。

    如果说到今后的事情,我们是这样一个计划:今后我们将根据院党组的部署,更好的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尽可能全面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新进展,更加关注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的学科,深刻把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我想我们还会继续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蓝皮书的项目,并且力争下一部蓝皮书都比上一部有更好的进步,也更加完善。我就简单介绍到这儿,谢谢各位。

    2007-12-28 10:21:07

  • 谢寿光 :

    感谢吴玉章总编辑的介绍,我作为主办方,以主持人的身份表达两个意思:第一,反映某一个学术动态的年度报告其实在我们出版社和其他兄弟出版社出了不少,但是综合性反映中国社会科学的年度报告到今天为止应当说是首部,从无到有就是一大进步。刚才吴玉章总编辑已经说到,作为一个连续出版物,它要像其他蓝皮书那样成为品牌,凭我们编蓝皮书的经验,从无到有是比较好做的,因为填补的是一个空白。但是,如果从第二本开始不在质量上有新的进展的话,可能就会把我们非常好的创意给浪费了。所以,我们作为主办方,也非常愿意和社会科学杂志社合作,通过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全国的社会科学界合作,在院党组,特别是科研局的支持下,可以考虑设一个长期的科学处,我看了这个书之后有一个缺陷,就是缺乏总体书籍的分析,年度性的总体书籍分析,而这些东西又是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二,皮书现在已经走向国际,经济社会法制年度性的已经和世界上现在很有名的大学出版社联合推进年度的英文版蓝皮书,我倒希望我们这本书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出英文版。刚才杨局长来了,我希望在翻译方面整合资源和优势,但我们一定会配合做这个工作。所以真正让它成为不仅仅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科学成果的一个年度标志性出版物。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赵剑英研究员对这本蓝皮书的学术特色做一个报告。大家欢迎。

    2007-12-28 10:24:38

  • 赵剑英: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上午好。受高翔总编的邀请很荣幸,给大家汇报一下《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报告的学术特色。这个报告已经历时一年多了,从某一个层面也反映我们的组织者对这个报告可以说是精研细磨,非常慎重的一份报告。我觉得在新时期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将迎来30周年之际,推出这么一个报告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首先对这部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

    说到《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报告的最大特色还是“前沿”这两个字,已经自我定位了,我觉得前沿报告是新时期以来,近3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一部综合性的、宽视野的、高水平的、高质量的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这本书第一部不是涵盖所有学科,但从现有的规模和内容看,我觉得从一种侧面反映或者说代表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水准。

    2007-12-28 10:27:47

  • 赵剑英:

    具体来讲有四个特色:

    第一,这份前沿报告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中国性,就是中国意识。体现了在前沿化的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追求。我觉得这是前沿报告的第一个特色。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和发展时代,当今中国社会、人文社会科学从大的方面讲面临两个事件环境:一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发展;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同步展开。两个理论环境:一是多元化的国际学术文化思潮,这个比较活跃;二是30年来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事件环境和理论环境。

    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社会主义革新道路,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积累了中国经验,形成了中国理论。这个中国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化和当代科学技术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样一场生动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实践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他们构成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深厚的思想源泉,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创新的实践基础和前沿课题。正是这样一种亘古未有的深刻运动中,推动和引领着中国社会科学回顾历史,解释当下,走向未来。

    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伟大的变革当中,积极为世界开发新的原理,这是马克思的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应当努力怎么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关系,成为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神圣使命,也是中国社会科学产生世界的影响,并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地探求和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这是我们策划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的最初意愿,也是贯彻这部报告的一个始终基本精神。

    在讨论这部书的总报告题目时,我们将总报告的名字定为时代精神的中国化,建设起中国气派的当代科学,这实际是前沿报告的主题,是我们前沿报告的一个主题立意所在。第一个特点是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中国性,体现了当今背景下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追求。

    2007-12-28 10:29:13

  • 赵剑英:

