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2009年《就业蓝皮书》新闻发布暨大学生就业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09年6月10日(星期三)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2009年《就业蓝皮书》新闻发布暨大学生就业研讨会”,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2009年《就业蓝皮书》新闻发布生暨大学就业研讨会

活动描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09年6月10日(星期三)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2009年《就业蓝皮书》新闻发布暨大学生就业研讨会”,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总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2009《就业蓝皮书》新闻发布暨大学生就业研讨会现在开始!今天这次研讨会以刚刚新鲜出炉的《就业蓝皮书》作为会议的核心,所以今天所有的研讨将围绕着蓝皮书的出版以及相关内容展开。

    2009-06-10 08:56:48

  • 袁岳:

    这本蓝皮书本身由麦可思公司为核心推出的成果,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文献出版社有一系列的蓝皮书,但是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蓝皮书是首次推出。这本蓝皮书有自己的显著特点,我在这里就我学习的心得作为主持的开场词。

    2009-06-10 09:24:58

  • 袁岳:

    首先,大家非常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在2009年的形势下,这个问题变得非常突出。但是我们看待和认识大学生的问题,过去某种程度上是无解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让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找工作非常困难。过去一直有非常大的缺项,我们真正大学生的数据主要是培养的数据,如果站在市场的角度来说,实际主要是供应方的数据。我们很难或者基本上没有对于需求方面的数据。如果一个市场缺乏对于需求数据和需求方面的把握,这个供应难免出现难以把握的状态。

    2009-06-10 09:25:44

  • 袁岳:

    这次的《就业蓝皮书》和麦可思公司的研究成果是第一次从需求段来反映这个情况。它具有历史意义,也是代表在未来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培养的方向上,我们越来越应该重视对需求的了解,这样才可能对整体市场的把握、资源的投放有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2009-06-10 09:27:01

  • 袁岳:

    第二,麦可思公司编制的蓝皮书和其他的蓝皮书有很重要的不一样。大部分出版的蓝皮书是由多项研究成果组成,而这项研究成果是由一个系统方法所产生的成果。大家现在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就是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全面准确的数据,以及精准、客观的解读。如果站在这几个角度来说,这本蓝皮书不一样的就是,第一它的体系非常完整,而且国际上的体系是具有可参照性,同时它的数据非常翔实。这次调查有22万多份有效样本。在这个领域中,大概是全国首次有这么大规模的调查。

    2009-06-10 09:27:31

  • 袁岳:

    第三,对这样一个成果的认识、运用,包括前期有幸能够接触到这个成果的各方面人士,它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类的成果,它是一个从产业界、教育界、研究界等各个方面来说,大家都非常关注,得到了很高的认可的成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是很重要的转折点,希望它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不是为了卖书,很重要的是透过它让大家认识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不仅仅是对整体的需求情况有很好的把握,每个具体的大学和每个具体的教育单位也可以用类似的体系来参照,对自己在市场供需上所进行的表现和未来的发展有更好的度量和把握。

    2009-06-10 09:28:55

  • 袁岳:

    今天的这场研讨会希望各方面能够围绕这样的成果进行相应的研讨。下面我们会有两组发言,一组是主题发言,还有一组是专家发言。首先我们有请麦可思公司的总裁、西南财经大学的特聘教授王伯庆博士和我们分享主题发言,有请!

    2009-06-10 09:29:28

  • 王伯庆(麦可思公司总裁):

    谢谢大家。首先,这本蓝皮书是用系统的、全面的指标体系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多问题,包括工作能力问题、知识结构、就业公平问题,我们用9个方面来概括。如果大家仔细看,这实际是我们的团队用比较的方式来阐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下面我想谈几个问题。

    2009-06-10 09:30:02

  • 王伯庆:

    我在美国开始从事就业研究13年了,在2003年发生三件事情,最后导致今天我做这个。第一件事情,1986年的时候美国银行企业的研究项目,就是怎么样重新建立所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能力的分类,还有知识结构的分类、职业价值观的分类、职业认知度的分类、职业工作环境分类、职业工作风格分类以及围绕知识结构分类,一共有12项指标,从86年开始启动。当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劳动力的素质。

    2009-06-10 09:30:40

  • 王伯庆:

    到2003年这个项目由若干个部门牵头,包括大学、地方政府、世界银行,出了第一版。 当时在美国大学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美国大学生不研究就业问题,他们的就业是强势群体,比起没有教育的人来说。他们的就业率没有问题,即便是到了金融危机的今天,他们的就业也没有问题。但美国大学第一次启动了就业大学生的调查,当年参加的有20多个学校。它的目的不是解决就业能力的问题,是通过对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这些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个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有32个知识,可能很多知识和专业无关,比如说历史、哲学,人文的知识都里面。同时它调查了专业技能。通过调查了解社会对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如果我们不适应,就要通过反馈的信息反馈回来来改进大学的教学方式,以及专业的结构设置,还有课程设置。

    2009-06-10 09:33:07

  • 王伯庆:

    第三件事情,中国的大学扩招是1999年开始,2003年是我国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在那一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始凸显。当我知道这三件事,我觉得一定要回来做这件事。因此在2006年我回到国内。到目前为止,这个调查做了三年,这次是第三年。第一次我们抽样了17.5万人,回收样本8.5万。第二年抽样44万人,回收样本20万。今年调查了44.5万人,回收有效样本接近21.8万份。

    我们调查最大的特点是绕过高校,直接向毕业后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现在就业好的高校会真实的报,而就业不好的高校主要报的是就业率、签约单位,但是他并不知道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就业的详细图象、专业对比律。一个是由当事人自己来报,有一些原因高校不能报的特别真实,但是直接向大学生进行调查就避免了这一点。

    2009-06-10 09:36:08

  • 王伯庆:

    第二个特点,一般大学生就业偏重于10月份,或者是9月份的。但是从一般的研究来看,毕业时的就业不稳定,一般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好一点,因此半年之后的就业率比较稳定。但从目前来看,我们没有发现,包括我们的学术单位很少在做,就是毕业半年后的调查。我刚才和陈宇副会长谈到这个问题,他的想法还是要调查毕业一年以后的,那就更准确一点。他的意思是一定要呈现稳定的状态才好调查。

