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

   9月26日(周六)9:00“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和《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首发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报告厅召开。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

活动描述

  • 9月26日(周六)9:00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和《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首发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报告厅召开。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企业家、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现在开始!为了表达参会者对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庆贺,对共和国60年的艰辛探索,60年风雨兼程,60年波澜壮阔走出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让我们全体起立,共唱国歌!

    (共唱国歌)

    2009-09-26 12:27:54

  • 主持人:

    请坐!我介绍一下今天参会的嘉宾。今天参加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中央财经大学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邹东涛,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李君如,国家行政学员副院长周文彰,国务院参事陈全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海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新城,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佐友,中国系统科学学会会长乌杰,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晓西,国家社科院规划办巡视员、杨庆存教授,中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陈胜昌,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中国投资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慧勇。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会!

    本来今天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能亲自到会场,由于临时接到紧急通知,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秘书长陈建国宣读陈宗兴主席的致辞!

    2009-09-26 12:29:33

  • 陈建国:

    尊敬的各位专家、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宗兴主席本来准备出席这次会议,但由于工作繁忙,他委托我代他到会表示祝贺!下面我宣读一下陈宗兴主席的贺词!

    2009-09-26 12:30:21

  • 陈建国:

    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上的致辞: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在此,谨表示中心的祝贺!

    2009-09-26 12:30:32

  • 陈建国:

    60年前,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30年前,邓小平同志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航船乘风破浪的驶向现代化的光辉彼岸。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前进道路,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人间奇迹。

    2009-09-26 12:30:40

  • 陈建国:

    今天,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之所以令人瞩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从本国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并始终贯穿于新中国经济发展的60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每一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上都有着各自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放眼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它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继承性。

    2009-09-26 12:30:48

  • 陈建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完全拘泥于苏联的模式,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等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政策主张,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009-09-26 12:31:36

  • 陈建国: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又好又快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突破。可见,中国模式存在着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国道路和经验是开放的、包容的,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2009-09-26 12:31:41

  • 陈建国: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一个国家要获得发展,绝不能照搬、照抄某种现成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即使是一定历史时期被证明是正确的道路和模式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中国共产党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才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

    2009-09-26 12:31:47

  • 陈建国:

    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组织了发展和改革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推出了《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和《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这两本书分别是对过去经济发展的历史加以系统地总结和回顾,更是透过历史现象超越各种过去的条条框框和旧的思想观念,开拓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时间的新天地,凝聚了众多学者型官员、改革专家、实业界人士对今后中国发展道路的深深的思考,可以称得上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一份厚礼,一份华诞心礼。

    2009-09-26 12:31:53

  • 陈建国:

    今天有这么多研究发展和改革的专家汇聚一堂,希望大家集众人之智慧,为我国发展改革、交流思想、碰撞观点、分享经验、启发智慧,提出真知灼见。这必将对我国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预祝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2009年9月26日。谢谢大家!

    2009-09-26 12:32:08

  • 主持人:

    感谢陈宗兴主席对我们本次会议发来的热情洋溢的致辞。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致辞,大家欢迎!

    2009-09-26 12:32:15

  • 陈佳贵:

    两个月以前,我已经不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了,在这里谈不上致辞,我现在作为一个学者来发言。我很高兴来参加这两本书的发布会和研讨会,这两本书讨论的都是中国的重大问题,他们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关于《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是一部关于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一本著作。这方面的著作过去也有,应该说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2009-09-26 12:32:24

  • 陈佳贵:

    关于《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这本书,是探讨中国模式的一本专著,作者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的努力,为大家进一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他们有很多新的见解,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应该说这是一本很有份量的书。由于时间关系,因为这两本专著有将近200万字,我没有来得及详细地学习。我粗略地翻看了一下,我在这里只想就《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讲几点自己的看法。

    2009-09-26 12:32:37

  • 陈佳贵:

    我注意到现在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国内学者,应该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热的话题。我想谈几点意见:

    第一,关于概念问题。现在谈中国模式实际上至少有三点概念,第一是中国的改革模式,主要是相对于过去苏联、东欧一些国家转型期时他们提出的看法,比较多的看法是讲中国的改革模式是一个渐进的改革模式,应该说这是最简洁的概括。这个模式是和其他国家的模式不同,这种概括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样高度概括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许多学者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也有很多的专著探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模式。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也组织了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曾经出了9本书。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大会上,对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了详细、细致地总结,提出了11条,应该说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2009-09-26 12:32:44

  • 陈佳贵:

    第二个概念,中国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描述,比如中国发展模式,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有的讲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坚持了初级阶段基本制度,坚持了市场经济,又发挥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作用,处理好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等等。同时,坚持了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结合。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讲中国发展模式比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中国的改革是渐进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没有一个高度概括的东西来表述。有的西方学者,也包括一些港澳台的学者,他们有的讲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政治集权化、经济自由化。我们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亚洲四小龙的国家和地区的模式,这方面确实需要我们研究,比如我们能不能说出一个中国发展模式到底是什么,用高度概括的话来讲,我看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来提炼。

    2009-09-26 12:32:57

  • 陈佳贵:

    第三个概念,中国模式。这比上述两个概念都要大,但也不是两个概念内容相加的结合,因为它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涉及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本文的作者,《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的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他们把中国模式定义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有的人认为我们的中国模式是国家资本主义,显然是不对的。但是他们又认为,这两者研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是中央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取向;而中国模式的概念,是着眼于社会发展,我想这个社会发展也是比较大的概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这本书不是研究整个中国模式,而是研究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对发展模式的看法。

    2009-09-26 12:33:06

  • 陈佳贵:

    我想对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时间跨度讲一下。因为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当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在研究中国发展模式时都讲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模式。按时间跨度来说,他们并没有研究前30年,而是重点研究的后30年,从这中间总结中国的发展模式。因为大家都知道,前30年和后30年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2009-09-26 12:33:12

  • 陈佳贵:

    经济体制是决定发展模式的最基本因素,是根本因素。要说经济体制不同,它的发展模式肯定是不一样的。前30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也还是有不同的,但从本质上来讲我们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1978年开始,我们采取了市场取向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应该说这是在后30年完成的。毫无疑问,中间也存在着一段向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但后30年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就是说,在前30年和后30年,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它也是这本书处理的难点问题。这本书既讲的计划经济体制,又讲了过渡,又讲了现在的模式,所以要从这三点来讲是很难的问题,但是他们在这一点上讲的还是比较好的。

    2009-09-26 12:33:18

  • 陈佳贵:

    关于前30年和后30年的评价问题。我在这前后30年的评价的基本态度是,不能把两个阶段完全规避起来,也不能以后30年的伟大成就来全盘否定前30年所取得的成就,更不能因为后30年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由此而否定改革开放,这也是书中的作者们的观点。但这也不是半斤八两的关系,就成就来讲,后30年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新中国建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我的看法是它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甚至是更远的时期以来,中国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后30年所取得的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地位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这确实又是与前30年相联系的。

    2009-09-26 12:33:23

  • 陈佳贵:

    肯定前30年的成就,研究前30年所走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在这种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下决定的当时的发展模式。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前30年所走的道路进行分析,肯定取得的成就,甚至批判它的一些缺点,是为了走对现在的路,走好将来的路,而不是要回到过去的模式。

    这是我看了他们的书谈的一点见解,谢谢大家。

    2009-09-26 12:33:29

  • 主持人:

    下面有请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同志致辞!

