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社科院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10年11月2日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召开“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并正式发布2010年《慈善蓝皮书》。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

活动描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10年11月2日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召开“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 并正式发布2010年《慈善蓝皮书》。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陈光金:

    我叫陈光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首先向到会的领导、嘉宾、学者以及媒体的各位朋友参加我们这个发布会表示欢迎和感谢。受蓝皮书编制委员会的委托,我们今天首先来做第一阶段的开幕式的主持。

    2010-11-02 09:27:02

  • 主持人 陈光金: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到会的主要嘉宾: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锦昌先生;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副司长姚显会同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同志;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公益时报》社长刘京同志;无锡灵山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来自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等慈善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咨询研究所,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和企业的同志。另外还有来自全国的许多媒体和新闻界的朋友。这里也一并表示热忱的欢迎。这次会议受到无锡灵山实业有限公司的资助,在这里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11-02 09:28:56

  • 主持人 陈光金:

    第二环节是简单的新闻发布。在这里我首先受编辑委员会的委托,简单介绍一下《慈善蓝皮书》第二本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是第二次召开《慈善蓝皮书》的发布会,我主要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研究所以及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向会议表示衷心的祝福。在经历2008年最大规模的慈善捐助行动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的慈善热度仍然不减,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传媒之间频繁的互动,慈善事业的做法和客观规律也开始为社会科研究所了解。第二本《慈善蓝皮书》基本上是一个年度蓝皮书,与第一本书的不同是记录2009年度中国慈善在捐赠、组织、项目、管理传播诸多领域的新进展、新特点。从框架上完成了从历史著书到年度蓝皮书的转换。

    2010-11-02 09:30:11

  • 主持人 陈光金:

    此外,除了保留第一本蓝皮书已有的篇幅之外,还增加了传播篇和境外篇,将大中华的慈善事业纳入报告的范围,香港和台湾的慈善报告首次被收录在内,对海外慈善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本年度的《慈善蓝皮书》通过一年一度对于慈善事业发展进程的综合性的研究和描述、分析,对当下和未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理解和认知,以逐年的知识积累达到弘扬慈善、加深认知、传播价值、寻求共识,推动慈善事业进步以及中国公民社会建设发展的目的。

    2010-11-02 09:31:42

  • 主持人 陈光金:

    当前慈善公益已经成为中国全社会的热点话题,从2010年几乎每一个月份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话题聚焦于慈善公益领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论坛和座谈会举办。在会内会外、网上网下各种参与者广泛的热议慈善。今年9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来中国邀请企业家参加慈善晚宴,更是掀起了一股慈善的旋风,让全球的目光聚焦于中国,这样的事件向世人昭示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正在进行重要的突破,中国式的公民社会的成长之路将具有中国的特色,将会与西方的慈善之路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中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道路中国式公民社会的成长道路究竟是怎么样?这是一个重大的主题,值得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的探索。这是整个蓝皮书内涵的精神以及它的一些基本的内容。

    同时也表示祝贺,祝贺《慈善蓝皮书》越出越好,不辜负我们这个大时代。谢谢大家。

    下面我们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具体介绍一下蓝皮书的情况。

    2010-11-02 09:34:21

  • 谢寿光:

    尊敬的范宝俊会长、朱锦昌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大家出席今天《慈善蓝皮书》的发布会。首先我要向《慈善蓝皮书》的第二本的出版,向本书的主编杨团女士和她所率领的团队表示祝贺,向支持关心这部《慈善蓝皮书》研发的所有的机构,包括社科院社会学所和灵山实业公司等等给予蓝皮书的关注和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

    作为皮书的出版方,《慈善蓝皮书》是第二部。应当说第一部问世以后,在我们整个皮书系列里多了一个追踪、关注中国慈善发展的年度性报告,也引起社会的广泛的关注。相比较于其他的皮书系列的产品来说,这部蓝皮书的出版,我想它的价值和意义对我们有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的高速发展,今天社会已经进入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当经济高速发展以后,财富该如何分配,如何能让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显然,通过由政府为主导的慈善活动和行为和民间自发形成的慈善的活动和慈善的事业,应当说会成为有别于西方社会的慈善,形成完全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慈善的伟大的事业。

    2010-11-02 09:35:45

  • 谢寿光:

    在这个时候,我们研究者和出版者如何追踪、关注中国慈善发展的进程,进行年度的观察,特别是作为严肃的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为主体的研究者们保持严肃认真和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各种各样慈善的事业和慈善的进程,对于推动中国慈善的发展应当是不可或缺的。刚才主持人说到汶川大地震以来,中国民间社会的成长,公民社会的成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不同的理解。这一两年来,特别是玉树地震以后,的确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的分析和研判,在这时候专家的意见和专家的研究成果提供给社会共享显得非常有价值和意义。这是整个《慈善蓝皮书》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们很希望通过第二本蓝皮书的发布,对这一项科研成果能够引起媒体和公民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对它的不足提出宝贵的意见,把它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也希望让这一部蓝皮书能够代表我们作为研究机构的独立的意见,对于中国慈善发展年度的进程进行分析、评估,对它的趋势进行预测,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可具参考的依据,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最有价值的咨询的支持和保证。

    2010-11-02 09:42:32

  • 谢寿光:

    第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社会科学院直属的出版机构,这些年来有意和无意之间成为中国有关公民社会研究的最大出版集团,我们这些年和慈善总会、扶贫基金会、红十字总会,这些实际运作的各个民间组织都有很密切的合作,出版大量系列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也是大量出版这一类的书。今天来看,我们也是作为出版者感到很宽慰的地方是,我们作为出版者在尽一份社会责任和社会的义务,来推进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2010-11-02 09:46:36

  • 谢寿光:

    我们今天在这里发布《慈善蓝皮书》,明天我们也同样在这里发布企业社会责任的蓝皮书,是一个很密切的关系。我们更愿意和大家共同合作,把有价值的成果通过皮书这个载体推向社会,让社会科学的成果能够让社会各界共同分享。最后祝《慈善蓝皮书》的研创活动更加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真正成为皮书系列里的核心品牌。因为刚刚出两本在100多个系列的皮书里还是一个新兵,希望它能够成为整个皮书系列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皮书,希望社会各界的机构给予继续的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特别得到范宝俊会长一如既往的帮助和支持。

    谢谢。

    2010-11-02 09:47:38

  • 主持人 陈光金:

    谢谢谢寿光社长热情洋溢的发言,对这个蓝皮书给予很高的评价。社会文献出版社在谢社长的领导下,对社会发展高度关注,向社会各界,从学术到公众提供了学术的和其他性质的精神和文化的产品,我个人对他们也表示感谢,确实对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慈善,社会文献出版社的出版都是走在前列的。这是开幕的第二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请两位领导就发布会做讲话。首先我们邀请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先生发言。

    2010-11-02 09:48:49

  • 范宝俊:

    各位朋友、各位同志,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慈善总会对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发布的《慈善蓝皮书》和我们即将召开的慈善研讨会表示祝贺。大家知道,慈善事业这些年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慈善事业是我们整个社会进步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业。不仅仅解决物质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同时还有一个精神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2010-11-02 09:51:49

  • 范宝俊:

