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经济每月谈: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定于2012年9月25日(星期二)上午9时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第三十九期“经济每月谈”会议,主题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讲嘉宾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经济每月谈: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活动描述

  •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定于2012年9月25日(星期二)上午9时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第三十九期“经济每月谈”会议,主题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讲嘉宾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陈永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三十九期“经济每月谈”现在开始。这次“经济每月谈”的主题是“把稳定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次,我们选择这个主题,一个主要的目的是要进一步落实中央近一个时期以来一直强调的是政策的基调,就是稳定经济增长。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增长总体是稳定的,但是正面临着一些困难、复杂的局面,全年实现7.6%的增长目标可能性极大。但是,可以说最后这一个季度是不是能够反转,能不能够实现7.6%的目标还没有绝对的把握,因此需要认真讨论如何切实保证稳增长目标的真正实现。

    2012-09-25 09:03:52

  • 陈永杰: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国经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先生,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先生,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张立群先生。他们三位都在宏观经济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影响,经常就相关的问题发表重要言论,引起了社会比较大的反响。当前,从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组合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还是好的,上半年经济增长7.8%,速度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预期的目标期间内。经常项目的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内外需更趋均衡。1—8月城市新增就业918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9%,8月当月回落到2%,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横向与各主要经济体比较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但纵向和我们历年,特别是最近这若干个季度的经济情况比较,面临少有的下降压力。

    2012-09-25 09:06:02

  • 陈永杰:

    当前的经济与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有许多的不同,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当时外需不足影响国内经济发展,今年以来的特点是外需并无明显变化,仍然比较低迷,但是内需增长乏力,特别是投资增长下降较快,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如何进一步稳外需、扩内需、促投资、充分调动经济增长的内增动力。下面请听三位专家的高见,首先有请国经中心的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先生演讲。有请。

    2012-09-25 09:11:02

  • 郑新立:

    同志们上午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挑战为机遇,全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8月份的各项经济数据表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处于连续十个季度以来的下降趋势。从2010年以来,每季度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其中有一个季度持平,所以到目前为止已经是连续10个季度在下降。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由上个月的9.2%降为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与上个月基本持平。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由前七个月的25.5%降为25.1%。8月份净出口总值增速降为0.2%,其中出口增速降为2.7%。预计比三季度的增长速度将继续下滑,也就是说有可能分季度地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连续11个季度的下滑。现在看来,实现经济增速止跌会升的希望只能留给第四个季度了。但是第四季度能不能够实现止跌回升,现在看还没有把握。

    2012-09-25 09:11:53

  • 郑新立:

    造成这次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出乎意料;二、去年为抑制通胀所采取的收紧银根的政策,收回过缓。当前由于经济下滑形成了巨大惯性,并已形成社会预期,因此实现经济增速的止跌回升需要付出比正常情况下更大的努力。中央政治局上个月开会分析了上半年的经济形势,部署了下半年的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作出六点指示,围绕着如何实现稳增长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中央政治局会议传出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所以如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我们国民经济尽快地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来,现在已经成为政府和研究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或者说是绞尽脑汁要解决的问题。

    2012-09-25 09:15:45

  • 郑新立:

    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遇到的挑战可能也是转方式的机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中,由于我们积极应对,曾经成功地将挑战化成了机遇。当时江泽民总书记批示,让我们国家纪委研究如何把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变成机遇,当时的国家纪委主任曾培炎,也是我们现在的理事长布置我们纪委的各个司都来研究如何把挑战变成机遇。我当时在国家纪委政策研究室当主任,兼副秘书长和新闻发言人,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最后中央作出决策,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投资方向,包括开始高速公路的建设,进行长江干堤的加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国家粮库进行建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大学生的招生规模这六大对策。这六大对策实施的结果现在看得很清楚了,当时也有很多议论,很多人反对。现在看来没有这六大措施,当时亚洲金融危机肯定给我们造成重大冲击。由于有了这六大措施,而且认真地进行实施,我们把挑战变成了机遇,把多年想干的事、没有能力干借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把它干成了。因此,不仅实现了抑制通胀的目标,使经济尽快地实现了回升,而且为2000年之后出现近十年的快速增长期奠定了基础。

    2012-09-25 09:17:25

  • 郑新立:

    今天有的在坐的同志可能就是上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那些措施,特别是扩大大学招生的受益者。从1997年开始,我们扩大大学招生规模,平均每年扩大20—30%,使几千万青年圆了大学梦,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我们的高速公路从亚洲金融危机时开始建设,用十几年的时间,我们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快要超过美国了,美国是8.4万公里,我们是8.2万公里,今年和明年我们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的网络体系。今天想想,如果没有高速公路的话,我们中国的经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2012-09-25 09:18:40

  • 郑新立:

    根据上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当前我认为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能够转化为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机遇,关键是要尽快地确定扩大内需的重点,要运用计划、财税、金融三大调控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形成拉动经济增速止跌回升的强大合力。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服务业,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加快农业的现代化等等,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形成合力。只要在这几个方面加大力度,我相信国民经济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来,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下去,是完全有条件、有可能的。

    所以今天我想就这六点建议,当前稳增长的六点建议给大家讲一讲。

    2012-09-25 09:20:27

  • 郑新立:

    一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使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型转变,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目标。去年我们的投资率已经上升到48%,最终消费率降到47%,投资率超过了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下降到34%,这些指标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我们一年生产的、创造的GDP拿了将近一半来搞扩大再生产,必然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最终消费率47%,这个数也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居民消费率只有1/3多一点,我们40多万的GDP,只拿出1/3多一点让13亿人消费。美国的是72%,我们是34%,所以投资消费比例已经极度扭曲,并且下大决心来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我们提高了居民消费率,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了,这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落实。

    2012-09-25 09:21:38

  • 郑新立:

    为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首先是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实行结构性的减税让利政策,政府对企业减税,企业给职工让利,来增加职工的收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希望国务院历时八年自定的收入分配调整的方案能够尽早出台,一个方案用了八年还没有出台,早在三四年前我就看到了,我觉得这个方案已经比较满意了,但是还有不同意见,所以出不了台,我希望这个方案能够尽早出台。

    2012-09-25 09:23:01

  • 郑新立:

    二是要理顺住房、汽车的产销关系,使这两大消费热点成为拉动经济的持久不衰的经济增长点,稳定城市住房价格,目的在于薄利多销,使更多人能够买得起房,从而扩大住房建设与消费的规模。现在稳定城市住房价格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实现这个目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买房子,从而保持住宅建设和住宅销售的合理规模来拉动经济增长。另外,要发挥汽车的产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所以我建议应当以提高拥堵区段的使用成本来替代目前一些城市实行的限购政策,提高居民家庭对汽车的拥有率,降低使用率,不要限购,出行可以尽可能选择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公共交通的方式。但是在节假日可以出去用用车旅游,家里老人有病送到医院用用车,所以可以提高居民对汽车的拥有率,降低使用率,像日本就是这样。另外我们对一些拥堵路段的使用成本提高,可以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比如北京市去年对三环路以内的停车场收费提高了标准,三环路以内市中心的交通拥堵问题就有所缓解。比如说到首都机场的高速公路,现在收费已经收了很多年了,早就收回投资了,现在回城不收费了,但是回城现在没法走了,过于拥堵。对于这样的短缺资源,也可以实行收费的办法,来优化资源配置。你有急事可以从这儿走,多花点钱,没有急事可以绕到别的路上走,收的费作为专项基金用于改善交通设施。

    总之,要采取措施,要把汽车、住房这两大消费热点继续保持下去,因为现在我们找不到其他的可以替代住房、汽车这样的万元级、十万元级、百万元级的消费品,所以这两大消费热点应当是支撑未来十到二十年中国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的两个支柱。

    2012-09-25 09:29:11

  • 郑新立:

    三,要降低奢侈品的进口关税,把奢侈品的消费留在国内。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欧洲的奢侈品消费64%是中国人买的,大部分是中国的旅游者买的,北美奢侈品消费市场的25%是中国的旅游者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进口关税降低一点?把这些消费留在国内。既可以繁荣国内市场,政府还可以多收点税,而且现在所谓的奢侈品还是改革开放前的概念,其中现在有很多商品已经成为普通居民的消费品了,不是什么奢侈品了。

    2012-09-25 09:33:21

  • 郑新立:

    四是继续实行鼓励“家电、汽车下乡”,鼓励节能产品消费的政策,扩大消费信贷,通过多种政策努力使居民消费能够有一个较快增长。加快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促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方式转变,其中第二个转变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我们现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34%,这个比例太低了,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还低十来个百分点,比印度还要低十几个百分点,实在说不过去。现在找到原因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因为税负过重,第三产业实行营业税,比第二产业实行的增值税税负要重1/3左右。比如说北京市,它的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是占到70%,而服务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80%多。其他地方也是这样,所以不改变第三产业税负过重的状况,服务业不可能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2012-09-25 09:33:59

  • 郑新立: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个任务,现在十八大快要开了,改革的试点刚刚开始,动作有点慢了。但是在上海进行交通运输业的改革措施也不配套,比如说一个地方改了,形成了第三产业、物流业的政策洼地,因为到这儿投资搞物流税收可以降低1/3,引起浙江、江苏甚至深圳搞物流的都搞到上海去投资,他们的意见很大,所以要搞得全国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改。营业税是地方税,增值税是中央、地方分享税,中央要拿75%,尽管中央国务院明确了,对于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增加这一块中央不拿了,留给地方。但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税收毕竟要下降1/3左右,地方财政本来就非常困难,谁率先改革就意味着谁就要减少财政收入,这不是鼓励改革的一个政策。应当是谁率先改革,谁先受益,这样才能调动地方政府实行营改增的积极性。