    2009-09-26 12:33:36

  • 胡树祥: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再过几天就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的生日,我很高兴在国庆前夕参加这次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央财经大学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2009-09-26 12:33:45

  • 胡树祥:

    邹东涛教授作为我校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的特聘院长,近几年带领他的学术团队每年都有重要的学术成果。《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和《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是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又一重要的学术贡献。在此,我对两本专著的出版发行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2009-09-26 12:33:56

  • 胡树祥:

    同志们、朋友们!探索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贯穿于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的始终,中国道路就是指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则指的是中国道路的具体实现形式。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从模仿苏联模式起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虽然我们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失误,但是在曲折和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基础。

    2009-09-26 12:34:03

  • 胡树祥:

    改革开放以来,在通往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中国政府有选择地采纳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创造了包括经济改革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对外开放模式等内容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模式。

    2009-09-26 12:34:10

  • 胡树祥: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就是这么一本探索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力作。该书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专家学者的心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五易其稿。《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划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的一种,也是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09-09-26 12:34:17

  • 胡树祥:

    该书以经济发展历程和成就为主线,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变迁为辅线,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步探索,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恢复、再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辛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整个历程。以上两本书的出版可以说给共和国60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2009-09-26 12:34:22

  • 胡树祥:

    同志们、朋友们!改革开放事业光荣豪迈,但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受到来自左和右两方面的干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胡总书记的讲话统一的全党和全国的思想,并且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坚信,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2009-09-26 12:34:27

  • 胡树祥:

    探索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今天有这么多热心探索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方面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发展献计献策,我深信,此次理论研讨会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09-09-26 12:34:34

  • 主持人:

    下面有请人民出版社代理总编辑辛广伟同志致辞!

    2009-09-26 12:34:41

  • 辛广伟:

    尊敬的陈佳贵前副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非常感谢大家来出席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这个研讨会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和《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的首发式。今天这个会议是三家主办,但实际上更多的工作是由中国财经大学来做的,所以我也要代表两家出版社向中国财经大学表示感谢!

    2009-09-26 12:34:47

  • 辛广伟:

    为了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中国出版界正在陆续推出一大批献礼的图书。人民出版社作为中国出版界的重镇,也已经相继出版了多种优秀的图书。今天,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再一次在这里推出一部新作,也就是由邹东涛教授和欧阳日辉副教授牵头,由中央财经大学相关部门的专家共同编著的《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

    2009-09-26 12:34:59

  • 辛广伟:

    经济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今天我们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然而经历过30年前那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人都知道,我们能够确定这一方针曾经付出了多么惨烈的代价。同样,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也都清楚,确定并坚持了这一方针我们才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所以,全面、系统、客观地回顾6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于走过60年的共和国无疑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事,这也是我们人民出版社要出版这本书的重要初衷。

    2009-09-26 12:35:10

  • 辛广伟: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非常合适的作者,由邹东涛教授、欧阳日辉副教授牵头的这支优秀的作者队伍,正是由于有了他们,我们的初衷才得以实现。所以在这里我要代表人民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向作者,向中国财经大学,以及该校的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表示衷心的感谢!作为《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的出版社,我在这里特别提一下,这本书对我们6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梳理和论述既没有回避过去经历的曲折和错误,又能够比较客观而全面的加以论述,较好的坚持了党的相关决议,非常好的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刚刚陈佳贵同志和胡树祥同志也都谈到了这一点,对此我非常赞同。我想正是由于这本书具有的这些特色,它才能够入选由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组织的“庆祝新中国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书目中,同时它也被列为我们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阶段性的成果。我相信,这两本书会对今天的会议有所帮助。

    2009-09-26 12:35:17

  • 辛广伟:

    我来自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所创办的第一家国有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出版社,是以出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著述,以出版各类优秀的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书籍闻名于出版界。明年也是我们的60年社庆,在过去的60年里,人民出版社因为一大批优秀的政治、社会科学类读物闻名于出版界,而且取得了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去年新闻出版总署改革确定了4家公益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是之首。在这次由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新中国成立60年百种书籍”中人民出版社入选的书也是居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之首。人民出版社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是与无数的中外作者,特别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信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广大作者,特别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信任和支持,就没有人民出版社的今天。因此我借此场合,向在座的各位嘉宾,向广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向所有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09-26 12:35:24

  • 辛广伟:

    我过去长期在新闻出版总署工作,我非常了解出版社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出版社原来是很著名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后来成立社科文献出版社之后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在相关的书籍出版方面取得的成效非常大。大家都看到今天的蓝皮书,他们出版了一系列的皮书系列,在今天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也要向我的同行社科文献出版社表达我的敬意!

    2009-09-26 12:35:30

  • 辛广伟:

    中央刚刚结束了十七届四中全会,这几天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都在加班加点的印制相关的文献和学习资料,昨天已经出版了两本,就是胡锦涛书记在全国政协的讲话。以及四中全会的公报,我们将会用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的把这些重要的书籍送到读者的手中。人民出版社也将一如既往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树立精品意识,真心实意地尊重作者,全心全意地服务作者,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我们的力量,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我们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加美好。再次谢谢大家出席今天的会议,谢谢大家!

    2009-09-26 12:35:42

  • 主持人:

    60年来,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非常独特。随着新中国60华诞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在探究中国奇迹的同时不约而同的适用了这样一个词“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大踏步追赶时代潮流的奋进之路,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009-09-26 12:36:03

  • 主持人:

    60载的辉煌今朝细数,五千年梦想明日可期。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主办,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邹东涛院长进行主题演讲!

    2009-09-26 12:36:14

  • 邹东涛:

    首先,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在座的全体与会代表,包括新闻记者以及同学们光临会议,对这个会议的大力支持。我最早的领导是在座的乌杰同志,现在做了几个协会的会长,邓小平思想研究会(北京)会长,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会长。刚才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说他代表两家出版社表示感谢,我也感谢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

    2009-09-26 12:36:26

  • 邹东涛:

    今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来了不少人,有副社长,还有总编助理,还有很多部门主任和编辑。在这里我还要说一句,我们作为作者队伍,要向人民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们表示感谢,最辛苦的是第一线的编辑们。这里的议程没有专门安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致辞,因为陈佳贵主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八年时间,刚才陈老院长的致辞也代表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我作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总编辑,今天的主题发言也代表了这个含义。

    2009-09-26 12:36:36

  • 邹东涛:

    今天的会议我是双重身份,首先我是中国社科院的干部和学者,任职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同时,中央财经大学特聘我作为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今天的胡树祥书记和邱东教授都到场了。就这个会议主题,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问题,作为学者我探索了许多年,今年比较集中的把看法写到著作中。在这里我就这一主题向大家阐述一些基本思想。

    2009-09-26 12:36:43

  • 邹东涛:

    第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概念辨析。什么是中国道路,什么是中国模式?现在没有标准的解释。而我认为,这两个概念既相通,又相异。相通的是意义有相近的一面,有时候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相互替代使用。相异则是差别和不同,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概念是不同的:道路是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模式则是道路的具体实现形式。如果说道路属于主义层面的东西,模式则属于形式和方法层面的东西。

    2009-09-26 12:36:48

  • 邹东涛:

    第二,中国道路的生成。中国道路怎么生成的?必须遵循60年的发展,甚至遵循60年代革命战争的道路。这里从八点来概括:

    1、“改朝换代”奠基中国道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改半封建半殖民地之朝换社会主义中国之代,从那天起就奠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2、“中苏关系”反思中国道路。中苏关系对中国道路影响很大,探索中国道路应该分析中苏关系。首先是50年代的“一边倒”,后来分道扬镳,中国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学习苏东改革,当我们挣到钱的时候,苏东解体崩溃,使我们受到很大震动,所以中苏关系的反思对中国道路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2009-09-26 12:36:56

  • 邹东涛:

    3、“60年改革”探索中国道路。我们说改革是1978年年底之后开始,而我在研究中国经济史中,我们看到从1957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四轮,虽然不太成功,但是它毕竟是历史,为60年的改革探索中国道路。