    2009-06-10 09:38:13

  • 王伯庆:

    第二方面,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样本是比较大的,因此可以深入到各个专业,甚至可以把主要大学的各项指标做出来。但是我们的报告一共是9个部分,大家就会问,这样调查大学生,他会不会不愿意答,第二你给他钱他可以乱答。我们第一次调查的时候,答卷的回收率只有不到5%,国内很多知名公司如果不是调查员调查,只是把纸卷递过去,答题率最多是5%、10%。这不是钱可以解决的问题。答题以后我们可以给他一个薪资能力测评报告,答题率是90%,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听说过80%。但是可能我们的群体比较特别,因为我们的群体是比较有感情的,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愿意答,而且答题的质量非常高。我们连续三年做检验,有些数据有相当的稳定性。比如我们调查了中国造成大学生失业最多的十个专业,去年和今年相比有8个专业是相同的,有些专业已经持续性的失业多年。大家其实最关心的是,基于科学调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样的科学。举例说,如果我不是抽样样本的人来答题,他的样本不会反映出我们要的答案。

    2009-06-10 09:38:39

  • 王伯庆:

    我们整个工作能力的体系设计和知识结构设计,还有整个指标的设计是参考国外现在研究的新的方法,还有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的。到现在为止,大家拿到的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目前给大家呈现的结果。大家可以发现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几乎没有解读,完全是手册性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想说的。我们想把它做成以数据为依据的,因为我们的使用对象都是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者,也许还有高考生,也许是大学毕业生想看,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看到这些数据,本身数据已经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最基本原则,叫做数据讲话。

    2009-06-10 09:39:15

  • 王伯庆:

    大家现在最关心的是金融危机之后大学生就业影响怎么样。今年一月份我们对他们进行了调查,和去年相比,整个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包括本科和专科在内,降了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今年是2008年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就业率86%,同比增长将近58%。就2009年来说,我个人认为按照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大的变化,今年如果能够实现保8%的话,大学的就业率不会比去年有太大的差距。我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毕业生就业难,因为国家的政策才开始见效,所以大家不要低估大学生的就业。我们对2006—2008连续三年的追踪,就是在就业最好时的时候,就是在股市、行市双高的时候,毕业时的就业率都不高,差很多。本科生的1/3,高职高专是40%,是在毕业以后才实现就业的。所以大家对这个事情要给予注意。

    2009-06-10 09:41:20

  • 王伯庆:

    我借此机会特别要感谢,无论是坐在我左边的袁岳,从我做第一个问卷,还有吴垠博士,今天有很多的老师,特别是查建中教授,他算是我留美的前辈。他也是文革前清华的毕业生,84年到美国去,他到美国拿到博士的时候,我还没有去,所以他一直鼓励我在这个领域里好好做,而且我也在配合查教授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问题。从我们那一届来看,我们一直希望给国家做一点事情,所以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利用这个事情提供一点参考。谢谢大家!

    2009-06-10 09:42:00

  • 袁岳:

    我们读这本书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这两天在高考,高考选志愿应该读这本书。很多专业好不好,从这个书中一目了然。还有法律很热,但是入学率很低,其实很有必要看看这些信息。还有不能就业的大学生中,很多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在这里占的比例比较高,原因是城市社会关系的缺乏。我常说社会拓展和社会价值在什么地方,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是密切联合在一起的,所以这些数字非常生动的能够说明东西,值得家长和同学读这本书。

    当然,这本书能够面市,也有赖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把它纳入到蓝皮书的系列。蓝皮书现在做得都是皮书产业。所以我们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讲话。

    2009-06-10 09:42:22

  • 谢寿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感谢主持人的推荐,也感谢今天所有到会的专家和新闻记者朋友。这次的发布会、研讨会和往常的会议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今天首先就有专业的主持人来做这个事情。可能今后我们蓝皮书的很多发布也不一定是我个人参加,我会请专家来做主持人。我想说几个问题。

    第一,这本蓝皮书在整个皮书系列中有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不是社会科学院的,我们今天在这里开发布会,当时选择会场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担心,媒体往往认为在社科院的报告厅开发布会就有可能理解为是社科院发布的成果,特别是涉及到咨询类的东西,人们需要的是权威性,需要一个可信度。

    2009-06-10 09:44:50

  • 谢寿光:

    正是因为这样,麦可思公司以调查的成果为什么会成为皮书系列的一种,而且是首次的发布,这里有一个原因。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的时候,里面有一份报告,这个报告就是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会成为2009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当时社会蓝皮书提出两点,一个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一个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在这份报告中提出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切度可能要高于农民工就业。

    2009-06-10 09:45:46

  • 谢寿光:

    从现在的情况看,它有相当的可信度。这种观点实际就是社会蓝皮书中吸收了麦可思公司的研究成果。正是因为这样,麦可思公司已经做了三年,前两年自己也出了报告,但是社会的关注度、所发挥的效应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正是因为这样,反复和我们商量,能否做以它的成果在皮书系列中形成一个《就业蓝皮书》。当时我们拿到这个想法进行了反复的论证,首先,我们必须对研究团队,对它的问卷做全方位的判断;第二,里面肯定会涉及到就业能力大学的排行,这个排行问题往往很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考虑到它到底是商业调查还是第三方的NGO调查。将来麦可思公司的工作定性可以进一步弄清楚,但至少我作为出版者,特别是作为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中品牌系列里面,它在我这里发布首先要经得起我们这一关的检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

    2009-06-10 09:46:13

  • 谢寿光:

    因此今天在这里发布就表明,第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认同这项成果的。第二,我希望媒体认真看这本书。刚才袁岳的说法我是完全赞同的,他开头的导语也是我想说的。其他的皮书系列表述方式和这本《就业蓝皮书》不太一样,这里全部是数据,这个数据你可以从全方位进行解读,而不能仅仅凭着一个排行榜就把眼光集中在这儿。

    昨天我通过中央二台看到,说大学生就业排行榜遭到唾弃。书还没有上市,怎么就说遭到唾弃。我希望大家认认真真的看,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媒体的眼光把它引到排行,排行只是我们这个蓝皮书的一项,更重要的是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从供求方面,特别是从需方的要求,从需的方向,来反思我们大学的能力,我们要利用民间和市场的力量。我们能不能用全社会的参与,用市场的导向,用多方力量来影响大学生。

    而且在这个问题还请大家关注一条,有供方、需方,还有渠道。信息的有效发布,我们出版这本书作为出版者,扮演的就是渠道的角色,为就业的准确作出出版社的贡献。谢谢!