    第二,中国社会科学具有突出的引领性。这个引领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研究问题具有引领性。哪些问题才能算是前沿问题?不是随便设定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具体事件的生动反映与学术表达。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积极变革的时代,从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到适应方式,乃至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巨大变化,这当中错综复杂的全球性和信息化问题,包括新一类科学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我们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都拓展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研究思域,开辟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空间。中国社会科学正在逐渐体现自己的特色,开始走向成熟,而且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开始捕捉和研究前沿问题,这些前沿问题既是中国的,也具有世界的。正是对这些前沿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方法和学派,逐渐走向世界。这个方面我觉得前沿报告在深刻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同时还提出这个前沿报告当中鼓励多学科的交叉互动,不是以学科来综述,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互动,鼓励学派的发展壮大,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途径。

    2007-12-28 10:33:11

  • 赵剑英:

    第三个特点,中国社会科学前沿作者的权威性。大家翻开目录就可以看到,每份报告的撰写者是当今活跃在中国学界的相关资深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敏锐的眼光,具有很高的前沿性。当初我们搞报告的时候要求,一定要与学科带头人在一起,他一定要在本学科里面,要站在学术高度来探讨学科正在研究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什么问题。所以基本上是这样的思路。有这样的依托,这样就保证了前沿报告的前沿性,作战队伍的前沿性,洞察中国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所以前沿报告就是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确实是当代中国学术前沿的一个制高点。

    我本人对这个报告的评价,认为是不错的。

    2007-12-28 10:35:43

  • 赵剑英:

    第四,《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用稿的编发,经过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严格的审编,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我们当时请作者也是通过各个编辑室仔细研究,放眼全国学科界,另外稿子来了以后,编者和作者反复商量交流,我们的编者参与了学术前沿的研究过程当中,我觉得中国社会科学的编辑都参与了这部书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多次互动,而且有些稿子还经过了涉外专家的审稿,严格把关。通过精打细磨,通过这样一个程序性的设置,确保了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另外,在这个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杂志社强调明确的问题意识和作者的独立见解,注重以前沿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而不是简单的从学科整体的角度进行文献罗列和观点的综述。也就是说,这其中每一篇文章的特点不仅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思想的深度和读者的思维空间拓展。

    以上我介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我看具有这四个特点。我相信,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有院党组的大力支持,还有武寅院长的具体支持,有全国学术界和专家的鼎力支持,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支持,我想这个报告会搞得越来越红火,乃至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学术也因此会走向世界。谢谢大家。

    2007-12-28 10:37:59

  • 谢寿光 :

    谢谢赵剑英总编辑。现在有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编辑室主任孙辉介绍前沿报告总报告的内容。大家欢迎。

    2007-12-28 10:39:47

  • 孙辉:

    尊敬的武寅院长、尊敬的各位学者,我受高翔总编辑的委托,在这里对学术前沿总报告的主题思想做一个简短的阐述。

    根据十七大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实现学术创新,以及如何以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来应对各种学术思潮。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思考,并形成一种理论自觉,推进世界知识体系中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形态的建构与发展。

    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关键抉择所开辟的伟大的变革时代,与30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生动的实践进程深切相关,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一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二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理论成果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始终如一的主题,也是表现当代中国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中国与世界整体格局中的文化交往与文明对话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深刻把握现实中具有时代性的问题,并以中国的方式来表达,进而通过中国的伟大复兴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蓝皮书总报告提出的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这一主题的基本依据。

    2007-12-28 10:40:14

  • 孙辉:

    事实证明,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具体形态和特殊内容的大胆探索中,科学社会主义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就是对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学术探讨。这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这种在开拓进取中进行改变世界的理论创新,决定了任何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都是思想原创的障碍。解放思想就是要从传统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就是要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这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而直接的复制和引申西方的学术话语,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则是一种思维简单化的表现,因为它在以关键的应然、规定现实物生活的实然中回避了或远离了,中国的真正问题和产生问题的真正根源。