    4、“学习借鉴”补充中国道路。我们学习各国的经验、各国的优秀传统,来补充中国的道路。

    5、“渐进式改革”成就中国道路。

    2009-09-26 12:37:04

  • 邹东涛:

    6、“倒逼机制”逼出中国道路。比如农民对土地改革,逼出了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逼着中国国内改革,金融危机逼着中国国内调整政策来应对危机。所以倒逼机制,逼出中国道路。

    7、“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中国道路。这句话最早是1951年陈云同志就工商业联合会如何发挥协助人民政府和指导工商业者的作用时提出,这句话在60年来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探索有重大的作用。

    8、“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道路的生成,其内容是非常多的。

    2009-09-26 12:37:13

  • 邹东涛:

    第三,中国模式的理论支柱。在中国这个理论大国,中国模式的理论支柱,我感觉主要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以及后来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些方面都是中国模式的理论支柱,而每一个理论支柱都具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

    2009-09-26 12:37:22

  • 邹东涛:

    第四,中国模式的实践路径。经过严格探索,我分析了实践路径。

    路径之一:中国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在这个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政府,尤其有一个富有权威的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复兴与崛起的重要政治前提。我始终认为,这一点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中国崛起的政治前提。

    路径之二:经济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是中国模式得以顺利进行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大智慧。这一点在理论界也有很多争论,很多人批评我们的政治体制滞后,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承认我们的政治改革是滞后的,但我认为中国的改革成功就得益于政治改革的相对滞后和经济改革的相对超前。如果在早期,改革经济和政治两个并驾齐驱,恐怕会对中国社会带来灾难。

    2009-09-26 12:37:32

  • 邹东涛:

    路径之三: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又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让“看不见的手”牢牢掌控在“看得见的手”之中。

    路径之四: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又要坚决打击形形色色的权贵资本和黑恶势力,使执政党和政府始终成为全社会的中性和中坚力量,均衡地服务于社会,确保社会整体上的和谐与稳定。

    2009-09-26 12:37:41

  • 邹东涛:

    路径之五:反对任何意义上的教条主义,不断与时俱进,促进思想理论创新。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不复古;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坚持独立自主不崇洋媚外。中国模式的实践路径归根到底就是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做中国“猫”,抓中国“鼠”。

    第五,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赢得未来。中国有5000年的辉煌,有新中国60年的辉煌,更有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因而有了影响世界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盛誉。但中国道路过去不平坦,今后也不会平坦,中国模式还不完美,中国模式还很长,中国模式还需要继续“磨”下去,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需要全国人民的关爱、耐心与呵护,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2009-09-26 12:37:51

  • 邹东涛:

    1、永远维护中国的统一、稳定和长治久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利益,也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继续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石。稳定和长治久安则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存,否则亡。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凝聚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需要赢得未来,首先要赢得国内、赢得现在、赢得民心。为此,必须首先努力把国内的事情做好。

    3、努力营造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条件。过去60年,中国坚决奉行毛泽东不称霸的战略方针;过去30年中国坚持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战略方针,这都赢得了国际总体上的平安环境,才使得我们有好的发展。现在和今后还要坚持和平崛起的战略方针,广泛开展不结盟的多边外交政策,与世界列强避狼共舞,斗而不破,再赢得20年至30年的和平发展环境,到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和强国。

    2009-09-26 12:37:57

  • 邹东涛:

    第六,中国人自己要主动把握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话语权。2009年7月27日—28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致辞中突然用了孟子之言引出了“中国之路”。当时非常遗憾,到现在为止没有新闻媒体证明,我们的代表团能够在这个层面上和奥巴马对话。一个奥巴马在这个位置上首先说出了中国道路,中国没人对话。

    再往前,奥巴马讲话上延五年,2004年5月美国《时代》杂志编辑雷默发表了题为《中国已经发现自己的经济共识》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北京共识”被视为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同意语,从而雷默成了关于中国道路最具权威的发言人而走红世界。现在国内所有文献一提起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都言必称雷默。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的道路和模式,但失去了最重要的话语权,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就要求我们国人一定要警醒,努力把握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话语权。

    2009-09-26 12:38:07

  • 邹东涛:

    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的道路和模式,但失去了最重要的话语权,这无疑是极大的讽刺。更有国人漠视我们自己60年探索打造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沉醉于要使中国走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道路,这一点特别值得国人的深思和警惕。所以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发展模式任务非常艰巨,这应该成为我们在座的同志和全体国人值得深思和警惕的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就简明而要的阐述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9-09-26 12:38:17

  • 主持人:

    再过几天就是共和国60华诞,今天我们邀请了10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参加本次论坛,下面有请第一位,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贤池先生,请他站到主席台,一会儿要奉献一句自己最想对共和国说的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孟昭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秀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主任汝晓丁,人民出版社审读室主任吴学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张小冲,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院院长邹东涛。台上的10位嘉宾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下面有请每位给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上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2009-09-26 12:38:25

  • 嘉宾祝福:

    嘉宾一:我和共和国同龄,我感觉这是我的命运,但是我现在想说,在新中国之前我们是低层人,而现在我们是中产阶级,为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的道路更辉煌,谢谢大家。

    嘉宾二:我衷心祝贺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

    嘉宾三:60年对于个人已经是人生的大半,但我愿继续努力服务祖国。但是60年对于我们的新中国还仅仅是开始,我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前途光明,谢谢!

    嘉宾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的牛年,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也属牛,我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牛,牛气冲天!

    嘉宾五:坚持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嘉宾六: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就是我个人的最大幸福。

    嘉宾七:我们小的时候读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讲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想我们要感谢赶上30年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自己回顾这30年,自己觉得还是把主要的精力献给了改革开放的事业。我们看到了今天中国这样的强大,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感到非常欣慰,也祝愿祖国更加美好。

    2009-09-26 12:38:36

  • 邹东涛:

    作为一个共和国的同龄人,为了祝愿我们的新中国更好,我特意做了一首词献给大家,《卜算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花甲庆典》,上阙是“方庆三十年,又喜花甲到,盛世人民共和国,火树银花耀”,下阙是“古老中华龙,崛起复兴道,待到建国百年时,华表昂天笑”。

    2009-09-26 12:39:43

  • 主持人:

    下面由请茅台国红送上他们的红酒,和全场的专家、领导一起共祝共和国成立60周年华诞。让我们端起美酒祝贺共和国,祖国万岁!借此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老同志、老专家、老领导欢聚一堂。下面与会代表照集体影,留下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的美好瞬间。

    2009-09-26 12:39:59

  • 中国网:

    研讨会进入第二单元。

    2009-09-26 12:40:50

  • 主持人:

    第二单元是专家代表发言。第一位,有请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会长乌杰同志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41:09

  • 乌杰:

    本来我没有准备演讲,既然让我讲,我就说几句。东涛,我给你的这本书提点意见。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从书面看,“中国道路”这个词很大,真正要看到中国道路应该从秦始皇开始。因为秦始皇的模式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一直统治到辛亥革命告一段落,到最后中华民国成立为止,所以这个模式是中国的道路,或者是中国的古老模式。这是第一个看法。

    2009-09-26 12:41:19

  • 乌杰:

    第二个看法,中国道路可以算得近一些。193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列中国化模式:延安模式。如果说这要是算新中国道路,从1938年开始算起,因为那个时候毛泽东已经提出了马列主义中国化。不久后,毛泽东又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把他自己提出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课题具体化。应该说新中国建立以前,毛泽东提出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课题,标志着关于中国新民主社会,应该是新中国道路的开始。

    2009-09-26 12:41:30

  • 乌杰:

    第三个看法,中国自从建国以后,实际上实施的是我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土地革命期间的一套延安模式,而且这个模式在1968年大跃进等等一系列活动以后。

    第四个问题,关于文化大革命,如果我们探讨这段时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必须要探讨文化大革命,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现在1980年的改革,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怎么能有改革开放呢?我们到现在为止,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探讨的不清楚,到底它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每个认不是太明白。这个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模式。

    2009-09-26 12:41:38

  • 乌杰:

    第五个问题,1978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理,这个模式坦白的说,因为我们的政策不配套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干部的腐败,比如官僚主义等等,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的政策不配套造成的。而历史是不能设计的,历史不能重复,只能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进行反思。我们现在取得了各方面的成就,但是也从这当中有一些失误,比如说现在任何的城市都存在贫民窟,原因就是我们的政策不配套。所以说中国道路也好,中国模式也好,这两个概念都在进行当中,并没有完善。第六,我祝愿通过这本书,大家不断进行探讨严重,能够完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如果说这个书名更改一下,变成《新中国的道路和模式》,我想更确切一些。这是我刚才想了几点意见,我和邹东涛同志共事很多年,我们在出版社也共事很多年,所以比较熟悉。我对他邀请我参加这个会议表示谢意,这个会议大家都感兴趣,中国人感兴趣,外国人也感兴趣。谢谢大家。

    2009-09-26 12:41:54

  • 主持人:

    感谢乌杰会长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发表的观点和见解。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卓元同志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42:08

  • 张卓元:

    首先祝贺邹东涛同志主编的两本书的出版。我想简单的讲几点想法。

    第一,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不能够单独成立有争议。记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在上海开会时我们北大有一位教授对有没有中国模式表示怀疑。我个人赞成有中国模式的主张,主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它的理论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我觉得探讨这个问题,提出和探讨研究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和很有意义的。

    2009-09-26 12:42:46

  • 张卓元:

    第二,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主要理论支柱是什么。刚才邹东涛同志讲了。这本书的作者说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理论支柱有五个,一个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我觉得这个问题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同一层次的、同一等级的东西。十七大报告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也包括了科学发展观等等。其中,我个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理论支柱。我个人去年在《光明日报》还发表了专门的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理论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究竟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主要理论支柱是哪些,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2009-09-26 12:47:18

  • 张卓元:

    第三,中国的道路和中国的模式在当前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发展和改革都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要解决几个不协调的问题,改革要进行攻坚,完善新的体制,这些都是完善中国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要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各方面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2009-09-26 12:47:25

  • 张卓元:

    第四,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是非常巨大的,这是需要肯定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有些统计数据需要准确。比如最近中央几个大报都一再讲,现在我们一天生产的、创造的GDP等于1952年一年的GDP,这个数据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从1952年到2008年,整个2008年比1952年的GDP实际增长只有76.8倍。1952年是600多亿元人民币,2008年是30万亿人民币,08年相当于52年的400多倍。但这是没有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如果扣除物价变动的因素,它根本没有那么多。所以后来国家统计局说了一下,现在五天左右创造的GDP相当于1952年一年创造的GDP。前段时间很多报纸,包括有的大报还专门有一个标题,现在一天生产的GDP等于1952年一年生产的GDP还要多,这个说法不对。所以怎么样更好的、准确的来总结6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这是需要注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的。我看了这两本书,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毛病。最近新闻出版总署让我审查两篇稿子,统计数字的准确性的问题很多,我觉得这些需要研究经济史的值得注意。我就讲这几点意见,谢谢大家!

    2009-09-26 12:47:34

  • 刘克崮:

    大家早上好!我讲几个简单的观点。

    第一,关于道路和模式。我认为中国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模式应该是以经济为主,不可能面面俱到。综合来讲,现代的模式大体就是经济为主,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中国的模式,以此为主导,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

    第二,中国金融发展道路的当前以及今后。我非常赞赏陈佳贵院长刚才精辟的演讲,要总结过去的路,走对现在的路,走好今后的路。我觉得前两句很清晰,将来的路还没走,实际将来的路是想好、看好、选好的概念。从金融的角度,东涛的书中有一部分金融方面的,我做了很多工作,我的结论是中国的金融体系要走多层次、多元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或者模式。因为中国的词汇比较丰富,到了英文、西班牙文,它的一个词我们有很多词,所以有些是词汇上的差异,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把本质的东西说清楚。

    2009-09-26 12:47:42

  • 刘克崮:

    简单的回顾中国的银行的发展,我们在自然经济的状态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状态下,没有形成近现代的金融。中国人自己形成的商业领域就是浙商、徽商、晋商,到金融状态下就是晋商的钱庄能够称为一个体系,因为它覆盖了全国各地以及国际的合作,其他的单独的小地域根本称不上是金融体系。所以到了中国的近现代的金融,应该是1840年在外国人的枪炮伴随下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近现代的金融是外资银行,在外资银行发展过程中我们基本依附于它,有点特色的民族资本主义,其中有一小块民族的金融。到了解放,我们基本上就是回顾中苏反思,基本是苏式的计划经济集中,所以在这一段很明显就是单一的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覆盖全部,中间有时候有交行,有时候又没有了。

    2009-09-26 12:48:04

  • 刘克崮: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开始把央行分出工行、农行,在后期从财政部里分出建行,再到90年代开始出股份制,到本世纪初,股份制发展的比较多,下面就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早期这个过程中有交叉,就是农信社和城信社,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银行体系。其他的是资本市场,到现在我们规模较大,但是很不成熟。保险形成了一定规模,在逐步完善。中国现实中的金融还是以银行为主,所以我以银行为主线来说。

    银行发展到90年代中期,我们做了一个动作,因为那个时候的体制需要改革,特别是宏观、微观都要改革。宏观上一行分出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机构上,调整改革大国营。大国营的变动中在银行结构体系上出现了一个变化,就是初步形成的中央、省市、县乡镇层次上的结构发生的变化,再就是大银行撤出农村,农行有所保留,在县、乡、镇都保留了。农信社改制,原来由基层的集体性转成了半官性质,城市又有一些调整。所以这个阶段动作的结果是做强了大,客观上弱化了小,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2009-09-26 12:48:11

  • 刘克崮:

    金融服务两大块,一块对生产,一块对消费。金融业是服务业,服务于生产主体。中国的生产主体是什么,我分了六个层次,三个类型。大企业数千户,中企业数万户,小企业400多万户,微企业500多万户,企业私类合计970万户。第二个层次是个体户,2900万,我认为至少还有1比0.5的非注册登记的个体户,所以大概有5000万。

    再往下生产主体最多的,也是最小的是农民,我们延续的封建农业为主的状态,农民是消费体,又是生产体,我认为在经济学中它的第一功能是生产体。特别是我们取消了公社化、生产队,我们的生产体就由大集体、中集体演变成了个人,联产承包制生产生活了,但是它在中国的生产体上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把每个人变成了独立的生产体,这样他就可以独立的融资、借钱。所以两亿的生产体,五千万个体户,九百万的小微企业,这就是中国最庞大的生产体,占99.9%以上。我为什么这么说?农民太小,不可比,我就说企业可比。企业中970万,数千大企业、数万中企业合起来10万,970万比10万,所以大中企业在企业中占1%,小微企业在企业中占99%,加上个体户、农户,就是99.9%。这部分我起了一个名,“草根经济体”,他们的活动构成草根经济。为草根经济服务的金融体系叫“草根金融”。

    2009-09-26 12:48:19

  • 刘克崮:

    结论:中国的金融结构中,大银行对大企业服务,资金供过于求。现在大银行都在抢利润、杀价;中银行供中企业,有明显改进,略有不足;草根经济里的融资严重不足,我们缺乏一个为99%以上生产主体服务的金融体系,我们现在的体系是以大银行服务为主,以中银行服务为辅,小型的草根经济体我说是“捎带着”。所以中国现在的银行体系与我们现在的生产结构体系严重失衡。