    2009-06-10 09:46:57

  • 袁岳:

    王伯庆调查也为我们作为调查公司树立了很好的标杆,权威性不只在一般的出版,还要通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获得蓝皮书那才算修成正果,非常感谢。

    事实上,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很早参加蓝皮书,社会蓝皮书中的中国人民生活质量指数是我们大概在7、8年以前以公司的名义来做的。在教育的研究领域中,今天不仅有教科院、社科院这样的官方背景机构,也有一些公司型的机构,同时还有除了高校的,像陈宇教授新成立的职业研究所,还有杨东平教授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所,同时也有一些民间智库的诞生,像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我们这期成果也是在21世纪研究院的范围内得到了各方面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下面我们有请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做发言,有请!

    2009-06-10 09:52:04

  •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首先对《就业蓝皮书》的正式出版表示祝贺。我想这本蓝皮书的特点几位已经说了,我再归纳一下。

    第一,麦可思公司对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提供了教育、决策的信息技术,因为迄今为止有相当多的教育决策的科学性都是非常明显的。建立在一个大样本的基础上,从需求出发来改进我们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培养,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开拓性的事业。

    我们国家现在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做这么大规模的大学生调查。第一,需求导向。第二,大样本。第三,第三方的独立调查。第四,一个概念,就是半年后的就业。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统计比较混乱,教育部对各个高校考核的是毕业时的就业率,事实上在1月就开始考核了,考的无限恐慌。其实毕业时的就业率基本没有多大意义,你不可能要求学生一毕业就就业,所以半年后的就业是比较好的概念。

    2009-06-10 09:54:42

  • 杨东平:

    教育部同时公布的另外一个数据是9月1日的就业率,这相当于毕业后三个月的就业率,仍然不太真实。到12月底,就是现在麦可思公司统计的数字,半年后比7月1日和9月1日有更恰当的数字。这个差别会非常大,如果再统计一年后的就业率就会比半年后的就业率上升10个左右的百分点。如果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80%几,我同意王伯庆先生的说法,就是大学生就业非常难,但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我们不要夸大难度,要用数据来看。

    2009-06-10 09:57:23

  • 杨东平:

    第二,关注高等教育质量。我们从市场和就业的实际情况来认识就业的指标,第一个是学科专业的结构,它的失衡非常明显,结构性的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问题。第二个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这个调查之前很难提供,没有恰当的工具揭示这一条,现在很清楚。近三年的时间都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最主要的并不是专业技能,因为大部分的企业都要进行再培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你有没有基本的工作态度。第二位是基本工作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理解判断能力、说服能力等等,这些是远远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但是在我们的培养过程中,应该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第三,关注教育公平。就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出口,这个调查也增加了就业公平的纬度,使我们认识到弱势群体不仅在入学机会上面临很大的障碍,在就业问题上同样需要更多的关注。谢谢大家!

    2009-06-10 09:57:48

  • 袁岳:

    谢谢杨教授。这次的研究不仅从教育角度来说,从专业方法上有很多的讲究。这次的出版是在第三届,事实上工作是两年以前开始的,所以已经经历了三年。这三年的成果不仅仅是集中的出版,更是方法完善的过程。从专业的角度说,我们对方法也有很高的认可度。下面有请来自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副总裁、研究总监吴垠博士讲两句。

    2009-06-10 09:58:28

  • 吴垠:

    谢谢大家!我刚才谈到这本书发布的意义以及特点,其中一个特点是它是一个系统。对于在座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所以我简单的把系统要点和大家分享一下。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书上第六页讲了八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几大类。首先是现状,现状后面的背景,比如公平、农民工,还有一个主观的态度。主观态度是第六项。背景还有高考之前,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系统,是多指标。

    2009-06-10 09:58:50

  • 吴垠:

    另外,我们再说说就业。就业的概念从刚才杨老师的话中提到,教育部要求7月1日,现在改到9月1日,这是认识的过程。我们说的就业是半年,半年面临一个体系,和教育部的概念一样,我们面临更客观的市场。所以它面临两个不同系统之间的界面,一个从学校出来的系统,另外他面临工作系统,所以我们的研究从结构上来说分八个方面,但从定位来说,它是一个界面研究。界面的时间我们确定的是稳定性的因素,所以定的是半年。

    2009-06-10 09:59:17

  • 吴垠:

    界面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很多指标,这些指标中的其中一个指标被有些记者放大化了,所以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你们要用一个点说明事情,我们只是用这个点表述界面的特征和表象,就是收入。

    这次指标体系特别强调能力,在书上129页有非常好的结果,与刚才提到的三年前的雇主的调查研究的前5项指标一致,比如学习态度、工作能力、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是满意度。在满意度中,在这两个系统中的界面发现沟通能力是雇主和大学生认为重要的一个差异度比较大的,大学生认为沟通非常重要,比较满意,但是三年前雇主认为沟通是非常差的一个方面。从大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来看,其中不满意的是课堂的师生互动,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大学实际是高八高九,教学体制还是灌输式的,这样的学生出来以后沟通能力没有训练。现在学生真是很不错,我们的学生也认识到互动非常重要,所以他们认为这是最不满意的地方。

    再往前看,我们的教育体制仅仅是大学吗?不是。他们最不满意的地方认为高中教育是不满意的非常重要的地方,高中教育是学而考,习而背。部分省已经开始新的教改,北京市明年也要开始做教改,从这一点来说方向性是一致的。这个意义更重要的是又好又快,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谢谢!