    在世界的制度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和被称为软实力的文化竞争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在阐发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的过程中,提出作为时代性标志的中国学术思想,创立具有时代性标志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与此同时,学术思想界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借助不同的理论范式和学术框架为阐发各自不同的主张和见解开辟道路,社会科学要有所建树必须围绕对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种种思潮,在其学术外表下隐含的历史观、价值立场和学术动机进行前提批判,在学术性的名义下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态度,这正如马克思深入指出的那样,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和物质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2007-12-28 10:44:40

  • 孙辉:

    因此,任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建构的所谓学术性责难,首要自问的是其实践批判的前提和自身立论的基础。我们看问题假如离开了社会形态,离开了社会制度的性质,离开了历史形态而只是观念地看问题,就必然会陷入逻辑陷井,这里要特别强调,唯物史观对历史评价和历史理解的重要意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就在于它要始终反映时代的精神和代表文化前进的方向,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语境下如何坚持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文化的理念非常珍贵,否则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就会失去创造社会历史的独特性,这个先进文化的核心就是在于回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先进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凝结和理论表征,这个先进文化的目标就是在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历史使命,与这个伟大使命相联系也是当代中国的学术使命。因此,研究者面对现实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否达到时代对理论的要求,理论建构能否达到实践所开辟的历史深度和实际水平,这既是对学者社会责任的提问,也是社会对学者学术原创的要求。

    作为结论,我们提出和遵循这样的学术理念和边际理念,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方式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的结合方式,当代周围的发展与当代中国气派学术话语的建构,都离不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指导。这种学术逻辑的有机关联,不仅深刻地构筑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基础上,而且以适合中国国情理论的原创性获得了学术上的世界意义。因而只有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勇于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和世界制高点思考问题,能够为解决时代问题提供创新性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学术价值。我们的精神领域需要百科全书式的和具深厚学术积累的学问家,更需要塑造时代精神的思想家。谢谢大家。

    2007-12-28 10:47:59

  • 谢寿光 :

    非常感谢这个单元几位演讲者的合作,发布会这个程序到此结束。接下来把前沿论坛移交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赵剑英研究员。

    2007-12-28 10:52:14

  • 赵剑英:

    下面开始前沿论坛的前沿报告。第一位发言人有请远道而来的客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汪信砚教授发言,题目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12-28 10:52:47

  • 汪信砚:

    首先做一个小小得更正,刚才主持人介绍是副院长,曾经是副院长,现在不做了,已经半年不做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前沿论坛主办方安排我在这里发言,尽管因为我沾了哲学学科的光,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所以被安排第一个发言,但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在学术前沿这本书里面我有一篇文章,就是《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我在这里不想完全讲这篇文章,将以这个为基础讲一些和这个有关的,我发言的题目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在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研究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了很多的进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是方方面面还存在一系列误区,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对于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地位缺乏应有的自觉意识,当前和今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首先应该确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对于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地位,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整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有的范式,而且也是整个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范式。因此尽管我在这里把话题限制在我的专业领域以内,我在这里谈的只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但是我认为我所提出的问题和我提出的一些看法对于整个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是有普遍意义的。

    2007-12-28 10:53:27

  • 汪信砚:

    下面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首先涉及到范式的概念,所谓范式,按照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说法就是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者们自觉认同或共同持有的一套信念、原则和标准,它是共同体成员们基于指导研究活动的一种公认模型或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问题有待解决,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并由此形成一种连贯的学术程度。简单来说,范式解决对学术研究的理论目标、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评价标准等等的总概括,在我看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化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来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审视、反思、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和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强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

    2007-12-28 10:56:05

  • 汪信砚:

    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当前现实相结合,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和分析中国的当前现实,从中提升出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哲学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指导中国的当前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此外,由于中国的具体实践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内在着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具有这样一些规定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我所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我的意思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样一个中心任务来展开,它的理论目标就是要在当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它的概念框架,它的解释原则应该源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成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和成果的意义的标志。这有三个方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本质特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特殊性质这三个方面,对于这三个方面,我在这里不一一展开,我想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007-12-28 10:58:39