    目标:我们选择今后的金融体系发展道路就应该是多层次,不能什么事都让大银行做,农业不足大银行做,学生要助学贷款大银行做,消费也大银行做,救灾大银行做,什么事都交给大银行。所以我的思想是,金融体系一定要分层次,大银行做大事,中银行做中事,小银行为小企业服务,微机构为个体户、农户服务,必须要分层次,这样也符合现代经济的运转。任何事情要专业化,让大银行为农民服务,他坐在高楼大厦里为中石油老板谈,你为农民要光着脚丫,戴着草帽走街窜村,这必须是层次的、多元的,不要全揽住。

    2009-09-26 12:48:27

  • 刘克崮:

    国有可以在上层为主体,下层就是民间为主体。所以调整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主要是建立基层的金融,“草根金融”体系的建设是中国金融体系潮中最关键的一部分。草根金融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建设数万的基层小机构,源于机构,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基层,不脱离基层,永远长不高。有人说不要长大,不对,不长大怎么获得规模效益,要长大,扁平化。像药店连锁的,做零售,也可以做大。所以调整结构要抓好草根金融,草根金融要抓好的关键是建立众多的小机构,它可以长得扁平。大量的发展小机构关键是风险控制,我们80、90年代有了农村经济混乱,结果一刀切全部切死,我们有90年代南巡讲话之后金融机构的混乱,然后又大规模调整,损失很大,但总是有一定的进步,金融还是数量多了。怎么控制这么多的金融?控制住小机构的风险要义就是两条:掐住存款,在大量小机构只贷不存。还有储蓄社,农信社等等都在那儿,再吸收农村的资金,农村资金都供到自己这儿,缺少放贷,所以要大量的建社基层的放贷机构。

    2009-09-26 12:48:36

  • 刘克崮:

    小机构的风险在于挂一个牌子,我是一个银行,你来存钱,一大堆人来存钱,他坏心眼,把钱一包就跑了。乱集资就是这么来的,骗你给你高回报,新钱赚旧钱。怎么办?不许存,基层的小机构不许存款,只能放款,放你的资本金,放战略投资者,不够了国家设立批发性的集资,让大银行承担批发性的供资机构。所以控制小机构的风险第一是控制存款,放开贷款;第二是分层监管。国家银监会监管不了县里的小机构,中机构交给省银监局,小机构交给地方政府。国家立法,地方政府保细则,市一级操作,这样控制存款,落实好监管,就可以建立众多的小机构。有了众多的小机构,就可以把草根经济搞活,中国的经济就会稳定,结构调整就会快,就业就会稳定。

    谢谢!

    2009-09-26 12:48:45

  • 主持人:

    下面有请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李君如同志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48:51

  • 李君如:

    大家上午好!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召开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我感到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在庆典的意义上有必要,在学术的意义上有必要,这个题目可以讨论,可以在讨论中深化认识,甚至形成不同的认识。所以我想讲一点意见。

    第一,中国道路乌杰同志说可以从三个时间算起,有他的道理。如果在党的文献讲,曾经概括过三条道路,一条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是毛主席的创造。第二条是中国社会改造道路,就是工业化与社会关系的变革相结合,对农业的改造和工程相结合,合并的解决共产主义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三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上来讲,曾经概括过三条道路都是中国道路,这个核心就是1938年10月毛主席提出的马克思中国化。

    2009-09-26 12:48:59

  • 李君如:

    第二,我们今年讨论中国道路主要是讨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道路又碰到一个问题,我前面讲的三个道路是去年之前的党的文献概括的。去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说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半封建的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转变,这样一个问题发生了,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归到社会主义特色道路去,我想这个可能有道理,而且我本人比较赞成。前不久我在科学社会杂志上发表文章,就是中国特色道路之所以能够走出来,是由我们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有这个基础才有长期的探索,包括文化大革命,最后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整地讲,广义的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可以从1949年算。客观讲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从经济上讲,主要是经济体制。从政治上讲,民主政治人民是国家主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多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民族区域制度。人民民主是1949年,人民政协是1949年,因此从政治发展道路讲也确实是这样。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两个概括法,一种是最狭义的从1978年三中全会算起,另一种是1956年探索,历经曲折到1978年找到正确方向。第二个概括是1949年开始,我们长期探索完成两次转型,一次转型从新民主主义转到社会主义,第二次转型从1978年开始走向改革开放之路。所以中国社会道路的界定也值得研究。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2009-09-26 12:49:10

  • 李君如:

    第三,中国特色道路从历史角度讲是全民的发展道路,这个道路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那就是经济领域。前面我讲了,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与其他领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十七大报告中有很多变化,有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民族发展道路。9月20日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的大会讲话,那个讲话对中国特色民族政治发展道路作出了概括。政治发展道路也是,而且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再往下走有很多,比如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国防和军力量建设道路等等,从大的历史角度全面的概括。如果分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再往下是工业、农业、金融等等都是它的发展道路。这个道路要做全面的研究是大课题。

    2009-09-26 12:49:18

  • 李君如: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那么长的探索,特别是从改革开放30年来开阔的进行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好的体制。但是这个任务没有完成,这个体制也没有完全定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更突出,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主张重点研究中国道路,它是在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中给中国人民带来希望的道路。我们走的这条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能因为来自国内外的左或者右的思想,而偏离了我们的方向。这是去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锦涛同志讲的三个“不”,大家都很关注。现在确实日子好过了,开始折腾自己了,这是我们的毛病。本来走的好好的,日子好过一点就开始自以为了不起,这个风险太大了。

    2009-09-26 12:49:24

  • 李君如:

    前不久《人民日报》采访我,说60年的执政经验是什么?我说时代要前进,如果执政党不能进行时代前进,历史会淘汰;第二要量力而行,要看自己的实力够不够,如果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可能会发空,低谷了自己的实力也不行,这就是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走下去。我们经过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千万要牢记,我们现在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依然排在一百多位。所以这个时候我说要讲中国道路,要讲它是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中的道路。

    第五,我不大赞成中国模式,我是主张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形成自己的有特点的发展道路,而一旦成为模式就定型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人家讲中国模式的时候,我说我们可以讲,我的朋友张微微在海外到处讲中国模式,给我发文章,我都批了,因为中国人走到今天,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在国内我主张讲中国特色。年初的时候,他们让我审稿,我说我们还没有到这个阶段形成中国模式,第二如果有模式我们再搞中国特色就太危险了。所以我主张更多的在中国特色方面做探索,而这个在不断完善,不断向前走。

    2009-09-26 12:49:33

  • 李君如:

    第六,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中,我们究竟有什么经验,这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前面如果说是概念性的问题,后面我们就要研究经验。经验有很多,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经验,我们的党经过那么多的磨难和曲折,最后从三中全会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在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第二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两个出发点,前者是科学的出发点,后者是价值的出发点。实事求是地说,从实际出发对吗?对,但是有你怎么更好的为中国人民谋利的问题,要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要把这两点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成熟的执政党。

    这个问题毛主席想的比较清楚,他讲两个精神,一个是理论精神,另外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两个都被称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路线。他作为政党的领袖,政党从实际出发,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只有这两点统一,才能制定完整的路线,才能走出既能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又尊重民意,服务老百姓根本利益的道路。中国道路成功就成功在这两个出发点,这两个出发点统一了,又有一个研究,就是从人民利益出发。讲人民利益出发还要注意我们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人民群众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整体利益,因此要处理好利益关系,不能够盲目的把长远的东西拿到今天,也不能光局限于眼前的东西,忘记长远的东西。这里有一个统一点,就是在人民群众利益里面有核心问题,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倒霉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走到现在,我们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高的举起来,邓小平讲过,三中全会开始搞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他老人家考虑问题有出发点,着眼于振兴中华,还有要赶上时代。我主张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讨论中国道路,要大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我前面从实际出发和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统一讲起,群众利益很复杂,怎么使大家更有凝聚力,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要把这个口号叫响,我们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多的个人利益矛盾也能克服。我祝祖国能够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光辉灿烂。