    2009-06-10 09:59:41

  • 袁岳:

    感谢吴博士。刚才吴博士提到一个调查,就是在三年以前我们和麦可思公司合作的雇主调查,严格的说,人才供需市场的需方的研究由两个研究组成,雇主研究和中间的被雇佣者研究。目前麦可思这项研究主要是被雇佣者的研究,雇主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的评价中,比如沟通能力,大家觉得我还行,雇主说你们还真不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能力评价的差别。将来我们希望这个研究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之后,如果把这两项调查持续进行,下面的蓝皮书会更有魅力,把需方市场反映的更加充分。下面请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教授发言!

    2009-06-10 10:02:10

  • 陈宇:

    非常高兴。我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背景,之所以说是背景,就是我退休三年了。但是我今天在这里参加会议,就想起了6年前的一件事。也就是2003年,正好是6月,我们的部领导召开了一个部长办公会,当时北京正是SARS后期,我想肯定又是要抗击SARS。结果主管部长说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了很大的困难,签约率还不到50%,咱们现在要很好的研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不加思索的说,大学生是中国最强的就业群体,他们就业率低按经济学理论叫摩擦性失业,就是他们挑肥拣瘦,有地方不想去。当时就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大学生就业领导小组,就业司司长任组长,陈宇任常务副部长,我们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可以接受职业培训,可以到劳动系统的职业教育所无偿接受四次介绍等等。

    2009-06-10 10:02:49

  • 陈宇:

    2003年当时的情况我后来才明白,1999年大学扩招,2003年大学生毕业生从100万跃出160万,所以温家宝总理是平民总理,他非常关注民众。2009年的情况是大学毕业生是610万,从2002年的100万,时隔7年,我们现在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增加了6倍。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更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门的一块心病。

    我当时说摩擦性失业是胡说八道,但是从你们报告的数据到支持我强化这个观点。所以我说我们应该打破计划经济的观点,大学一毕业就全部就业,这就是计划经济观点。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分配到云南,解放军农场喂猪,我是1967年毕业的。现在计划经济已经变成市场经济,大学生需要找工作,我觉得给他们一年找工作的时间是应该的。现在的大学不是四年制,是三年制,因为第四年全部找工作,这是不科学的,所以我建议要改变这样的思维。

    2009-06-10 10:09:47

  • 陈宇:

    现在的数据很清楚,刚毕业不到30%的签约率,但是半年之后就80%,要是一年之后呢?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推广到社会,让领导都认可,肯定能够使社会更平静的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可以使得领导人紧张的心情放松一点。

    最后,我个人有一个感觉,这个会议有点卡拉OK,就是学术界和媒体自娱自乐,主管就业的领导一个都没有来。刚才袁岳主持人介绍我在6月6日出任了一个新职务,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我们的成立仪式还找来国务院三位部长和十几位司局长,包括劳动布部所有职能部门的一把手。

    会前我和伯庆说,我说这么好的报告应该采取一定的形式,让它能够被领导所了解。那天我还在主报告完成之后,请了两位民间人士,一位就是王伯庆,一位就是张亚哲,我让他们先发言,就想让官员和民间有沟通。张亚哲用新东方的语速滔滔不绝的讲,后来王伯庆也跟上了,王伯庆讲的那些话给部长留下了印象,知道了还有半年就业的概念。

    2009-06-10 10:10:37

  • 袁岳:

    这个数据本身不仅仅是看实际的就业状况,什么叫经济危机,就是代表上一个周期的产业和职业受到了变化。什么叫危机?危机是因为下一个紧急周期产生了新的行业和新的机会。站在职业研究所和真正研究职业市场需求本身,还要有前瞻性的研究,未来职业会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在大学培养人才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最近我到各个地方走的时候,徐小平经常强调一个词“软实力”,其实刚才说的沟通能力都是软实力的体系。下面请新东方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张亚哲。

    2009-06-10 10:11:37

  • 张亚哲:

    首先,陈宇老师的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会议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没有请官员意义倒不在这里,首先王伯庆的报告是中国教育界应对现实问题的第一次革命性的数据突破,并且这个数据库的建立必将为今后采取科学的态度来思考社会问题提出了非常优秀的借鉴角度,这一点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第二,两个地方都深受重视之地。一个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一个是教育部。教育部受到的压力是媒体成天讲高等教育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我看了这个问题觉得问题不是很大,学生的满意度还可以。另外,我觉得这些数据首先要自己学习,我自己也看了一些,但不是理解的特别深刻,还要继续学习。

    2009-06-10 10:12:10

  • 张亚哲:

    第二个方面,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高等教育最需要改革的不是专业设置问题,首先是价值观的问题。第二,我强烈建议蓝皮书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引导性的观点。因为很多学生看完以后,觉得中国没有做上层建筑的事情,我看到薪酬的排行榜,很多人愿意当警察,愿意当工程师,目前中国缺乏什么样的人?实用型人才泛滥不已,但是在学术性的大师里面,我们没有发现社会精英跳出来高呼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社会价值,这个问题是最大的缺陷。在这个报告出台之时,我们不但要呼吁软实力,就是沟通能力。但是有了沟通能力之后再说什么内容,我看这是巨大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清华大学的薪酬是最高的,学生又都去考清华,我想这又是杨东平教授最担心的问题。现在大学生就盯住北大、清华,严重影响了教育平衡,就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我那天问一个老师,现在的学生考大学压力大,当年我们怎么考压力不大?原因是当年考不上是正常的,考上是不正常的。现在事情就反其道而为之,说明社会的心态不正常。

    2009-06-10 10:15:22

  • 张亚哲:

    首先,媒体有责任对社会心态和社会趋势作出理性、公正的判断。所有的学生不但要考北大、清华,更多的学生要接受职业教育,更多的学生要接受不上大学,并且向其他的教育形态发展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是比较重要的。最后,我只能代表我个人对伯庆做得这个辉煌的工作表示感谢。

    另外,我希望做教育的人和研究的人、政府官员能够关注,其实政府官员关注问题不太大,但是教育问题上媒体还有绑架舆论的可能性,而且媒体相当的绑架舆论。上次杨东平教授上次说数据比黄、赌、毒还要厉害,这个事情引起了巨大的轩然大波,我在此还是向他表示极高的敬意。但是我相信大学生就业报告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提供了数据,但是保留了客观的空白,希望这个空白有更多的学者和社会舆论参与,某一天我们可以大胆的说:我认为!我相信这就是非常好的东西。谢谢!

