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发布暨教育改革研讨会

   近日,“中国教育蓝皮书2008”——《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刚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借此机会,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将举行“中国教育蓝皮书发布暨教育改革研讨会”。3月1日下午2点至4点,众多学者和媒体记者将就转型中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发布暨教育改革研讨会

活动描述

  • 近日,“中国教育蓝皮书2008”——《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刚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借此机会,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将举行“中国教育蓝皮书发布暨教育改革研讨会”。3月1日下午2点至4点,众多学者和媒体记者将就转型中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柴纯青):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欢迎大家光临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的新闻发布会。请允许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与会的专家和媒体朋友。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教育司主任卢干奇老师;香港乐施会教育项目负责人杨兰老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司主任王峰老师;香港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国家教育新政学院从春侠主任.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来自媒体的朋友,中国教育报陈晓贝老师、新京报记者郭少峰、北京晨报罗德鸿、人民教育任国平、中国教师报翟金玉、南都周刊郭羽宽、第一财经日报王丽霞、中国政协报张梅、现代教育报曾国华、竞报南若然、搜狐网肖国华、新浪网、京华时报张玲、中国教育报赵秀红。

    下面我隆重介绍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助理范广伟老师、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心王玉敏老师。

    下面请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助理范广伟老师致辞。

    2008-03-01 17:34:44

  • 范广伟:

    各位嘉宾、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年还是在这个时间,我们第三本教育蓝皮书出版了。教育蓝皮书出版已经多年了,但是到我们出版社出版今年是第三本。前两本出版的时候在整个社会上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反响。今年第三本在杨东平老师带领的团队下如期在“两会”即将召开期间隆重推出了2008年版。今年的这本蓝皮书设计的主题是深入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目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可以说2008年版从整体和各个部分都对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提出了相当有意义的一些建议。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出版社向杨老师为首的团队,对他们推出这样的成果表示祝贺。

    2008-03-01 17:35:30

  • 范广伟:

    今天从会场来看比往年来的人要多,无论是专家还是媒体,这表明了整个社会从专家学者队伍以及媒体界都对这本蓝皮书有更大的关注,同时也表明教育问题、教育公众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出版社出版的皮书总类很多,教育蓝皮书在皮书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从国家的发展来看,教育是根本。如果教育上不去,国家到一定时候就要终止或者说速度放慢。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今年正好30年,这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能不能可持续的往下走,我个人觉得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中国人的素质,取决于中国的教育体制能不能跟上。在未来社会发展当中,人力资源可以说是所有资源当中最根本的资源。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人们日益认识到教育问题对我们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于个人的人生的重要性,这种理解日益加深。在这个意义上说,以杨老师为首的团队,对我们整个中国的教育每年做出一个全面的总结,在书中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一定有意义的政策建议,我认为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里我代表出版社向杨东平教授为首的团队表示深深的感谢。

    2008-03-01 17:36:42

  • 范广伟:

    教育问题不但在国内受到重视,在国际上也同样受到重视。我仅从一个出版界的事件说明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到荷兰出版公司的代表会参加今天的会议。荷兰Brill公司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出版社之一,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一家以出版学术著作的知名出版社,Brill公司和我们合作把我们的著作向世界出版发行,今年他们和我们签订了协议,目前教育蓝皮书正处于翻译阶段。中国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中国能不能走的更远,以及能走得如何远,其实对整个世界的变化乃至世界的格局都有影响,今年的教育蓝皮书将要走向世界,这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在这里希望杨老师带领的团队能够在以后把蓝皮书写的更好,影响更大一些,我想是可以实现的。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在今天这个社会一本书以及一本书所包含的思想能不能被大众接受、能不能被大众所知晓,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媒体。以前我们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今天这个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要借更多的机会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今天也来了很多媒体,希望媒体朋友多为我们这本书做宣传报道,特别是对其中重要文章、重要思想做更为深度的报道,这样不但能让人们知道,更为化为一种力量、化为一种行动。在今天一本书的出版、一种思想的传播至少需要三方面的团队,首先是创作团队、其次是媒体,再加上出版社。这三者连起手才能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获得巨大的效果。

    谢谢大家!

    2008-03-01 17:37:02

  • 主持人(柴纯青):

    下面请香港乐施会杨兰同志致辞。

    2008-03-01 17:37:32

  • 杨兰:

    首先对2008年蓝皮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同时也感谢会议给我一个机会介绍一下乐施会以及乐施会对教育项目的关注。确实很有必要介绍,因为刚才有朋友看了我的名片,以为乐施会是一个宗教组织,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乐施会是国际发展与救援的组织,是一个独立的民间团体,它是中立的,跨越宗教、种族、政治、性别的界限,和贫穷人一起面对贫困的一个组织。

    下面我介绍一下乐施会的教育项目。乐施会是1976年成立于香港,在6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开展救援发展的工作。1987年乐施会在祖国内地开展救援项目。1992年开始在农村社区做综合的发展项目。目前项目涉及的省份有云南、贵州、广西等等14个省份。2004年乐施会成立了中国部,目前有昆明、北京、贵阳、兰州四个办公室。项目领域有农村生计、艾滋病关怀、社会性别与发展、城市生计、NGO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环境与灾害管理。

    从2004年开始,乐施会中国部成立开始,我们各个办公室、各个团队根据各自领域的形势和问题讨论和确定我们的工作领域。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我们确定了重点是关注教育公平、缩小中西部的差距、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积极推进新课改、帮助课程质量的提高和多元文化的素质教育的项目领域,同时将根据中国教育尤其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受益人群的需求适时的调整机构的工作重点。

    2008-03-01 17:37:46

  • 杨兰:

    乐施会教育项目总目标是促进政府和社会投入足够资源、保证贫困地区儿童,特别是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透过富有参与性的教学方法提供适合当当文化、民族、生产生活方式需求的教育。

    2006年-2010年的四年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个:一、促使政府完善并落实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政策、加强对边缘贫困山区教育的投入,避免弱势社群被边缘化。贫困山区主要是甘肃、贵州、云南。活动包括行动支持、调研、研讨、媒体宣传、影视传播,我们希望通过培养支持志愿者和民间社团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二、促进社会和政府消除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歧视,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保障留守儿童得到关怀和可及的教育,关注区域也是甘肃、贵州、北京。活动类型和上面是差不多的。三、探索贫困山区新课程改革和农教结合的乡村教育模式,因地制宜进行推行多元文化的素质教育。关注区域甘肃、贵州、青海、云南。