    2009-09-26 12:49:42

  • 主持人: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海波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49:52

  • 汪海波:

    前面许多领导和学者都讲了很多意见,一方面我是表示祝贺。主办单位和邹东涛同志做了很有意义的事情,开了这次会议,出了两本书。我想讲两点意见。

    第一,中国道路,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道路走的对不对是决定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根本问题。上个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毛主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他提出要走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革命的道路。这条道路从毛主席最后形成算起到革命胜利完成不到十年的时间,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2009-09-26 12:49:59

  • 汪海波:

    毛主席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和四大纲领,从纲领中我的体会是,可以看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路线。在这条根本路线上,或者是这条基本道路指导下面,中国在1949年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把经济恢复了,而且部分超过了抗日战争以前的最高水平。接下来,毛主席提出了中国一划三改的路线,这也是一条道路,也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当中有很多地方都证明了这个道路的重要性。

    当然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改造特别的快,带来很多问题,但是总体是成功的。在接下来,1958年毛主席倡议,经过中央通过,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路线,这个路线道出了1958年的失败,这就从反面证明了道路的问题。在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六大完整的总结了这条道路。现在看这条道路很顺利。因此在这个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这是我讲的第一条意见。

    2009-09-26 12:50:11

  • 汪海波:

    第二个问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但是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时候应该充分讲成就,树立信心,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我同意有的同志讲到的问题,我觉得现在要讲这个问题,执政党的问题太多,我讲几个重要方面。比如说我们2004年—2007年,连续4年GDP增长速度超过10%以上,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1981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其中一个就是人民得到较多的实惠,以提高经济效益。到2004年以后,这个倡议了20多年,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评估差距究竟是缩小了还是加大了。现在我们的收入差别不能反映当前的状态,贫富的差别。因为是资本的差距带动了很多的差别,这是重要的元素。所以说收入差别来反映这个是不对的。我们现在的差别是缩小还是扩大的,这是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再比如说,我们现在贪污腐败究竟是减轻了,还是连年加重了,这难道不是重要的问题吗?这次中央做了决策,我完全赞同。再比如说我们的环境污染是减轻还是加重。

    我上面讲了四个重要方面还不是全部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路线的指导下,怎么进一步的完善它,特别是细节当中的问题,我认为这一点是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繁荣富强的根本问题。谢谢。

    2009-09-26 12:50:21

  • 主持人:

    下面有请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佐友同志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50:29

  • 张佐友:

    我仅就两部著作讲几句话。首先,祝贺这两部优秀著作的出版,东涛同志是我的小朋友,他与共和国同龄,今年60岁,我今年82岁,1949年参加工作,有幸参加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我是大会的标兵之一,岗位就在西华表旁,亲历了大典的全过程。东涛同志与共和国同龄,我与共和国同步走过,我们俩对共和国都有深厚的感情。很有意思,很巧,我和社科院研究生院三位常务副院长都是好朋友,宋养岩、李程勋是我的校友,宋养岩还是我的同班同学,和东涛同志相识并最后成为好朋友完全是以文会友。

    有一年,中国生产力学会搞优秀著作和论文评选,东涛同志交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制度更是第一生产力》,我是初评负责人,这篇文章我一看就喜欢上了。第一,他的观点正确,很有价值;第二,作者有胆识、有魄力,一个学者做学问,必须有这种精神。在人民大会堂颁奖的时候,终于见了面,以后就成了好朋友。这两本书我刚刚见到,只是翻了翻目录,回家之后我一定把它摆在离我书桌最近的书架上,经常打开来拜读,好好看一看。

    2009-09-26 12:50:35

  • 张佐友:

    看到目录之后,我的初步印象是:第一,作者们是怀着爱自己的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来写书的,这是基础;第二,这本书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写的,这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治学精神;第三,是比较着写的,有比较才能鉴别。这两本书写出了中国的特色;第四,体现出作者的谦虚态度,作者把他们的新作比作仅仅是为60年大庆和未来发展增添的九牛一毛,我认为如果可以这样打比方的话,它也不是一般的牛毛,它是金牛、银牛上的毛,有极高的价值。谢谢作者,谢谢各位嘉宾!

    2009-09-26 12:50:51

  • 主持人:

    我们的论坛越讲越精彩。下面有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51:01

  • 马晓河:

    首先祝贺两本书的出版,我翻了一下,写得不错。另外,我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观点。第一、我认为道路可以不变,模式可以随时变;第二个观点,我认为一个道路、一个模式正确不正确,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解决好一个社会的两个群体问题。不管你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你解决不好一个穷人吃饭的问题,一个精英公平上升和实现社会价值的问题,你的模式和道路再好都没用。为什么?要有人民支撑你,群众支持你,你的道路和模式才好。

    以这个来衡量,我认为中国的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成功的,它把地分给农民,农民有地种,农民给你干。另外,保留个体经济,增加市场活力。这样就使得我们在建国初期GDP增长、收入增长非常快。但是后来我们对个体改造,对农民的土地从私有变成合作化、食堂、人民公社,后来老百姓没饭吃。改革开放以后,30年来我认为中国的道路、模式非常正确。为什么正确?它解决了穷人吃饭,解决了精英上升通道能实现社会价值,围绕两个群体采取了三大举措,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第一大举措是产权改革。产权改革有两个方面:把地包给农民,让农民长期拥有,农民有地,心里踏实,有饭吃,不给你闹了。我们的建国就是靠精英联合。穷人群体闹革命才打的天下,你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他肯定不会想别的。我当年在农村干七年,我就想为什么农民种地没饭吃。工厂里面搞产权改革,责任制,工人按照绩效工资有饭吃。

    2009-09-26 12:51:41

  • 马晓河:

    第二大举措是励志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它的励志改革非常正确,有两大措施值得现代化总结:第一是恢复高考,让千万个知识青年通过考大学进入到各个领域中。老板、行政官员、研究人员、科研人员,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牢靠的人力资源基础。第二是废除干部终身制,你在这个岗位上多少年就要下。

    第三大举措是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引进资本,引进技术,引进管理,使中国融入到世界经济中,这三条改革如果没有推出,中国不可能有今天。当然,中国的30年我认为改革发展道路能成功,关键是它的渐进式改革。从上到下,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这些都是对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今后怎么办?我说模式可以变,道路不能变,社会主义道路要永远走下去。

    2009-09-26 12:52:17

  • 马晓河:

    我认为今后中国面临两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30年的改革模式中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改革发展的成果不共享。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先受益,到改革开放后期,利用公共资源和公众权利的部门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工人农民,怎么样公平分享改革成果,我们的发展模式需要调整,需要考虑。第二,十七大提出今后中国要让中等收入人占大多数,这个时候你的发展模式的目标以橄榄型群众结构为目标,所以必须调整。我的观点就是模式要调整,道路要坚持。我提出三个建议:第一、今后改革发展模式调整的目标要低,要让所有的人都应该分享到改革的发展成果,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第二、要针对社会主义结构变化调整你的发展模式。第三、要调整路径,必须采取上下结合,重点突出。

    我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9-09-26 12:52:25

  • 主持人: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个比较轻松的节目,北京节庆华泰科技有限公司是支持我们这次会议的单位,刚才我见到他们的CEO赵勇,他心情非常激动,他一再向我表示,各位专家都在此,能不能让我上台讲一句对共和国的话。下面我们欢迎赵勇CEO。

    2009-09-26 12:52:33

  • 赵勇:

    首先、作为会议的承办方,我谨代表搜三百公司热烈祝贺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胜利召开。我们公司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类似于百度、Google,我们现在主要做精准搜索。除了网页搜索,我们现在向商业、生活、股票、知识等几个平台的开发,希望在座的朋友登陆搜三百。谢谢大家!

