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国新办就青海玉树抗震救灾进展情况举行第一场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下午4时10分,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民政部和中国地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举行第一场发布会

活动描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下午4:10,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民政部和中国地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华清:

    女士们、先生们,昨天上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抗震救灾措施。为了给媒体记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请来了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先生、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先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先生,向大家介绍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现在先请邹铭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2010-04-15 15:51:52

  • 邹铭:

    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首先感谢大家对灾区人民和抗震救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副总理率领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灾民,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2010-04-15 16:10:40

  • 邹铭:

    今天中午12点,青海省人民政府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截至上午9时的最新灾情:地震共造成617人遇难,313人失踪,9110人受伤,其中重伤员970人,正在医疗点接受治疗的伤员2300多人,这次震灾造成15000户民房倒塌,10万灾民需要转移安置。散发材料中的相关数字以最新发布的数据为准。

    2010-04-15 16:12:48

  • 邹铭: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在灾后紧急启动了国家救灾一级响应,中央财政紧急下拨抗震救灾综合财力补助2亿元。民政部紧急从天津、沈阳、合肥、郑州、武汉、成都、西安7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向青海灾区调拨大量棉帐篷、棉大衣、棉被以及简易厕所等救灾物资,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全国各地及时向青海伸出援助之手,北京、上海、广西、辽宁、福建、江西、江苏、甘肃、河北、陕西等省份积极捐款捐物,大力支援青海抗震救灾。

    按照国务院要求,民政部牵头群众生活组工作,主要负责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我愿意在这方面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2010-04-15 16:13:40

  • 主持人 华清:

    现在请苗崇刚先生介绍情况。

    2010-04-15 16:14:51

  • 苗崇刚:

    我介绍一下青海玉树7.1级地震灾害及其应急处置的主要情况。昨天早晨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这次地震灾害的基本情况经初步调查,青海省玉树县、称多县的部分地区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灾害,涉及人口约10万人,重灾区主要在玉树县,灾区的烈度达到了Ⅸ度。地震给灾区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的初步调查,灾区的房屋结构类型主要有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其中农村地区大部分为土木结构房屋,城镇房屋土木结构占到了70%以上,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约占20%左右,框架结构占10%左右。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急灾区结古镇的土木、砖木结构几乎全部倒塌或者严重破坏,砖混结构80%以上倒塌,框架结构的房屋约20%倒塌。教育、卫生、电力、通信、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010-04-15 16:15:02

  • 苗崇刚:

    这次地震灾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地震发生的地点靠近城镇,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玉树县城附近,震害是沿着活动断裂呈带状分布,穿过了州政府所在地的结古镇,烈度达到了Ⅸ度,对城镇的房屋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系统造成了比较大的破坏,供电、通信一度中断。

    第二,灾区的设防薄弱,土木结构的房屋破坏严重。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灾区的房屋结构类型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抗震能力差,损害得比较严重。

    2010-04-15 16:16:53

  • 苗崇刚:

    第三,这次地震的地形效应和地震构造效应明显,也就是说,灾区居民点的分布与发震构造的方向比较一致,因此造成的破坏较大。灾害沿江、沿河谷地带房屋震害的破坏明显严重。

    第四,灾区环境恶劣,救灾难度较大。地震发生在高原山区,地形复杂,交通困难,抢险救援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加大了救灾的难度。

    下面我介绍一下地震构造的背景。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断裂的整体是呈北西向分布,此次地震的断层是近乎直立的,为左旋走滑运动。此次地震的地震断层的破裂时间为20—23秒,断层破裂长度为60公里左右。

    2010-04-15 16:18:13

  • 苗崇刚:

    下面介绍一下抢险救援的工作进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发生地震后,国家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包括中国地震局在内也启动了Ⅰ级地震应急响应,我们及时派出了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同时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下达了派遣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命令,启动了西北地震应急救援协作工作机制,命令青海、西藏、甘肃、陕西、宁夏等地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立即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行动。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部队组织力量赶赴灾区开展救灾,在灾区,专业救援队伍与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消防部队协同作战,目前救灾抢险工作有序进行。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昨日分乘两架运输机于当晚20时抵达灾区,到达后先后在4个被埋压人员的地点开展连续施救,截止到今天中午12时,已救出6名幸存者,并在一些埋压人员的地点发现有幸存者,正在紧张施救。青海省救援队派出180人,西藏昌都救援队派出44人,正在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其余各支救援队伍预计今日晚些时候能够到达。