    2012-09-25 09:35:20

  • 郑新立:

    营改增第三产业的改革,我希望能够尽快推向全国,推向各个行业,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如果我们服务业就业的比例增加值由现在达到50%,达到印度现在的水平,大家想想可以增加多少就业?可以拉动GDP增长的多少?而且单位GDP能耗可以大幅度下降,搞服务业消耗不了多少能源。这是第二条建议。

    2012-09-25 09:38:23

  • 郑新立:

    第三条建议是加快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现在国务院刚刚批准了8千亿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计划,这个计划非常好,但是城市轨道交通需要体制的改革。我上个月到广州地铁进行了调研,现在全国许多地方的地铁建设都是亏损在运营,北京市一年对地铁运营财政补贴十几个亿,而广州市的地铁去年盈利2个多亿,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给了他一定的政策,允许在铁路沿线进行房地产的开发,用房地产开发的效益来弥补地铁运营的亏损。这个政策非常好,如果我们能够推行这样一个政策,我们8千亿的轨道交通投资可能用不了8千亿,6千亿就拿下来了。如果我们不进行轨道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可能1万亿都挡不住,而且会有一大批干部倒下去,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最后可能会有一些干部进到监狱里去。高速铁路,可以说是我们国有企业系统集成创新的一个典范,由于出了“7·23”事故,我们进行总结经验,一度放慢了一些。

    2012-09-25 09:39:14

  • 郑新立:

    现在在总结经验之后,我觉得应当恢复到历史的最高投资水平,前几年高铁的投资规模每年是7千亿,去年下降到4千亿,今年可能达到4300亿,还有将近3000多亿的投资规模用别的行业很难代替。如果说上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们能够把挑战变成机遇,一个标志性的事情就是我们进行了高速公路的建设,这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标志性的事情可能就是我们建成中国的高速铁路的网络体系。高速公路最适合中国的国情,人多地少,高速铁路是一个绿色运输方式,所以铁路建设的规模要保持一定的强度。另外水利建设也要保持较大的强度,我们国际交流中心最近正在承担淮河的综合治理规划,上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成功地对长江干堤进行加固,去年、今年这样的大水所以不用担心了。现在淮河始终没有治理好,如果对淮河进行整体治理,变害为利,可以新增良田1千—3千万亩,而且万吨轮可以直接从滨海、海滨直接开到淮安,两千吨的船可以从淮安开到蚌埠,一千吨的船可以从蚌埠开到周口,而且两岸的工业、农业可以协调发展,那里大量的盐、煤可以搞盐、煤化工,可以做出来新型的材料搞化纤。所以淮河流域如果能够加大投入,投入几千亿、上万亿进行综合治理,对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012-09-25 09:41:01

  • 郑新立:

    第四项目建议,加强公共事业发展,扩大公共消费,包括教育、医疗、养老院、幼儿园、停车场的建设,这些公共服务现在极度紧缺。如果采取BOT这样的方式,也就是运用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把社会资金引导到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上来。现在在北京市想进养老院打两天电话都找不到一个床位。昨天我看北京晚报上报道,有一个老太太手里拿着几百万,找了两个月都找不到一个合适养老院的床位。政府要给他一定的政策,让他能够自负盈亏,自己能够经营,投资的回报能够偿还投资,政府再适当免税,这件事不用一两年就可以完全解决。

    像幼儿园,现在北京市进幼儿园很难,动不动就是要赞助费,几万,十来万,幼儿园的建设只要采取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允许社会资金来进入,我相信一年、两年足可以解决。像停车场,在国外停车场的建设非常成熟,可以在大楼底下进行施工,搞地下停车场,可以搞地面的立体停车场,专门有这样的施工公司。所以运用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让社会资金来干这件事,很快可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另外教育、医疗也应当放宽政策,允许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现在在我们台湾省高中生升大学是买方式的,大学在那儿抢学生,抢不到学生的大学就关门。我们现在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去年高中毕业升学率已经达到七十几了,有了人算了个帐,到2015或者2016年,按照现在大学招生规模增长的速度,有可能到那个时候也形成学校招生数量会大于报考大学人的数量,到时候会形成学生选学校、学校抢学生的局面,也只有这个局面形成了,让那些办得质量差的学校在竞争中淘汰,哪个学校质量办得好,学生出来就业率比较高,就业拿得工资多,这个学校就能够招来学生,办得不好的学校就被淘汰。这个也必须要有民办学校参与竞争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包括民办医院,也应当鼓励发展。

