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新闻发布会

   3月2日下午14:00至15:30,于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三楼第一会议室,举行“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3月2日下午14:00至15:30,于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三楼第一会议室,举行“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柴纯青:

    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下午好!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的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首先我想讲两点,第一点,本次中国教育蓝皮书的新闻发布会与去年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年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之后的两天我们召开这个新闻发布会,所以在背景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第二点,我想提醒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明天下午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会场,21世纪教育研究院会专门有一个针对《纲要》的研讨会,欢迎大家到时候参加。

    2010-03-02 14:00:02

  • 主持人 柴纯青:

    下面请允许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座的各位嘉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老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老师;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助理范广伟老师;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胜先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官员黄胜利先生;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新玲女士;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高峡老师;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老师;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先生;北京理工大学高教所周玲老师;北京工商大学杨旻老师;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老师。

    今天到会的媒体都是我们的老朋友,连续几年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大家都参加了,有新华社、人民日报、财经杂志、新京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闻周刊、周末经济周刊、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除此之外今天有几位新到的媒体,新的朋友,阳光卫视、贵州卫视、央视网、北京电视台,欢迎大家。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网的现场直播。

    2010-03-02 14:01:10

  • 主持人 柴纯青:

    根据会议的议程,我要先给大家做一个蓝皮书的情况简单综述。今年的蓝皮书跟去年相比略有不同,基础篇有所变化,原来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年度的全面呈现转变为今年对该领域重大问题和年度特点事件的集中关注。第二,在结构上这些基础篇的内容与总报告和特别关注融合在一起。第三,今年的年度主题与去年地震之后的教育重建不同,今年有两个年度主题,一是金融危机与中国教育,从这篇报告中可以看到金融危机下,中国教育需求的刚性反衬了中国教育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第二个年度主题是中长期规划,这是今年持续的热点问题,因为它一直在制定过程中,大家一直在期待之中,但是我们这个蓝皮书中间这篇文章是针对中长期规划公开决策问计于民的决策过程的关注,一个影响群众民众的公共政策是如何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难题。第四点,在特别关注中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其中的择校问题、农村教育问题、流动儿童问题、高等教育问题、学前教育问题以及特殊教育问题都是此次规划纲要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择校问题和行政化问题,大家可以到时候跟有关发言人做交流。最后一点,今年的教育调查与评估板块中与2000年提出的篇幅实际上大体相当,它的特征呈现是:延续了去年和前年的深入一线独立调查的做法,今年把农远工程、绩效工资,中职的助学金的问题,以及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作为年度关注的调查问题,与往年相比,今年新增加比较特别的话题就是民族文化与国家课程体系融入的状况,选举了三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作了调研,第一次纳入本市的范围,这个调查栏目里有两个跟去年甚至更早连续的项目,一个是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教育满意度中间会有一些对结果的评价有不一样的地方,到时候我们的发言人杨旻会给大家做介绍。另外,全国地方政府投入的教育分析,相信4%没落实之前这个问题一直将会受到关注。

    下面请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总编助理范广伟先生致词。

    2010-03-02 14:05:30

  • 范广伟: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来这里参加教育蓝皮书的发布会。去年3月1号,今年的3月2号,通过杨东平老师的努力,在3月初把这本书出版。皮书系列是我们出版社的一个品牌产品,社科文献出版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出版社,当时我们就说在十几年以前构造了这样的皮书系列,主要是想把中国一些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平台展现出来,能够向社会表明我们的能力和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能够让整个社会及时听到社会科学家的声音,能够及时把社会科学家的成果在一个平台上展现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产品在整个社会上已经获得很大成功,同时培育出了一大批品牌产品。教育蓝皮书应该说是我们出版社和杨东平为首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合作的比较成功的一个典型。在三年以前我们就成功地把教育蓝皮书推向国际,我们和国外出版社合作,在国际上发行出版英文版,是我们第一批皮书走出国门的项目,同时我们这本书在国内的影响也是日益增强。

    2010-03-02 14:11:19

  • 范广伟:

    我前两天在网上看到,2009年蓝皮书的一些观点在前一段网上还有很多报道,这就表明虽然皮书是每年年初发布的,但是它的影响力是持续的。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我们现存的社会问题当中的教育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关系到每个人的重大问题,所以人们才会增强了对教育发展的兴趣和关心程度。反过来,我们的教育蓝皮书由于集中了学者、专家的意见,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也正是如此,反过来促进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也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所以从这点来看,我们的蓝皮书这些年来一直是比较成功的。当然,我们构建这个平台,要使这个平台真正产生更大的、更有效的影响,也离不开媒体的作用。从蓝皮书这些年发展过程来看,媒体的力量非常重要的,只有及时地把成果向更多、更广泛的人去宣传报道,学者的努力才会获得效果。今天来了很多媒体,我也希望媒体同志能够对我们的蓝皮书进行一个更为深入的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专家的研究成果。

    2010-03-02 14:14:13

  • 范广伟:

    今年对中国整个教育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2009年是大变革前夜,2010年应该是真正的中国教育改革的元年,很多人把2009年看作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元年,虽然2009年提出很多问题,遇到很多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到2010年是非解决不可了,所以今年才是真正的元年。从整个中国教育界以及关心教育的人来说,今年是非常复杂的一年,也是任务非常艰巨的一年,我希望我们都能够看到今年的中国教育能够有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欣喜的结果。

    最后,在过去一些年来说我们和蓝皮书组委会有过很好的合作,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能够把中国教育蓝皮书办得越来越好。

    2010-03-02 14:16:52

  • 主持人 柴纯青:

    谢谢范老师,在连续几年蓝皮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我们一直得到范广伟老师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其他同志的大力支持。我想大家会有一个认识,2010年之后,中国教育会有一个新的、大的转变,袁部长说中国教育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所以我们写了中国教育改革处在变革的前夜。现在请程方平老师做2009年度中国教育发展概述,他也会对未来的变革提出自己的思考。