    我们确定了目标以后的工作历程。2004年-2007年初我们以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重点、支持基层政府、科研院校、民间社团在学校重建、集中资源办学政策执行绩效、教育市场化、两基覆盖等方面,进行行动援助和调研,并通过会议、蓝皮书、纪录片和合作伙伴的渠道,将调研报告建议提交两会代表和政府部门,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是我们的一些项目产出,包括杨东平老师的蓝皮书,还有在贵州、广西、陕西开展的办学研究。在贵州、甘肃、云南、陕西、青海、西藏、江西进行的教育纪实摄影展、画册、纪录片。这个项目我们支持合作伙伴做了三年时间才完成。

    2008-03-01 17:38:46

  • 杨兰:

    我们通过21世纪教育沙龙的平台,把上述调研的结果进行传播,通过这个平台交流。

    在贵州、湖南、云南、甘肃、青海的一些边远地方进行乡村学校的援建、图书的支持、城乡学生的交流。右上角的图片是原来学校的样子,左下角是修好的学校。长城的这幅图片是贵州雷山长雷小学的孩子,有一些志愿者进入他们学校,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改变,乡村的孩子自己拿起了照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照片在北京全国金苗苗儿童摄影展上获奖了,所以他们也到了北京参加这个展览。

    农民工子女是乐施会关注的重要群体,提供教育服务、了解并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是我们的主要项目活动。2004年支持学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对他们的生存状况进行调研。2006年为农民工学校教师提供能力建设。2008年培养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实施心理辅导。

    兰州农民工子弟学校。贵阳进行的农民工教师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

    香港乐施会一直关注新课改,将因地制宜的推进新课改和多元化文化的素质教育,令受教育者学有所学能谋生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2005年支持地方民族乡村教材校本教材开发、2006年支持东乡双语教材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2007年支持甘肃的复式教学的推广,2007年探讨农村职业教育和社区生计发展,支持乡村学校成为社区学习的中心。

    这是支持合作伙伴开发的乡土教材。乡土教材开发方面我们强调当地老师、当地学生参与进来。

    左边是甘肃复式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因为很多边远地方复式教学是依然存在的,怎么样让大家认为落后的复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得到改善。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做了一些探讨,我们准备支持他们把这个模式进行更多的推广。

    东乡族双语教学实验。通过东乡语的符号帮助他们记录文字。另外我们也期望在湖南、贵州对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的双语教学进行推动。

    2008-03-01 17:41:07

  • 杨兰:

    这是对农村教师进行能力建设。这幅图是西部藏区的中小学老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我们在贵州雷山长顺毕节等地区也做了这样的培训。为了使学校的教育和社区能够结合起来,我们尝试在长顺推动当地的农教专干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农村教育专干原来是“两基”目标授的职位,主要工作是扫盲和农村的科技知识的传播,现在我们希望能够推动他们更多的社区结合起来,为社区服务。另外还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

    发展教育是乐施会在内地所做项目的新尝试。在城市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世界公民的教育,把贫困的议题和世界公民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希望城市青少年关心周围的世界、关心外部的世界。主要是通过教育剧场和一些西部体验交流的方式进行。

    乐施会未来关注的重点。由于西部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稳定、师资水平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公平将是国家在免费义务教育后面临的长期任务,素质教育依然遭遇应试教育的挑战,文化的多元怎样体现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仍然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因此我们优先的工作重点将是目标三,工作手法上仍将力求基础服务和倡导的结合。

    比如西部教师能力建设、新课改与多元文化的素质教育的探讨、地方民族教材、乡土教材、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复试教学、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

    2008-03-01 17:42:04

  • 杨兰:

    未来关注的重点二。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是中国教育的热点难点,因此目标二仍然是我们的重点,我们将工作的重点由研究转到行动支持、服务和能力建设。

    未来关注的重点三。目标一由于中国教育形势的变化而滞后,所以将被调整或放置,比如集中资源办学、两免一补、两基攻坚的巨大成果,使西部贫困地区在校舍硬件方面的需求减少,因此我们只会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在边远校点的层面提供援建项目,志愿者服务、教师培训、促进政府在资源师资配备上向边远校点倾斜。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乐施会无论人力物力都优先,正是有了合作伙伴的支持与合作,我们才实现了帮助受益人的愿望,达到我们的策略目标。目前,我们和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学、科研单位、半官方或科研院校支持的民间机构、媒体、志愿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成长,我们希望有更多专业背景合适的、有公益心的、有共识的伙伴一起工作。谢谢大家!

    2008-03-01 17:42:33

  • 主持人(柴纯青):

    下面请《2008年教育蓝皮书》主编杨东平教授总体上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他的题目是深入推进教育公平。

    2008-03-01 17:42:47

  • 杨东平:

    大家好。我简单介绍一下今年教育蓝皮书的一些主题。今年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仍然是教育的基本主题,优先发展和投资教育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一个现实,恐怕有一些具体的表现。首先,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实现了增长,去年的比例达到3.01%。在2010年达到4%的目标已经成为教育部、财政部的重要工作,有望实现。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正在全面推进。2006年开始首先在西部,去年扩大到所有的农村,惠及1.5亿农村学生,极大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状况。

    建立新的国家资助体系,包括高等教育、中职教育。这个覆盖面非常大差不多占高校学生的20%和近90%的中职学生,是继农村义务教育以后又一项推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实行6所师范院校的免费生政策。

    蓝皮书里和零点调查公司合作了开展了一个独家调查,显示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平均满意度达到3.538分,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以后这个调查会持续下去。

    2008-03-01 17:43:07

  • 杨东平:

    下面介绍一些热点问题和一些新问题。教师问题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新瓶颈。除了在西部地区存在40万左右的代课教师,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不足、质量低下,这些都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在硬件改善和经费投入初步获得解决以后,它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农村教育问题远没有根本解决,并不是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就认为基本解决了,应该更多给高等学校投资了,这样的想法是要警惕的。农村教育的欠帐之多,远远没有解决。尤其是占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70%的教师工资问题,在这次的新机制中完全没有涉及,教师成为重点就是因为这个制度还没有涉及,如果整体 上提升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将是非常巨大的挑战。

    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以后,城市流动儿童成为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城乡分置的制度性障碍并没有改变,怎么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产品在流动状况下的提供机制,也是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突破和解决。

    高等教育治理令人关注。我们调查数据显示高等教育的问题在发酵。媒体上也看到高等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观赏性,各种各样的事件层出不穷。贷款风波是“林丽”博士的研究重点,今年各地解决高校贷款问题上有一些新尝试,一些学校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还贷被国土资源部叫停。高校高度行政化的弊端已经成为影响高等学校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方面熊丙奇教授有一个专门报告。

    2008-03-01 17:43:39

  • 杨东平:

    这是廊坊东方大学城,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城。

    民办教育的发展仍然是非常艰难的。有两个比较大的事件,一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学生能否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农村这个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去年以河南为代表酿成了一些群体性事件,正在逐步改善。二是关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去年5月教育部发了25号令,向民办高校派驻党委书记和监管员,实行资产信息的重新登记。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对于民办教育的生态构成了很重要的影响。