    2009-06-10 10:17:15

  • 袁岳:

    其实你要知道为什么我们今天请来的发言没有几位,就是报告之后让他们负责说。而且解读没有一个版本,不同的角度解读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欢迎大家广泛解读。我想麦可思公司的数据也是公共数据,欢迎大家来使用。我也同意亚哲的说法,但是你也一个解读我不同意,你说从这个报告中可以看出能力是OK的,实际不是。

    这里有些数据可以,但是能力数据是有一个缺陷,能力是大学生已经就业中的自我评价,说实话,雇主没得选,雇主评价有剪刀差,有些他认为行,雇主认为不行。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数据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解读不是这样,所以解读有的时候要借助其他标杆,包括其他单位、其他部门所进行的研究,这些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看出数据本身的价值和它说明的问题。

    下面有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

    2009-06-10 10:18:50

  • 查建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

    谢谢主持人!各位上午好,今天非常有幸参加这个会议,首先祝贺麦可思公司作出这样一项重大的研究成果。王伯庆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与社会的常务理事,我们在工程教育改革和研究方面基于他的数据有很多合作,我也可他们的课题组做很多的交流。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

    现在大家讲科学发展观,要学习,要实践,我觉得这就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典型范例。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要拿数据说话,它的实证性是科学突出的表征。我们现在研究教育的改革,研究工程教育的改革,你没有数据拿什么说话?就像你要控制一个卫星进入轨道,首先要定义轨道,这就是市场需求。第二,要测卫星在什么位置,才能有适当的控制策略、控制战略来控制卫星进入轨道。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这两项基本是缺失的,比如工程教育,很多大学说我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创新人才,如何定义?没有明确的定义,你的目的不明确,怎么知道学校怎么办。

    2009-06-10 10:19:47

  • 查建中:

    王伯庆的调查按照职场,里面没有出现任何创新人才、研究型人才,就是职场中的各种人才,各种工程师,各种技术员,各种技师,就是职场的需要,这就是实证。

    第二,我们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就是学以致考,我们的教育评估都是封闭在学校的圈子里,没有从职场来看。我觉得麦可思做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我和周济部长讲了这个事情,他觉得非常重要。我上次和以为玉副司长到MIT大学访问,向他介绍了工作,他非常重视,觉得需要数据支持。我和周济部长说,我做研究很多是拿外国的数据,83个跨国公司的数据,我们有这么大的样本,6000个公司,我们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数据,这是最真实的来自中国市场的数据。

    我觉得强调科学发展观要落到实处。当然,考察不光是就业率、就业质量,同时要找出问题所在。教育的布局和产业的需求之间的差异、问题在哪儿,开出方子来解决。这是四年周济部长亲自关怀科学家,建立的教型,做工程教育改革研究。根据大量数据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国的教育要改革,提出了三大战略。第一就是产学合作,解决办学机制问题。第二是基于研究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改变满堂灌的状况。第三就是是国际化。就是按照国际的标准来培养人才,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觉得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给我们提出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非常大的机遇。借此机会再次祝贺往博士和他领导的麦可思公司。

    2009-06-10 10:20:48

  • 袁岳:

    下面有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先生发言!

    2009-06-10 10:26:19

  • 余祖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

    这本书我读了两年,之所以读两年是因为我做职业教育的研究,觉得实证性的、数据性的基础是稀缺的,所以它很可贵。作为一个社会非盈利的、第三方的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能够从需求出发,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从以劳动力市场供求为主,参照做得调查研究的报告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特色。

    第二,社科院文献出版社出这本书标志着主流的学术界对它的认可。这个认可不是说它是十全十美的,是在于它很有潜力。这个潜力在于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劳动力市场和一个不可预测的劳动能力,但是它预测了不能予测的劳动能力,所以从绩效出发,从外部的效益综合的评价,这是很有意义的。温总理提出,职业教育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所以刚才谈到还应该有雇主方的调查,这很好,我想这可能不是课题本身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这方面的研究者应该更广泛。

    2009-06-10 10:26:35

  • 余祖光:

    第三,我承担了增强职业教育事业的课题,麦可思公司给我们很多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做。我觉得如果还有一点点值得改进的地方,就是这个数据可能过于乐观。原因在于就业状况十分不好的群体很不愿意填这个报告,填这个报告总体来说是就业条件比较好的学生。这是我的一个判断,不一定准确,可以继续研究。

    这个状况比总体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显得好一点。我们原来希望有更多的样本,做了很大动员,结果它的填写率比较低。我的想法是这件事在中国任重道远,还要不断完善。但是麦可思起了很好的头,对以实证为基础,以数据为依据的教育科学的研究咨询带了一个好头。

    2009-06-10 10:27:25

  • 袁岳:

    非常感谢余所长中肯的发言。刚才我和伯庆也讨论了这个问题,今天真正困难的,包括在总量中占的比较大的大学生,比如说一般大学的,还有一些大专学校的,可能现在在样本中占的比重和在实际中占的比重有一些距离,而那个部分困难度比较大。刚才说有一个命题,一说大学生就业难,我们马上就重视,然后很多领导到大学去,结果去的学校都是不太困难的,困难的你是不会去的。提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研究的方向,也是媒体关注的方向。不要说一难就跑到北京能够数得上数的大学,连数都数不上的大学是很多媒体特别应该去关注的。下面有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陈光先生发言。