    2010-03-02 14:19:09

  • 程方平:

    非常高兴能在这个发布会上跟大家交流,这几年来教育蓝皮书我是参加了一些调研报告的撰写,2009年受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院长的邀请,由我来做总报告,对于总报告,包括蓝皮书的研究角度,我想谈几点看法:第一,作为一个学者,我一直非常认同蓝皮书的民间立场、学术立场,以及它独立思考、独立调研,和政府及其它机构互补的角度。而且蓝皮书是在年度的研究报告当中出版最及时、反映问题是最全方位的,而且能够坚持多年形成自己系统和体系的蓝皮书,所以在学术界对蓝皮书的认同还是比较大的。另外,从研究的方法来看,蓝皮书里面的报告和调查敢于直面现实问题,旗帜鲜明,为了解决问题和改革建设这样一个目标,用积极的改革心态来审视教育问题研究的模式,在这方面也是我比较认同的。再有,研究的很多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跳开教育界本身的局限,能够从比较广泛的、深入的角度去触及那些本质性的问题。

    当然,在总报告里面,由于我们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视野的局限,我们也可能在很多方面会有论之不确、论据不足的问题,但这是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做的判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是第二次大规模的征求意见,说明教育改革在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同时,它的紧迫性已经凸显出来,上至国家总理,下至老百姓,大家都非常关心。

    2010-03-02 14:20:13

  • 程方平:

    从我们的研究和中长期规划来看,首先都是在找问题。我们发现这次中长期规划,分了三栏,左边是问题,中间是基本的叙述,右边是创新点,在我们的总报告里面,也特别注意到我们既要有问题的梳理,又要把现实的比如说改革的亮点,地方的创新探索,包括思想界的一些思考,以及民间的反映和调查,相结合,把问题先梳理清楚。从党和国家来讲,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要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在教育改革当中广泛汲取社会的参与,应用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教育创新。所以发现问题是第一步,是需要我们下工夫的。

    在总报告当中,因为教育的问题千条万绪、方方面面,刚才主持人也特别介绍了,我们每年年度总报告的撰写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一定重点的,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后面的分报告和一些专题调查里面表述。在对2009年的总判断来看,一个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一些教育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就对教育的改革,它的社会需求和各方面的推动都表现得比以前更加强烈。所以,在2009年社会上对各类教育问题的评价、批评、呼吁也非常多,包括温总理到学校去听课,钱学森提出的世纪之问引发的思考。即便是从教育部和有关部委制定中长期规划,从2008年到现在都是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说明教育问题非常复杂,也非常慎重,我们对中长期规划的关注也是跟很多问题的探讨紧密结合的。

    在总报告里面,第一部分我们瞄准的是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因为这在去年的中期曾经有第一次的征求意见,在去年年底本来更乐观的感觉应该是在年底公布第二稿,但是一直到上个月28号才公布,所以在这方面从制定方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协调、需要相关研究,即便到现在,社会上对于中长期的规划也有诸多意见和想法,这个今天就不谈了。

    2010-03-02 14:23:57

  • 程方平:

    总报告第二部分提到教育公费的持续增加的问题。从统计上来看,我们一方面主要还是2008年的教育统计,所以对2009年的只是一种参照。另外,提到在一些局部地区,在一些增长比例方面,离我们期望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这个问题上,去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经举办过一个专题研讨会,在会上也对4%的目标做过多方面的论证,也有不同的意见。在教育经费方面,一是达到目标,二是合理使用以及相关的监督问责,相应的制度法律的建设都希望有所推进。

    2010-03-02 14:28:55

  • 程方平:

    第三部分强调的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因为在这方面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越来越明确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的责任、国家的义务是最主要的。在对民众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即便现在国家的投入比2000年以前已经陆续有了比较大的改善,而且地方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化方面有过多方面的积极的尝试,为政策的改善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方面的依据,但是在现实当中,经过相关的调查,仍然有七成家长觉得现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是比较高昂的和难以接受的。在整个家庭收入当中的比例,教育经费大约在1/4以上,面对这样一些现实,我们一方面通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相关媒体的合作,在推进地方发展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化方面的一些地方创新,同时我们也在探讨多方面解决教育问题。

    在义务教育里着重涉及到农村教育的新问题,过去我们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来讲,都是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方向去定位的,近几年我们发现,城乡的差距不光要向城市化导向,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国家的核心发展都需要在农村本身的发展上,包括它的经济发展和它的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也需要有所改善才能使这个国家发展更加和谐。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以及在教育方面很多措施的促进下,农村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有所提高。比如小学每月300元,初中每年500元,在中央出台的基准定额标准方面已经基本到位,但是仅有经费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想法和一些看法,比如对农村地区撤并校的问题,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包括寄宿制的问题,提出一窝蜂或者一刀切的政策有一定的危害性,当然在这方面由于后面有比较集中的论述,所以这块就没有展开。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有就是对教师绩效工资的问题,这是现在正在推进的一个工作评价和教师待遇的一个措施,这个措施在现实的推进方面有积极意义,但是相关的制度在没有跟上之前它也可能有消极的后果,在这方面我们后面也有相关的论述。

    2010-03-02 14:30:10

  • 程方平:

    第四方面,在深化、考试和评价制度方面在2009年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这方面从媒体上看,在2009年是相当活跃的,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高校本身做了很多探索,面对这些探索,社会的争议也是各方面的,但是我们觉得这样的探索说明了我们在政策方面,在创新探索方面我们的环境进一步优化了。

    第五方面,涉及到改制学校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民校,以及在高等教育当中的独立学院的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在这些方面影响到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各方面常规的发展,各地也有一些中止或者调整的政策,在相关的管理体制方面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争论或者更深入的探讨。