  • 汪信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有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它是当代中国的,应该具有当代中国的特色;二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因此在我看来,要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有的放矢这样一种科学态度。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实践的最鲜明主题,和当代中国最大的具体实际,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二,必须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走向世界,要与当代世界上的其他哲学研究展开积极的对话,特别是要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我觉得必须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使自己的对象与问题、观点与方法、概念框架、表达方式等等都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这样的学术话语体系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上形成。

    三,必须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论述,真正的理论创新总是源自一定时代和时间的需要,总是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自觉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只有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研究范式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2007-12-28 11:01:43

  • 汪信砚:

    第二个问题,以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样一个应有的研究范式偏离。我们前面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但是我们回顾建国以后50多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我们看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不同的时期都这样那样地偏离了这样一个应有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哲学界有人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走过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或者叫三种范式,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实际就是建国以后的头30年的教科书范式,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改革范式,以及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范式。并且认为,这实际上也是当代中国文科,就是当代中国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程,当代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经历的三种范式。

    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这样一种划分,因为这样一种划分确实存在着某种简单化的倾向。但是对于我所要讨论的问题来说,我觉得这样一种三阶段论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建国以后的前30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遵循的的确是一种教科书范式,这种教科书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得特点就是以阐述和完善哲学原理教科书为目标,与通行的原理教科书作为基本的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评价标准,显然这样一种教科书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严重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阶段遵循的可以完全称为教教科书改革范式,以教科书改革为中心任务,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重构教科书体系。但是教科书改革范式规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仍然只是从哲学原理教科书中来寻找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因此,它在知识方式上与教科书范式规范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过程中,教科书改革范式充其量只是一种过渡性改革范式,这种范式及其所规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它仍然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有的范式的。

    2007-12-28 11:03:08

  • 汪信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上面所说的三阶段论,和这个阶段相适应的是后教科书范式,但在我看来,有人说后教科书范式基本特征是有体系意识向问题意识的转变,整个中国文科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但在我看来,所谓后教科书范式,它实际上是没有范式的,或者说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研究范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缺乏公民的关注和热点、焦点问题,存在着统一研究范式这样一个情况下,学术研究中必然会涌现出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过程来看,在教科书范式和教科书范式所规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是有这样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的,比如说8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一窝蜂讨论时间标准问题、时间唯物主义问题、主体问题等等,在文学、史学等其他领域中好象也是这种情况。但是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的理论兴趣日益泛化,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能够引起人们共同而持续的关注。因为我们再也看不到像以往那样的热点、焦点问题。

    二,缺乏共同的问题意识。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确实表现出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转向,但是问题在于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虽然关注过研究大量理论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共同问题意识,就是人们在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怎样去解决问题等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共识。

    2007-12-28 11:05:22

  • 汪信砚:

    三,缺乏共同的目标、信念和评价标准。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确实研究了很多问题和领域,但是人们往往并不真得的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些研究,这些研究的意义到底何在?至少人们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提出了很多新词、新说,但是这些东西我们可以说是张三的创新或者是李四的创新,很难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四,整体研究思路出现了严重分化。近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表现出了几种不相同的研究思路,比如回到文本的研究思路,关注现实的研究思路,立足于基本理论创新的研究思路,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思路等等,这种整体研究思路上的分化已经使得前面讲的统一学术传统化为乌有。它是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确实统一的研究范式最突出的表现。90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面我们所讲到的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种种表现,正是科学家库恩所说那种科学发展过程中,新旧范式交替时期,也就是科学危机时期的典型征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可以说正处在这样一个旧的范式已经失去了约束力,新的范式还没有形成的这样一个危机时期。可以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像这样一个时期,特别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于到底应该如何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众说纷纭或感到迷茫与困惑。

    在我看来,要走出目前的危机状态,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

    2007-12-28 11:06:10

  • 汪信砚:

    第三个问题,如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确立中国化的范式。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要使人们自觉地认同或珍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还有很多困难,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觉得,最为紧迫、最为紧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教条主义早已经臭名昭著,但是我觉得它始终是阴魂不散的,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可以说教条主义是卷土重来,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并且主要采取了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本崇拜。大家都知道,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为基础,但是在近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人并不是一般的强调对文本的研究,而是把文本研究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归结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研究。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从而陷入了一种以文本崇拜形式表现出来的教条主义。这种文本崇拜形式的教条主义在我看来,不过是历史上的老式教条主义,就是王明式教条主义的一种新版本。

    2007-12-28 11:07:37

  • 汪信砚:

    第二是对洋教条的迷信,就是一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居然把某些现代西方哲学家的理论和观点奉为教条,最突出的表现为以“西解码”、“西品马”、“西誉马”,这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觉得尽管这两种形式的教条主义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同根本上丢弃了中国的根本实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立足点,我觉得不从根本上破除这两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就不可能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第二必须纠正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性质的误读,其中最严重的误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归结为20世纪西学东渐时代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说它是一种严重的误读,这是因为首先这种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看作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内强的入侵而潮水般涌入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歪曲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实这种观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命题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曲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事实。

    这种观点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与进化主义在中国、实用主义在中国等等相提并论,混淆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的西方近现代思潮之间原则界限,实际上完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意义,如果不纠正,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性质的严重误读,就不可能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

    2007-12-28 11:15:36

  • 汪信砚:

    第三,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正确学术定位。近年来学术界有人主张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层面,这就是学术层面与政治层面。认为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当前现实相结合,它属于革命家、政治家的事情。学术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吸取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这才是学者们应该干的事情。

    在这种概念来看,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之所以存在着学术含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就是因为缺乏准确的学术定位,经常越位到政治层面去,干扰了本属于革命家、政治家的事情,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术定位我觉得很成问题。其实,研究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与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其中应有之意,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作为学术事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应该关注中国当前的现实,我们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为了解决中国当前现实中的问题,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现实中的问题,寻觅思想资源。所以不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地位上的偏差,我们也不可能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2007-12-28 11:16:56

  • 汪信砚:

    最后,必须明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之间的重要区别,我这里提的范式,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以往讲的作为一个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间是有重要区别的,我们以往也不能说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但是我们以往一直是把它作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相并列的一个领域来强调的、重视的,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样一些领域研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化的发展,甚至是无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情况就不同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研究范式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意味着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意味着前面讲的具体研究领域都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理论目标,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评价标准。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属于一种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样一个领域的研究,属于一种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就必须突破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狭隘理解,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真正成为一种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2007-12-28 11:18:35

  • 赵剑英:

    谢谢汪信砚教授。他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化的问题,学界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属于多元化范式,他提出来要用中国化的范式,这个体系方法他都做了表达,我觉得很有针对性,也是一个前沿问题。再次谢谢汪信砚教授。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发言。题目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争鸣与创新。

    2007-12-28 11:20:01

  • 程恩富:

    中国社科在武寅副院长、编委会的指导下、高翔总编以及副总编等全体编辑部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有了新的气象,编辑质量也更高,比如说创办了中国社科内刊,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编辑室,今天又创办首届论坛,我相信中国社科杂志会越办越好。

    我今天讲的题目想变一下,刚才报的这个题目现在现代政治经济学的争鸣与创新是书里已经有的,我就不再详细重复,我为这次发言写了一个东西,就是近年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大态势。我们知道,改革以来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说刘国光最早提出缩小指令性计划和社会主义取向改革,中国社科院的于祖尧国内最早提出,99年3月份提出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学部委员杨胜明首先提出公平和效率关系平衡发展的战略,舒新也是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实行股份制,人民大学魏新华教授最早提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许得新、复旦的张春华最早提出生态经济学和环境问题,张春华还最早提出土地应当批租。中南财大刘司华最早提出生态文明等,这些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而不是像社会上流传的所谓的媒体经济学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个都是有文献可以查的。