    2009-06-10 10:28:01

  • 陈光(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

    感谢麦可思公司王博士的邀请。首先对在教育领域当中,特别是在学生就业的领域当中用数据说话,做这样一个公共的,非常科学的,比较说明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这次我没有时间详细看报告,我们在研究报告中很谨慎,我们做结论的时候是对数据统计的一个解释,没有作出更多判断性或结论性,这类的研究带来一个很大空间,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因为我有在政府工作的经历,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不仅对教育部门有参考作用,而且要对整个涉及到学生就业的所有部门和学者研究都有帮助。大家可以看到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在用公务员的比例,发改委、财政部在用创业基金在做,为这件事涉及的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很多,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些数据。这个范围很广,也希望媒体在这方面给予支持,引起更多范围的重视是很重要的。

    2009-06-10 10:31:46

  • 陈光:

    中华职业教育社也是唯一的一个群众团体,我们的团体也很特殊,它是一个已经有了将近100年历史的团体,是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创立的,他的宗旨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正好是这个内容。另外,社员当中有1000多位人大、政协委员,他们在给党和国家建言献策的时候,围绕着职业教育,也围绕着大学生就业做了很多的建议,我们社里和国务院的有关部门做这方面的工作。这件事情我们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想具体谈两个问题。

    一个是我非常高兴,这个报告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就业捅破了窗户纸,非常重要。现在从就业政策来说,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的一个既定方针。在创业的角度,我们现在只有1%,发达国家,就业政策环境比较好的国家大概能达到20%—30%,差别是非常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很多国家一般在10%以上,好一点是20、30%是自主创业。而我们在这方面从统计的情况来看只有1%,比例相当低,而且越好的高校越低。

    这里都反映了一些问题,希望捅破这层窗户纸的同时,使有关部门或有关学者做深入研究以后给出更大的支持,也使教育部门更加重视教育的事情。谢谢大家!

    2009-06-10 10:32:55

  • 袁岳:

    余所长和陈总都和职业、教育有关。最近我知道有一些教育集团正在干一个事情,以前说是专升本,现在是本升专,就是说你是本科找不着工作,专科就找的到工作。这说明其实现在的教育在量放大之后,但是教育中又没有特别强调职业取向,它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一。

    从现在的雇主研究中可以看到,雇主要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和职业技能岗位配套的人才,另外他在岗位中考量你的时候,职业能力是考量的很重要方面。站在这个角度,未来对于在整个高等教育中职业技术含量或职业技术化可能是我们特别要考虑的东西。最近我在和西安的欧亚学院院长沟通时,他提到好几个民办大学,说他们水平不怎么样,分的还可以。我说很简单,本质上办的是中专,岗位肯定有,但是发的是本科文凭,就满足了家长上大学又找到工作的需要。所以将来我们要多办一些中专、大专学校。

    下面的时间留给媒体,如果有问题可以提问。

    2009-06-10 10:37:25

  •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看到这份调查报告中说高职毕业生反而受到冲击比较小。因为在金融危机中我们觉得很多沿海企业,包括广东企业制造业受到冲击很大。但是为什么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我想请王博士或者陈宇会长解答一下。

    2009-06-10 10:38:05

  • 王伯庆: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和上届相比,本科的就业下降3个百分点,高职和上届一样继续稳定在84%。如果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就好象企业在购买大学生的购买行为,我们知道当一个人的收入变少的时候,会减少对奢侈品的购买,对必需品的购买就会保持不变,因为奢侈品的价格弹性比较大。所以我们发现越是好大学的毕业生在经济情况不好的情况下,企业他们购买的意愿就会下降越快,因为他们的价格比较高。

    因此从经济学来讲,这是非常完美的经济学解释,越是好大学,越是学历高的大学生,他越是对购买的雇主很挑剔,价格比较高。所以这是为什么高职生比较实用,反而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抗风险能力比较强。

    2009-06-10 10:38:22

  • 陈宇:

    另外可能和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关,咱们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它对劳动力的需求往往是素质越低的需求越高。如果你观察中等职业学校,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就业率,你就会感觉到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99%。

    2009-06-10 10:39:39

  • 中国教育报记者:

    您的调查说发现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大城市就业环境越好,自主创业的领域越低。您觉得原因会在哪些地方?还有关于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父母和亲友资助,但是来自商业性的风险投资和政府的没有。我不知道这是怎么样得到的结论,因为目前很多政府部门比较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些小额贷款政策推出,这是不是代表这些政策是落空的?

    2009-06-10 10:40:15

  • 王伯庆:

    大家会发现,越是就业比较好的大学,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它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比较低,高职高专的创业比本科比较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我们有一个创业动机,我们发现48%的创业学生因为自己想创业,只有10%的人是因为就业不了才创业。而且来自创业的人主要来自家里是私营企业主的家庭比较多,创业是意识性的东西,他们有创业意识。但如果是中国的优秀大学生,学历比较高的优秀大学生,只要能够找到就业岗位,他不愿意创业,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比较单薄。特别是在发达地区,特别是优秀大学,你可以看到排行特别好的大学中它的创业率非常低。

    2009-06-10 10:40:45

  • 王伯庆:

    第二个问题,关于创业基金。为什么说对2008年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的创业基金主要来自家庭,而风险性商业投资比较少。你们会觉得商业性投资愿意投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吗?不太可能,因为创业需要综合素质都非常高的活动。其实美国的应届毕业生创业的很少,一般都是在毕业几年之后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工作才开始创业。

    实际上戴尔在做大学空间创业的时候,是他从小就开始做生意。所以我想说,风险投资是不愿意投大学生创业的。政府投资方面,国家开始一些政策要资助大学生创业,是从今年开始的,而我们的调查是1月份进行的,调查2008年截至到1月份,时间段不一样。下一年的调查,就是2009年的调查会反映出来政府投入对大学生资助政策是否能够产生效果。这一点是我非常期待的,谢谢。

    2009-06-10 10:41:16

  • 袁岳:

    我再补充一下。在很多创业活动中,在相关邀请投资公司的时候,他们都说没有什么投资价值。最多相当于一个课程,别当真,尤其是当真以外还能带动就业,那就太幼稚了。这可能是做生意的和不是做创业角度的人在投资取向上的区别。

    2009-06-10 10:42:07

  • 东京电视台记者:

    我想问一下谢秘书长,今年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最新数据是多少?您怎么分析现在签约率的情况?