    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我们这么一个大一统、自上而下、一刀切的教育管理下,我们陈旧落后高度行政化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生活的现实,比如硕士研究生统一命题考试,这样重大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论证或者评价。比如说不允许高校学生租房这种禁令,实际上是完全缺乏操作性的,这些政策都是很有问题的。包括推广中小学的集体舞。我们有很多统一动作,它的科学性都值得探讨。

    我想着重谈谈当前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经过这几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入学机会显著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教育已经越过了季度短缺、贫困的状态,教育外部环境和硬件环境明显改善。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正面临这样一个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前些年中国的教育是被贫困问题压倒了,这个情况现在已经开始改变。现在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没钱。

    在这个背景下长期为教育贫困所掩盖的教育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开始暴露,刚才我们讲的各种问题都是体现。所以教育问题正在从外部逐渐转移为以内部为主。外部就是指教育的环境,现在教育内部自身的问题是主要问题。正在从硬件建设转移为软件的提升和更新为主。现在的教育软件基本是没有升过级的,五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1.0版,亟待更新改变。

    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矛盾。先进的社会发展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关于主要矛盾有一些不同的表达,有人认为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短期缺乏优质教育的矛盾,我认为这个矛盾是假象,优质教育资源到底是越来越短缺还是越来越增长,和五年前、十年前、十五年前相比,我们的教育品质是改善还是恶化了?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体制性的问题。

    2008-03-01 17:44:00

  • 杨东平:

    在这个背景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30周年的背景下,特别需要形成新的教育的共识。首先,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共识。很多地方正在制定下一轮教育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它的教育理念并没有相应的转变,很多地方仍然把好的教育等同于重点学校应试教育,把扩大优势资源等同于名校扩建。有些地方刚刚平衡的教育资源又开始出现人为的被拉大的趋势。所以,关于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共识是远远还没有形成。

    关于教育改革的共识。当前的情况下需要把实质性的教育改革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医改、房改都有了实际的推进,我们的教改没有一套方案。

    当前,政府改善教育的努力主要是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资源配置的层面上,这是还长补缺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教育领域的各种深层次的问题,很多并不是靠增加投入就可以解决的,比如高等教育的问题、教育腐的问题,投得越多,越腐败。所以要有赖于启动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其核心问题是政府转型和政府治理。需要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促进政府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它的核心概念是三条: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改革开放,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谢谢!

    2008-03-01 17:44:20

  • 主持人(柴纯青):

    《2008年教育蓝皮书》报告是由杨东平教授牵头组织国内一些学者编写的。杨老师已经介绍了本书的亮点之一是集中关注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各方面问题,下面请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 教授,就高校行政化的问题给大家做讲解。

    2008-03-01 17:44:33

  • 熊丙奇:

    大家好。刚才杨东平教授已经说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在我看来整个高等教育的很多荒谬和观赏性都来源于整个高等教育的体制问题。过去五年来我一直写教育方面的文章,但是发现这些教育文章的主题其实都是很简单的主题,即高校的行政化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越是批评越是顽固。

    高校行政化的表现有几个方面:第一,提高高校的行政级别。在上世纪90年代高校的行政级别只有两个,一类是正厅级,主要是本科院校,一类是副厅级,主要是高职高专。本世纪初我们开始进入副部级高校,当时的第一批副部级高校是9所,总共涉及到18个部级官员,而到现在副部级高校有43所,大学里有86位副省级干部,而且这个趋势越来越厉害。我也知道现在很多地方的学校领导希望自己的学校进入“985”,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自己马上可以成为副部级的干部。第二,我们现在强化书记校长的行政命令。大家知道我们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原来是同济大学的校长,他当同济大学的校长是民选的,当时推荐三个候选人,在学校里由教师投票,选几次后由教育部任命,但是民选只是成为中国的硕果仅存的一个民选。2002年开始有一些高校,包括西安交大、上海交大都副校长进行公开招聘,但是公开招聘仅做了一次,到现在也没进行第二次。更多的校长、书记的任命是在突然之间宣布的,然后找来学校的中层干部开一个小会议,告诉你某一个同志到学校当书记,希望大家服从组织任命。第三,现在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特别臃肿。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机构改革的同时,高校也开始进行机构改革,但是没有想到每改一次,机构越改越多,人数越改越多。一般高校“985”、“211”院校的行政管理干部大概有500人左右,这是非常庞大的数据,一般大学的专任教师在2000多名,但是行政官员包括处长、副处长、科长、副科长,我曾经计算过大概一所大学的处长、副处长,就中心组成员有150名左右,然后副处级干部大概有30人左右,科级干部大概有1000人。这比一个地方的规模远远庞大。在一个大学里这样的机构基本上是很小的,而且不可能享受到这么多的待遇。还有一个问题,这些人退休以后也享受原来的待遇,最近我知道有很多大学开始成立另外一个处,叫“退休干部处”,是专门管退休干部的。第四,行政决策权力独大。大学里面所有的决策基本都通过党委常委会以及校长办公会解决。有很多记者曾经问过我大学里有没有教师会、学术委员会,但是它们从来不发挥作用。

    2008-03-01 17:45:57

  • 熊丙奇:

    这个表格是我对11所“985”高校的现任领导,他们当时当校长、书记的时候对原来的职务进行的统计,发现有22位党委书记和校长中有50%是从政府官员岗位上直接当党委书记和校长的,4个是教育部的司长直接到学校当书记和校长,最近7所学校进行了党委书记和校长的重新任命,其中有5所高校是从政府部门的局级干部当副部级的干部的,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是北大、清华的机构设置。北京大学是一名党委书记、一名常务副书记,其实常务副书记就是正局级,党委书记是副部级,常务副书记是正局级,副书记是副局级,党委常委是副局级。大家看到,北京大学有三位常务副校长,也就是说除了一位副部长级的校长之外,还有三位正厅级的副校长,四名副校长,管理机构19个。大家只要上网基本上都能看到,每个学校大概都设置的差不多,而且很多学校都有增加常务副的机制。