    2010-03-02 14:36:27

  • 程方平:

    第四个大方面,第一点我们涉及到高等教育改革,改革非常活跃,包括在招生数量,大众化推进、教学评估、学位制度,以及教育部创建一流大学的一些探索,在这方面我们根据社会上反映的热点问题,比如说结构性过剩,大学的教学问题,以及大学学籍管理、评价制度的改善,我们做了相关梳理。第二点社会比较关注我们也把它作为重点的就是揭露和治理学术腐败,在这方面尽管前些年也涉及到一些相关的问题,但是我们这次在这块也加大了力度,而且在换新部长以及“钱学森之问”以后,这个问题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在新任部长的讲话当中也特别强调了学术腐败的问题,我们也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是真正影响高校质量和高校发展改革导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高校第三个问题涉及到的是它的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就是行政化对于改革的发展有相当的制约和影响。这次我们看到中长期规划里面涉及到行政化的问题,直接的和间接的大概有五六个方面,包括怎么来依法行政,怎么来分权,有些权力下放,有些权力上收,在这方面可能会对未来的法律发展,法律规定,起码在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协同发展方面会有一些有益的推进。

    在北师大的学部制建设,部分大学的常青藤联盟以及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以及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当中,思想活跃、探索丰富,但是面临的挑战、面临的体制性问题也非常巨大。

    2010-03-02 14:37:27

  • 程方平:

    第五个大的方面,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问题。一方面我们肯定了国家在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进行积极的导向,推进相关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努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在相关法律和相关体制当中保证还不是很有力,我们在这方面虽然没有充分展开,但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第六个大方面,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国家公立教育资源充分发展的同时,教育人口在一定范围内下降的同时,民办教育面临的生源危机是直接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因素。与此同时,民办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细则的制定,在具体实施方面还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这次我们看到中长期规划里面提到的相关的法律修订,就把民办教育促进法归纳在里面。

    最后一方面讲到分类管理,这在高等教育还有民办教育评价、管理、监督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把它提出来了。在总报告最后一部分,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改革创新的一些建议。首先是要认真总结和反思中国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包括60年来的经验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也包括我们已有的传统,创新并不是割断历史,而是要认识问题、科学判断,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

    2010-03-02 14:41:56

  • 程方平:

    第二方面,由于国家这次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对于公众参与问策、问计于民,在这些方面做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尝试,所以我们也认为,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对教育问题的充分梳理和理解是教育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既需要有激情、有理智,同时也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不能举步维艰,应该给改革有更加相对宽松的环境。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

    第三,通过我们的研究和思考,我们认为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执教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我们看到中长期规划里面提到了新建的一些教育法规,这在我们的总报告和相关报告里也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说学校法、考试法、终生学习法、学前教育法,这些法在我们教育部过去的工作、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里面提到,这次又在中长期规划里非常明确的提及,这些法制的建设其实是我们进一步教育改革的依据。比如改革开放30年,建国60年,我们怎么管一所学校、办一所学校?没有这样的法律。大家想一想,60年、30年,我们都没有一个学校怎么办的法规,所以才会让择校问题愈演愈烈,才会让乱收费问题蔓延,才会让奥数等一些有经济背景的项目长期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发展。在这些方面因为篇幅和水平有限,我们对教育的一些主要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梳理,主要是为同行提供一个借鉴,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学术界和民间的一个参照,肯定有一些地方有狭隘或者不足的地方,写出来主要是想向大家求教。谢谢。

    2010-03-02 14:44:18

  • 主持人 柴纯青:

    谢谢程老师对总报告做了一个提纲挈领的讲解。大家都知道总报告和特别关注篇里把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列入总报告,是因为我们编委会认为2009年度这两个领域特别显著的年度事件还不多见,所以把它编入了报告。下面一个发言是有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一个话题,大家都知道2008年8月28号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讲话中提出,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重大问题在社会上公开讨论。我们编委会都认为这是中国教育公共政策指定的一个重大转型,所以我们对它的情况进行了持续的关注,下面请黄胜利给大家做一个讲解。

    2010-03-02 14:49:18

  • 黄胜利: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下午好!我跟大家讲的主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这也是教育蓝皮书里特别关注的主题之一。大家都知道,在2月28号国家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并开始向社会进行第二轮公开征集意见,实际上是再次点燃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热情。蓝皮书的这个文章实际上是基于2009年国家对《规划纲要》的制定,以及对《规划纲要》过程及机制的描绘和评价,我们想对国家制定《规划纲要》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

    《规划纲要》从2008年8月29号启动开始,到现在历时一年半,2008年8月29号,当时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时候,审议并原则性通过了《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自此意味着正式启动了《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随后,成立了《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亲任组长,刘延东同志担任副组长,其实当时国务院领导要求制定出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水平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组制定了主要任务,其中包括五个要点:1.制定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2.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3.确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4.确定了教育改革的总体思想和重点领域。5.完善和保证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

    2010-03-02 14:51:37

  • 黄胜利:

    在制定了主要任务之后,《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相应地组织队伍,分别对11个领域涉及到的36个子课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期间开始了一轮两个阶段的公开征求意见,第一个阶段征求意见是从2009年1月6号开始,当时教育部发布公告,然后正式启动公开征求意见。第二个阶段是2月6日,就是基于第一阶段征求意见又提出了4个方面20个问题,这20个问题展开了第二个阶段的征求意见工作。