    2009-06-10 10:42:36

  • 谢寿光:

    非常抱歉,具体数据我没有掌握。

    2009-06-10 10:42:55

  • 袁岳:

    我是5月份到10个高校,最好的情况是民营大学,最好的是70%,最差的是30%。这是个案情况。

    2009-06-10 10:43:14

  • 王伯庆:

    我们从2月份开始每个月展开一次调查,但是样本有相当的偏差。从目前来看,2月份是19%左右,3月份涨到30%几,到4月份开始稳定在30%几,开始出现指数之间的平衡。其实这里有一定的样本偏差,因为它不是抽样的。

    2009-06-10 10:43:40

  • 陈宇:

    这会上有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在大学生还没有毕业的时候,讨论本届大学生的就业率到底有没有意义。他们还没有毕业,还没有离开校门,他们应该在7月份毕业。

    2009-06-10 10:44:04

  • 袁岳:

    签约率有一定意义,在同期的签约率方面。

    2009-06-10 10:44:27

  • 杨东平:

    我想补充一下,我们对就业率的关注的确应该往后移,不要关注离校前的就业率,还是毕业以后三个月到半年的就业率更有价值。因为这种考核前移会造成对学校很大的冲击,使得最后半年处于荒废状态,这实际上恶化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我昨天参加一个博士生的答辩,他说我在青岛找工作,我一定要到答辩前一天回到北京。所以我没法事先和他做任何沟通。

    2009-06-10 10:44:46

  • 陈宇:

    现在的大学是三年制,就是因为媒体容易误导,整个教育部和政府部门都在说怎么还没找着工作。所以第四年大学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每个人都在找工作。

    2009-06-10 10:44:59

  • 杨东平:

    对于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论文影响是非常大的,直接降低了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水平。

    2009-06-10 10:45:48

  • 谢寿光:

    记者提的问题还是有意义的。刚才发言的时候有一个话题没有展开,我们现在关注的一个是供方,一个是需方,其实很多问题是渠道。如果渠道不通畅,就业的平台如何搭建,在这期间需要时间成本。这个问题可以给政府提供一些建议,比如给一年的就业提供一些支持,像一种基金性质的东西,你没有找到工作之前,这一年给予一些支持。

    2009-06-10 10:46:02

  • 陈宇:

    对困难的学生是有支持的,国务院出台的7项大学生就业政策,今年发了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务院文件,在这个文件中7项政策中第七条专门针对你说的问题。

    2009-06-10 10:46:38

  • 袁岳:

    其实我觉得从找工作的角度来说,签约率有一定意义。但是大家都是临时抱佛脚,真正职业对应应该从大一、达二的时候就开始,包括大学生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实习,包括其他的创业活动,不能到最后才说,就有点太晚了。

    就像我们在西安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都是有一个考虑,应该把职业训练、职业关系的发展前移,可能比考试前移好一点。

    2009-06-10 10:46:52

  • 查建中:

    这个话题非常关注的是研究生。有的学校研究生可以到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而且他们在三年之后是吃小灶,专门有针对研究生的考试。我认为相当一批研究生根本不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现在学院办已经提出培养工程硕士为主,这是对的,无论上研究生、博士生,出来还是要为产业服务。

    2009-06-10 10:47:09

  •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

    很多专家都是留美回来的,前两天奥巴马又推动了政策,要挽救或者创造60万个就业岗位,是在今后的100天之内。我想知道咱们国家在推出了振兴规划以来,对我国就业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没有必要再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推出一些专项的财政资金支持就业?

    2009-06-10 10:47:26

  • 王伯庆:

    我在国内工作这么久,而且眼睛都盯着国内的发展。国家的就业扶持已经做得非常多了,其实大学本来是就业强势群体,国家已经做了很多。你问我国家要不要采取更多的政策,我觉得用不着。这里有社会公平问题,为什么把太多的资源用到大学生上面,我觉得已经比较多了。

    2009-06-10 10:48:39

  • 袁岳:

    这个里面有一个,如果我们把中印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出一个差别。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给大学生找出路。在印度的每100个学生中间,上大学的是38个,德国的上大学的学生是将近40多个,上中专和大专的德国是38个,印度是56个,中国是每100个高中生上的只有18个。但我们真正要的是职业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源头上可能就存在政策失衡的问题。

    2009-06-10 10:49:37

  • 胡建波(西安欧亚学院院长):

    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奥巴马提出60万的岗位,还有一系列的统计数据的。我们的4万亿投资主要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现在大学生就业成问题的一个因素,我们基本上面临的是服务业,而中国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权重是40左右,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第二产业和农业是消化不了大学生就业的,所以现在的资源只有20%的就业率,我们觉得大学生就业成为了问题。

    在美国或者加拿大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私人医生,都有自己的会计师,你想中国有多少这样的会计师,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律师。我觉得这次4万亿的投资对于一些工程类的学生,因为我在当校长,工程类的学生就业明显比去年下降。但是奥巴马和这次新政主要推动的是面向新技术、面向未来的环境产业,现代服务业再向前发展,所以对这部分的就业有帮助。我们的投资还在依赖于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就业政策,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经济转型,把服务业的比重占大之后,大学生培养之后就和这相辅相成。

    2009-06-10 10:50:00

  • 袁岳:

    产业振兴信息传递给市场,因为如果偏向振兴传统,有可能会产生对前瞻性的人才培养产生误导信息。

    2009-06-10 10:51:19

  • 香港记者:

    大家很关心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未来对于大学生就业研究是不是特别大?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该怎么样调整自己的能力?或者在寻找工作时怎么样应对?另外刚才有提到在现在高校或大学中开了一些课程,和市场应对不了。比如我们看到数据,像法学就业率相对比较低。这个问题是说大学里面开的学额太多的问题,还是根本和市场应对不上的问题?