    2007-12-28 11:20:31

  • 程恩富:

    近年有一个争论,也是刚才汪教授涉及到的,他主要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同样这个命题在经济学界争论也是很激烈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到底是中国化还是国际化,还是现代化?这个都有讨论,一些报刊杂志上都有讨论。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主要使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这个概念。现代化这个概念可以包括中国化的内容,也可以包括国际化的内容。现在有两种偏向,一种是由中国化来否定国际化,就是说和国际上的一些光是谈马克思主义,纪念马克思主义的,以及加上中国的领袖的、领导人的一些理论成果,局限在这样一种研究。这样一种研究是必要的,但是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关心西方非马克思主义,西方主流的一些理论发展。同时,我们要把它科学的评介,该批评的批评,该吸收的吸收,所以单纯谈中国化我认为不够。因为现在中国化的概念被缩小了,如果广义的也可以包括,中国化也要研究世界的,也要吸收,这已经是现代化的概念了,已经不是中国化的问题 了。现在中国化往往是讲把科学发展观等等这些概念加以引申发展,就是狭义的中国化是不包括国际化的。

    还有一种偏向,可能就是对洋教条比较崇拜的是另外一种偏向,就是大谈经济学的国际化,它谈经济学国际化就等于把西方经济学等同于现代经济学、等同于国际化,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把经济学完全细化,认为完全细化就实现国际化,国际化就是现代化。这两种偏向我认为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2007-12-28 11:31:58

  • 程恩富:

    所以我的看法是,经济学的现代化应该包括中国化或者叫本土化,解决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中的问题,同时又要批判地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对世界的整个经济问题有一个科学的判断。这样我认为还是用马克思主义或者用经济学的现代化概念比较妥当一些。

    刚才张国祚主任也批评了一种观点,上个月在中南海李长春同志召开了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座谈会,我也有幸出席这个会议,我在会上发言的时候说,现在有不少学术单位都要求文科教师向西方主流杂志投稿,并视为学术前沿和最高学术水平,甚至把它作为招聘院长的主要学术依据。这个做法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因为西方主流杂志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只是我们现在不大提资产阶级几个字。他们这个价值体系跟我们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是不一样的,所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杂志没有一个杂志能进入西方检索杂志,进入西方主流杂志,道理就是这个。所以当时我谈了一个观点,我认为在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那部分中国社会科学的成果,研究的水平目前处于世界第一。而以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那部分社会科学的成果也不少,但主要是引进来,加上中国的情况和案例,原创很少。李长春同志提到这里就插话,赞同我的观点。他首先说,科技是美国第一,但社会科学不能这样说。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那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应当说是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首位,而且他还说你们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就可以办国际杂志,我说我们马研学部正在考虑国际思想家评论这个英文杂志,联合世界上的马克思主义和评论学者。说到文科学者,李长春同志插话,问大学有没有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不少大学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当场在主管教育部门的同志说,那是个人行为,大学并没有号召,大家在座的到底是我反映的是真实的,还是有些人反映是真实的?长春同志是不赞成的,而且从有关主管部门否定这事情上来说,看来他们也是不赞成的。

    2007-12-28 11:32:39

  • 程恩富:

    我认为近年经济学在中国发展有以下五大态势:

    第一,注重对重大现实经济问题进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政策探讨,这是最近几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的理论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创新进行理论和政策方面的创新。最近的文章阐发了三个大的问题,这三个大的问题都是既有理论又有政策主张:

    一,正文阐述要发挥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指出国家计划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样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强调市场必须在国家宏观指导下、调控下起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他批评那种只认为市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手段、成果,而不承认计划同样是人类文明的进化成果。