    高校行政化的弊端。

    现在大学里面很多荒谬的事情都是行政化带来的。高校的行政化的弊端大概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学校是敢和政府的通知对着干的,这是当前的问题。我们一直想高校要办学自主权,实际上校领导的统一思维是和政府保持紧密一致。大部分学校的校长是人大代表,一部分学校的书记是当地的党委委员,他们怎么可能有自己的办学空间、自主意识。二是增强高校领导的官员定位和官员意识。三是导致高校贪大求全及不平等竞争。在一个地方可以看到,“985”高校进某一个地方的打分是15分、“211”院校进某一个城市的打分是12分,一般院校打分不平等,首先导致了这个学校办学不平等,还有很多学校不满足自己的定位,我曾经和一个专科学校的党委书记谈过为什么他一定要升本,他说只有升本,他马上可以变成正局级。四是增加学校的办学成本。现在的学费为什么高,其实承担了很大的行政办学经费。500个机关干部平均一个人一年大概是6万块钱,就是3000万的开支,假设一个学生的学费是5000元,可以想象有多少学生可以养活3000万开支的行政干部。所以,让教育部理清我们高校的办学成本是不可能的。办学成本居高不下,我觉得大家要对高校成本非常清楚的话目前体制下是不现实的。五是教育公信力持续下降。一谈到教育问题,大家疑问很多,这实际上都是教育行政化的后果,为什么说大学财政不透明、教育质量为什么下降,其实都是因为行政领导的力量造成的。

    2008-03-01 17:46:20

  • 熊丙奇:

    对于解决高校行政化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大家一直在谈论的问题、思考的问题无非以下几点,但是都没有实现。一是恢复高校的自主性。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有自主办学权,目前为止很多人还在说高校要不要自主招生,这完全是违背法律的问题。自主招生本来就是高校的权力。高校的自主权如果不解决,那我们无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谈不上大学怎么样保障我们的质量问题。二是实行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和校长职业化。现在是从上到下任命,不可能让校长对我们的教授和师生负责。校长的职业化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很多校长是当校长的时候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曾经有一个院士对校长进行了统计,有的校长一年可以发表50多篇论文,这种校长要么不干校长,要么他雇了很多枪手。有些地方的官员到大学里面当党委书记没有经过正常的职称程序马上就是教授了。三是精简高校的领导人数和管理机构。现在地方都在换届改革,我们的校领导可以从目前的13、14个改为5到6个,而且党委书记完全可以与副校长兼职。现在有分管学生的党委副书记,同时有一个分管教务的副校长,为什么他们两个不放在一起?我们还有分管组织人事的党委副书记,还有分管组织人事的副校长,为什么他们两个也不可以放在一起?只有这样互相兼职,高校领导的人数完全可以减少,人数减少了以后与校领导对应的机构也可以锐减,这样自然而然行政决策能力要下降,不可能5、6个人开党委常委会,也不可能5、6个人开行政办公会,必然要依托学术机构发挥学术管理的作用。四是建立大学理事会进行战略决策会。现在大学为什么会扩招,大学为什么有很多的债务,因为现在都是拍脑袋没有经过民主决策,不管是招生工作的扩大还是要征地盖房或者学校有重要的战略举措都是大学里经过理事会进行的决策,甚至要报立法机构批准才可能推行的,如果大学没有这样的理事会仅仅靠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进行战略决策大学不可能有学术也不可能有教育的规律。五是实行学术本位的管理。现在大学的学术自由或者学术空间大家都很清楚,问题的根源在于行政化。包括很多教授也很愿意成为一个学校里面的处长,成为一个所长。我们前几年实行的长江学者制度,其中有一个要求,要求长江学者不能再担任行政职务,但是在第一届长江学者推进的第二年、第三年很多长江学者纷纷要求当行政干部,如果不当院长、不当所长基本上在大学里调动不了任何资源,我们一定把这种行政配置资源的模式改成为以学术为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样才可能我们的教授真正安心的全力的做自己的学术工作。

    谢谢大家!

    2008-03-01 17:46:46

  • 主持人(柴纯青):

    从2006年的中国教育蓝皮书开始,我们就一直关注我们国家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问题,在2006年综述的基础上,2007年我们项目组邀请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老师一起合作对07年新出现的一些地方的制度创新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教育治理方式等等。下面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从春侠老师就我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话题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2008-03-01 17:47:03

  • 从春侠:

    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参与中国教育蓝皮书,围绕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课题做的一些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在座各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朋友的批评指正。

    刚才熊老师从批判的视角谈到了高校行政化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我这个课题可能更多的是从鼓励、宣传和倡导的视角,对于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践给予一些关注。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课题是从2006年开始关注的,为什么要关注地方制度教育创新呢?无非是来自于以下四方面的观点:第一,社会需要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改革,这是不言自明的。大家今天聚在这里都感觉到社会上上下下对教育改革的呼声是与日俱增。第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我们大家比较奇怪大一统的改革模式,希望教育部出台统一的改革措施,这是非常美好的愿望。但是我们也关注到我们国家疆域非常辽阔,每个地区的发展程度、经济程度、文化背景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自上而下的改革应该也是具有很大价值和意义的。第三,我们关注到了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践是日益活跃的。很多创新实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地方政府新的政绩观的确定,体现了民生的要求。第四,我们希望对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倡导能够成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国整体改革启动的重要机制。

    地方教育创新的制度空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坚定了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和方向,这为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空间、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在这个背景下,它的制度空间也是呈日益增大的趋势。从2000年开始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出台为地方政府做创新实践提供了日益增大的制度空间。2000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出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渐深入。2003年《行政许可法》颁布。2004年提出“十年建成法制政府目标”。2005年教育颁布《实施教育许可法若干规定》提出了教育宏观管理、有限管理、法制管理、绩效管理目标。2006年“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确立了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的目标。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要求,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

    2008-03-01 17:47:23

  • 从春侠:

    可见,地方教育创新空间是呈逐步增大趋势,为深入开展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行政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经具备推动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行政改革的条件,在这种条件的背景下不失时机的推进教育制度创新是势在必行。这段话也是杨东平老师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外部环境明显改善,内部环境逐渐宽松,实际上中国正在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求,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我们感觉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实践就是追求良好教育的实践过程。

    2007年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特点。

    地方积极有为的意识逐渐增强,案例增多,与2006年比较起来,2007年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实践呈现多样性、丰富性、深入性的特点。涉及的主题从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新型政校关系、改革教师制度、促进教育公平等不同方面,有些案例已经深入到了改变政府教育治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样的层面,展示了地方政府教育制度创新的活跃程度以及广阔空间。

    2007年出现的案例不仅是在我们课题成果上展出的四个,应该还有很多,但是由于我们的视野所限,也希望专家朋友和媒体朋友给我们提供更多新鲜的案例。这四个案例包括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成都青羊区、沈阳市,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实践过程。

    重庆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2007年初一则新闻,重庆成为第一个偿还农村普九债务的省级行政区。它的一些实践行为不仅局限在这一点,有三个方面都比较吸引我们的眼球。比如为了解决农村支教新机制,对农村教师是有所影响的,实际上农村教师待遇是有所降低的,重庆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为农村教师发放津补贴的制度。杨老师提到了教师可能接下来要成为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代课教师,重庆在2007年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动作,一共有10000名教师,实施招考的方式录取了8000名教师,把代课教师转正式教师,一举解决农村代课教师的问题。这三个大手笔彰显了政府的责任到位。这三个措施并不是谁都能够做的,它背后需要财政经费的支持。重庆市属于西部地区,并不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但是它率先做了这些问题,它所做的这三个问题都是教育的老大难问题,这方面体现了重庆市政府勇于承担政府公共责任扩大教育公共服务、保障义务教育经费。