    2012-09-25 09:42:54

  • 郑新立:

    第五项建议,加大研发投入,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关键是受技术的制约。我们没有技术,新兴产业想投也投不进去,或者投进去了要买美国的技术,核心专利掌握在外国公司里面,发展上去了最后页面临很大的风险,比如太阳能发电,国内上了很大的能力,现在国外一限制完了,太阳能发电设备现在国内大量闲置、破产。所以关键是要有核心技术,发展电动汽车关键是电动汽车的电池我们现在还没有突破,所以要用技术的突破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加大研发的投入。

    2012-09-25 09:46:13

  • 郑新立:

    第六项建议,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现在加快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劳动力就业有出路。我上个星期刚到东莞调研,东莞很多台资企业讲招不到人,说现在到海外去拿订单,好不容易拿了订单了,但是又怕拿了订单找不到人干活。月薪都在两千元以上,加上加班费一个月能挣三千到五千,还是招不来人。所以现在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出路,这是第一个条件。

    2012-09-25 09:49:25

  • 郑新立:

    二、社会资金大量富余,都在那儿寻找出路,如果允许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就可以大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另外对于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这三个条件成为农业现代化千载难逢的机遇。只要我们运用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现代化,就能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上个月我到洞庭湖周围调研,在岳阳市的华容县一个粮食产区看到了一个现象,感到非常兴奋,这个村子有70多户,一共800亩水田,全村的地现在都集中让党支部书记给种,党支部书记就变成了全村的佃户,一亩地一年是转包费700块钱,劳动力出来愿意给打工也可以,一个工一天是130块钱,不愿意在当地打工的到城里去打工也可以。我们算了个帐,如果两口子到城里打工,一个人现在平均的农民工收入是一年25000,两个人一年是5万元,家里土地转包费7千块钱,加在一起是将近6万元。就是国家统计局规定的中等收入家庭的下限,中等家庭收入年收入是6—20万,不在家种地到城里打工很快就可以进入到中等收入家庭,所以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这个党支部书记种了800亩水田,一年种两季,购置了全套的农业机械,大棚育秧可以提前半个月,亩产可以提高5%,所以现在把社会资金引入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步推进,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2-09-25 09:50:15

  • 郑新立:

    从世界上来看,所有的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摆脱了中等收入陷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国家,城市化率都在70%以上,我们现在城市化率只有50%,农业劳动力还有2亿8千万人,一人只能种6亩4分地,如果这个状态不改变,我们想走出中等收入陷井进入高收入行列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需要我们把社会资金引导到农业现代化上来,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靠财政的投入不行,财政投入只能作为诱导型资金,靠农民自身的积累也不可能,所以农业的收入本来就比较低,只能制定一个政策,引入社会资金,加快农业现代化,培育加强农场、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上就是我提出的稳增长的六条建议。如果这六条建议实施,我想不仅在近期我们可以尽快实现止跌回升,至少可以在未来十年使国民经济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速度。谢谢。

    2012-09-25 09:51:43

  • 陈永杰:

    刚才郑新立常务副理事长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六大对策,来应对我们当前的经济下滑局势,总的思想是化挑战为机遇。应该说这六个方面既有短期的针对性,又有中长期的方向性,特别是其中的短期的针对性,对我们当前马上进行一些政策的调整,甚至有些政策是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对我们第四季度的经济发展一定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刚才谈到营改增,在第三产业加快推行,现在有些地区已经推行了,比如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高铁、淮河流域的治理,这些都具有当前的紧迫性。

    下面有请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演讲。

    2012-09-25 09:52:27

  • 陈全生:

    首先说一下总体形势(大屏幕图示)。从03年2011年,形势确实不错,应该承认一条,这十年不容易。为什么?有两个看法:一种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光看方块,柱形图,全是增长,只有曲线图才是有所下降。柱形图是亿元,都是在增长的,实际的量是在增长,只是增长的速度有所变化。财政收入也是,一直都是增长的,我有十多张图,只有09年是总量掉下来一块,因为金融危机了,都是增长。这是固定资产投资,都在往上走,只是某一年快一点,有的年低一点。但是增长是可以肯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在增长,应该看到,确实是在往上走。进出口在09年掉下来了,这是特殊情况。外汇也是逐年增长,外汇储备多,外汇占款、基础货币投放增多就又影响物价,国际上议论很大,但是国家强大那是实力所在,钱多了,我是债主,所以要客观地看这些事情,不能只看一面。

    2012-09-25 09:55:06

  • 陈全生:

    使用外资投资也是这样,除了09年掉下来,剩下全都是在增长。城镇居民收入也是在增长,实际水平都在增长,确实每年都在增长,只是增长的速度下来了,我觉得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极限的问题,跳2.42米世界冠军,跳2.4米一大堆人都能过去,就那0.02米就过不去了。粮食总产量都是一年一年往上走。工业营业收入也是增长。我觉得应该客观看待这十年,确实不错,能源生产总量也是往上走,当然现在速度在往下走,但总量可以肯定。这是我说的第一个事情,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着中国往前走,这没有什么疑问。

    2012-09-25 10:00:34

  • 陈全生:

    第二,08年底的四万亿投资这个事情。现在舆论上说这不好、那不好,讲了一大堆不好,所现在所有问题都是四万亿造成的。我说不对,而且完全不对。应该承认四万亿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我有数字为证。这就是07—09年进出口增长的状况(见图),这是07—08年的进出口增长,蓝的是进出口总值,1—12月中1—2月的时候突然掉下来,进口18.5%,这是负34.2%,加在一起是52。进出口总额负27、17.8%,加在一起是45。就是进出口一下掉下来近40、50个点,我们是刚刚加入WTO,刚刚融入国际社会,国际形势突然变了,谁有经验应对当时的情况?而且那个时候有谁说掉到这个时候不会往下掉?有一个人说不会往下掉吗?没有一个人说不会往下掉,都不知道怎么样,美国人都不知道怎么样,全世界都不知道怎么样,共产党刚进入就知道肯定不会往下掉吗?没有人说。我们一直在底下走,到了年底还是负增长,民意消费08年是21,09年1月一下就掉了五六个点,消费一下就掉下来了。这是消费的状况。

    2012-09-25 10:01:27

  • 陈全生:

    再看财政收入。20.5个点,到1月份负17,这是37个点,财政收入一下就少了37个点,一个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没钱了,钱一下掉了37个点,怎么应对?消费是这样,出口是这样,财政是这样,谁都担心。特别是没有一个人说不会再往下掉,甚至还有人说可能四万亿还不够,还得再准备,只有一个上去了,就是投资。投资从去年年底的26开始往上走,就是靠投资才改变了中国的状况,这几张图完全是公开的数字,没有任何问题,才有2008—2009年漂亮的V字型翻转,我们在2008年11月10日中央开工作经济会议,这时候钱开始布置下去,经过一个季度还在往下掉,到了3月底数字出来是6.2,又经过一个季度才到7.9,半年多的时间,我们才把经济形势翻转过来,还没有人说不会往下掉,非常忐忑。所以这个时候开这个会是英明的,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谈现在来看,那不对。这是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会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会议通过全面启动内需的10条措施,人称“国十条”。11月8日中央批准国十条,正式发布文件。11月9日新华社通电全国,晚间新闻联播公布了这次会议,11月10日就召开紧急会议,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还有中央部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总理做报告,部署扩大内需的工作,要求令行禁止,坚决落实中央决策,才有了V字型翻转。是有问题,吃药都有负作用,现在一股脑说政策如何不好,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2012-09-25 10:03:12

  • 陈全生:

    今年的形势确实不好。这是2010年,这块是2011年,全都掉下来了,一个是企业景气指数,一个是企业家信心指数,都是在往下走的。这就是刚才郑主任讲的,从2010年一季度11.9、11.1、10.6、10.3、9.7、9.5、9.1、8.9、8.1、7.6,这可不是四五个季度。这组数据用的是中国经济景气指数,每个月都发布的,后来稍微有所调整,不会9.7一下变成10点多,经济这么下降有加速度,我们很难控制。上半年GDP是破8还是破7,电力是工业的粮食,1月份,中国发电量负7.5%,1—2月份7.1%,去年同月11.7%,3月份7.2%,去年同月14.8%,4月份0.7%,去年同月11.7%,5月份2.7%,去年同月12.1%,6月份0%,去年同月16.2%,7月份2.1%,去年同月13.2%,没粮食怎么长身体?没电力,经济怎么增长?电力不增长,工业增加值怎么增长?四、五、六月工业增加值分别是9.3、9.6、9.5,按照七折为GDP的经验折算,分别这三个月的GDP分别为6.51,6.72.、6.65,经验数据GDP里面70%是工业这块,拿这三个数6.51+6.72+6.65,再除三就是6.63,经济增速到底是破8还是破7?这是值得研究的,当然这是推算。

    2012-09-25 10:04:56

  • 陈全生:

    这是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状况(大屏幕图示),红的就是工业增加值,但是6月份是零增长的用电,这时工业增加值增速还是9.5%,我对这个事情有点想法。从9.6、9.5、9.2、8.9,7、8月份是三季度了,到9月份能跳上10才能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能不能实现?我觉得困难很大。因为外需非我所能控制。我们是控制不了外需的,世界经济衰退或再度袭来。这是8月9日的报道,当时欧元区PMI创37个月新低,经济连续两季度负增长,英国陷入二次衰退,欧元区经济数据频频报忧。欧债恶化,亚经济减速,西班牙困局振动欧美市场,巴西GDP增速很糟,印度经济受伤。

    2012-09-25 10:08:33

  • 陈全生:

    (见图)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银行的报告,这个报告提醒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面临在没有太多预兆的情况下快速放缓的危险。我对这个认同。这是什么时候的?是2月24日。2月的时候人家提醒我们,中国经济可能在没有太多预兆的情况下快速放缓,为什么同意?2011年10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9月份出口增长17.1%,1—9月份出口价格上涨率9.9%,把17.1%剔除9.1%,实际增长6.6%。就是说去年9月的出口已经是6.6%,怎么弄?剔除汇率因素,可能是零增长,可能是一或者二,但很低了。去年9月份就这样了,当时我们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今年当然是持续往下走,就是这个原因。

    (见图)这是累计的增长数据,没超过10%,最高9.2%。今年商务部部长讲“保十”是攻坚战,过去都是50%、40%,“保十”在今年是攻坚战,所以外需不是我们所能控制,这是刺激消费非短期能实现。这就是消费的状况,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也是在下降的,这是实际的增长速度,剔除价格因素,大家可以看到,从2011年1月开始,始终在10—11左右,现在好一点了,因为物价的因素低了,所以物价剔除得少,开始往上走,但始终在10—11左右,不像这个似的,还在16、17、14、15,不是这个概念。

    2012-09-25 10:11:07

  • 陈全生:

    “家电下乡”停止,今年财政安排260多亿补贴节能环保型家电产品销售。“家电下乡”政策从2007年开始实行五年,有多少家庭买了新家电?有多少家庭以旧换新?现在有多少家庭还会在以旧换新的基础上再去购买节能环保型家电?这个政策我觉得不太实际。我特别同意刚才新立同志讲的,车市、房市要继续带动经济,目前车市、房市低迷,一辆车就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消费,一套房十几个家庭一年的消费,车市、房市低迷,还有什么能拉动经济?现在难点是只有提高收入才能扩大消费,所以要把收入分配作为第一条。

    2012-09-25 10:16:28

  • 陈全生:

    调整国家居民企业收入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涉及经济、社会体制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短期内稳增长必须稳投资,这是我去年10月的时候讲的。如果分析了外需的状况,分析了消费的状况,稳增长必须稳投入。外商投资也是,今年从1月份开始一直在下降。稳投资稳什么?投资里面有十大行业,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是20个行业,我把10个拿出来,为什么要把这10个行业拿出来讲?就是因为它的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较高。我认为是大行业,农林牧渔、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房地产、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加在一起占92.8%,2011年它占总投资的比重加在一起是92.8%,这10个行业我画了四个重点。制造业占30.9%,去年占到34%,交通运输仓储占11%,去年占到9%;房地产占到23%,去年占到25%;水利环境公共基础设施9.2%,去年是8.1%;这四大行业占76%,今年1-7月份这四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加在一起是76.3%,占3/4。交通、仓储、邮政、水利、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认为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的增长速度,全国平均增速是20.4%,所以真正要启动制造业就很费劲。今年1—6月份,铁路投资和去年相比增长速度是绝对下降。公路投资也是这样,上半年增长也是负的。(见图)蓝的是制造业,再往下是房地产,7、8月份还在往下走。

    2012-09-25 10:21:11

  • 陈全生:

    这种情况下,制造业从汇丰PMI指数来看,10个月低于50%。官方的统计局和中采联公布的数字是49.2%,从8月份开始也低于50%,这预示着制造业不好,而且制造业实际情况也不好。工业品出厂价涨幅从去年的7.5%,一直就这么下去,到了负的3.5%,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工业品卖不出去才降价,如果能卖出去会降价吗?这就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效益情况,这是今年的营业收入。(见图)红的是利润,利润全部是负增长,1—8月一直都是负增长,只有亏损额增长。这就是工业企业的状况。企业利润情况与收入分配格局有很大关系。图上红的是利润,负增长,这是企业所得。这块是国家所得,浅绿色线是营业税收入,深绿色线是增值税收入,都在增长,这代表国家拿走的一块。

    2012-09-25 10:27:23

  • 陈全生:

    刚才讲的是全部工业企业的情况,现在分别看一下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小方块的线是央企,圆的是地方国有企业。蓝色的都是营业收入,增长率在10%左右,去年都是20%多。利润都是负增长,分别是负11%、18%,所以经济实体状况确实不好,从税收状况可以看出来,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三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50%多,但增值税增长0.7%,营业税增长13%,企业所得税增长2.8%,其中工业所得税是负10%,个人所得税负9%,只有出口退税增长。今年8月份中央财政收入是负的,今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地方财政收入是正增长,全国财政收入也是正的,但是中央财政是负增长,意味着转移支付能力下降。转移支付能力下降,整个财政收入下降,意味着要减税,但减税的空间受到影响。

    2012-09-25 10:32:38

  • 陈全生:

    稳投资需要稳定房产,我个人认为,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应该说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是2011年1月的房地产数据,70个大中型城市新建商品房住宅90平米以下的价格,每一条线就是一个城市的价格,把它连到今年7月,大家可以看到总体的趋势,我们提出的调控目标是抑制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这个趋势下去了,虽然在6月份已经下去了,可能8月份有所上升,但未来可能还会下去。房地产价格的统计比较复杂,而且统计方法做过调整,现在没有均价的数据了,要自己算。

    举个例子,我们通常用房地产销售均价来反映房地产价格,但按道理说它是不能平均的,就好像天气似的,哈尔滨零下30度,海南岛零上30度,但不能说中国平均温度是0度。1—2月份销售是每平米6000多元,1—12月销售是每平米5000多元,拿5000多减去年初的价格,去年均价下降18.4%。所以我觉得要稳房地产,房地产的调控思路要变一下。

    2012-09-25 10:36:50

  • 陈全生:

    关于房地产调控思路,我的主要观点是:要销售市场和租赁市场并重,把买房和租房并举。过去出台的政策70—90平米、经适房、限价房政策,还是在出台的限代、限购、限价政策,文章都做在买房的“买”字上。在租房上,租小房、租大房、租新房、租旧房、长租、短租、单租、合租赁,没有现在新的政策,我们对租赁市场监管不够,是因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不对,我们认为市场管商品房,国家管保障房。这句话听起来挺对的,但是仔细研究有问题,“市场管商品房”这句话不全面,市场不仅要管商品房,还要管租赁房,市场不仅要管商品房的买卖,还要管租赁房的租赁,市场不仅要管商品房市场还要管租赁房市场,市场要管两个市场,不能只管一个市场。就是说有房住不等于有住房。

    2012-09-25 10:43:02

  • 陈全生:

    政府管什么样的保障房?看一下全世界,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有钱买大房,没钱买小房,小房买不起租大房,大房租不起租小房,小房租不起,政府提供廉价租金的廉租房,廉租房的租金租不起,政府让你免费居住,不能在街头流离失所。政府管的保障房是租房和租不起人的保障房,不管那些买房买不起的保障房,管不起,也管不了。即使提出来也实现不了,现在说要把中低收入纳入住房保障体制,听起来也很好。但是可能没有想到,85%的人都是中低收入,85%的人纳入住房保障体制不就又回到福利分房了吗?还搞什么改革,还搞什么市场经济,这个问题要认真思考。

    2012-09-25 10:44:53

  • 陈全生:

    发达国家住房自有率接近70%,1/3租赁,我们现在建设部说80%是自有,社科院有一个研究报告说90%是自有的,我去了几个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这些国家都是将近70%自有,1/3租赁,别以为这就是他们的情况。到大城市看一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2/3租赁,1/3自有,因为城市房价太贵,买不起,在别的地方买房可以,在大城市要租。所以要把对销售市场的单一调控思路转变为销售市场与租赁市场并重的调控思路,把注重买房和卖房并举的调控,把买不起或暂时买不起,或暂时买不起大房、好房的居民从销售市场引导到租赁市场,要建立健全租赁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租赁政策,使租房有钱赚、租房也能住得安稳。政策要调整就是要把“限买”改为“限卖”,这是我对房地产政策的看法。

    2012-09-25 10:47:06

  • 陈全生:

    对车的政策,限开不限买。房地产投机买了是为卖,所以打击房地产投机不是打击其买,而是打击其卖,把“限买”改为“限卖”,就是允许买房,限制卖房,奖励租房,闲置罚款。你有钱买,买100套,但不是自己住,想卖出去要限制。怎么限制?要对买卖差价做出限制,一年就卖的95%差价,两年卖85%,三年75%,四年65%,五年憋死。奖励租房,要把房子全部租出去,你的资金所得税全免,不仅如此,你从事的工作所得税也可以减税,就是让你把所买的房子租出去。这就是市场调节,有三大好处,利用一部分老百姓的钱给另一部分老百姓解决有房住的问题,不是解决有住房的问题。让一部分老百姓合理合法的获得财产支付,扩大中产阶层。三是使低收入家庭散居,避免集中居住引发社会问题。如果买了房不卖也不租,就是闲置,按照德国的做法,三年闲置房产税翻番,五年闲置组织流浪汉入住,五年以上政府收回。我们要认真想一下,虽然我们企业信用不好,但不是没有办法,我们是可以解决的。