    2010-04-15 16:22:54

  • 苗崇刚:

    青海省救援队伍已经救出41名幸存者,发现了410具遇难者遗体。西藏昌都救援队发现两具遇难者的遗体。解放军、武警部队目前已动用了六千多人的救灾部队,他们已经抢救被埋压群众达到了1000余人,挖出遇难者遗体107具,救治受伤群众数千人。安监总局派出了第一批52人救援队伍,已经救出4名幸存者,清理出11具遇难者遗体。公安部消防局也调集了10个公安消防总队的专业救援力量1974人正在赶赴灾区参加救援行动。

    目前,国家和青海、陕西、甘肃、四川、西藏、宁夏、新疆等地各级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伍正在灾区开展地震监测、灾害调查评估、房屋安全鉴定、震情趋势判断等工作,在灾区架设流动台,与当地地震台一起提高地震监测的能力。这些队伍还正在灾区许多重灾点进行踏拓工作,为救援队搜救行动提供进一步信息。

    2010-04-15 16:25:52

  • 主持人 华清:

    现在请记者们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10-04-15 16:28:23

  • 外国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报道说温家宝总理今晚将到达玉树,您能否可以确认这一消息?是不是温家宝总理将取消他原定的对东南亚国家的访问?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在此次地震之后,玉树的一些学校倒塌造成了一些学生的死亡,据称现在学生死亡数量已经达到了66名,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最新的消息,在玉树还有多少学生被埋在废墟底下。在造成大量学生死亡的四川汶川地震之后,在玉树的这些学校是不是根据抗震的要求进行了加固?

    2010-04-15 16:28:30

  • 邹铭:

    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地震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立刻采取了有力措施,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回良玉副总理作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总指挥,在第一时间就率领有关部门的人员赶赴灾区。至于您所提到的这个问题,如果有新的情况,我们会及时向您通报。

    关于学校倒损和学生伤亡的情况,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已经将最新的在青海发布的灾情通报给大家了,目前我还没有拿到房屋倒损分类统计和遇难人员分类统计的表格,如果有的话,我想下一步会通报。

    2010-04-15 16:29:20

  • 外国记者:

    在四川汶川地震之后,玉树这些学校是不是加强了抗震功能?

    2010-04-15 16:30:36

  • 邹铭: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中国对中小学校包括一些公共场所的建筑,包括民居,特别是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都强化了抗震设防工作,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有关的情况,可以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教育部门做一些询问。

    2010-04-15 16:30:47

  • 香港文汇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是提给邹司长的,您刚才说灾区有10万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目前来看,灾区最缺的是什么?民政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困难?其他港澳台或者海外地区的人士需要及时做一些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想问一下地震局这边,全球现在多发地震,能不能说是地球进入了一个地震频发期?近期中国是否会再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如果有可能的话,会发生在哪些地方?谢谢。

    2010-04-15 16:31:13

  • 邹铭:

    从安置灾区群众生活的角度来看,目前灾区主要是缺乏帐篷,缺乏御寒的衣被,缺乏可以即食的方便食品。我们从地震发生开始就源源不断地向灾区调运这些物资,我来参加这个新闻发布会之前了解到,到今天下午15点,有8370顶棉帐篷已经到了灾区,我们努力今天能够将近1万顶左右的帐篷运到灾区。

    2010-04-15 16:31:49

  • 邹铭:

    刚才讲到了,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调运了20500顶帐篷,北京市向玉树地震灾区捐赠10000顶帐篷,青海民政厅向灾区调运了7800顶帐篷,从棉帐篷的总量上来讲,38800顶棉帐篷可以安置10万人,我认为这个数量是够的,只不过是由于运力的紧张,完全到位还需要一点时间。关于衣被,目前已经运达和在途运输的棉衣12万件,棉被12万床,同时还有2万张简易床也已经装运,同样,这些物资到达以后会极大缓解当地困难。关于能够即食的方便食品,我们今天下午已经请求军队支援,从西安空运10万人份的野战食品,同时组织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山东五个省各向玉树地震灾区提供30吨方便食品,我想这些物资的到位会极大的缓解当前灾区群众生活方面所面临的紧迫困难。

    2010-04-15 16:33:21

  • 邹铭:

    至于您说的第二个问题,非常感谢大家对灾区的关心和想尽自己的努力帮助灾区,我有一个建议,目前我们所调集的这些物资,我刚才谈到的这些数量,我想是能够满足当前的应急需要,由于灾区交通运输能力的限制,如果大家想表达对灾区的关心和支持的话,希望捐赠或者做一些其他方面的支持措施,我建议在灾区重建和灾民长期安置的过程中捐献一些资金,来帮助灾区整体上规划新的县城,为灾区民众建设新的居所。谢谢。

    2010-04-15 16:35:01

  • 张晓东:

    关于这位女士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是18次,地震发生得很不均匀,有些年份比较高,有些年份比较低,但是总体是在18次左右波动,今年1-4月,现在4月还没有过完,全球7级以上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目录统计,发生了10次7级以上地震。但是我刚才谈到,地震发生很不均匀,后面还有8个多月的时间,这些地震能发生多少,到平均水平还是整体超过平均水平,应该实际发生之后才能判断。

    2010-04-15 16:36:24

  • 张晓东:

    同时,前4个月发生的一些有影响的地震,大家可能都记忆犹新,一次是海地地震,一次是智利地震,大家都印象非常深刻,同时这次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玉树的7.1级地震,大家正在关注着。中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是20次,6级以上地震4次,7级以上平均三年2次。同时,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跟全球一样的,也不是均匀的,我们说的平均水平是多年来统计的平均数,有些年份多一些,有些年份少一些。我们中国地震台网都在随时监视着地震的发生。谢谢。

    2010-04-15 16:38:59

  • 法制晚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是问给地震局这两位官员的,第一个问题,这次救援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今年以来有好几起关于地震的谣传,比如说在山西和包头的,都引起不同程度的恐慌,请问这种谣传是不是跟目前比较落后的地震预测机制有关系呢?就是说没有办法做准确的震前预报,导致大家找不到可以信任的来源。谢谢。

    2010-04-15 16:43:33

  • 苗崇刚:

    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次灾区的搜救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第一个困难,灾区是处于高原地区,高海拔,对于专业救援队员也好,对于搜索犬也好,都有一个高原反应问题,所以我们很多救援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搜索犬的搜索效率、效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010-04-15 16:44:19

  • 苗崇刚:

    第二个困难,灾区的地形非常复杂,主要受灾地点是沿峡谷地带展布,交通畅通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救援人员也遇到了交通上的困难。另外,从西宁到玉树,路途有八百公里,如果陆路到达的话,乘车要12个小时,所以远程施救对我们的救援工作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010-04-15 16:45:38

  • 苗崇刚:

    第三个困难,当地后勤保障条件非常有限,由于灾区受灾很重,各支专业救援队伍必须依靠自己,从当地政府很难得到充足的保障,他们必须做好自我保障,所以对各支救援队伍的要求,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灾区,现在灾民安置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救援队伍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缺少驻地、缺少即食食品等方面的补充,加之在高寒地带,大家也知道,现在当地还处于冬季,所以我们救援队员的自我保障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

    主要是以上三个方面的困难。谢谢。

    2010-04-15 16:46:54

  • 张晓东:

    我回答一下关于如何应对地震谣传的问题。这里面我想谈两点,第一点,关于地震谣传,世界上一些地方也都出现过关于地震方面的谣传,但是总体来看,地震知识普及得比较好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方面的情况就好一些。第二点,要掌握必备的地震知识,这方面非常重要,中国是一个多震灾的国家,我们地震知识的普及应该从小就要抓起,大家应该掌握地震是怎么回事,来了地震怎么办,如何应对地震的谣传,尤其是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虽然地震预报是目前全球都面临的世界难题,但是根据我们的《防震减灾法》和地震预报条例,如果有正式的预报意见,是由政府发布的,如果不是从这个渠道出来的预报意见,应该说都不是正式的预报意见。谢谢。

    2010-04-15 16:51:59

  • 彭博新闻社记者:

    您刚才提到了,现在到灾区的帐篷数量还不够,您也提到了此次地震灾害使得多达10万人口必须转移安置,这些人在极端寒冷的天气条件下是如何过夜的?现在有没有人是冻死的?在帐篷不够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这些人能够安全地生活?

    2010-04-15 16:54:14

  • 邹铭:

    昨天晚上是震后的第一夜,我们与前方工作组的人员一直在联系,可能媒体也有报道,大家聚集在一起生活、取暖,同时已经到了一部分帐篷,尽可能多的住进去一些人,还有亲友相帮、互助,有一些衣被互相调剂,通过这些方式来渡过震后的第一夜。

    当地政府也在竭尽所能,就已经到达的物资进行重点保障。据我所知,现在灾区晚上的温度大概是零下三度左右,这样的温度,有一些御寒的措施,比如说生火,或者一些衣被、帐篷的遮挡,没有可能出现你说的冻死人的现象,事实上我们也没有看到。这种现象,随着今天一批救灾物资的到达,会很好的缓解。

    2010-04-15 16:54:59

  • 解放日报记者:

    我刚才听苗老师提到了交通和地形的问题,在玉树的地震有没有存在像汶川地震一样的那种交通盲点,比如说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的地区?再有一个问题,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地震局地震台网做了哪些工作,来提高自己的预报能力?谢谢。

    2010-04-15 16:56:36

  • 苗崇刚:

    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灾区没有出现完全不能够通达的受灾地点,由于灾区出现了一些滑坡、碎屑流等地震次生的地质灾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道路通行能力的受限,但是这些道路仍然还能使用,只不过需要做一些及时的保通工作,所以目前还不存在无法到达的地区。

    2010-04-15 17:01:13

  • 张晓东: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地震、多震灾的国家,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地震预报的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汶川地震以后,我们的台网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像测震台站已经有1000多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观测台站也有1000多个,这些台站还在继续发展。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非常支持地震监测预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像我们现在承担的一些科研任务,比如行业专项、科技支撑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都是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的。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际上对地震预测的研究也非常关注,近几年在地震科学领域,地震预测的科学研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近两年同中国的交流非常频繁,前一段时间,美国的科学家也到中国进行地震可预测性的研究和合作。

    每次地震灾害发生以后,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但是大家都化悲痛为力量,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性工作之外,还在努力进行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希望早日攻克地震预报的难关。谢谢。

    2010-04-15 17:02:44

  • 中央电视台记者:

    第一个问题请问邹铭司长,您昨天谈到了现在运输物资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交通方面的问题,您也说正在和其他部门进行协调,目前协调的结果怎么样?第二个问题请问苗崇刚司长,我们在救援的过程中,现在救援手段都有哪些?有没有一些新的变化?谢谢。

    2010-04-15 17:05:02

  • 邹铭:

    关于物资调运所碰到的困难,可以理解,昨天是震后第一天,我们大批的救援力量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进行救援,大批的装备要上去,以救人为第一要务的救援原则我们必须坚持。昨天的运力,以从全国抽调的各个方面的救援队伍、医疗防疫队和一些装备设备为主,运输到灾区,开展搜救工作和医疗救护工作。今天的情况有一些变化,一是现在灾区各方面的救援力量,包括医疗队伍近万人,力量还是能够覆盖整个灾区的搜救工作。二是从陆路交通上来讲,刚才苗司长讲了,由于地震造成的一些小的对公路的影响已经清除了,至少公路交通现在是比较通畅了,空运能有更多的能力腾换出来抢运救灾物资。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救灾物资的抢运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我们是几种手段综合运用,灾区最急需的物资,我们采取空运的手段,其他物资,一部分从公路运输,还有一部分从铁路运输,无论是空运、铁路还是公路,各个相关部门都把抢速度、抢时间作为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支持灾区。