    从2001年以来我作为慈善工作者整整九年了,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感觉这项工作不仅仅意义重大,而且非常务实,社会是非常需要的。因为我过去在民政部也是社会工作管的一部分,赈灾、扶贫、社会福利,我感觉到慈善领域从某种领域比政府某一个部门更宽,涉及的受益人更多。我们现在慈善总会甚至连环保、节能的项目都做了,有的贫困地区打井吃不上水,我们联合有爱心的企业搞了净水设备;边远的山区电有困难,我们联合有爱心的企业搞了太阳能,山区不能输电是很麻烦的,解决了用电问题,这本身也是解决老百姓民生当中的问题,慈善事业可以说如果搞好了,对我们国家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是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搞这几年觉得体会很深,我跟卫生部的陈竺部长交换过意见,陈竺部长说,你们做这么多,替我们政府卫生部门干了这么多的好事,中华慈善总会每年过去由90年代初募集两三个亿,后来到十几个亿,到了2008年汶川地震四十个亿,2009年达到四十六亿,今年很有把握的预测是要突破五十亿。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一个是政府的关心重视,一个是群众、企业家的积极参与,还有一个是本身的组织队伍水平在提高,队伍在壮大,公信力在增强。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跟这个研讨会有关,用十分钟左右谈几点看法。

    2010-11-02 09:52:35

  • 范宝俊:

    我体会搞好慈善事业有很多的因素,最重要的有三个要素:一个是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支持。现在我发现很多省市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慈善组织的组织机构谁来做领导都经过省委常委会的研究决定,高度重视这个组织,对这个事业一些重大活动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包括地方都亲自出马支持,表示重视。第一个要素里我们要加紧加快的完善立法,制定一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好的政策。我认为我们有了一些立法和政策,比如《社会捐赠法》和一些免税政策等等,但是我认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够。

    另外还有一条,党和政府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机构的成长壮大要有一个培育的功能,不要叫它自生自灭。不管是大的公益机构,小的大家都说的草根组织都一样,要重视将来怎么规范。特别是我待过的民政部门,对慈善机构的培育和发展,怎么规范化管理,怎么在操作工作过程当中制度化。这些东西政府要支持,不能说随便成立,成立之后不行就淘汰,好了就生存,这样不行。更重要的就是政府对民间机构的工作给它一个科学的定位以后,还要采取一些扶持的办法。所谓扶持的办法,我到美国、日本参观过,甚至香港,很多公益事业政府花钱购买服务,交给民间组织承担任务,政府的预算和开支这个事交给你来完成,到时候签定协议和合同,完不成任务自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香港现在是这样。我们大量的事情不要政府包办代替。因为我过去体会太深了,我在地方当民政厅局长就有感觉,搞一个福利院、老人院向计委报计划,然后再报计划,向编委申请事业编制,向财政要经费。我搞了35年的民政工作,总是张着口、伸着手去要钱,我们为什么不把社会工作交给民间组织来做呢?国外有两种,一个是官办民营,国家办的机构,企业来运营。一个是民办公助,这两件需要加强。过去我遇到过民间搞的孤儿院搞不下去,这个企业出现困难,全部费用都是企业家出,后来企业不景气就承接不了,国家就没有帮,这个低保政策也好,很多政策怎么扶持,有了困难要支持。我感觉政府的责任支持这是很重要的要素。

    2010-11-02 10:05:36

  • 范宝俊:

    第二,社会广泛参与。过去经常宣传有一段舆论说慈善是富人的事情,富人是理应多拿一些财富做好事,但不仅仅局限于富人才做善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我们赈灾的时候五保户、特困户享受低保,他们也能捐,像收废品的人也会捐。社会广泛的参与非常重要,当然富人应该做一个表率。我讲这个观点是社会要广泛的参与,必须要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我们群众发动的面很广泛,认为群众有想法,第一救助是政府的事,当然中国的特点是大灾面前老百姓动员得比较广泛,经常性的捐赠还没有形成习惯,慈善意识和理念上要通过宣传,特别是不仅要宣传。我建议我们的教育部门,最近我们正在商量慈善事业教材进课堂,中小学就开始,这样从思想上把慈善两个字记到青少年的心目当中,就会有自觉的行为,认为做善恶是人生最大的责任,也是责任和义务,是提升自己道德水准必备的事情。社会的宣传动员,在座的媒体朋友我也很感谢,如果没有你们的宣传,大家也不会接受。但是公益机构和媒体怎么结合,我认为媒体宣传对一些慈善事业当中的问题有一些暴光和披露,媒体监督有必要,但是我有一个看法,讲究一点方法,把握一点分寸,事实尽量搞准确,不然的话它对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慈善机构,而是整个社会。所以社会力量是很关键的,媒体是很重要的,媒体的宣传不是慈善机构的宣传。社会的支持最关键的,没有社会的支持就没有慈善事业。

    2010-11-02 10:08:36

  • 范宝俊:

    第三,公益机构的自身建设。筹募能力、管理水平、社会公信力对公益机构是非常关键的,能不能生存和给社会做出贡献是非常重要的。总会集中一两年搞投入,培训干部,把干部队伍由原来的退休的老同志热心这一块事的人为主,现在变成三分之二是专职的慈善工作者,有社会招聘的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有研究生,有学法律的,有学财会的,有学外语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因为我们的事业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我们这都是志愿者。我们总会的领导层领导干部多,都是各个领域都有一点影响的同志便于做工作。我们七个会长、副会长,有七个部级干部,但是这些干部都是退休的,都是不拿工资的。因为中国的特点是这样,你弄一帮很精干的年轻人也能做,年轻的小伙子去了自我介绍要有一个过程,中国的公益机构事业,志愿者和专职工作者的结合很重要。志愿者逐渐淡出,专职工作者挑大梁。现在28个专职工作者,十几个志愿者。

    我认为现在公益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关系问题,希望政府信得过这个组织要大胆的使用它,包括赈灾和募捐,你就委托几个公益机构,不是所有的公益机构都在募捐就容易乱,有资质的,政府在后面,最后钱的使用按照一定的需求。有一部分向政府募的,是想通过政府办点事,有几个大的医药企业说,我今年不捐给你了,捐给卫生部,因为药要进驻市场,还有市场准入的事情,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只要做好事就可以。别政府也收,公益机构有收,给你那儿捐款。其中有一个天津唐山孤儿,捐了一个亿,问他这个钱干什么用了,交给民政部了,一直说不出来干什么,所以还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捐款接受的一二十亿,哪个企业的钱到哪儿了,做学校还是做医院,都很清楚。公益机构有公益机构的特点,当然现在可能社会群众也好,有一些政府部门也好,对民间机构不太放心,可靠吗、行吗,安全吗?有各种各样的疑问。用事实说话,不行的就淘汰。

    在这三个方面我们的专家学者在研讨当中要重视,如果这三个方面做活了,我们中国的慈善事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快的发展。如果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2010-11-02 10:12:22

  • 主持人 陈光金:

    感谢范宝俊会长的发言。他从三个层次分析了中国慈善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些必要的条件和必须进行的一些改革,这些东西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下面我们请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副司长姚显会致辞。

    2010-11-02 10:16:22

  • 姚显会:

    尊敬的范会长、朱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刚才我们的老部长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讲话。我也很受启发。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很多的问题我们也在探讨,因为我们中国的慈善事业是在一个发展的进程当中,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这儿有一个稿子就不展开说了。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并在回顾和总结慈善事业发展的同时,研讨慈善事业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在此我对进一步发展我国慈善事业谈几点看法:第一,我国慈善事业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从改革开放到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从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的定位,社会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到慈善组织的培育发展及慈善活动的开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慈善事业从原来相对负面的认识和定位发展到当前成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的补充。慈善组织从零起步到2009年底现在已经有1843家基金会和1600多家慈善会以及众多的参与慈善事业的其他的机构,形成每年300到400亿元的捐赠规模,上千万人受益。慈善事业基本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成绩来之不易。

