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等方面情况举行发布会
活动描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发表《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并于当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张炜介绍《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在《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之际,我们今天很高兴地请来了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张炜先生,给大家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同时解读大家对白皮书关心的有关内容。现在先请张炜先生讲话。
2011-12-29 09:20:47
- 张炜: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是中国政府继2000年和2006年以后,发表的第三部中国航天白皮书。正文由五部分组成,包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宗旨与原则、2006年以来的主要进展、未来五年主要任务、发展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结合白皮书内容,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2011-12-29 09:51:57
- 张炜: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5周年。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标志的辉煌成就,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06年至今,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67次发射任务,把79个航天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包括74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含4颗国外研制卫星)、2颗月球探测器、2艘飞船和1个目标飞行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进一步完善,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风云”、“海洋”、“资源”、“遥感”、“天绘”等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实现“精确变轨,成功绕月”的预定目标,获取大量科学数据和全月球影像图,并成功实施“受控撞月”任务,“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取了分辨率更高的全月球影像图和虹湾区域高清晰影像,并成功开展了环绕拉格朗日L2点等多项拓展性试验;基本建成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已于近日正式向中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试运行服务。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我国航天研发、制造、应用能力和水平的跃升,而且带动了信息技术、微电子、新材料等领域一批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等学科发展和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应用。
2011-12-29 09:52:44
- 张炜:
发展航天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白皮书对未来五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从九个方面作了整体描述,概括起来为:
2011-12-29 09:55:29
- 张炜:
——在空间技术方面: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科技工程,建设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框架,开展载人登月、重型运载火箭、深空探测等专项论证。
——在空间应用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卫星应用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在国土、农业、林业、环境、气象、海洋、灾害监测、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力、通信、交通等各行业、区域和个人应用,扩大卫星应用规模和水平。
2011-12-29 09:55:54
- 张炜:
——在空间科学方面:积极开展日地空间探测、月球科学研究、微重力科学与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空间环境探测与预报研究,提升空间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空间科学科普教育。
为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中国政府制订了新时期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我们将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和能力建设,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中国航天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至今参与开发航天技术的国家多达60多个,应用航天技术的国家遍及全球。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在空间科学、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卫星应用等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011-12-29 09:57:32
- 张炜:
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55年的历程。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航天事业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我们将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合作,推进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2011-12-29 10:00:05
- 陈文俊:
谢谢张炜先生,下面欢迎各位提问。
2011-12-29 10:00:42
- 中国日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一、未来五年航天发展的重点和亮点是什么?二、因为“萤火一号”没有如期入轨,我们国家对火星探测有没有新的安排?比如独立自主的探测或者是其他的形式,如果是的话会在什么时候?谢谢。
2011-12-29 10:03:27
- 张炜:
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提到,未来五我们确实有许多的任务要去完成,涉及的面比较宽,范围也比较广。其实,这些任务的安排还是有一条主线的,就是要统筹考虑、科学部署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
2011-12-29 10:04:14
- 张炜:
第一,要进一步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之后,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从9.2吨提高到2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将从5.5吨提高到14吨,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的是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
2011-12-29 10:05:15
- 张炜:
第二,重点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框架,进一步完善地面系统建设和卫星应用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长期、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扩大应用规模,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011-12-29 10:06:36
- 张炜:
第三,要实施一批重大航天科技专项,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二代导航系统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带动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2011-12-29 10:07:37
- 张炜:
关于“萤火一号”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我在这里做一点介绍。今年11月8日,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载在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内部,由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由于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未能按计划实现变轨,俄罗斯同行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进行积极抢救,我们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一有新的消息将及时向大家公布。
2011-12-29 10:08:32
- 张炜:
正如白皮书里面讲的,我们正在组织深空探测的专项论证,这个论证方案中包括探测火星的内容,目前这个方案还在论证过程中,等到有了结果我们会及时告知大家。谢谢。
2011-12-29 10:11:08
- 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部白皮书跟2000年和2006年的白皮书在内容上好象更加具体了,特别是在一些任务和计划方面。您觉得这三部白皮书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原因是什么?谢谢。
2011-12-29 10:12:02
- 张炜:
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注意到的,这部白皮书和前两部白皮书相比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这部白皮书首先注重继承性,在框架结构和语言风格上与前两部白皮书保持一致。说到变化,主要是介绍了许多新的情况,阐述了新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五个原则,总结了2006年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阐述了未来五年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来看有三个特点:
2011-12-29 10:12:35
- 张炜:
第一,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原则,表明我们和平发展航天事业的立场和决心。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追求,我们在这部白皮书中再次重申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发展宗旨,并且把它作为一个原则明确地提了出来,表明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2011-12-29 10:15:28
- 张炜:
第二,重点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强调航天技术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家知道,加快转变经济方式已成为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空间基础设施框架,发展对地观测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及其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进一步提高航天技术的服务能力与应用水平,将会更好地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2011-12-29 10:16:49
- 张炜:
第三,丰富和细化了空间技术内容,对过去成就与未来任务的描述更加系统,考虑到空间技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扩展,这一部白皮书对空间技术相关内容作了进一步细化。在阐述过去进展与未来任务时,按照航天运输系统、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空间应用、空间科学、空间碎片等九个方面分类进行了阐述。谢谢。
2011-12-29 10:18:52
- 香港文汇报记者:
有两个问题:一、白皮书中提到2006年以来中国发射了70多颗卫星,请问中国的航天活动大约投入了多少经费?这些与民众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二、白皮书中提到“十二五”期间将展开载人登月前期的方案论证,这也是第一次在官方的态度中提及载人登月工程,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这个工程的时间表和大概的想法?谢谢。
2011-12-29 10:21:07
- 张炜: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开展航天活动,主要还是根据国情、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度进行投入。当前,我们对航天活动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也保障了航天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航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明显,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我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一说明:
2011-12-29 10:22:03
- 张炜:
一、通过大力发展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使航天活动直接服务于社会进步。比如,我们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自1998年投入运行以来,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近300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的近百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投入产出效益非常显著。
此外,航天技术在通信广播、导航定位、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方面也有许多的应用,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有亲身的体会。在前几次的航天新闻发布会上也都举了很多实例,在这里我就不再一一展开和重复。
二、通过航天技术的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比如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光伏产业,其关键技术是来自于空间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二次开发。再比如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和主火炬的点火,给大家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核心技术也是由航天技术,特别是火箭发动机燃烧技术转化而来的。
2011-12-29 10:26:16
- 张炜:
三、通过实施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工程涉及到众多的学科门类和技术领域,通过航天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现代力学、地球科学,以及材料、工艺、制造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
四、通过开展航天活动,激发了民众的科学热情和创新精神。进入新的世纪,中国航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进一步弘扬了科学精神,宣传了科学思想,普及了科学知识,对年轻一代的未来发展和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1-12-29 10:34:34
- 张炜:
关于这位记者朋友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载人登月工程论证的问题,我想可能也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样,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对茫茫宇宙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从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到敦煌壁画中美丽动人的飞天侍女都是梦想的高度浓缩。为了实现这种梦想,中国航天人一直在努力,所以我们也在对载人登月工程进行论证,和深空探测工程论证一样,目前还在论证之中,等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和相关消息后,我们会及时告知大家。谢谢。
2011-12-29 10:36:01
- 中新社、中新网记者:
我看了航天的白皮书,说到中国近几年航天事业发展非常迅速,我想知道中国宇航产品现在出口的态势怎么样?未来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规划?中国今年“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顺利交会对接,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未来中国在国际空间站方面有没有计划合作?谢谢。
2011-12-29 10:36:57
- 张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利用航天技术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卫星制造与发射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据我们初步掌握的数据,截至12月25日,全世界今年进行了83次航天发射,121个航天器入轨正常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的航天产品技术成熟,可靠性高,性价比好,我们愿意在和平利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为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
2011-12-29 10:37:33
- 张炜:
2006年以来,在卫星出口方面,我们已经向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出口了通信卫星,与玻利维亚、白俄罗斯、印尼、老挝等国家签署了通信卫星出口合同,与委内瑞拉签署了首个中国遥感卫星出口合同,这些合同目前都在执行当中。在商业发射服务方面,我们成功为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W3C卫星提供了商业发射服务,正在执行亚太7号通信卫星发射服务和亚太7号B通信卫星发射服务合同。同时签署了土耳其GK-2卫星发射服务,土库曼斯坦通信卫星发射服务,以及卢森堡的两颗小卫星搭载发射合同。
关于这位记者朋友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在前一段时间航天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先生,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女士已经做了介绍,在此我就不再一一重复了。
2011-12-29 10:40:37
- 香港大公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从这部白皮书来看中国积极开展了多项形式的航天交流,请介绍一下取得的成效,会不会有更多的合作?有消息称明年6月神九飞船将载人上天,与天宫进行交会对接,请问这个消息确实吗?谢谢。
2011-12-29 10:42:38
- 张炜:
开放发展始终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66项航天合作协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仍在有效期内的有44项。在政府合作框架下,目前已形成12个双边合作机制。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活跃。
2011-12-29 10:44:00
- 张炜:
2011年,中国航天局已经先后接待了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航天代表团,新签了4个航天合作协定与合作大纲。在与巴西合作研制中巴地球资源03/04卫星,与法国合作研制中法海洋卫星的过程中,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增进了友谊和互信,体现了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
2011-12-29 10:45:18
- 张炜:
我们还积极参加各类国际空间组织的多边合作,认真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下,协调组织国内航天机构及运营商为巴基斯坦、委内瑞拉等洪涝,玻利维亚、澳大利亚火灾,以及海地、智利、日本地震等灾害救援提供了卫星图像,同时协调国外航天机构为中国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灾害救援提供了国外的卫星数据。再比如,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将总部设在北京,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天基信息平台也在北京设立了办公室,作为东道国,我们一方面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另一方面与相关国家一道,共同推进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关于第二个问题,大家都已经知道,神九、神十将于明年发射,并且实现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具体的时间表确定之后会及时告知大家。谢谢。
2011-12-29 10:46:31
- 陈文俊: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同时感谢大家一年来对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的关注,祝大家新年快乐。
2011-12-29 10:50:06
图片内容:
国新办就《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等方面情况举行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媒体记者陆续到达
《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工作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陈文俊主持发布会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 张炜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张炜介绍情况
现场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众多媒体摄像机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张炜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香港文汇报记者提问
现场校对
中新社记者提问
大公报记者提问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zb/olderDatagwyxwbxwfbh/2011-1229GXB_1325141711.mp4
相关新闻:
- 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回应神州任务未直接用于军事任务
- 甘洒热血为航天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十五所副所长董胜波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
- 揭秘中国航天发射部队:误差控制在正负1秒之间
图片大图:
国新办就《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等方面情况举行发布会
中国网 杨佳
新闻发布会现场媒体记者陆续到达
中国网 杨佳
《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中国网 杨佳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工作
中国网 杨佳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陈文俊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杨佳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 张炜
中国网 杨佳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张炜介绍情况
中国网 杨佳
现场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发布会现场众多媒体摄像机
中国网 杨佳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张炜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中国网 杨佳
香港文汇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现场校对
中国网 杨佳
中新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大公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