    2009-09-26 12:53:09

  • 主持人:

    下面有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晓西同志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54:24

  • 李晓西:

    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大家对模式和道路的想法不一样。去年在30年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们讨论改革模式时很多朋友给予了肯定,今年在新中国60年时很多人业给予了肯定。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过来时,这个模式的争论很大。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激化了我们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刚才邹东涛教授讲了奥巴马在G20峰会上讲了中国之路,在24号他又提出国际世界将出现新的平衡,他的潜台词就是美国人消费太多,中国人消费太少,出口不够。这个潜台词往前推更有潜在的含义,就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人的消费太多,由于中国人的消费太少,出口太多造成的。

    这个潜台词导致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罪名,中国人都在家里坐着,突然发现这次美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中国人造成的,这显然很不合逻辑。但是现在讨论国际经济走向新的平衡的时候,这个问题又不可回避。所以我觉得奥巴马很有意思,他在讲中国之路,又到华尔街批判那些大亨,同时他在讲新平衡时,昨天参考消息登的是“他挑战中国!”。围绕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看到有很多学者的文章把中国的发展模式归为两高一低,我们是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给这个模式很多批评。这种反思好不好?我觉得好,但是不能过度。过度以后,自己就把自己搞坏了。

    2009-09-26 12:54:36

  • 李晓西:

    因此我现在提的口号就是“美国人是有权利、有能力享受高消费”。我想中国人给美国人提供这么多商品,让美国人享受中国的商品,美国人做点高消费这是中美合作的典范,是世界合作的典范。正因为这一点,才使得世界经济辉煌了十年。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否定我们的出口和消费问题。我感觉到我们过度的提出消费需求,这个解释很过分,确实很偏激。近十年,我们的消费所占的比重在下降,确实是问题,但是过渡解读是不行的。过渡解读意味着:第一,中国自己认识到出口太多,因此欧美就会反问你,你们要提高国内消费。第二,中国30年的模式有问题,并不是很好的模式。第三,我们在反思模式的时候,对出口问题如果这样做下去,我们可能要抑制出口,把中国改为以内需为主的模式。

    有人以为内需的提高,政府的家电下乡就能提高,我觉得没那么容易。中国的工业化中期,中国的改革阶段,中国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到那一步,家电降价一半,农民真的要买吗?他要想老爸爸身体不行,还要住院,还能买电冰箱吗。人家是农民,难道他不知道买什么更重要吗。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消费,这是有主权的,我们现在的消费水平比30年前已经提高了很多。所以我们在讨论模式的时候,既要肯定它,也不要否定这个模式。

    2009-09-26 12:55:01

  • 李晓西:

    我对它的评价是:这个模式确实是有问题的,或者说中国发展模式中黑色的多一点,灰色的多一点,绿色的少一点,我们花了很大的资源成本达到今天的成就。但是不能说模式本身是错的,我们还是要肯定道路和模式。所以我说讨论这个问题特别有价值,不仅有历史回顾的价值,也有当今现实的价值,还有我们和奥巴马讨论问题时的实用价值。

    关于否定前后30年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要主张相互否定,但是我们也不要采取完全肯定。因为否定是马克思本身的规律,我们反对行而上学的否定,我们不反对辩证法扬弃式的否定,我们现在否定是使得宏观调控和计划达到一个更新的认识,这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把30年搞计划经济的东西充分肯定。我们之所以投身改革,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要想起来把重心放在后30年,特别要珍惜30年改革开放的路子。我知道改革开放前我们结婚的时候买不到花生米,现在的东西多的都不知道了。我们在1978年深圳调查的时候,周小川说晓西你给我带点东西回去,带大气垫的床垫,当时没有,我卷起来背回来的。结果他的爱人去接。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而现在是极大丰富,这个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因此我们要肯定在前30年的很多东西很了不起,原子弹等等,但是计划经济的失误也是非常严重的,这两点要辩证来看。

    最后,我们在回顾模式也好、道路也好,辩证法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事情太复杂了,说话还要留点分寸,高兴的时候也要留点余地,发现自己不足的时候也要肯定自己好的一面,不要全部否定,从而丧失信心。谢谢大家!

    2009-09-26 12:55:16

  • 主持人:

    下一位演讲的是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陈胜昌同志,大家欢迎!

    2009-09-26 12:56:00

  • 陈胜昌:

    这本书我刚刚看到,东涛同志也是我们中国生产力学会的主力研究者,所以这次会一定要来,表示支持。首先对这两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我最近一段时间也在考虑中国发展模式,我个人的观点是道路和模式基本上是过去式,总结过去确实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怎么走向未来。所以这个模式和道路问题确实有很多需要研究的,比如它的理论基础。我认为道路和模式问题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大家都知道,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基石,这些都不好讲,理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生产力理论也发展了变化。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和后来提出的“三个代表”,其实都是源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2009-09-26 12:56:09

  • 陈胜昌:

    这个问题指明了基本理论依据。未来的发展方向,关键点不是方向问题,而是方法问题,就是毛主席讲的过河的桥和船的问题。古代就提出了大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不能说是完全一样的,但方向是一样的。建国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中心目的是要社会发展起来,大家繁荣富强,为什么中间有那么多挫折,关键是方法问题。

    这样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所谓模式和道路,实际反映的还是过去,将来怎么走,方法就要考虑。我赞成会上有人讲的观点,情况变了,原来是有效的方法,将来也要考虑改革,这样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这次研讨会提出这个问题时我除了表示祝贺,也表达了自己小小的观点。谢谢!

    2009-09-26 12:56:26

  • 主持人:

    下面有请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同志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56:36

  • 张汉亚:

    大家上午好!首先祝贺东涛搞的两本著作,研究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应该说这是总结我们60年建设也好、政治也好、思想过程也好,是很好的东西。但是这个题目太大,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首先道路到底是政治道路还是经济道路,这都不一样。过去我们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条道路,现在不再提了。我觉得现在道路太广泛,对中国这么多年的总结,大家都是描述性的,也有评估性的。刚才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就是宏观调控下的经济发展,但实际上我们的宏观调控本身是中国的特色,就像胡锦涛总书记说的“我们不折腾”,因为我们前30年也折腾,后30年也折腾不少,宏观调控可能是我们的特色,但是我们的特色也有好和坏。有些道路我们也不能脱离世界,还要和别人一样。

    2009-09-26 12:56:44

  • 张汉亚:

    世界各国的经济基本都是从农村经济为主,生产力低下最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这么走,我们也在这么走,这个道路就是和别人一样。另外,有些道路我们可以不学别人,可以避免,但是我们还是走了。比如日本经济发展走了廉价、假冒伪劣、低质的道路,最后到世界各地都抵制日货,因为质量太差,到现在日本货成为精品。我们改革开放初期或者到90年代,我们中国商品的劣质在世界上也有影响。而我们现在正在向日本的中后期发展。

    还有污染问题,我们一直提出不要先污染、后治理,但是我们确实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从国家的调控角度都应该转过来,但是我们的国家更注重经济发展。我们本来可以避免国外的不好道路,我们还在实行。这几年我们在污染方面、节约资源方面做了很多东西,这就是很可喜的。回过头来总结我们的道路究竟怎么走过的,我们可能更多的是过去。往前走我们现在还是在摸索着前进,我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中国的历史不一样,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我们在很多方面和国外不一样,包括老百姓的消费习惯。这些东西就要求我们更多的向前看,应该是按照中国的现实情况解决现实问题,向前发展,而不是谁先确定道路,特别是有些东西大家可以看到,过去很多说的都没有实现。