    第二,我国慈善事业是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不断的前行。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的事业,这是党和政府明确的定位,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慈善事业的发展措施和路径却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并在碰撞中调整和完善。这不仅体现社会公众对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的认识与基本态度上,也反映在慈善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当前我国还缺乏清晰明确的现代慈善思想,社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路径还没有形成共识,慈善事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还没有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尽管如此,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步伐没有停滞,慈善事业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不断的前行。

    2010-11-02 10:16:59

  • 姚显会:

    第三,理清思路,凝聚共识、抓住重点,把我国的慈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作为一项新的社会事业,慈善事业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但需要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发展慈善事业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一项重要的举措,对于促进社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减少社会矛盾、提升公众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需要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发展慈善事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的责任,民政部门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中富有重要的职责,尤其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我相信慈善事业法的起草和地方立法进度的加快,将带来慈善法制建设一个新的局面。

    我们需要加快慈善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提高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我们需要加快慈善行业的建设,加快形成慈善事业一系列的规则和标准,使慈善事业的发展规范运行。我们同样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前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矛盾依然是发展不足的问题。我国慈善组织和专业工作人员的数量,慈善捐赠的规模和慈善事业发展的作用,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社会对慈善事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需要加快培育健康的富有社会公信力的慈善事业,大力宣传新的财富观和健康的慈善文化,大力培育富有活力的慈善组织,激发人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在建设新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慈善事业的重要的补充作用。

    最后祝愿《慈善蓝皮书》越变越好,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最全面、最权威、最生动的历史记录。谢谢大家。

    2010-11-02 10:18:32

  • 主持人 陈光金:

    谢谢姚显会先生的精彩发言,代表民政部对咱们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出一些设想,我可以理解为是我们也相信政府在未来会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倾注投入更多的力量,我们再次表示感谢。

    2010-11-02 10:20:34

  • 主持人 杨团:

    我们进行下一节的讨论环节。每次蓝皮书都是这样的模式,前半节是作为新闻发布,后半节是研讨。第一部分回顾2009年整个中国的慈善发展概括,这部分我们有请郑远长处长,他是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的处长,请他来做报告。我们后面还有三位专家有讲演,第一位是《公益时报》社长刘京先生,第二位是陈一梅女士,她现在是国际美慈组织中国主任,第三位是徐永光先生发言。

    首先请郑远长处长给我们做2009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报告。

    2010-11-02 10:20:52

  • 郑远长:

    非常感谢,我今天把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情况和展望跟大家回报一下,有关的内容在蓝皮书里面综述的内容里都有。我讲三个内容,一是2009年慈善事业发展回顾总结,第二是当前面临的挑战,第三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展望。

    2009年中国慈善事业经历2008年具有历史性的捐赠之后新的一年,2009年的慈善捐赠在总量上来讲有所下降,主要是汶川地震700多元的捐赠,2008年远远大于2009年。从常规来讲,2009年的捐赠数量并没有变化很大,应该说在常规捐赠的基础之上略有上升。我们把各种宗教、高校和相关部门各种口径的捐赠数目做进一步的统计,大概是500多亿元,核实完以后会进行公布。彩票公益金很多人认为是社会福利,暂且把这个数据也汇到一块来汇报,中国目前的彩票公益金分为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两种,加去年2009年销售总量是1320多亿,除去公益金413亿。

    2010-11-02 10:33:49

  • 郑远长:

    这其中,捐助主体企业占58.4%,个人占30.4%,主要是企业和个人。从各个省市来讲捐赠的差距很大,2009年19个省市捐赠的总量超过亿元,排在前面的是山东、浙江、广东、湖南等等,总体来说经济越发达,捐赠的总量越大,也可以看出来中部地区和省市的捐赠数量也不小。企业捐赠的主体,捐赠超过亿元的企业有十几家,最多是诺华中国和中石化等等,诺华是药品占的份量比较大,其他的企业是以资金捐赠为主。慈善组织的情况,2009年底全国各类的社会组织有43.1万个,其中基金会1843个,公募基金会跟非公募基金会基本上持平。全国性的基金会有133家,增长到148家,2009年基金会数量超过100家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江苏省慈善基金会在全国是最多的,占了240多家。还有10个省市的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超过公募基金会的数量,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公募基金会,总体上来讲公募基金会发展相对有所控制,非公募基金会是鼓励大规模发展的。从慈善组织来讲还有一个慈善会的系统,是我们慈善机构里很重要的力量。2009年大概是1620多家,包括省、地、县各级组织。我们还有一个慈善超市有8100多家,还有28000多家捐助站点。慈善工作者: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10万余人,其中专职人员缺乏。从基金会资产看,2009年增加的资产是121亿元,09年的收入是200多亿,比08年有明显的增长。

    2010-11-02 10:34:40

  • 郑远长:

    从政策法规来讲,2009年也是非常热闹的一年,相对很多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或者起草,包括大家非常关注的《慈善事业法》,2009年8月份民政部报国务院,由国务院法制办修改完善。今年5月份《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正式发布实施,湖南省的《募捐管理条例》也在公开征求意义,其他几个省市相关的地方法规也在加紧起草,近期或者是明年初很多都可以陆续发布出来。

    政策法规里还有财政部关于税收扣除的政策,去年的落实力度比较大,因为企业所得税法出台以后,09年是落实的关键一年,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包括免税的,具有税收优惠资格的慈善组织数量大幅度的增加,从原来的非常严格的逐步推向普惠制,里面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引起我们慈善机构的质疑和协商,主要是基金会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争议最多的问题。

    2010-11-02 10:35:48

  • 郑远长:

    还有我们地方相关政策的探索,特别是关注的是深圳市的购买慈善组织服务,这个逐步在推动。慈善文化建设去年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可喜可贺的一年,特别是我们在座的媒体作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慈善文化的普及和宣传。我们大批的专业性的慈善宣传平台逐步形成和逐步成熟,包括《公益时报》社的刘京社长带领的团队,还有其他的慈善类杂志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慈善文化包括电视,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办慈善的专题的节目和栏目,还有网络媒体,慈善的宣传报告都是热点。从一方面来讲推动了慈善文化的普及和慈善知识的宣传。还有中国慈善十大新闻,里面有各种类型的慈善活动和案例也在里面体现出来。

    慈善行业的发展去年成果也是非常丰富的一年,除了慈善组织以外,慈善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得到逐步的提升,特别是随着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专业队伍的发展非常快速。

    2010-11-02 10:40:55

  • 郑远长:

    第二,慈善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很明显,经济发展为我们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2009年GDP是33.5万亿元人民币,人均3700美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4000美元,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当中很重要的转型期。因为3000-4000美元对于社会生活也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还有重大灾害,激发人们的捐赠热情,对于汶川地震后续的恢复重建等等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社会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也是对于慈善的需求更大,当然慈善事业发挥得作用也凸显出来,特别是东西部的差异,贫富差距非常大。据统计,我们现在东西部的差距就像一个发达国家和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我们一个国家里同时出现,贵州的GDP是1300万元,上海已经达到11000万元,可见我们发展的压力。包括基尼系数,我们目前测算是到了0.48,甚至有的说到了0.5,我们从另外一个数据可以看出,瑞典的社会贫富差距就非常小,税前的工资差距在7块钱左右,税后差距在3倍,我们前一段时间有专家说有的说65倍,有的说20多倍,总之贫富差距是在几十倍的比例。

    我们的财富规模也比原来有很大的增长,包括所谓的富人,中国的富人从数量和规模上来讲是突飞猛涨。尽管我们身边出现大量的感人的贫民慈善家,但是我们的媒体和社会公众会过多关注富人的慈善家。比如我们前几天我们网上报道的原师范大学校长工资不高,可是却捐了300万元,这个看起来不显眼,但是他的精神却可以弘扬。