    2010-04-15 17:07:30

  • 邹铭:

    总体上看,灾区救灾物资短缺的情况应该在两天左右能够基本得到解决,各方面的物资是充足的,能够满足灾区需要。谢谢。

    2010-04-15 17:11:40

  • 苗崇刚:

    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现在通行的城市搜索与救援队伍所采取的救援手段,确定埋压人员的位置是通过搜索犬、生命探测仪等专业设备和技术手段来实施;开展打通被埋压人员位置的工作,是采用一系列的顶升、破拆等专业救援装备来完成,最后是用紧急医疗装备来解决被救出幸存者的紧急救护的问题。

    应当说,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建立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目前全国除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之外,还有28个省建立了32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些专业的救援队伍可以在大的地震发生后发挥专业救援队伍的攻坚作用,在现代化的建筑物倒塌后造成被埋压人员很难施救的情况下,发挥攻坚作用。

    2010-04-15 17:12:41

  •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

    第一个问题,现在有589个人已经出事,这个数量会不会增加?比如一个星期以后。第二个问题,关于转移安置的问题,是怎么安排的?第三个问题,现在记者可以去玉树采访吗?

    2010-04-15 17:15:54

  • 邹铭:

    我回答前两个问题,关于人员伤亡的情况,我在新闻发布会刚刚开始的时候已经通报了最新的数据,我想数据会有一些变化,因为现在除了已经确认遇难的之外,还有失踪人员,可能有一部分已经遇难了,所以这个数据应该会有变化,这个变化我们会随时跟媒体和社会公开。

    2010-04-15 17:19:24

  • 主持人 华清:

    地震发生后,大家非常关注有关震情、灾情,抗震救灾的措施,我们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尽可能快速向社会发布。青海省已经在举行新闻发布会。玉树处于高原地带,离西宁八百多公里,目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灾区正在进行紧急抗震救灾工作,特别是搜救救援工作。在条件非常艰难和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会和有关部门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尽可能给予媒体记者包括境外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提供便利服务。

    2010-04-15 17:20:31

  • 邹铭:

    这次转移安置是十万人,我想这十万人不需要跨这么多的区域去转移,现在的转移安置是两条原则,一是要就近,二是要安全。就近就是就近地区,投亲靠友也好,集中安置也好,妥善安排他的生活,然后等震情稳定以后,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就要清理废墟,开始重建,所以不可能远距离安置。第二是安全,在安置地一定要防止余震和其他次生灾害给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

    2010-04-15 17:22:49

  • 路透社记者: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已经表示,他们的救援队随时准备在获得中国政府允许的情况下前来进行抗震救灾的协助工作,中国政府是不是会允许这些外国的救援队到中国来进行抗震救灾活动?

    2010-04-15 17:27:01

  • 邹铭:

    我先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首先非常感谢,我们也接到了相关的信息,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机构,包括一些国家的救援机构、救援队都提出了这样一些要求。我想就这次地震灾区现在的情况看,有这么两点因素需要考虑,一是这次地震的范围和重灾区的空间都很集中,空间比较有限,前面都介绍了,我们已经通过公安、消防、武装警察部队,包括我们的军队、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救援队伍、地震系统的救援队以及各种医疗救援队等近万人集中在这样一个有限的区域中,救援的力量能够基本覆盖。

    第二个情况,也得考虑灾区路途遥远,交通通达能力确实有限,救援队辗转到达那个地方,再开展工作,恐怕也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于这些提出来要到灾区的救援组织,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04-15 17:28:00

  • 主持人 华清: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0-04-15 17:29:47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zb/olderDatagwyxwbxwfbh/100415b.wmv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

    中国网 杨楠

  • 会议由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华清主持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

    中国网 杨楠

  • 香港文汇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华清请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

    中国网 杨楠

  • 法制晚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解放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路透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