    2008-03-01 17:47:40

  • 主持人(柴纯青):

    下面请杨旻老师给大家介绍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2008-03-01 17:48:30

  • 杨旻:

    大家下午好。为了科学有效的测量评价公众对教育事业的满意程度,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系刊载了教育满意度评价指标的研究,并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举办了2007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教育满意度问卷分三个部分:一是总体评价教现状。二是评价当前领域的热点以及表现的突出问题,涉及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收费、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其中重点关注教育公平。三是针对教育改革方向的开放性问题。

    本次调查运用多调查随机抽样方法采取入户面对面问卷访问的方式,调查的区域包括10个城市、7个小城镇、8个农村地区。数据结果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处理,形成权重变量,样本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结构,如图所示(图)。

    一、满意度指标的问卷总体结果。

    调查使用了五级两表的数据方法。5分是很满意,4分比较满,3分一般,2分不太满意,1分很不满意。根据比例粗算估算法,将很不满意、不太满意列入低满意度群体,比较满意和很满意列如高满意度群体。问卷的满意度均值为3.538分,教育发展的整体评价介于一般至比较满意之间,大致处于中等水平。

    我国的教育状况、教育改革的进展、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政策落实情况居于前三,后三名则是高校的学费标准、政府制定教育乱收费的成效、中小学择校改善情况。超过五成的公众表示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的教育,低满意度群体比例平均为12.6%,约三成的公众作出了“一般”的评价。

    2008-03-01 17:50:02

  • 杨旻:

    教育的满意程度与城乡经济发展程度、教育发展程度呈现相反的趋势。农村公众的交易满意基本高于小城镇、而小城镇公众的满意度基本高于城镇。农村和小城镇公众提高了高满意度群体比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村和小城镇的居民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获得较多的实惠。不同性别群体对教育满意度差异不明显。不同年龄的人群对教育评价差异明显,年轻群体中的低满意度比例较高,中老年群体的高满意度比例较高,16-25岁与56-60岁的差异度最大。高学历群体的满意度一般高于较低学历层次的群体,但高中、中专以上层次的家长与大学以上学历家长的教育评价并无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职业群体的教育评价差异明显,军人、警察的满意度最高,并且高于农民,而在校学生的满意度最低,在城镇中收入稳定或收入较高的收入群体对教育的评价一般要好于收入不稳定或收入较低的职业群体。家庭收入较低段的公众其满意度要日低于中等收入和较高收入的公众,中等收入群体的满意度及满意度群体分布与较高收入群体十分接近。与2006年进行的网络调查相比,2007年的教育满意度评价较高。由于网络调查反映的是网民的教育满意度,参考同期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低年龄段居多,学历偏高、农民数量极少的网民样本相对集中了教育的低满意度群体,从而影响了并降低了同期网络调查的教育满意度。由于调查方式的不同,无法有效地比较2006年和2007年教育满意度的增减情况。

    2008-03-01 17:50:20

  • 杨旻:

    二、满意度指标的分类结果。

    调查显示,教育整体状况的满意度最高、教育改革紧随其后,反映了公众对当前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调整和教育发展的肯定程度。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的满意度则非常接近。教育公平的满意度则略高于问卷的满意度均值。教育收费的满意度在分类指标评价中最低,由于教育费用攸关民生,解决教育乱收费、降低学生学习费用的公众意愿最强。

    (一)教育状况。

    (1)72.9%的公众对教育状况表示比较满意、很满意,7.8%的公众表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

    (2)男性对教育状况的评价高于女性,这或许是男性家长参与教育的深度低于女性有关。

    (3)45岁以下各年龄区间公众的教育状况满意度随年龄增长面提高,56-60岁的公众对教育状况的满意度最高,但46-55岁公众的教育状况满意”比低于26-35岁,而46-55岁公众正是大学阶段的学生家长的主体。

    (4)公众的学历层次越高,对教育状况的满意度越低,依次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或技校、高等学校。

    (5)教育状况满意度的城乡差异显著,17.2%的城市公众不太满意、很不满意教育状况,而做出同类评价的农村公众仅为4.3%。80.7%的农村公众比较满意、很满意教育状况,而做出同类评价的城市公众才56.0%。

    (6)各职业群体的教育状况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军人、警察、农民、自我雇佣者、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人员、下岗、无业、失业、离退休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普通办事员、企事业单位的体力劳动者、家庭主妇、在校学生、高层管理人员。

    (7)家庭收入中间段的公众比较低段、较高段的公众更满意教育状况。

    2008-03-01 17:50:38

  • 杨旻:

    (二)教育改革

    (1)教育改革进展指标的高满意度群体占65.6%,低满意度群体占7.1%。

    (2)男性对教育改革进展的评价高于女性。

    3)、55岁以下各年龄区间公众的教育改革进展满意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依次为:16-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0岁的公众对教育改革进展的满意度介于16-25岁和26-35岁之间。

    (4)不同学历层次公众的教育改革进展满意度的表现趋势,类似教育状况满意度指标。

    (5)教育改革进展满意度的城乡差异依然明显,城市公众的满意度为3.480分,小城镇为3.701分,农村为3.823分。

    (6)城镇各职业群体的教育改革进展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军人、警察等、下岗、无业、实业、自我雇佣者、家庭主妇、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的体力劳动者、普通办事员、离退休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在校学生。

    (7)城镇家庭月均收入中间段的公众对教育改革进展的评价高于较低段和较高段的公众。农村公众对教育改革进展满意程度的评价随家庭年均收入段的提高而上升。

    (8)本次调查设置了一道开放性问题:“您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最应该从哪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1189名公众作出了回答,主要意愿是解决教育领中各种具体的突出问题,其中涉及最多的是教育各类收费、教育公平、教师队伍和教学、中小学课业负担、素质教育、教育行风风气。

    2008-03-01 17:50:56

  • 杨旻:

    (三)教育质量

    (1)平均约成6成公众对中学推行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比较满意,约一成公众持相反的意见。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总体低于中小学教育。

    (2)女性的教育质量满意度略高于男性。

    (3)不同年龄区间公众的教育直来满意度差别很小,46-55岁的公众的满意度略低于36-45岁公众以外,教育质量的满意度大致随着年龄的提高而上升。其中16-25岁和56-60岁、36-45岁和46-55岁的公众对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成效的满意度更趋接近,46-55岁公众对高校教育质量指标的评价低于26-35岁公众。