    2010-11-02 10:41:29

  • 郑远长:

    慈善事业发展的不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存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完善。慈善事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以美国慈善事业发展为例,美国2009年各类的基金会达到75595个,我们只有1800个,美国基金会的资产是5834亿美元,2009年支出429亿美元,中国2009年基金会的资产只有300多亿元人民币,支出440亿元,而正常年的2006年支出40亿元。从慈善组织的发展规模来讲,美国尽管是从税法来讲,符合税法条款的机构是120万家,而我们国家加起来也不过是几百家。从美国捐赠来讲,2009年美国各类慈善捐赠达到3037亿美元,其中个人捐赠达到274亿元,基金会捐赠300多亿元,企业捐赠140多亿元。即使大家扣除美国捐赠里,实际上跟个人捐赠或者叫宗教机构捐赠里占1000多亿元,除了这些捐赠以外,算下来美国和中国相比也在30个亿,这个量非常大。同时大家要注意一个细节,最近我们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中国慈善事业和福利事业之间存在很重的壁垒,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慈善机构和福利机构的互动关系非常紧密,也是政府购买服务很重要的渠道,而我们的慈善机构仅仅是募捐、做项目,和福利体系的壕沟没有填平。第二个案例,香港东华三院的慈善工作。他们的体系需要吸取,他们占经常性收入的75-80%。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2010-11-02 10:50:58

  • 郑远长:

    总而言之,中国慈善事业是在各种矛盾和挑战中不断前行,但是中国的慈善事业不会因各种原因而停止,必将会快速发展,发展的展望有这几个趋势。一是慈善事业的发展速度必将会加快,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吸收了国际先进的慈善理念和先进的财富观,把拥有财富当成责任,把这种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二是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成为慈善事业发了经济基础。三是私人财富的积累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包括所谓的富人也好,贫民也好。四是慈善事业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为慈善事业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包括《慈善事业法》和地方的《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等等法规的逐步完善,这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五是新技术和新捐赠模式使社会参与度进一步的提高和使慈善捐助呈现活力。六是慈善事业可以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和产业,一个发展成熟的慈善行业,尤其是需要跟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结合。也就是刚才回答范部长提出的问题。

    我们很多的福利机构,包括杨老师也好,各种特困人群的帮扶也好,实际上是容纳成千上万人就业的一个巨大的产业,这个产业和行业必须给我们慈善事业打工,这样我们的力量能够融合到社会福利体系中来,慈善逐步变成一个不是简单的募款和做项目,要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慈善事业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我们发展的一个比例,我们慈善事业如果能够达到美国规模的20%,也就是占GDP的0.4%,我们具有上千亿元的规模,这个潜力是很大的,也是可以看得见的和可以实现的规模。

    谢谢大家。

    2010-11-02 10:51:58

  • 主持人 杨团:

    关于郑远长先生的讲演,大家可以在我们蓝皮书的第一篇的综述里可以看到。下面做演讲的是刘京先生,他是《公益时报》的社长,他带领的《公益时报》团队做慈善捐赠蓝皮书已经好几年,他们一直把《公益时报》作为宣传慈善公益的重要平台,他也有一篇文章在我们蓝皮书里。现在欢迎他作演讲。

    2010-11-02 10:53:19

  • 刘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代表《公益时报》,也代表中国慈善家办公室对蓝皮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因为《公益时报》也作为蓝皮书的发布单位之一来做这样的会议。我们在社科院里谈专家真的有点不敢当,我们范部长很早做公益和慈善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叫慈善,觉得不知道该怎么讲。我想毕竟做公益和做慈善,从事这样的工作时间也比较长,谈一些我个人的体会,跟大家一块儿来分享。

    中国慈善家捐助蓝皮书,我有一个序,序是“慈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升华”,慈善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范部长谈倒一点,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善行天下”,如果是对的,就代表一种价值观念。从我做这么多年的工作跟大家分享我个人的一些体验,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情非常重要,第一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有了生命,第二是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问题我们就不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大家可以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挣钱,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为了更好的价值观念。第一种是一种手段,我们可以通俗的来讲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那可以再把它讲得有一点抽象是我们追求一种价值观念,因为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展开想,我们现在做慈善有两大主体,一个是个人,一个是企业。关于企业这一块,很多人说企业为什么生存,也谈到企业最终的追求给我们讲,我觉得跟我们刚才讲的个人也是一样的,在企业里大家谈到公益,谈到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首先有一个前提,企业首先要把自身的经营做好才有存在的价值,因为企业第一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最终有了结余和更多的积累以后才能履行自身的公益、慈善,更多的一些社会责任。我们讲一个企业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首先前提是经营要做好,有一个好的治理结构,遵纪守法,环保,对员工的责任等等很多,才有可能做公益、做捐赠、做慈善。

    2010-11-02 11:04:18

  • 刘京:

    那么谈到个人,首先大家是一个公民,要遵纪守法,有一个好的生活状态,在社会上寻求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手段。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但如果说在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以后,我们谈生活的追求,怎么样更美好一些。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将慈善,关于慈善我们有很多理论的研讨,慈善是什么?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讲出《慈善蓝皮书》,我看到王司长给蓝皮书写了序,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史记,所以我想,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蓝皮书,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一种指南,为什么?我们讲一个人要生活得好一点,不仅仅是自己生活得好一点,让更多的人也要生活得好一点,所以我们想一种价值观念的追求,如果我们都认可让善行天下,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把自己的财富怎么能做得更好一点。范部长刚才讲到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也在讲慈善事业不仅仅是慈善家的,我们做中国慈善家排行榜,我觉得慈善家每一个人的捐赠是一种方向性的一种旗帜性的,是整个公益社会的公正标,让这么多富人做这么多事情,其实他们捐赠的所有的钱、这种数量对社会应该绝对的是只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并不能解决很多人的问题。因为我们慈善捐赠的主体70%甚至80%是平民。

    2010-11-02 11:04:54

  • 刘京:

    我们讲慈善的本义是上对下爱叫慈,邻里之间的爱是善,我们任何一个人只要你对大家微笑一下,做一个志愿者或者拿出自己的积蓄给更多的人做一点捐赠,是整个社会和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公益时报》做了很多的案例,很多的慈善家自身的资产到一定的层面做出这种捐赠,并不是说我因为学马列,学三个代表,我觉得是整个社会发展一种使然和必然。我们想很多的大家做股权和大的捐赠是为什么?我觉得是他按照自身价值观念出发最好的一种选择。因为财富积累到一定的层面,自身的所有该满足的东西都满足了,只有这样才是精神上,按照自己价值观念方面最重要的一种追求。我们想很多的人做很多的一些事情,按照自身的这种价值观念出发来做,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很美好。

    我们在做很多公益的项目,我们做一个先天性心脏病孩子的项目,我们看到很多底层人的生活状况我们自己有一种感悟,我觉得在京城的很多人我们这种生活状态比起贫困地方的人来讲是一种神仙般的日子,我们经常讲世界上是没有神仙的,但是有神仙般的日子,我们只要多付出一点点,就可以改变贫困地区很多人的命运,我想慈善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慈善能够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我们也希望蓝皮书接近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人手一册。谢谢大家。

    2010-11-02 11:05:02

  • 主持人 杨团:

    刘京社长领导《公益时报》已经十年了,十年前,他做这个社的社长,他带领《公益时报》成立现在中国慈善界和新闻界重要的品牌,把本人也成为媒体的公益家,做公益是要从自己内心出发的,他刚才讲了自己的感受,怎么能够带领这样的一支队伍行径在中国慈善界的大道上,像郑远长先生也好,刘京先生也好,实际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不仅仅是说是一个官员或者说是一个报社的社长,他们同时也在努力力荐慈善,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赞赏的,也就是慈善界是不分你我,不管你站在什么岗位,只要是你有心做慈善,都是我们大队伍当中的一员。下面我们有请陈一梅女士的演讲,她的思想我们已经收到蓝皮书里,我们觉得她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大家认真思考的。

    2010-11-02 11:05:37

  • 陈一梅:

    谢谢杨老师,首先感谢会议的主办方,还有会议的协办方和支持机构,用简短的时间尽量概括一下《慈善蓝皮书》我写的一篇国际慈善动态与中国一篇文章的大意,以及在这个文章发表以后我有进一步的思索和一些建议。首先大概介绍这个项目所涵盖的内容,从时间上来讲,虽然蓝皮书是一个年度的报告,我主要的视角还是稍微长一些,基本上是千禧年以后,有一定的预测,今后十年从2010年以后的预测。主题的聚焦大家也提到慈善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我这里主要指的慈善是把私人财富,包括个人和机构和企业等等,把私人财富自愿地用于公益的目的,我是这样界定慈善的定义。

    相对来说这个慈善是大的慈善,有公益和环保的一些领域。具体这篇文章多的是介绍慈善价值链的最上游,主要是指捐这一部分,当然提到捐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用和等等相关的主体和行为。还有一点要解释的是,这一篇文章有相当大的主观性,我非常感谢杨团老师在关于慈善法的研讨会上听到我做演讲以后马上要求我把文章收到这本书里来。其实我本人真的也不是专家,我是一个从事NGO长期的工作者,我在美国的基金会,在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在美国的NGO组织的慈善机构都工作过,十几年来一直跟中国各种的慈善机构开展合作,是一个实务工作者的视角。因为我在慈善法研讨会上的一个发言,主要是对立法者和规制者提的建议,我在今天的发言当中会稍微有所扩展。首先在书里介绍的是全球慈善发展的背景,从经济、政治、社会和全球化这几个方面。因为大家已经有这个文章,我就不详细介绍,我会提出几个关键点来介绍。介绍的是全球的,在中国有很多缩影,有一些地方中国是超前的,有一些地方是落后的,甚至可能是背道而驰的背景,大家可以在文章当中稍微再仔细看一下。

    2010-11-02 11:06:42

  • 陈一梅:

    全球慈善发展的特点是我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内容,主要是从几个方面:一个是从资金财产方面,归纳一下慈善增长的特点;二是“新”慈善,我在这里的“新”没有一个价值取向,不是说新的慈善一定要替代传统慈善,从时间角度讲有一些新的特点,在近20年要彰显;三是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四是全球的跨域合作;五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运用。

    多数人会把中国和美国做比较,我尽量把这个视角放到全球,因为中国和美国也有很多不可比的地方。有一些是有参考价值的,比如说在谈捐赠的绝对值的时候很难比较,因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在提到个人捐赠、慈善捐赠,中国排位的时候在国际上的比较显示出中国在慈善事业发展的规模上有很大的差距,也是有很大得空间。慈善动机上有一些探索,一个是竞争慈善,这是比较新的名词,我在国际研讨会提到这个名词,很多专家说我们也没有听说有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已经看到这种现象的出现,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最近做的捐赠承诺,主要竞争慈善是指较劲,你要捐多少,我要比你捐得还多,实际上是促进慈善捐赠良性的竞争。二是家庭凝聚力和子女教育给慈善捐赠的动机,这是越来越彰显的新的特点。很多的有钱人,特别是中国的新富越来越意识到在财富产生的时候往往也是家里发生危机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国际基金会的慈善发展的时候,包括我们去年还有包括团长去美国基金会的考察,接触到的家庭基金会是非常有意思,通过基金会提高家庭的凝聚力。复制商业成功经验也是一个新的模式。

    2010-11-02 11:07:34

  • 陈一梅:

    还有本土捐赠。主要的观点是在各国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资源还是在本国之内,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很长时间,基本上非公募基金会形成之前多数是靠境外的援助基金和捐赠基金来发展社会的,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了发展本土慈善的必要和可能性。“新”慈善的特点,一个是本金和资本的来源和规模扩大,随着财富的增加。资本投资与管理的方式也比以前多了,这也是在基金会管理条例出来以后明确没有禁止,像基金会可以进行投资,虽然相应这方面的税收方面的管理还是有很多缺陷。项目投资模式有所改变,以前的慈善在全球领域是纯慈善,给了钱以后不要任何资金上的回报,完全只是要社会效益方面的回报。全球新的局势是社会企业、社会创业、公益创投等等,包括像小额信贷这样的机构用投资和资助结合在一起的支持社会发展,以及使公益组织保持可持续性的趋势。对产出和影响的期待和要求,主要是指捐赠方,随着他们的参与慈善事业的深入,他们对慈善事业的需求比以前大,就是执行慈善事业的机构对他们的要求高了。慈善家的“个性”,慈善家的冒险和创新这方面的特性,既给新慈善带来机遇,包括一些新的商业模式的引入,但是也给相关的规制机构,包括媒体带来很多的挑战。

    慈善行业还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就是专业化和多样化。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有具体的阐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2010-11-02 11:10:30

  • 陈一梅:

    稍微讲一下跨域合作,把域概括一下,一个是跨部门,主要是指三大部门,政府、企业和民间相互之间的跨域合作越来越多,比如说政府购买,包括一些其他的,包括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本来是对各国政府的要求,但是在每一个国家一定都要民间部门的参与,还有全球越来越强大的是公司部门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是越来越彰显。二是跨国界和地区的合作,主要是从地理的位置上讲,在文章中我稍微有所提及,中国在这方面是感觉到几乎像是一个孤岛,中国自己在闷头发展慈善事业,一个是自己也不太清楚外面是什么样,或者是盲目的照搬。另外,外界也很不了解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他们也非常有兴趣了解中国在自身的社会发展上慈善事业是怎么发展的,以及更重要的是中国如何能用民间的力量开始在社会上,在国际的社会上彰显一个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三是跨机构,我们现在说的从业者大家都知道没有一个活动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都是要各个机构合作。

    2010-11-02 11:11:07

  • 陈一梅:

    信息与通讯技术应用是最大的特点,这带来项目质量的提高,监测评估对这个项目执行机构的监测评估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应该说是帮助慈善机构的公益性和问责性有很大得体高。筹款方式增多,对中国的挑战非常大,中国现在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只有公募基金会的才能进行公开的资金募集,一旦上了手机和网,如何界定哪些有公募的资质,哪些没有,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对法律法规框架的期待,我就不重复了,文章里有收录。

    最后用两分钟的时间提一下,文章出来以后,我又进一步的在思考,我觉得中国慈善事业需要改革开放,大家想到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多么大的变化,中国的慈善事业尽管有这么多的成就,我们比较喜欢看到我们有差距,同时来找办法,我们怎么能弥补这个差距。我觉得我们慈善事业的目标应该是建设一个健康、多元、有效、进取的中国慈善事业。改革开放指的是一个是慈善主体,像基金会、NGO组织等等,在动机、行为方式、内部治理、能力、行业责任和社会担当与有效慈善和战略慈善的差异非常大,一些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到,比如说项目的同质化,大家都做一件事情,或者在执行项目当中,比如在中国为什么多数机构愿意做运作型机构,不愿意做支持型的机构,在中国90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当中,立法的原意是希望非公募基金会成为其它慈善机构的资源保障,提供资助,支持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我们希望在基金会和即将创办基金会的这些人当中大家有一个开放的意识,做慈善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和只有一种对象,我们慈善的主体需要改革开放。