    蓝皮书文章第二部分给大家介绍了社会各界参与《规划纲要》的制定。刚才包括主持人和程老师也讲到,这次纲要其实是一个全民参与制定、社会各界参与制定的一个工作。实际上这次也确实是多方各界的参与机制。第一个领域,各民主党派、学会协会、地方政府、高校积极参与,提出意见。第二个领域,是一个比较新的,一个积极的现象,就是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第三个领域,民众围绕几个问题进行广泛争论和博弈。第四个领域是社会组织的参与,我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去年的时候曾经花了半年的时间进行了8次专题研讨,涉及到的问题都是当时社会热点和民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的研讨会。

    2010-03-02 14:54:02

  • 黄胜利:

    这次纲要制定中涌现出了一个很好的亮点,那就是民众参与的热点问题的争论和博弈,实际上有几个问题,大家可能现在还记忆犹新,1.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当时讨论得热火朝天。2.激辩高考文理分科。3.其它教育热点问题。比如说学前教育、学校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去年普通民众争论得比较激烈的热点问题。

    2010-03-02 14:56:06

  • 黄胜利:

    第三块也是本文的核心主旨,就是对这次《规划纲要》制定的公众期待以及本文提出的建议和评价。首先,这次规划纲要制定,刚才程方平老师也提到,它实际上是一个公众广泛参与、带有一种事前开放、全程开放的可能性,比以前一些法律文件制定“事后开放”的模式是一个进步,有一个很好的开端。第二点,在2009年2月之后,《规划纲要》销声匿迹,相关的媒体没有任何讨论和公开的公布,所有规划纲要制定的进程的信息是没有的,很神秘莫测,这个东西跟国务院领导提出的公开决策、重大问题在社会公开讨论这样的要求相去甚远,实际上又重新回到了内部人决策和部门决策的老路上了。

    第二,评价和启示,医改方案对教改方案制定的启示。医改大家应该是很清楚的,医改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普遍的公众,包括相关部门都是一个深度的参与,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医改给我们教改制定的启示就是真理越辩越明。 医改的方案制定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有效地超越了部门利益的局限。但是在教改方案制定教育部是一个单一行政主体,实际上是不利于集思广益和科学决策。

    最后,对《规划纲要》进一步实行公开决策的建议。1.建议将制定中有争议的问题公开,有一些不同看法重大政策问题举行若干专题讨论,开展较充分的深入研讨。实际上没有公开讨论就不可能形成共识。

    2010-03-02 14:58:20

  • 黄胜利:

    2.建议委托中介组织和一些专业的调查机构,比如说零点咨询公司、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等等专业调查机构,就某些重要议题进行民意调查,获得民意表达作为决策的参考。

    3.建议成立跨部门、跨领域、由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由经济界、科技界、公共管理、全国人大、民主党派等贤达人士组成的评议组或评审会,就《规划纲要》修改、制定发表引领性的意见,从而改变目前教育部单方面主导的格局。可将这一机构建立成一个常设性的教育咨询审议机构,成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项制度建设。

    我的发言就到这儿。

    2010-03-02 15:02:55

  • 主持人 柴纯青:

    谢谢黄胜利。待会儿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提问。因为时间关系下面进行下一个议题,请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女士就《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和成长》做主题发言。在2009年的11月份,21世纪教育研究院西部阳光基金会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全国第一届教育研究组织的大会而且教育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对社会的参与也是这次规划纲要里面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2010-03-02 15:04:18

  • 梁晓燕:

    大家好。关于教育类公益组织的状况,在教育发展蓝皮书里面,第一本教育发展蓝皮书的时候曾经有过触及,可是那个时候基本上还没有对教育公益组织整体描述性的东西,我们在这几年中始终想做这个话题,但是由于收集资料非常困难,一直没有做成。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花了相当大的功夫去搜寻教育公益组织的信息,大家知道中国的教育公益组织和其它类的公益组织一样,怎么界定它,实际上是一个很不确定的界定系统。第二,很分散,而且大多数的组织非常小,在各个地方的能见度也非常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大家都能够看到他们,并且能够把他们的工作做一些描述,前面需要做的搜集材料的工作实际上是很多的。我们在2009年的上半年开始来进行这样一个全国性组织的搜寻工作,同时是在一个非信息常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也讲到我们大致形成公益组织的名录,这个名录当然很不充分,但是起码我们能看到一个大致的状态。今天要跟大家特别分享的是,我们在做这个工作过程当中的感受。我们觉得中国应该存在很多的教育公益组织,为什么会是这种状态呢?因为我们在各种传媒或者同周围接触当中,觉得参与教育的志愿者人数还是非常多的,因此我们觉得教育方面的公益组织应该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可是在我们做组织调研工作的时候,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实际上真正有形的,能够形成较为长期的相对稳定工作的组织其实不多,这一点是跟我们一般的印象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我们在底下有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是和我们现在在公益社会发展当中面临的公益组织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是有关系的。

    2010-03-02 15:05:23

  • 梁晓燕:

    另外,教育类的公益组织最初的发展都是从对贫困儿童的资助、职教及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开始的。还有一个,教育类工作组织以互联网为平台组织的教育类的公益组织相对来说是最多的,和其它公益组织相比这是最多的,这也是因为教育类的工作组织在一些比较简单和浅层的教育知识这个领域,公民参与的门槛比较低,而且容易激发大家的共识和参与热情。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的生动的、明确的人,这个时候就更加容易激起公众的参与,但是有一点,大量在互联网生成的教育的志愿者的组织,志愿者行动相对来说都还不到组织的层面,都还在一些活动的层面上,因此很难把他归入一个组织的范畴。

    2010-03-02 15:10:30

  • 梁晓燕:

    第三,为什么教育类的公益组织没有我们印象中的这么多?大多是爱心类的组织,爱心类的组织是不分的,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多是各地的慈善类活动,其中涵盖了教育内容,但是它不是以教育为主的组织,因此这些东西是涉及教育,但不算教育类的公益组织。因此我们感到,在中国教育公益志愿行动当中教育是很活跃的一块,但是教育类的公益组织的发育其实并不充分,尤其是我们要讲到,相对稳定的具有专业能力的教育类公益组织其实不多,相对来说能力还不够,而且他还处在一个非常初期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这篇报告当中,我们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先要让大家看一看教育类公益组织一般的存在状况。我们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虽然只是44家组织,但是我们在做分析的时候,觉得它大致表现出了教育类公益组织的普遍状况。因此我们会看到,即使在这100多家教育类的公益组织当中也会看到,真正得到了合法身份,能够在比较合法的、稳定的、有持续性的,注册为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也只占1/3,其他大部分是以工商注册,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注册,这一点是符合整个公益组织发展的一个现状。因此我们知道,这样一种制度的障碍使得很多人,很多有教育理想的人要想全职投身于教育公益组织就有很大的顾虑,而且对于一个组织健康的、稳定的汲取资源也有很大的障碍,因此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发展跟大的制度环境有很大关系。

    2010-03-02 15:13:08

  • 梁晓燕:

    第二,我要特别强盗一点,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发展是和这些年工作方向的逐渐转移相结合的。一开始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左右的时候,大部分工作做的是让儿童们上得起学,一方面是农村儿童,一方面是城市的打工子弟。但是从2006年以后,其实在发生着一个变化,也就是说上得起学的问题,资金制约的问题,农村的教育问题,城市的贫民儿女的教育问题,资金的局限问题逐渐缓解。教育的品质提升,教育内涵的增加,教育品质的提升这一点成为教育公益组织工作的方向,在2006年我们看到了一个趋势,很多组织的工作内容都在改变,在适应这样一种办法。

    2010-03-02 15:20:06

  • 梁晓燕:

    第三,也会给大家一个比较鲜明的印象,不过我们在这里还没有把它非常清晰的写出来。现在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下一步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校在大量的减少,教育布局的调整使得农村大学校都在汇集,大学校多了,而且教育的行政性越来越强了,在农村学校教育的行政性越来越强了。在这种时候民间公益组织,教育的公益组织他们的工作空间和他的专业化能力,和这个工作空间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紧张,这个问题我们在这篇文章里面还没有专门去讲,但是我们已经在调查当中发现大家已经感觉到这方面的问题了。因为过去都很简单,过去农村小学校非常多,我们只要有爱心,进入学校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现在有很多组织,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志愿者组织要进入学校已经变困难了,以后随着整个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投入越来越多,硬件条件的改善,在这种时候,更重要的是教育行政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民间组织,教育的公益组织进入学校的空间、进入学校的渠道究竟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这里实际上是有很大的问题的。我们想这个趋势现在还不清晰,我们还需要再看两年,也许在两年以后我们所做的分析报告里面会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进行分析。

    2010-03-02 15:23:36

  • 梁晓燕:

    最后,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教育公益组织基本上是在弱势人群教育这个领域当中。其实教育的公益组织应该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开放的系统,但是我们会发现,比如说高等教育这块,几乎没有。比如说研究,不光是研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其它这些方面基本上没有,究竟是什么原因?我认为有很多思考之处。它变成了一个相对偏的,旨在弱势人群教育,旨在这样一个领域中存在,我们感觉到对教育公益组织以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缺陷,这也意味着民间的公益事业还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很多的制度渠道还不通,我们很多专业人才汇聚的渠道还不通,因此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未来可能还会呈现比较大的变化。我想做的一个补充性的发言就是这个,因为报告里有的内容我就不说了,我想做的这几点是补充性的,如果有什么其他的问题我们一会儿再回答。

    2010-03-02 15:28:56

  • 主持人 柴纯青:

    下面一个话题请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主任介绍《高等教育:直面“钱学森之问”》。

    2010-03-02 15:30:37

  • 王烽:

    大家下午好。高等教育这部分的题目叫直面“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什么呢?就是那句著名的话,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参加高等教育这部分的撰写已经好几年了,我为什么愿意参与这部分的撰写,因为我跟大家一样,因为在我心里有大学梦,我梦想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一个学术的净土,有最少的学术干扰和铜臭气息,应该是大师云集、学生勤奋,能够激发创意的灵感,探求无尽的未知。但是展眼望去,确实我们国内还没有找到一所我梦想中的大学,我想这个梦想并不是我独自有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样,都有这样的大学梦。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是在教育体制改革里面比较有显示度的领域。大学跟中小学不一样,一般都是在中心城市,在大城市,众目睽睽之下,所以它的改革应该更有显示度,但是我纵观现在地方和学校自主改革的整体情况,发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地方的改革和创新相对更加活跃,而大学自主的改革相对来说比较沉闷,也不是没有。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地方政府是行政主导的,而大学呢?还有很多学术力量参与,为什么地方政府的改革倒比大学的改革更活跃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只能说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教育,它层级管理的重心是比较低的,跟地方、跟社区、跟老百姓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而大学的管理层次都比较高,省级政府管理是最低层次,大学本身离我们公众的生活还比较远,我只能得出这样一个分析。