    (4)初中学历的公众对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成效、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最高,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评价最低,高中学历的公众的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最低。

    (5)尽管城乡的教育质量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城市公众和小城镇公众的高校教育质量满意度群体中,低满意度群体比例非常接近。

    (6)在校学生对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成效、高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最低,显示受教育者的评价与“局外人”的明显差异。

    (7)中等收入家庭的公众对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成效的满意度最高,其次为较高收入、较低收入的公众。家庭收入较高的公众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最高,其次为中等收入、较低收入的公众。这是唯一一项农村低收入公众的满意度低于城镇低收入公众的指标,显示普通农民家庭所感受的高等教育的压力。

    (8)公众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高于高考和上大学入学机会平等的状况,高校的学费标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这些高等教育的相关指标。显示公众对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收费等问题给更为关注和敏感。

    2008-03-01 17:51:09

  • 杨旻:

    (四)教育过程

    在对中小学教育的评价中,公众对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的评价稍好,其次为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对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入学机会平等状况,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的评价较低,而最低的是中小学改善“择校热”的情况,显示这一问题尚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1)教育过程指标的满意度群体分布类似于教育质量指标,平均59.5%的公众较为满意度群体,10.8%的公众为低满意度群体。

    (2)男性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课业负担满意度高于女性;而女性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评价高于男性,不同性别公众的教育过程满意度总体一致。

    (3)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指标的性别、年龄区间、学历层次、收入段、职业城乡的公众满意度评价以及满意度群体分布,都类似于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指标,并且都低于后者同类群体的满意度。

    (4)各年龄区间公众的教育过程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56-60岁、36-45岁、46-55岁、26-35岁、16-25岁。

    (5)各学历层次公众的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课业负担满意度序列寓教于过程的公众满意度序列相同,从高到低依次为个: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或技校、高校学校。但学历为高中、职高、中专或技校的公众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评价低于其他学历层次的公众。

    (6)城市公众对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担忧远超过农村公众,两者的低满意度群体比例相差近2个百分点。

    (7)在校学生对教育过程的满意度最低,与教育质量指标的情况类似。

    (8)城镇不同收入家庭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课业负担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较高收入、中等收入、较低收入。农村不同收入家庭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课业负担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中等收入、较高收入、较低收入。

    2008-03-01 17:51:31

  • 杨旻:

    (五)教育公平

    (1)在教育公平所涉及的8项指标中,平均56.5%的公众表示“比较满意”、“很满意”;12.3%的公众表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31.2%的公众认为“一般”。

    (2)农村义务教育实行满非政策落实情况获得公众更多的肯定,伪劣教育公平的指标满意度的第一位。而中小学校“择校热”改善的情况则获得较少的肯定,器满意度为教育公平指标最低之项。

    (3)男性的教育公平满意度总体高于女性。仅在教育部门廉政建设/行业风气状况、高考、和上大学入学机会平等的状况两项指标中,女性满意度超过了男性。

    (4)教育公平指标的公众满意度均值随年龄区间的提高而上升。教育部门廉政建设/行业风气状况、中小学校“择校热”改善情况两项指标的满意度因年龄差异而变化程度较大。

    (5)教育公平的满意度随公众学历层次的上升而下降,即学历越高,对教育公平状况的评价越低。不同学历层次的公众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政策落实情况、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评价较为一致。在教育公平的指标中,具有高学历的公众唯有在评价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时,满意度超过了较低学历的公众。

    2008-03-01 17:52:08

  • 杨旻:

    (6)在入学机会平等状况的满意度评价方面,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考和上大学的高满意度群体比例依次递减,显示公众感受的初中和高中入学机会的平等性高于高考和上大学。但城市公众对初中升高中入学机会平等状况的满意度低于高考和上大学入学;城市公众对中小学校“择校热”改善持低满意度的群体比例高达30.2%,在城市公众各项指标的低满意度群体比例排序中位列第二。

    (7)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唯一一项城市公众的满意度高于农村、公众的指标;而小城镇、农村公众对此满意度却很低,在各项指标低满意度群体比例的排序中均位第二。

    (8)教育公平的搬移度与公众的职业阶层高低呈正向相关的态势,即较高社会阶层的评价高于较低的社会阶层。这或许反映了较高社会阶层耿绍面临低社会阶层的不公平待遇,因而较少不公平的感受。

    (9)类似地,低收入家庭的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最低,城镇公众的满意度随家庭月均收入递增而递增。

    但在教育部门廉政建设、行业风气状况指标中,农村较高收入公众的满意度却最低。农村不同收入的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均比对教育状况、教育改革进展状况的评价要低,显示农村交易公平的浸沉尚未有待改善。

    2008-03-01 17:52:23

  • 杨旻:

    (六)教育收费

    (1)教育收费选取的两厢指标在各项指标满意度评价中位列倒数第一和第二,计算表6中两项指标满意度的值,高满意度群体占43.5%,低满意度群体占24.2%,还有32.4%的公众态度为“一般”。

    (2)各年龄区间公众对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高校学费标准两项指标的评价非常接近。

    (3)各学历层次公众对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高校学费标准的两项指标的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等学校、高中/职高/中专或技校。

    (4)高校学费标准是城市、小城镇、农村公众教育满意度最低、低高满意度群体比例最多的选项,为公众最不满意。农村公众对高等教育费用的搬移度地域其他教育问题。城市公众对此的评价介于“不太满意”到“一般”之间。

    (5)不同职业群体的教育收费评的价,发现除了军人/警察等的满意度极高以外,其他职业群体的满意度都较低。其中,下岗/无业/失业、企事业单位的体力劳动者和在校学生的评价最低,介于的不太满意”到“一般”之间。

    (6)对教育收费的满意度随城镇家庭月均收入、农村家庭年均收入的提高而上升。但农村中等收入的公众对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成效的满意度略低于低收入的公众。

    (7)比较3项政府教育实物指标的满意度,公众对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成效的评价低于对教育部门廉政建设/行业风气状况、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调整的评价。

    2008-03-01 17:52:36

  • 主持人(柴纯青):

    下面请荷兰代表介绍一下《2008年教育蓝皮书》英文版翻译的情况。

    2008-03-01 17:52:49

  • 柯先生:

    大家下午好。我们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2008年教育蓝皮书》,出版过程我们和杨博士,其他编辑和国际学者都有合作,挑选国际读者最感兴趣的文章,把这些文章翻译成英语,然后出版英文版,发行给全球的学者,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组织等等。所以我期望所有的编辑会对这个教育蓝皮书英文版有非常高的满意度。

    2008-03-01 17:53:13

  • 主持人(柴纯青):

    下面进入研讨和对话。请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就蓝皮书中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2008-03-01 17:53:30