    2010-11-02 11:11:30

  • 陈一梅:

    立法和规制方面,我们的慈善事业要有大的突破,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质的飞跃,我们在十七大二中全会最后的决议当中也提到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慈善应该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现在相对在社会进步当中所占的比例,影响力是不成比例的,这跟我们相应的立法和规制,我们的立法不够完备,执法也不够严谨。慈善文化与公民社会意识的距离。刚才刘社长提到的我也非常赞同,慈善是一种价值观,我们长期在中国做慈善事业发现,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个人怎么想这件事的问题,只要想开了,就知道这个事怎么做,至少会想办法把慈善事业做好,不仅仅是做好事,在意识方面现在有很多的差距。媒体在这方面我们也呼吁能够用一种开放、宽容、学习的心态来推广慈善文化。现在有一些媒体上对慈善事业的宣传,体现出我们媒体行业可能对我们这个行业还是不太了解,希望大家多进入到实务工作当中,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但是要开放、宽容和多元,这是我们倡导的针对慈善事业针对公民社会发展的主要观点。

    为什么提改革开放,慈善事业是要改革,开放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人员和信息的交流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种交流,包括国际美慈组织也做了一些项目,我就不多做介绍了。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最终实现还是人的意识,还是中国一个健康的慈善文化,什么样的慈善文化就是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健康、多元、有效、进取的中国慈善事业。

    谢谢大家。

    2010-11-02 11:13:41

  • 主持人 杨团:

    陈一梅女士刚才讲话当中非常重要的新的思路或者是要点是什么?她在呼吁中国慈善的开放和改革,首先要开放,然后要改革,她是国际化的理性视角来看中国慈善界目前和中国的飞速发展不成比例,甚至在整个国际社会当中,中国的慈善是一个孤岛,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请慈善界的元老,也是中国慈善界的领军人物徐永光先生讲讲他的观点。

    2010-11-02 11:14:37

  • 徐永光: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到今天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这次“十二五”规划非常明确,社会建设要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和未来很长时间的战略和目标。民间积蓄多年的慈善能量也正在得到释放,一个是政府的力量和民间的力量,现在应该会形成一种合力,所以慈善事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甚至可以说也在进入一个转折期。我认为中国的民间慈善有三大推动力,形成三个世界。三个推动力也好,三个世界也好,有些人说你怎么划得那么清楚,现在是客观存在的,以后会慢慢的淡化、模糊、最后是融合。

    第一个推动力来自于政府,过去二三十年由政府推动创办的这些有政府背景的民间组织、基金会、慈善会,这些实际上是中国慈善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明年是第一家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30周年,是81年成立的,业内也在说要做一些30周年的活动。第一推动力是有政府的力量在里面,所以民间的慈善组织和基金会是和政府有交叉的,它是第三部门,但是和第一部门有交叉,形成了第三部门第一世界。我们探索慈善的路径和慈善的模式和慈善的项目和慈善的品牌,在探索慈善道路和弘扬慈善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前是真的慈善,90年代的希望工程是动员民间参与,大家是自愿的,现在越来越是被慈善了,被捐款了。像玉树地震的捐款,希望工程第21个年头发生了希望工程的捐款要求交给政府。

    2010-11-02 11:21:00

  • 徐永光:

    第二个推动力是财富的力量,富人的慈善,第二世界是来自于第二部门市场部门,由于财富的积累,富人开始关注慈善,2004年以后我们有了非公募基金会这个条例,允许私人不仅仅是可以捐款,而且私人可以拿200万就可以建立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五年到现在已经将近1000家,发展非常快。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会成为中国民间慈善的一支新生的力量,而且能够改变民间慈善的生态环境,它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最近刚刚闭幕的非公募基金会论坛,民政部的官员到会上谈了这么一个感想,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的力量,而且这个行业是自觉的在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只是非公募基金会这个行业在探索。

    第三个推动力是来自草根的力量。主体是公益服务机构,包括草根组织,实际上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力量。我们看美国的捐款来自于基金会企业的捐款只占18%,而来自于个人的捐款是达到82%,个人的捐款其实大部分直接捐给在社区和基层服务的公益服务机构。实际上他们是民间慈善的终端,也应该成立一个慈善资源的漏斗,这个力量现在刚刚起来,过去20年确实是非常的弱小,但是这部分是不是发达,应该说是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一个标志。

    这三个推动力和形成三个世界,都面临着挑战。第一世界是官办慈善,慈善会、基金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去行政化,因为是有政府行政级别的,是官员,还是官员在做民间的慈善,他对谁负责,他是不是能够真正的体现慈善的民间本性,这里有时候会发生冲突。已经走出来的只有一家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十年以前就提出取消行政级别和事业单位编制,现在扶贫基金会大家公认的是中国基金会最优秀的代表。

    2010-11-02 11:22:29

  • 徐永光:

    第二个挑战,对于公募基金会来讲它的资源流向和怎么样追求慈善的民间化,这是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大家觉得捐给慈善机构的钱怎么都流向政府,应该流向民间。我觉得公募基金会应该做很好的探索,这个探索是有意的,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建立了很多专项基金,其实这个专项基金都是草根组织的项目,在公募基金会就立了户头,这样的一些草根组织就获得了合法的身份,也获得了公募的权利,对于这些草根组织和优秀民间项目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我很希望基金会应该明确的把它作为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发展,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安排。而且这个战略安排不要把他们都变成自己的,他们如果是翅膀硬了,就让他们飞,让基金会成为公益孵化器,如果承担这个孵化器的功能,它的推动力是非常大的。现在一个草根的孵化器,政府都那么喜欢,NPI已经在上海、北京、深圳、四川落地,政府非常喜欢。当然对公募基金会来讲,还有一个挑战是平等竞争、公开透明。这也是非常需要的。

    基金会中心网现在把1900多家基金会上线,全国1900多家基金会竟然有1288家基金会没有网站,没有官方网站,叫做去信息化,人们都说信息化生存,让这些基金会排斥信息化生存。现在的机构生存一个是实体生存,一个是虚拟生存,如果没有信息化生存,机构可能是不存在的,竟然有1288家基金会没有利用互联网。现在采集到的信息才700多家的年度报告,年底要全覆盖,现在对基金会中心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覆盖的话就不好交待,因为已经向社会承诺。

    2010-11-02 11:25:04

  • 徐永光:

    最近非公募基金会的论坛上也披露关于治理的发展报告,在治理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独立性不足,一些出资人创办非公募基金会一些人,他们不知道这个机构就是一个公共机构,必须实行公共的治理,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二是专业化缺乏,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意识不够,创办人不懂专业化,他说我会赚钱,难道我还不会花钱吗,其实花钱也需要很专业的,这个钱花得好和不好这个差距是很大的。二是确实缺少专业人才,非公募基金会现在碰到一个最大的制度瓶颈是税收制度。我讲这么一件事大家就理解税收制度对非公募基金会的打击是多么的巨大。前天在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上,社科院的唐钧首先发出一个呼吁,说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目标就是越做越小,主动选择越做越小。民政部统计的目标是做成2000万,省里面目标是做成200万,因为机构小,不用机构去运作,因为你运作资金回来就要交企业所得税,所以基金会越小,让企业向它捐款,基金会自己就是企业,税务局要盯着你收企业所得税,把基金会做小。会上华明基金会理事长卢得志、唐骏实际上是卢德之的智囊,卢德之在2008年华明基金会成立时,宣布华明基金会当时注册资金两亿,说我两年增值到五亿,五年增值到二十以,十年要做成百亿基金会。但是他这一次明确目标是做到2000万,因为投资要征企业所得税,非公募基金会就没法儿发展。