    2010-03-02 15:31:25

  • 王烽: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这次纲要的征求意见稿里面被赋予了重要地位,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在实践中去破解。2009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使关于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的呼声达到了顶点。有些事,如钱学森先生去世留下的那句“钱学森之问”,安徽教授发公开信,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布与中国无缘,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大陆进了一所,香港一共只有几所大学进了三所,还有一系列教育腐败的案例。政府也没闲着,政府做了两个方面大的工作,一是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已经实施到了第三期,然后就是《规划纲要》将大学的改革,现在大学制度当作重要的调研问题,在纲要文本中的重要位置有体现。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是把眼光聚焦到大学,大学做了哪些事呢?大学自主的创新也不是没有。第一,政学分权的改革低调推进,为什么叫低调推进呢?他们都不倾向于大张旗鼓的去宣传。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组建教育学部,开玩笑说中国有两个教育部,一个是国家教育部,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另外,浙江大学也组建学部,按照大学科组建学部,吉林大学政学分离的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蔚然成风,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学实行学院制以后,大学由原来的几千人规模发展成几万人以后,学校一级的管理,原有的行政部门承担了太多的责任,这些责任使他们感到压力很大,不堪重负,所以想分权,同时这些改革也为解决长期以来突出存在的行政化问题提供了一些探索。在高等学校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严重失衡的学校里面,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是做加法,比如说组建学部,是在学院和学校之间增加了一个层次,实际上学术组织,搞经济研究的都知道创新型组织、经济型组织是忌讳层级过多的。另外一个问题,这种学术管理本身也存在着一些行政化倾向,也适用着某些行政规则,一些行政干部参与其中,而且发挥了与一般成员不一样的作用,这是我们学校里面的学术组织普通存在的一些现象。

    2010-03-02 15:34:59

  • 王烽:

    第二,南方科技大学呼之欲出。为什么叫呼之欲出呢?是因为他们在筹建当中,但这种筹建让社会公众知道这是2009年的事。南方科技大学试图构建一所新型的大学,在大学的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完全不同的设计,去行政化作为其中的一个目标,到底能不能建成,到底走向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还无法预测,但是我想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至少在两个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为现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现代办学制度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样本。第一个突破就是党的组织部门,政府和猎头公司合作遴选大学校长,这种方式没有违反党管干部的原则,没有违反政府的规定,没有违反高等教育法,但是显然它选择的面、选择的专业性、事业性提高了一大步。第二个突破,深圳大学即将制定的学校章程要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人大一批准,意味着这个学校章程就有了地方法规的性质,这种性质体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政府和学校关系,我们规划纲要里也写了加强章程建设,如果这个章程建设不是以改革做支撑的,而是大家都按照一样的模板写一个章程,然后不经过人大机构批准,那么它是没有约束力的,最起码对政府是没有约束力的。

    2010-03-02 15:40:02

  • 王烽:

    第三,九校联盟,横空出世,悄然萌生。九校联盟希望通过开展深度的合作和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局面,积累我国一流大学的创建经验,能不能实现这个目的有待在实践中检验。但是九校联盟这个联盟也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有的学校因为自己没有进去所以不平,有些学校对其效果持怀疑态度,有些人直言不讳的指出这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我们说的九项实际上是“985”工程中第一批建设的就是他,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一批重点大学,所有的发展优势都来自国家的支持,与美国的常青藤联盟相比,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一是这些学校远远没有像美国那些名校那样有办学自主权,现代大学制度还没有建立。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功还没有修炼好,自己的事儿还没做好,需要联合的去推动当然是一个思路,希望不要变成单纯的利益同盟。

    2010-03-02 15:42:03

  • 王烽:

    第四,院校教学和培养方式的改革日趋活跃。这里面我只举一些例子,一是南开大学博士生培养淘汰制,另外一个中山大学创建博雅学院,再有就是北大推出的高校校长推荐制,还有一些高校的联考等等。相对于政府推动质量工程来讲,这些改革都是学校自主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它有了较多的自主性,因而这些改革更加值得我们去尊重、去尊敬、去维护。我发言就到这儿。

    2010-03-02 15:43:56

  • 主持人 柴纯青:

    谢谢王烽老师,今天最后一个话题就是杨旻老师介绍《2009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

    2010-03-02 15:45:06

  • 杨旻:

    大家下午好!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08年重点进入了区域差异纬度,开辟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满意度调查,2009年对教育满意度指标略做调整以后,再次委托北京华通明月信息咨询公司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样本由抽样软件按照分层随即分层抽取,电话访问于2009年10月10日至31日期间实施调查的执行区域样本量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济南、西安、沈阳、南京、天津、哈尔滨、长沙、昆明、杭州、合肥、长春、呼和浩特、郑州、南昌、福州、南宁、海口、乌鲁木齐、兰州、银川、太原,西宁、贵阳等30个城市,6000名18—60周岁的常驻居民,男女配比为1:1,取样的报告如图所示。

    教育满意度问卷分为两方面,一是总体评价本地区的教育现状,二是评价当前教育领域里的热点和表现突出的问题,涉及教育质量、教育过程、教育公平、教育收费,其中重点关注教育公平,本次报告以调查数据为依据,使用五级量表的方法,5分表示很满意,4分表示比较满意,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不太满意,1分表示很不满意,排除拒答和说不清因素之后求取均值,基于整体教育满意度的城市排序当中,我们对每一个城市在问卷11项指标的满意度得分基础上,求取均值30个城市的教育满意度得分在3.415至2.885之间。从平均分值来看,我国主要城市的公众教育满意度明显偏于一般的评价,与2008年相比12个城市的教育满意度上升,18个城市满意度下降,首次出现跌破几个先的状况,西安和武汉均低于3分。2009年较2008年新增指标幼儿教育状况其满意度提高了大部分城市的平均值,若不计算该项指标则教育满意度下降的城市增加到20个,即2/3的主要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评价滑落。

    2010-03-02 15:46:06

  • 杨旻:

    教育满意度平均分值的城市排序中济南蝉联第一,乌鲁木齐和西宁凭借明显的满意度升幅名列二三名。

    我国七大区域之间的城市公众教育评价差别较大,华东地区与华中地区之间的差值最大,达到0.173分,华东地区主要城市的教育满意度平均值最高,西北地区次之,与2008年相比,五大区域主要城市的教育满意度均有下降,其中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城市降幅最明显,仅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有所提高。

    在这几项指标当中,教育部门与学校廉政风气状况,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成为本次教育满意度调查的三项突出点,城市的满意度均值不及格。

    2010-03-02 15:49:57

  • 杨旻:

    基于分类教育满意度城市排序,将11项指标分作五类,教育总体状况、教育质量、教育过程、教育公平、教育收费,参照分城市教育满意度平均分值排序而组合的城市序列,显示了大部分城市的公众对分类教育指标的满意度较低差异明显与2008年情况类似,公众对本市教育总体情况的评价一般要优于其它四类,而对教育收费的评价则较多的低于其他四类。30个城市的教育总体状况得分,均超过了三分,但是随着部分城市的教育满意度降低四项分类指标都出现了少于3分的城市数量要多于2008年的结果,西安、南宁、广州、长春、贵阳、合肥、哈尔滨、重庆、海口、呼和浩特、郑州、天津、成都13个城市的教育收费指标评价,西安、武汉、长沙、太原四个城市的教育公平指标评价,西安、贵阳、武汉、天津四个城市的教育过程指标评价,以及武汉、兰州两个城市的教育质量指标评价是几个。

    参照2008-2009年同一城市同类教育指标的满意度变化状况,发现教育过程满意度下降所涉城市最广,达到23个,而较多城市的城市教育公平满意度获得提升,有17个。

    2010-03-02 15:51:10

  • 杨旻:

    2009年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理念和准则仍面临着重大挑战,迫切的需要有效的改进策略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项民情、舆论调查,我们力图呈现客观结果,但调查所反映的满意度变化原因尚无论证。刚才柴老师要求我对零点调查和我们的调查做一个比较。我简单说一下,零点关于城乡居民眼中的基础教育服务一文,定位于公众评价改善而相对褒奖,而研究院却以满意度下降而奠定了批评的基调,我们通过技术分析认为,由于调查方法不同,样本采集区域不同,样本群体结构不同等原因,不同调查方法所获数据确实缺乏可比性,但我们已和零点做了沟通和交流,希望今后能更好的反应公众满意度,从客观性需求出发,我们最后在蓝皮书中如实呈现了这两篇报告。谢谢大家!

    2010-03-02 15:53:19

  • 主持人 柴纯青:

    谢谢杨旻。下面进入记者提问和大家交流的时间,请大家对有关感兴趣的话题向有关发言人提问,我们很多作者也在这儿,如果大家对其它话题感兴趣也可以提问。

    2010-03-02 15:54:16

  • 财经杂志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刚才梁老师提到我们在做教育公益的时候感觉到教育行政化的趋势比较明显,刚才也提到高校的行政化,我们在这方面有没有做过调研,具体数据有没有?

    2010-03-02 15:54:53

  • 梁晓燕:

    做公益组织调查当中明显感觉到一点,学校的办学主体,基础教育阶段办学主体在偏远地区,甚至不是偏远地区,在农村地区办学主体已经从学校升级到中心校。就是说一乡一个中心校,只有中心校是办学主体,因为它可以有财权、有人权,有课程设置和各种社会资源进入的权力,各个地方的学校已经没有这些权力了,校长什么都不能决定,这一点是我们在这几年中明显感觉到的。

    过去学校是办学主体,学校是一级办学主体,现在办学主体已经变成了乡中心校,这个乡中心校下面可能管了十几所、几十所学校,那十几所、几十所学校是没有完全办学权的,这和行政部门的权力机构吻合。这就演化为中心校有两种功能,既有行政管理功能,又有办学主体功能。这点来说,我们会感觉到民间公益组织要进入学校工作困难在增加。而且因为整个办学主体的层级在上升,对民间公益组织的专业性、能力、社会影响力、资金量这些东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使得更加具有活力的、一些比较随机的,比较不那么严格完整的公益组织的存在增加了困难。

    2010-03-02 15:55:43

  • 王烽:

    大学的行政化和中小学的可能还有一些差别。一个是大学跟政府的关系跟中小学还不一样,因为中小学,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的行政化管理在某些方面,甚至直接管理还是有一些理由的,大学就不一样,另外大学内部存在很多层级,大学有科,有校级、处级、科级,这种行政层级在大学里存在,在我印象中大学的行政化比中小学还要严重,也成为人们说的去行政化,大学的行政化也成为其中的一个重点。但是有没有调查、有没有数据,我想很难用数据表现出来,做过大学老师的人,而且没有当官的人可能能够深刻体会到大学的行政化是怎么回事。

    2010-03-02 15:59:06

  • 程方平:

    我补充一点,刚才讲的行政化,相关的纯数字的调查,从这几年的报道里面,比如有一些大学校,它的行政人员的比例非常大,有的大学校里面从科长到处长到校级干部大概近千人,而且行政级别那种学术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包括由于我们行政化了,用评价政府的标准来评价大学。比如说高等教育三个功能,教学、科研、服务,其中教学是最基础的,但是它在政绩评价和外显效果方面可能都不如科研和服务,而用政府的方式评价大学,所以使得大学的本科教学出现的问题比较大。再有,高校的科研也好,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评职称,在这方面行政的渗透和干扰是比较大,大家知道前几年院士的评选,一二级教授的评选,都有很多行政干部捷足先登,包括在一些国家级层面项目的争取,包括许多行政官员都过来牵头,一方面是使做行政的不可能全身心的做行政,同时又不能很好的发挥科研人员的经费和作用。

    2010-03-02 15:59:54

  • 王晋堂:

    我很关注刚才说的数据,我去年还用了这个数据,报社来采访我,我说北京的教育倒数第三,后来几天他又找我,说我们社长不让登,可是过了一个礼拜情况有变化,又登出去了。教委负责人的解释说可能有多种因素,调查这个很难说,后来教委自己又做了一个,做的结果最后是79点几,就算是良好。大体上除了分比这个高以外,我觉得测算的个别项目差不多,还不是特别离谱。当然自己测和别人测是两件事,能不能作为依据,这还值得商榷。今天我一看,北京市的数据在去年的基础上都有提高,另外其它几个地方从我的感觉来说也还是准确的,比如说教育质量,幼教北京市排27。我们去年调研课题是入园难、入园贵,我们大概调查了五个区县,主要问题就是公办园太少,有的区县只有两个,解放的时候就是两个,60年没有变化。还有一些政策,比如说有些部委给幼儿园办的措施作为福利,不知道在哪年把这些福利取消,这样公办园就少了,所以幼儿园的这个问题,应该说北京市还是非常重视的。后来的消息都是利好消息,哪个区说要增加13所,最后我合算了一下得有100来所,当然不是说2010年都实现,但都是在五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园难。现在调查的27位是恰如其份,也可能过几年就17了。

    2010-03-02 16:02:24

  • 王晋堂:

    中小学的指标是14,北京市的质量在全国排的话还是不错的。还有大学生的能力水平第20,可能大学低一点,大学低一点很正常,北京市的孩子相对比较懒,条件好一点,月光族也比较多,我看了看,大体符合现实。另外,教育过程的满意度,北京是第七,中小学课业负担第11,北京市比较低的是教育公平满意度,我看这次是第15,因为北京市这两年的小升初都是择优入学,就是把学生选出推荐生来,2008、2009年实行两年了,这两年我都写了文章,也都有言论,说推优入学有违教育公平,我认为这是违反教育公平。所以在推优入学上,在特长生、推荐生入学北京市还是比较严重的,30个省市排第15也差不多,所以我也很感谢梁教授,这么辛苦做了这么一个统计。我们搞发言总得有数据的发展,自己来做不可能的,没有这个力量,但是你现在做了一个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比较有参考价值,我觉得对于地方改善各方面的指标是有利的。

    2010-03-02 16:06:05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我想说几条,第一,我给编这个书的一个建议,咱们回顾每一年都有一些教育工程收官,所以我希望咱们能够有一些这方面的评价。因为我曾经向教育部建言过,我说你不要光有工程的启动,比如说两级攻坚,或者中小学校舍标准化的一个工程,工程特别多,我说不要光有启动,还要有最后一个收尾,验收的时候要向公众说一下。这个工程这么多年来是怎么做的,他们的自我评价我觉得都是偏高的。比如说2009年就有一个“211”工程是十年的回顾,专门出一本书。他们说完以后我心里就想,这10年我都经历过,你从开始搞“211”,中间出现的问题很多,你拿着很多钱都去报销,就这一点,在总结的时候,在出这本书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全给剪没了。如果要是一个民间评价的话就特别好,因为你花了财政的钱,应该对老百姓有一个交待,对纳税人有一个交待,我觉得在蓝皮书里应该有这么一项。

    2010-03-02 16:07:07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还有一个涉及到《规划纲要》,其实在我们很多法律法规里面都有,所以说它只能叫重申,特别明显的一个,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里面,合理的配置经费、教师流动,其实这些都有,当然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都要求地方政府,但实际上我们看到,2006年开始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很多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实行,法律法规都约束不了地方政府,出来一个纲要又重申了一下,你的价值何在,你有多大的约束力?另外,从纲要本身来说,我又回想到,1993年有一个《规划纲要》,后来就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呢?因为是规划到本世纪末,后来快到末的时候出现的纲要根本就没有规划的一个东西,高等教育的大合并,以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率为名义的,那个事情到最后应该有一个说法,但是没有,比如刚才那位梁老师也说过,义务教育就是一些农村的大学校,大学又何尝不是呢?一座城市就一所大学,这都是93年《规划纲要》之外的,不知道怎么就冒出这么一个大动作来。包括农村中小学的撤并也是,93年《规划纲要》有这个吗?没有,但是冒出来了。我们这个《规划纲要》是到2020年,这个《规划纲要》会不会还有一些不可知的东西,这种不可知的因素是否都存在?我就有这么一点想法。

    2010-03-02 16:10:09

  • 王烽:

    您说学校合并那个实际上在93年纲要里面有,改变条块分割那种现象,还有增强省级政府对高等学校统筹权。按照这两个跟后来合并的精神也不是违背的,因为合并这个动作如何评价,我想现在也有很多评价,我们可以去看。至于你说的是不是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大动作,我想我们纲要征求意见稿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问题,不是领导人拍脑袋就出来一个政策,对于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还是写了一些措施的,比如公众参与、听证这些程序,重大教育决策出台要经过听证,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还有比如建立教育咨询委员会等等一系列措施有待去细化和落实。

    2010-03-02 16:11:52

  • 主持人 柴纯青: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我想底下的交流可能比会上的交流更加活跃。谢谢大家的光临。

    2010-03-02 16:13:00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

    中国网 赵娜

  • 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赵娜

  • 《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受关注

    中国网 赵娜

  • 主持人 柴纯青介绍本次参会嘉宾

    中国网 赵娜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

    中国网 赵娜

  •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

    中国网 赵娜

  •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助理范广伟

    中国网 赵娜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胜

    中国网 赵娜

  • 中国网现场直播本次发布会

    中国网 赵娜

  • 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赵娜

  • 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总编助理范广伟致辞

    中国网 赵娜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官员黄胜利

    中国网 赵娜

  • 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新玲

    中国网 赵娜

  •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

    中国网 赵娜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做2009年度中国教育发展概述

    中国网 赵娜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官员黄胜利发言

    中国网 赵娜

  • 北京工商大学杨旻老师

    中国网 赵娜

  •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高峡老师

    中国网 赵娜

  •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

    中国网 赵娜

  •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发言

    中国网 赵娜

  •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发言

    中国网 赵娜

  • 北京工商大学杨旻发言

    中国网 赵娜

  • 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赵娜

  •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发言

    中国网 赵娜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