  • 卢干奇:

    蓝皮书座谈会我是第一次参加,我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参加这样的座谈会,因为在会上可以认识很多专家、学者,和大家一起讨论教育问题,听听大家对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和研究。这对我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教育立法和教育决策离不开教育研究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教育蓝皮书出了几年了,每一次杨东平老师都寄给我,每一次我都在认真看。蓝皮书针对当前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和分析,其中有不少好的文章,有真知灼见的一些好的观点,这对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在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于今年的题目“深入推进教育公平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这是教育立法中很重要的原则,尤其是最近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原则中,这个原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在教育立法中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在教育执法中也非常关注。蓝皮书中选择了一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检查报告,通过这个报告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教育公平问题也是高度关注的,所以今年这个题目是当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也非常重要,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除了关注义务教育问题,对高等教育问题、职业教育问题、民办教育问题我们也都非常关注。我们也关注每一个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所以今年《2008年教育蓝皮书》的主题是当前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最后希望教育蓝皮书越编越好,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志、专家、学者对教育蓝皮书关心、爱护和支持。

    2008-03-01 17:53:45

  • 北京师范大学李宝元:

    这是第二次参加杨老师的相关研究成果发布会。久仰杨老师多年来推动教育研究,而且有非常明显的非官方性的或者是民间色彩比较浓的,相对独立的这种研究在学界中还是比较稀缺的。对这种学术独立的精神我是很钦佩。我虽然也是在官方大学里,我们在座基本上都是体制内人,体制内人说体制外话非常不容易,而且往往受各方面的拘束和压力。大学尽管是政府办的,官方办的,但是大学里的教授应该是自由自在,无所不思、无所不想、无所不说,应该有这种精神在。大学老师就是写书、说书、教书这样一个职业,所以相对来讲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公平的问题这些年是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今年的蓝皮书以大家关注的主题为主线,公平问题是民众每个人都有感觉的问题,所以涉及到的一些主题基本上都覆盖到了,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一些刚才的报告,比如说熊先生做的大学行政化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深层的一个体制问题。公平问题也好、效率问题也好,实际上是制度规则的一个基本准则。今年虽然关注的是教育公平,但是我们也要有一个效率参照,在效率参照的基础上考虑公平问题。如果没有效率的背景,光讲公平,因为公平问题本来就是一个价值判断,它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包括刚才的满意度调查,客观的数据从形式上讲是有说法的,但是究竟有多大的参照依据,因为这里的影响因子太多了。比如你调查的时候,你每个人都查一次,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调查这些根本的工作我们需要做,定量研究很重要,我们的研究做了一些很好的铺垫,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关键是定性的认识,就是刚才杨先生说的怎么达成共识,对于教育改革大方向的共识问题。不管是教育界还是经济学界,实际上我们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在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上,我们作为学者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最客观、最底限的判断。为什么一说到教育就关注公平问题?在理论上学界也有责任,长期以来就把教育自然认定为是公共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2008-03-01 17:54:02

  • 北京师范大学李宝元:

    经济学上讲的公共和非公共,根本不是按照行业划分的。不是说教育、文化领域就是公共的,农业、工业就是非公共的,不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实际上各行各业都有公共和非公共,公共什么?非公共是什么?是按照生产有没有竞争性、消费有没有排他性的标准划分的。教育有公共性比较强的,就是报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它的外部性比较强,要讲公平就要在这个领域多讲公平。高等教育更主要是效率问题,它是私人收益率大于社会收益率,非公共性比较强的。实际上整个教育,从中小学教育来讲本身没有排他性的,就是因为它是关系到国民素质教育,这个太重要了。中央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财力、物力都放在基础义务教育阶段。而高等教育放开,大学教育为什么行政化?就是因为教育领域颠倒了,职能错位。

    我们的年度报告很好,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研究一定要有一个方向点,把体制改革方向搞清楚,然后在这个体制下进行定量研究、数据采集,这样就有意义了。

    2008-03-01 17:54:20

  • 谢老师:

    刚才北师大的老师讲了一个我也很关心的问题。两会马上要开了,过去五年这届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做了很多工作非常认可,惠及老百姓的一些事情,这是事实。杨老师编写的蓝皮书,我觉得有些内容我们是不是要有一些提前量,这样今后还有很多可以操作的空间。

    最近要召开两会了,网上有一些评论回顾这届政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共赢,不只是官方,也不只是民间,是“官民协”,我们大家的努力都是为了中国这个社会更加美好,这也是能够把我们这么多人聚集在一块儿,这才是真正的原因。现在我们讲远程教育,在前两年参加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的一位教育专家说,远程教育对于低年级孩子并不适应,它适应的是成年人的自我学习。从教育部的外部问题正在解决还没有完全解决。教育的内部问题刚刚转折。我们以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今后更紧密的一起思考问题,一起思考推动社会。

    2008-03-01 17:54:36

  • 王晋堂:

    参加教育蓝皮书发布会已经五次了,每一本我留着,我觉得是一个很珍贵的材料,是我们官方对信息公众化做得非常差的情况下的一个民间补充。因为现在要从教育部拿到一些数字非常难,一些情况也找不到,难得一群有志者在做这件事,十年磨一剑,现在已经过半,这件事儿功德不可低估,应该继续做下去,而且越做越好。我们搞教育研究常常苦恼于基本数字找不到。今天我看这个材料第5页关于GDP的增长,其中谈了若干省市,18个省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下降,其中包括北京,从3.11%到3.8%应该是增长,但是这个里发布的数字是下降,因为现在我们得不到数字,就是得到数字你敢相信吗?所以当出现矛盾数字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该信哪个了?所以蓝皮书力图在这方面做一点突破,做一点基本形势的估计。

    基础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问题都很大。上个星期我参加两个会,北京市出台一个实施义务教育办法征求意见会,它上网公布了。北京市制定实施义务教育办法,在网上公开向市民征求意见,这是非常大的突破。过去小学升初中、择校在官方来说都非常紧张,它是视为禁区的。现在上网了,网民反映非常强烈,其中一个问题就涉及到教育公平,涉及到“四不”,不分重点校非重点校、不分重点班非重点班、不超标准的建超豪华学校.