    我们对这个问题业内要多讨论,我们的媒体要多报道。否则对这一块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2010-11-02 11:26:43

  • 徐永光:

    第三世界的挑战,民间组织登记难,面临合法性和资源的困境,五年前的政协会上,我直接向锦涛同志告御状,这样的机构没有登记,五年已经过去了,自然之友还在为登记苦苦求告。一个是合法性困境,一个是资源困境,我们的母乳没有供应给我们本土的民间机构,这是需要所有的有资源的机构需要反思的。我觉得目前存在的自身的问题是缺少能力,但是缺少能力和资源是有关系的,还有一个是缺少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实际上应该是认真的思考怎么样和政府合作,和政府合作是能够完全和政府的目标对接,能够获取政府的资源,还有和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合作。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第一推动力、第二推动力、第三推动力要走到一起,要融合。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活力的公民社会。这样的部门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和稳定器。最近李强教授接受新京报记者的采访说了一句华,他说有组织的冲突是良性的博弈。就是说社会有时候会有冲突,但是要有组织出面就会形成一种博弈,如果是没有组织完全是个人动不动就起来搞群体事件,其实是很可怕的。我还有时候特别纳闷,我觉得民间的维权组织实际上最有助于消除社会冲突,因为是有组织的,代表一些人,会和政府谈,一方面会做那些个体的工作,实际上这些组织是对社会的维稳是最有利的,恰恰这些组织现在最麻烦。

    我就说这些。谢谢。

    2010-11-02 11:34:41

  • 主持人 杨团:

    每年来听一次徐永光演讲,大家会觉得很值得。他这次又讲了三个世界和三种推动力,很全面的阐述中国慈善的现状和问题。这也是谢寿光社长在开幕式的时候讲的要求,《慈善蓝皮书》将来如果变成核心品牌的话,研发、研创活动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展示我们现在的现象,每一年慈善事业的发展,而且要看到问题,而且一年比一年我们看,我们在针对一些焦点问题上有没有进步。比如刚才徐永光先生提到很严峻的事实,自然之友到今天都没有正式登记,我们说慈善第一件事是要开放,第二件事是要改革。、

    下面进行记者提问。

    2010-11-02 11:35:40

  •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想问一下杨团女士,在发布稿上有一个企业的捐赠占了主要大份额,而且是探索新的慈善模式,请简单介绍一下新的慈善模式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请问郑处长,现在《慈善法》立法的现状和进展有没有一个时间表?政府购买慈善组织的服务,在这方面有没有新的举措。还有一个问题请问徐永光先生,在非公募基金会的税收问题,去年年底有一个提交合法性审查,有一个对话,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回应和新的进展?

    2010-11-02 11:40:24

  • 中国基金会中心网:

    关于公益支持机构的支持,刚才一梅特别提到,整个目前发展公益事业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就是公益支持的不完善。我想提一个问题给郑远长处长,包括杨老师和刘京社长,整个公益行业要发展,公益体系非常重要,从目前来讲政府对公益支持机构的支持是极其有限的,不知道在未来要想使整个公益的事业健康发展,无论是从学界的参与,从政府政策的开放和支持,以及从媒体的推动如何未来有一些什么样的举措?谢谢。

    2010-11-02 11:41:16

  • 公益时报记者:

    我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慈善蓝皮书》统计09年的数据,09年年初有曹德旺募捐,包括2010年10月份的募捐,可是到今年的年底,作为媒体我们比较喜欢盘点,今年一整天都没有这样大额的捐赠,是不是因为我们去年对陈发树的质疑,伤害了民间的热情。以及刚才的徐永光讲的税收的问题,迫使企业加码,基金会越做越小,所以我们想请杨团老师帮我们总结一下2010年企业的捐赠和公益情况与09年的不同。

    2010-11-02 11:41:54

  • 主持人 杨团:

    下面请专家针对上面的问题每个人简短回答两分钟。

    2010-11-02 11:42:17

  • 郑远长:

    一个是慈善法的进展情况,慈善法是09年的8月由民政部起草完成的报给国务院,国务院法制办正在起草,据我知道后期的很多工作没有参与到法制办的工作里去,但是据我所知法制办已经征求各个部委的意见,但是后续的工作,包括什么时候提交给全国人大审议,具体还不太清楚,建议可以跟法制办了解一下。因为法律的审定过程中,站在我这个角度没法儿做预测,因为有它特定的规律。

    关于购买服务的措施,目前主要是停留在探索方面,现在从国家来讲还没有一个总体的战略安排,但是我想现在深圳、上海很多地方做了很好的探索,我们是非常支持这个工作,包括将来彩票公益金跟这方面,政府购买服务,从中央的角度来讲对有关部门共同的协调政策,改变思路,加大这块的投入,我们也在积极的推动。

    2010-11-02 11:42:42

  • 郑远长:

    还有公益支持体系的问题。我想有两个问题,一方面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这个支持我提到一个观点如何打通慈善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壁垒非常至关重要。我们慈善机构和慈善行业从传统的简单做项目,一方面做项目,另一方面支持福利体系,甚至创办福利的实业体系是非常有用的。这样政府的购买服务就顺理成章的渠道就搭建起来。渠道和桥梁建立起来以后,就改变了原来的模式。

    公益日报讲的股捐的问题,去年股捐的情况出现以后,后续的政策尽管有所改动,大家思想的触动,特别是政策制定者也好,在股权捐赠方面还有巨大的缺口,从思想观念上来讲,从政策推动上讲也有不小的进步,媒体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现在也不好评价,因为也不是特别了解2010年和2009年有没有巨大的变化,但是我相信还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关注,尤其是社会媒体的持续关注,政府才有原动力去完善相关的政策。

    2010-11-02 11:43:15

  • 刘京:

    我觉得企业捐赠大致有三个情况:第一,公益营销,第二,突发事件的发生,第三,是作为一种战略。第一种公益营销,我们看到很多的地产企业,还有一些医药企业,刚才我们谈到的诺华和很多的地产企业捐资给政府能拿到一些土地和其他很多的一些公益营销的案例,我就不展开讲了。第二种我们知道汶川地震,那一年捐赠的数据超过1000亿,就是很多企业在看遇到这样一个突发事件的时候都是尽自己所能捐出很多的财富,包括1998年的水灾等等很多这样的情况。第三类很多的企业真正发展到一定的层面,成立自身的基金会把企业对社会的捐赠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刚才谈到陈发树基金会,他首先是捐股权,而且他在福布斯富人榜的排行里是超前的,他的排行是持有很多的股票,而且又不是控股方,而且他这个股票的卖出以后有大量现金的回赎,因为他不是控股方,很多比他财富多了人因为是公司的控股单位,可能把所有人的财富放在他的名下。所以陈发树基金会成立以后,因为股权变更很多的政策没有到位,他变现了一些财富,我们知道他现在做闽江的商学院,最早是唐骏做院长,最近我有一个好朋友到闽江商学院做院长,他的目标是拿出财富作为企业终身的战略把闽江商学院做好。根据我们做这个排行榜的经验,感觉到企业捐赠第一是公益营销。第二类是突发事件的捐赠,再有就是把整个捐赠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

    2010-11-02 11:44:08

  • 陈一梅:

    我借这个机会说一下开放,还是要讲开放这一点,比如说刚才永光说到非公募基金会因为受挫,自身主动要减少资金。我们换一个角度,这个慈善家能不能转而投入一些精力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和倡导,为什么关于中国慈善立法很多的研究和开创性的项目和考察等等还是境外基金会在资助。

    2010-11-02 11:45:58

  • 徐永光:

    关于24家基金会写信给国务院,要求国务院进行合法性审查,要求和部长对话,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也不知道政府之间民政部和财税部门有什么深入的沟通和进展,这个最好是郑处长也给我们交交底。这个事情真的是一个大事。譬如说,非公募基金会规定了工资收入,平均工资不能超过当地平均工资的两倍,如果超过当地平均工资的两倍就取消免税资格。我可以这么说,如果非公募基金会是把全部的人员工资就老老实实在基金会开支的话,可能全部会被取消免税资格。南都公益基金比如今年支出3000万,如果平均工资超过9万,如果是工资要达到81万,南都公益基金就被取消免税资格,取消免税资格立法依据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行政通知的规定,依据是说防止变相分配机构的财产,南都公益基金一年支出3000万,如果工资开支是81万,它存在变相分配机构财产的问题吗?其他的非公募基金会同样如此,有的一个基金会一个人的工资可能要摊到全体人员身上,可能也被取消免税的资格,甚至是这样,所以现在各家基金会都在想招儿,有的在基金会发工资的,现在退回企业,最后变成整个的非公募基金会退回到企业的人来办公益基金会,就变成这样。这一种制度,你说糟不糟糕。

    2010-11-02 11:46:49

  • 徐永光:

    刚才讲到富人捐款,我也谈一下我的看法。最近发生一件事情,媒体有一些报道,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做消除贫困奖评选的时候,其中有捐赠奖,报道有这样的内容,要求这些报捐赠奖的企业个人要出示发票,你把钱捐给谁,要对捐款进行核查。结果黄如论捐款每年都是第一位,他报的是35亿,但是不接受核查,所以他就没有被选上。报道是这么说的,对于万达集团的王健林,万达集团报的是17亿,最后核下来是3.6亿。张近东苏宁是报6亿,最后核下来是3.11亿,这是一笔一笔核的,说你是捐给慈善机构,应该进一步追问捐给慈善机构做什么项目。因为大量企业的捐款直接捐给政府,捐给政府,刚才刘京讲是公益营销,我说得很难听是钱权交易。我觉得它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市场规则,助长了腐败。

    我在清华给房地产董事长讲课的时候告诉他们,现在业界正在讨论要定一个慈善排行榜的规则和标准,哪些可以算,这是正本清源,要纯洁我们的慈善环境,如果乱七八糟的,对慈善不会有好处。我觉得慈善首先要纯洁,这是更重要的,我对房地产董事们说的这么一句话,你们有时候到一个地方去搞房地产投资,可能现在的体制下面有时候免不了要做所谓慈善捐款,实际上是给政府公关,我说以后不要说慈善捐款,我们会查的。这件事情刘京的排行榜,下一步我们也需要考虑。

    2010-11-02 11:48:01

  • 郑远长:

    慈善里面大家关心的是非常具体的事情,我认为慈善事业发展到目前问题很多,实际上这个问题倒不是坏问题,我们在政策法规和意识形态各个方面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我们建议整个学界、慈善界包括政府联手,把慈善领域出现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政策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分门别类的理出来几条。我们最近也注意到一个问题,慈善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有必须各个部门之间要建立协调沟通机制,专门针对重大问题做深入的研究,不是我们简单说的怎么来解决,一个部长说一句话马上就能解决。政策的制定完善远远比这个要复杂,但是要把政策清晰的理出来,大家可以参与来讨论,包括法规的制定,慈善法的制定我也呼吁,如果开明立法,放开让社会来参与、交流、沟通,到底哪些条款大家是怎么想的,社会是怎么想,行业是怎么想的,政府部门是怎么思考的,这样有助于行业的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我也特别赞成永光老师说的慈善要建立规则,以规则规范我们的活动和行为,引导推动我们政策的完善。这是非常关键的。谢谢。

    2010-11-02 11:51:52

  • 主持人 杨团:

    对刚才几位记者们的提问有一些是很具体和直接的,我讲一点我自己的意见。第一,是不是说由于政策的缘故导致慈善,特别是富人慈善在09年下降。这个问题我是认为一是不能只看资金量,但同时又要看到你们其实可能没有看到的另外一个现象,比如说在2010年实际上曹德旺给扶贫基金会2个亿的捐款,而这2个亿的捐款提出一个监督性的条款,就是要对所有的按照他的意愿去扶贫的贫困户要做一个10%的抽样,结果扶贫基金会为了这10%做了100%,也就是说企业家有这样的意愿,要求NGO组织以透明公开的方式去执行好他的嘱托。我认为不要小看这件事,说明企业家的意识在成长,同时他本人也准备10个亿的现金再成立一个基金会。至于说基金会目前遇到的这些困难,我觉得这恰恰说明中国慈善界现在就像我们讲生命周期一样,目前处在什么周期?处在发展前期,从2008年我们说公民社会元年开始就进入这个发展前期,但是这两年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一种政策和制度的阻碍。

    刚才徐永光讲了大量的问题都是指的政策和制度的阻碍,这说明是谁来管政策?是政府。谁来制定制度?除了政府以外还有公益界和各个基金会,包括非公募基金会和公募基金会、慈善总会,你们自己要管自己的制度。在目前遇到的障碍首先是政府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政策缺乏开放的心态,然后在制度制定包括制度的改革方面不是慢半拍、慢一拍的问题,可以说是慢三拍、慢五拍,这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慈善机构,包括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包括社会的服务组织和草根组织,也有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刚才陈一梅讲的很严峻,我们面对整个全球化,慈善公益事业也在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当中我们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像一个孤岛,国际上真正好的政策制度理念,我们真正能够借鉴和化为自己的还很少。所以这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远高于我们在经济界的挑战。

    2010-11-02 11:52:26

  • 主持人 杨团:

    中国社会要改革,从哪里改起,要从公民社会的基础建设做起。公民社会的基础建设,政府负很大的责任,但同时每一个社会组织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为此负有责任。

    我们今年开的是2009年《慈善蓝皮书》的发布会,我们今天下午就要开2010年慈善事业发展的蓝皮书的筹备会,我们希望明年5月份能够开出来2011年《慈善蓝皮书》发布会,来回顾2010年,2010年很重要的事件,第一是玉树会角,第二是巴黎晚宴。说明中国的慈善一定要融入世界,中国的慈善现在遇到慈善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慈善界的人包括我们媒体要为中国慈善事业真正发展壮大而且站立于世界之林,不逊于任何国家。在明年的5月我们要开好下一度的《慈善蓝皮书》发布会。而且还有一点是要和刘京社长一起开,因为他还有一本叫做慈善捐赠蓝皮书,我们将两本蓝皮书,一本是注重于信息,另一本主要是注重于分析、研发、研创。谢谢大家。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2010-11-02 11:56:51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2010年《慈善蓝皮书》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

    中国网 杨楠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

    中国网 杨楠

  • 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

    中国网 杨楠

  •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副司长姚显会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锦昌

    中国网 杨楠

  • 无锡灵山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

    中国网 杨楠

  •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处长郑远长

    中国网 杨楠

  • 《公益时报》社长刘京

    中国网 杨楠

  • 国际美慈组织中国主任陈一梅

    中国网 杨楠

  • 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网全程直播本次会议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

    中国网 杨楠

  • 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

    中国网 杨楠

  •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基金会中心网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公益时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