    二,阐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提出公有制无在社会总资产中和经营性资产中占优势比例可能上升这个问题。他提出,各个部门都应当为此、为宪法和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公有制占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努力,比如国家统计局要相应统计相关数字,两会很多委员在会议上都强烈呼吁,不统计首先就有问题,不统计无法研究,无法贯彻十七大精神。

    2007-12-28 11:35:15

  • 程恩富:

    三,阐述了我国贫富差距扩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要从基本经济制度最终阻止向两级分化推进的趋势。不能仅仅在基尼系数、五等份这些收入分配上兜圈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特点是从所有制角度来看问题,而且这是符合经济事实的。他具体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有人说河南财经学院杨教授在前两天的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依存机率,认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保证,针对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失灵,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举这两个例子说明我们重视对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政策的创新,我本人最近几个月学习十七大精神也提过几个理论和政策性创新的主张,怎么来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比重,这个中央文件有,我们现在只有45%,还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怎么提高呢?除了规定最低工资以外,我主张要建立一个企业最低工资和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利润增长率以及管理层收入增长的挂钩政府指导性,这个西方是没有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要创新?不创新怎么使得这些人的工资有所提高?你说最低工资600、800,他就永远是600、800,单靠企业调节、市场调节不行,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就应当调节,怎么调节,我的政策建议就是这样的。

    第二个趋势,注重对经济学原理的超越性发展。我在前沿报告里面谈了四个问题:一,使经济假设在争鸣中发展,劳动价值论在争鸣中拓展,公平效率在争鸣中创新,公有制经济定位在争鸣中确立。这些理论实际上都是对原理的一个发展,比如说西方经济学提出经济人假设,就是认为人就应当自食其力,而且每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自动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这个理论显然是错误的,显然是片面的,只是概括了私有制人的经济活动的经济理论、经济意识问题。但是并没有概括整个人类社会,包括公有制社会当中人的经济行为,所以这个理论肯定是片面的,最近不断有人写文章,包括投到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上。这个理论就要求我们有所创新,我在中国社科今年第一期杂志上就是我对四大理论作出了全面推进。比如论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一文中,也是很有新意的,论述思维应当自觉应用经济辩证法,使客观辩证法在经济领域的特殊形式在头脑中的反映,作为经济分析工具,他包括具有分析功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范式,和形成唯物史观分析路径的辩证法要素这两方面,认为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相比,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具有显著的科学特征和优势。当然这不是完全否定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

    2007-12-28 11:38:25

  • 程恩富:

    第三,注重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数学表达和分析。半年前我们马研院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召开的全国首届现代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研讨会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出席会议的主要是中青年经济研究学家,一致认为对政治经济学应当进行数理分析,我现在编了100万字的现代经济学,加强了数理分析,原来在65万字的基础上。同时发表了一批论文,很多同志发表了论文,包括老教授吴逸夫都发表了相关文章来推动。对西方经济学应用数学,我们有自己的科学评价。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论本身是当时代以前马克思主义运用数学最多的一本著作,但是后来的范式没有继承这一优良传统,西方经济学大规模使用数学方法,一方面有它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有滥用、误用和过渡使用的情况,这样一个片面的现象,很多人提出了疑义,但没有实质性改变,我认为再过20年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我们不能等人家改变再来改变,我们必须要看到法国、美国等一些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反叛西方主流经济学所开展的国际经济学改革运动,这是学术前沿,这是西方的科学学术前沿。因为前沿也有怎么判断,也有价值标准问题。

    人民大学有些教授都对国际经济学的改革运动作出了反思,他们都有网站。所以政治经济学必须要发扬马克思,重视数学分析的优良传统,同时批判性地借鉴西方运用数学方法的经验和教训,这样使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现代性能够有所加强。所以我们在教科书等方面都做了变动,在论文方面中国社科也发了一些文章,相关的比如劳动创造价值、价值转型、再生产循环、物质生产优先增长利润率的变动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7-12-28 11:45:04

  • 程恩富:

    第四,注重用现代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今年三月,马研院和贵州大学、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联合召开了全国首届现代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创新的研讨会,这也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这个转折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原来一些应用经济学家,财政、货币、劳动、经济、产业、政策,这些学科的很多教授直接照搬西方应用经济学学科,采取了解放前我们一些经济学教授、殖民地教授的做法,出国进修以后回来就拿原版教科书开始上课,当时中国的学术就是这样的,除了个别人以外。现在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性的国家,要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这样做有没有片面性?刘国光 等人过去的文章谈话都表明了这一点,但这个面貌没有改变,所以我们马研院在国内率先领头召开这样的首届研讨会,准备每两年召开一次,明年仍然在贵州大学召开,就想联合国内有志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用与时俱进的、已经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推动应用经济学各个学科的创新。

    出席这个会议的有搞应用经济学的几十位学者,主要是中青年学者来推动这件事情,所以会上也提供了一批论文,目前也在编文集,准备从学术界搜集这方面的文章,来推动这件事。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发展态势,而且当时出席这个会议的法国、日本、奥地利等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一致公认这个提法,就是要倡导用不断发展的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来引领应用经济学的创新,包括会计学都是可以的。西方会计学重要的杂志上就是用劳动价值论怎么来理解会计,我在《光明日报》有一篇文章介绍了这些事情。所以,我们在学术界已经出现了一批在文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贸易学、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科里面用现代政治经济学观点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下午武汉大学搞财政学的专家也要发言,副标题也是对西方主流理论的批评,我想是不是属于这个范围的下午再学习。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发展态势,在中国要继续持久地推动。

    2007-12-28 11:46:47

  • 程恩富:

    第五,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互动和借鉴。去年全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正式成立了一个学术组织,叫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在上海财经大学首次召开了首届论坛,今年在日本召开了第二届论坛,明年五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第三届,后年已经说好在法国召开,然后再德国召开,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很踊跃、很积极。

    通过最近两次的论坛,分别讨论了经济全球化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今年在日本召开的题目是:世界劳资关系的现代政治经济学观察。两次都发表了共识宣言,十几个国家先后出席得有几个发达国家的主要学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近百位经济学家发表的共识。从递交的论文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越南前两个月教育部代表团来访问社科院,也赠送了他们翻译的我主编的65万字的现代政治应用教材,他们教育部作为教师和研究生的指定参考书,目前美国也准备翻译。

    同时,我国学者社科院加上马研院,再加上别的大学正在选验国外100本马克思主义名著,各国学者都向我们做了推荐,我们正在挑选。对待西方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经济学,各个学派是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引进、评介、吸收、批评工作我们正在做,但是原来有一个弱项,就是对西方非主流的,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的引进和评介做得很差,这方面哲学界做得不错。哲学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了,就是因为经济学界、政治学界、社会学界都不做,所以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这些书谈的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也叫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主要是研究西方哲学的,这个里面主要原因,其他学科做的不好,所以我现在着手在经济学领域做这项工作。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也可以发现,一些世界级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比如美国的大卫科斯,日本的经济学院士日本东京大学的伊藤层,以及法国的蒂昂内等,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前沿理论已经被中国学者所高度关注和借鉴。所以我认为,从经济学在中国发展来说,一方面有一些不良的倾向,刚才我也提到了。另一方面,仍然有一大批经济学家,特别是中青年经济学家在做一些扎扎实实的科学创新工作。我想,这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就汇报到这儿。谢谢各位。

    2007-12-28 11:47:29

  • 赵剑英:

    谢谢孙院长的精彩发言,给我们介绍了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五大趋势,特别是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报告。上午两个报告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两个学科前沿的问题,两位教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报告,使我们对这两个学科的前沿问题有了大致的基本把握,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教授的报告。上午的报告各位学者都认真听讲,特别是武寅院长一直坐在这儿,自始自终参加这个会,我们表示感谢,也是对这次论坛的高度重视。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07-12-28 11:48:53

图片内容:

数据地址:

1   2     lastpage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