    2009-06-10 10:51:44

  • 袁岳:

    你提到了这个问题,危机中对大学生人才的需要,包括对能力的需要。我请徐小平老师讲一下。

    2009-06-10 10:53:08

  • 徐小平(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你刚才提到法学教育,其实在任何发达国家、文明社会,律师就业应该是最高的,而且是工资最多的。但是我确实遇到大量的中国学法律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其实清华大学校长前一阵呼吁取消法学本科教育,这是早就应该做得事。

    从这个角度讲,人为的、扭曲的、中国特色的法律教育导致了律师成为就业的极弱势群体。当然法律就业的困难还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律师中有无数的名律师,但是法院的体系一直保持着三十年前的体制,没有什么变化。另外,对于未来的就业问题,刚才袁岳讲了一句话,说现在的学习成本很高,拿的是本科学历,但是学的是中专能力,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拿到本科学位学的是大专级,这也是升一级。

    2009-06-10 10:53:57

  • 徐小平:

    我早上起床想到这个会议,就本能的本向中国大学生最多的地方,就是中关村。我认为未来的大学生就业是极有希望的,大学生是就业的强势群体,但是大学生一定要调整心态。

    刚才说道价值观、心态,再加上国家整个对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观念更新,中国大学生就业应该是最强的群体。

    2009-06-10 10:56:37

  • 查建中:

    从工程人才来讲,现在是全世界短缺。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难,被掩盖的一面是企业找人难。特别是中国从OEM到ODM,现在是没辙才找大学生,否则不会找。我们可以看一些数字,北美、西欧大量缺工程技术人才,中国是35%,每年印度有35万工程人才运用到国际市场,到2015年每年是140万。中国有很多机会,关键就是要提高质量,按照国际标准培养人才。

    2009-06-10 10:57:12

  • 王伯庆:

    刚才她提到法学问题,有很多专业持续几年就业不行了,我觉得麦可思报告有一个特点,观察几年,如果连续几年就业率比较低的地方,其实这些专业的招生结构要市场表示,一个是政府调整,一个是高考生投票。如果有第三方数据库公司把这些信息拿来和大家分享,就会导致市场本身参与调整。

    2009-06-10 10:57:55

  • 陈宇:

    大学生就业确实不是说他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少,而是他需要就业的东西没有学到。大体上需要就业的东西大学都不教,大学教的都是和教育无关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大学生在他们学习的现有知识上再加上四条,第一条是了解社会生活,第二条是熟悉职场规则,第三条是寻找自身位置,第四条是品尝从业滋味,这样他们就可以成功就业。

    2009-06-10 10:58:12

  • 人民政协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问王博士,前两天看到新闻讲沈阳大学市长亲点专业是信访专业,去年河南农业大学,省长亲点通关专业。请问王博士怎么看待专业设置问题?今后如何根据就业率调整专业设置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今后如何培育中国社会力量或者第三方力量?今后的过程中如何培育中国的社会力量或者是第三方力量?谢谢。

    2009-06-10 10:58:35

  • 王伯庆:

    我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刚才讲有人成立信访专业,可能民间还会出现另外一个专业。我不知道这些专业是怎么产生的,但是现在不管是高职高专或者是本科也好,不要因为社会需求马上成立新专业,我们应该把基础的东西打好。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缺的东西第一个价值观,资产价值观,这是最关键的,这本身和专业设置没有关系。第二,基本工作能力与专业无关,基本知识与专业无关。如果把这些东西打好了,如何不能做信访工作。我们看到国外的很多培训不是放在大学,都是在岗培训。我对这种看法不敢苟同。

    2009-06-10 10:59:10

  • 袁岳:

    我们办一个大学花了很多亿,很多教育系统同志说我们搞一点研究,还只能看外国人写的东西,还是小样本。包括王伯庆同志做这个研究,有朋友义务赞助找了点钱,恐怕持续这样的东西1500万就可以了,但是找到这样的人拿钱很难。今天教育改革,包括现在很多所谓就业政策都是在讲今年怎么样,硕士化立马就是明年的事。中国也有一个特点,先由农民改革总结经验,其他的研究已经先期做了,看到了这个价值,这个价值应该认可,有更多的人关心和投入,包括社会和政府方面的。

    2009-06-10 10:59:50

  • 袁岳:

    另一方面,我想特别强调民间机构不见得做得东西是好的,我们希望同样的课题既有民间机构在做,还有政府机构在做。如果有竞争性的高品质数据的时候,会对高层的决策产生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经济危机不仅提到对国家产业的重组,对教育来说就会存在学科和领域的重组。不同领域中间持续几年,需求状况如何,应该成为结构调整很重要的依据。另外,大家一再强调职业能力,以法律为例,法学专业不见得有人要,但是法学专业有基本能力,学法律的人总具有用书面规范的能力;学法律的人通常具备系统的逻辑辩证能力;学法律的人总是有强有力的口头沟通能力。假如这个学生具有这三个能力,做什么工作都会有人要。

    第三,不管怎么说,我们在学校里总是照猫画虎,在这么多的课堂之外,如果有更多让人体会和感受准备体验的机会,将来对于就业会更加有帮助。

    今天非常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这本书的出版,使得以王伯庆领导的麦可思公司所作的成果能够在很多方面,能够为决策者和研究界,甚至普通的大学生和大学生家长们做各个层面的决策提供帮助。谢谢大家!

    2009-06-10 11:01:29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杨佳董超

  • 2009年《就业蓝皮书》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工作

    中国网 杨佳

  • 主持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总裁袁岳

    中国网 杨佳

  • 麦可思公司总裁,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王伯庆发言

    中国网 杨佳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发言

    中国网 杨佳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言

    中国网 杨佳

  •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副总裁、研究总监吴垠博士发言

    中国网 杨佳

  • 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杨佳

  • 新东方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张亚哲发言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教授发言

    中国网 杨佳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发言

    中国网 杨佳

  •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发言

    中国网 杨佳

  •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陈光发言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袁岳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王伯庆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西安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香港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研讨会现场

    中国网 杨佳

  •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人民政协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