    2009-09-26 12:56:59

  • 张汉亚:

    最简单的,我们每五年都搞一个规划,但是往回看,哪一个五年计划不变,规划都是从一到五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一开始规划,后来都变了。该不该变?因为你对未来很多东西没法规划。因为我是搞预测的,书也写过。真正能预测未来的两年、三年以上的很少,连半年都预测不出来。去年年初的时候,还是要紧缩经济,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到一年经济就不行了,又改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口,我们要不断往前,所以没有什么模式。什么叫模式?所有的模型都是落后的,因为你的模型总结的是过去的东西,未来的、鲜活的、变化万千的世界根本反映不出来。我们国家60年发展非常快,但不是最快的,我们中间落后很长时间,所以我们不要盲目的夸大。确实这30年非常快,60年代平均8.1的速度,这30年平均9.8的速度,确实比较快。我特别赞赏胡锦涛总书记的话“不折腾”,我们以后还要不折腾,还要稳步前进,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富强,更有活力,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谢大家!

    2009-09-26 12:57:15

  • 主持人:

    下面有请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刘慧勇同志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57:26

  • 刘慧勇:

    我想谈两点看法。一个是对邹院长的两本书来探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这个特别好。特别是通过今天大家讲的看法都是很不一样,道路到底从多长时间算起,什么道路是正确的,有哪些方面的道路,定义很复杂。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是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意义重大,希望院长将来还要再研究。

    第二点,中国的道路也可以说是“折腾的道路”,折腾也是道路,因为路怎么走的就是怎么说,咱们就是折腾过来的。我看书里写的是“中国道路之字形”,七转八折向前行,但是都觉得好,每次评价都好。1959年庆祝第一个十年的时候说“好”,1969年庆祝第二个十年的时候说“好”,现在也“好”。过后一评价,问题很大,崩溃边缘了。什么道路,中国思维。中国人的思维现实说好,过后算帐。我就说这些,就是很复杂,谢谢!

    2009-09-26 12:57:33

  • 主持人:

    今天还有远道而来参加会议的三位专家,在此我特别介绍一下。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柳欣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教授,山东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章猷才教授。是个难得的发表自己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观点的好机会,请允许请出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柳欣教授为大家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57:46

  • 柳欣:

    大家好!首先向这两本书的出版,向邹东涛教授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经济大家都亲历了这个过程,我们这一代人从穷的时候一直到富的时候,一直都在折腾,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的感受。我想说,我对这个数字一直是表示怀疑的。我的想法是,中国现在所有产品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这个数小点。2001年,我曾经提出过“中国的GDP到2020年可以达到人均1万美元”。原来的计划是3000美元,到去年就已经过了3000美元。现在人们在算增长率的时候好象都是误算,按9.8%算,其实不对。人均GDP应该按民意GDP,中国从1980年到现在平均的民意GDP增长率是16.5%,是四年翻一番。而去年是3000美元,如果汇率不变,再过两个四年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到2020年的时候可能会到1万5左右。如果人民币再升值,可能不止这个数。我觉得这些统计数据根本不代表任何实物,只是货币的数,当然各个国家可以去比,因为有一个汇率的问题,才能算出这样的数。

    2009-09-26 12:58:04

  • 柳欣:

    我想说,中国很可能在2015年的时候就可以和美国整个的GDP相比。当然,如果从实力上来讲,完全可能是一个强国。到2020年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一个世界强国,至少可以和美国相并列。这是我一直要说的预测。谢谢大家!

    2009-09-26 12:58:17

  • 主持人:

    下面有请山东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章猷才教授发表演讲,得到欢迎!

    2009-09-26 12:58:26

  • 章猷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来自山东,邹老师是我的老师。今天我特地赶来参加这次首发仪式,我为老师取得这样的成果感到很高兴。我听到各位专家的发言对我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启发。我想说一句话:在邹老师总结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时候,邹老师的书里已经注意到中国社会的基层和农村问题,我们在总结时,更应该往下看。鲁迅讲,所有的中国问题都应该向下看。因为这60年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它的归置性的经济,包括正规型的市场经济,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有一个很好的成绩。但是非正规性发展,因为布罗代尔曾经提出过经济的结构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一个社会经济的体系,还有一个地区贸易和交流的体系。他说这是无数个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或者是资本布告的千百万个老百姓的生活中去。我觉得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如果能在推动规制性市场和规制性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千百万个由于能力低,或者技术低、资本不高,没有进入经济中心地带的人的生活和收入提高起来,我们的党就是功不可没。

    2009-09-26 12:58:34

  • 主持人:

    下面有请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教授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2009-09-26 12:58:50

  • 耿明斋:

    尊敬的邹院长,各位专家,感谢会议主办方邀请我这个地方大学的学院院长参加这样的会议,站到这样的讲台上我感到很荣幸、很高兴。今天讨论的话题非常有意义,我讲一个观点,中国的模式应该从什么地方来思考,从哪个时间点上来思考。刚才乌杰讲的很好,中国的模式应该从秦始皇的地方探讨,他的背后肯定有很多深刻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社会体制的基因都是从秦始皇那时过来的,我想里面还存在着支配着模式和发展道路。我认为中国模式应该从1840年鸦片战争时开始讨论和探讨,因为所谓讲模式和道路,都是讲工业化、现代化,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是怎样实现的。现代化实际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我们知道整个人类社会无非是分两节,一节是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时期,一节是英国产业革命开启的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化路径。

    2009-09-26 12:58:58

  • 耿明斋:

    刚才很多同志发言都讲到,中国先从最容易的问题开始排除很多障碍,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实际就是我不去想最根本的问题,从哪儿开始,从哪儿做,最根本问题是什么,这确实也有自己的特色,排出很多不确定因素,减少摩擦、减少矛盾。但是也使我们老折腾。刚才那位同志讲的非常好,中国的道路就是折腾的道路,为什么老折腾?就是根本没有把现代化的道路研究透彻。刚才那个记者说研究中国道路应该怎么讲?不能光和过去比,我们应该和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国家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路径人家怎么走的,我们怎么走的,特别是应该和日本比较比较。

    2009-09-26 12:59:08

  • 耿明斋:

    我不能慧眼说中国的现代化从西方文明入侵到我们这里,我们接触西方文明比日本早的多。但是日本接触西方文明以后,他的思考和中国人的思考不一样,这样就走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径,以至我们现在一直还在人家后面追,还追不上人家。刚才我非常赞成那句话,中国问题的根在于中国文化的基因,这个基因里面在与人的思维和价值观,需要在根本上得以改造。你要有勇气在最根本的问题上讨论,我觉得现在我们利用中国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机会,展望未来的30年,再走60年,我们现在就开始设计该解决哪些制度上、文化上的根本问题,不要再折腾,不要再走弯路。谢谢!

    2009-09-26 12:59:17

  • 主持人:

    历史会公平地记录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历史会公平地记载每一个人对人类的贡献,当然,历史也忠实的把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如何继续发展的课题留给了在座的各位专家。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往无前,开创新天地,铸就新的辉煌。

    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09-09-26 12:59:24

图片内容:

图片大图:

  • 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胡树祥

  •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陈佳贵

  • 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 陈胜昌

  • 中央财经大学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邹东涛

  •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 李君如

    中国网 汪洋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周新城

  •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张佐友

  • 中国系统科学学会会长 乌杰

  •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林岗

  • 研讨会现场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