    我祝贺《2008年教育蓝皮书》的出台,感谢杨东平教授的邀请,在你这儿我吸收了很多好的信息。

    2008-03-01 17:54:54

  • 中青报代表:

    今天非常高兴再次看到杨东平教授出版教育蓝皮书。我觉得基础教育可能更重要一些,我在多年的采访当中发现,现在在国家大量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寄宿制工程投入的基础上,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出现了寄宿制学校的一些空校,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在前两年采访内蒙古寄宿制工程学校时,发现在采访的3所学校中,有两所学校的学生他们对于寄宿制工程的寄宿问题,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不愿意住,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村里,哪怕上一般的小学也不愿意到镇上或者乡里上寄宿制工程,他们说一是孤独,一是想家人,一是自己的生活自理问题上存在困惑,他们每个星期要走很长很远的路,这也是很大的问题。我想我们今后蓝皮书能不能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关注。

    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不是很顺利,关键是学前教育我们可能没有提前的干预。如果在学前教育能进行农民工子女的干预,他们在入小学一年级的问题上,以及入公立学校,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是比较容易的。在北京采访了“四环农贸市场幼儿园”,北师大“张燕”老师的“对于干涉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的课题研究,在农贸市场里开办了一个儿童乐园,这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办了儿童乐园以后,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以前到乐园来孩子们都是穿拖鞋,现在都穿球鞋,比较整装一些,这些孩子再见到大人都会说老师好,他们能学很多的儿歌,明显的喜欢和大人交流,而且他们的普通话有非常大的进步。我在想,如果外来务工的子女的学前教育能够把他们的行为教育和礼貌教育教育好,对于他们进入公立学校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希望今后蓝皮书也能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2008-03-01 17:55:11

  • 记者:

    给媒体的新闻稿里,提到公众对于教育满意度有所提升,这个是和2006年调查向比吗?因为2006年的调查是一个网络的调查,那个调查的对象可能是文化比较低的一些网民群体,这样的比较怎样确保它的准确性?

    2008-03-01 17:55:28

  • 杨旻:

    刚才说网民是学历层次是比较高的。确实客观上这两个数据无法做直接的口径的比较,但是可以说是相对提升的态势,因为有一些可以参照的系数,比如社会蓝皮书,中国这些年的居民生活满意度都是属于上升状态,我们相信如果说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上升,即使去年的网络调查和今年的调查有很大的差异,它也从一定的层面上反映我们教育满意度是个上升的状态,而且大家也知道,去年我们国家还是出台了很多教育方面的立法政策。

    2008-03-01 17:55:48

  • 周大平:

    刚才那位记者说到寄宿制的事儿,我也接触过一些寄宿制学生的家长,前几天在一个场合我就说过,家长让这些小孩就学的首选因素就是就近。寄宿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有点反人性。国家政府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全部寄宿制,寄宿制就意味着撤并教学点,村里的教学点撤掉六七成。在这件事情上,媒体上不要跟随着政府成就的宣传,因为西部“两基攻坚”工程刚刚结束,其中一项就是寄宿制工程,建了多少学校这些,家长也说去寄宿制比免交学费花的还要多。刚才北师大的老师讲到免费师范生的事儿,蓝皮书里提到有一种意见“希望让师范生上学贷款,毕业之后选择到农村再补偿”,我一直坚持这种观点,我在中青报上也发过这样的文章,与其事先让他免费,不如他毕业的时候如果选择到农村给他后置补偿。在去年初冬和教育部采访团专门到6所免费师范生的示范大学中的3所,接触过由学校推荐的10多个免费学生,我发现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免费师范生脑子里想的非常复杂,我说你是不是应该感谢我们这个政策?他说不,我就看在它是免费。我说你们以后能够按照政策要求吗?他说四年以后谁知道我们的思想是什么样的想法。大学四年,入学的时候是什么样?毕业的时候是什么样,很难说,这四年的成长,他的发展和思想是怎么样很难说。现在媒体披露河北工业大学,3万多在校生有六分之一不交学费,今年春天1月干脆不让他们考试,这个不交学费不是属于贫困生,是他们从家里拿来钱之后存银行,买电脑、买基金了,欠了学校的学费有五千多万,这些人有一年不交、两年不交、四年不交的,这都是绿色通道造成的。搞绿色通道就有一批人钻空子不交学费,因为他不够申请贷款的资格,但是手里又拿住钱,他想不交也能够上课,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的混下去,免费师范生这样的政策,免费就先上,将来是否到农村不能保证。我接触的一些免费师范生,不像校方说的样质量非常高,有的普通话都不会说,有的说英语怎么好,当时的办公厅副主任王旭明就说了一句非常简单的中文让他翻译成英文,根本翻译不出来,和校方说的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我是免费师范生,我肯定说我身上压力特别大,什么都不让我花钱,我四年一定好好学习,一定按照现在的承诺如何如何,但是这些学生根本不那样想,所以媒体角度上不要说的太满,不要随着官方说我们的免费师范政策如何如何好,我觉得就是一个拍脑袋政策。

    2008-03-01 17:56:07

  • 卢干奇:

    有时候专家学者讨论问题可能角度不太一样。专家学者谈问题某一个方面可能是对的,但是如果把问题放在全局角度来看,从处理全局和局部关系来看,可能有的局部意见不一定马上采纳。有的可能考虑某一方面比较多,另外的方面考虑不足。我们专家可能有时候考虑我们谈的方案是一个理想的方案,但是作为决策部门,不仅要考虑这是一个理想方案,还要考虑一个可行的方案。我们理想的目标我们要分几步来走,每一步达到哪个目标。

    2008-03-01 17:56:23

  • 储朝晖:

    我是杨老师这个团队的,最近有一些调研和研究与这个问题相关,马上两会要开了,在目前教育上我讲三个“不等于”。

    第一,投入不等于收益。要让收益与投入能够相当,在这方面我们要做很多工作。包括大家刚才讲的农村的空校、经费的使用我都不展开讲了。

    第二,不出事儿不等于没问题。现在对各地的要求是不出事儿,很多学校为了达到不出事儿的目的就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刚才说的欠债问题,因为不出事儿,由于逻辑上的颠倒,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工作业绩不等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各个地方教育上摆出来的工作业绩都很多,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业绩,业绩是存在的,有些可能存在一些夸大,有些是实际存在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归根到底要学生能够成长、发展。我们的很多业绩可能和学生的成长发展相关性太小。如果办教育不把学生的成长发展放在一个核心地位,放在关键地位,我们办的就不是教育。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下一步蓝皮书怎么写,一定要抓住点子。

    很多学校是建起来了,但是对学生成长发展有多大关系呢。总结工作经验很多,投入上怎么样,发表文章怎么样,学生成长发展到底怎么样。不光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具体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真正发生效果的,从学校内部来讲也是越来越值得质疑。这个问题希望引起媒体和大家的关注。我简单讲这点,谢谢大家!

    2008-03-01 17:56:48

  • 主持人(柴纯青):

    谢谢各位,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和媒体朋友都没有发言。刚才谢老师提了非常好的意见,各位朋友回去以后看了我们的蓝皮书之后,如果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和作者进一步沟通的话可以及时和我们联系。

    感谢今天各位朋友的到会,《2008年教育蓝皮书》出版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08-03-01 17:57:08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1   2     lastpage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