    2012-09-25 10:49:48

  • 陈全生:

    汽车,限开不限买。可以考虑的措施有几条:一、借用新加坡的办法,节假日牌照,所有高速公路不收钱。这有什么好处?节假日有多少?我们仔细算一算,52个星期天,双周104天,再加120多天是假日,一年360天,占全年的1/3。这个政策实行起来并不困难,无非是牌照多一点。二、美国的办法。政府公务员用车。把牌照写成政府公务员专用,你开着车去转,你开着车去接孩子,到高级消费场所,就有人给你拍照,晒网上。这是政府公务员用车,而且政府公务员用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私车公用,不是公车私用,现在新一代公务员起来了,有自己的车,私车公用可以有补贴,但是不能用公务员专用牌照,这样就把车道让出来了。三,用拼车的办法。就是一个人开,比如从近郊开进来,比如八达岭一大批居住群,两三个人坐一辆车少收费,四五个人坐就低收费甚至不收费,鼓励拼车,但是一个小区由居委会来认定,由物业公司来认定,一个单位由单位来认定,可以拼车,不相识的拼车会出现危险,现在一律不许拼车,拼车认为就是黑车,非法经营。四,校车。除了给农村的,我觉得城里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一到上学、放学时,一定堵车,什么原因?没有校车。有了校车就不堵车了。五、堵车费。凡是进入二环就交钱,在二环或者三环设停车场,把平面的改成立体的,把周围的马路牙子打了,变成坡。我觉得有很多办法。

    2012-09-25 10:53:27

  • 陈全生:

    还有就是产能过剩怎么办?现在这个批评,那个批评,谁都有想法,怎么办?钢铁十亿产能,实际需求七亿,还有三亿富余,怎么办?提个建议说把它炸了?说转移,从东部转到西部去,能行吗?还是国内,而且转到西部我们钢铁的矿石就得在沿海,因为我们铁矿不行。能不能利用现在某些国家大力发展,也要做这件事,我们把部分钢厂拆掉转移出去,转移到国外去?我前一段时间到波兰,他们现在需要大量的钢铁,我们宝钢的一部分设备也是日本的,前一段电炉有多少人发了财,把我们的小电炉拆了卖给印度,印度认为很好使。想一些这样的办法,能不能做这个事情?我觉得要想一些类似这样的办法,把我们的产能消化一部分。还有城市轨道,我觉得这也很对,有一条,我们要算算堆积量,发达国家现在不怎么开矿,钢铁堆积量达到一定程度,每年折旧淘汰下来的废钢铁量也够了,所以不开铁矿。我们的钢铁堆积量还早着呢,所以还可以建城市轨道交通,把公共汽车交通发展起来,轨道交通发展起来,进城的小汽车就少了,堵车的情况也就少了。

    2012-09-25 10:56:29

  • 陈全生:

    出口,我觉得出口这个事情要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办法。比如针对国别,认真分析(见图),红的是美国,蓝的是欧盟,原来蓝的在上面,蓝的是我们出口的第一大地区,今年红的上来了。黄的是香港,深绿色是东盟,要在高的上面做文章,不能只在低的上面做文章。比如对俄罗斯、印度就50多亿,100%的增长也就是50个亿。这个东西增长个10就不少了,还是要在这些地方做文章。再就是要有针对性的商品,来料加工我们是负的,来料加工少,出口肯定少,要针对这个情况下点力量。还有对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五个省占了70%,所以把力量政策集中用在这五个省上,出口才能上去,全国普遍的东西,现在特殊时期,在特殊时期要想特殊的办法,要把力量用在刀刃上。怎么针对性?我自己还有一点想法,所谓针对性就是要认真分析一下我们企业的状况,有的是有单子没钱的,有的是有钱没单子的。对有单子没钱的采取什么办法,对有钱没单子的采取什么办法?有单子没钱在什么地方?大部分都是进出口公司在海外设立公司,他对国际市场很了解。

    2012-09-25 10:57:33

  • 陈全生:

    我到俄罗斯、波兰,前一段到东南亚去看,他们对市场的了解比国内要了解多了,他有市场,没钱,他在那儿贷不了钱,回来也贷不了钱,所以对这种的要给钱。但是对有钱没单子的怎么办?我认为应该把中国的经济外交、中国的民间外交用起来,特别是发挥已有的外交官的余热,可以去找驻这个国家的大使、副大使、公使参赞、经济参赞,反正是搞经济的人,比如您退休了老同志了,带着老婆、孩子,我请您到那儿旧地重游,您所有的费用我就全包了。他认识的都是王公贵族,他来帮你找市场比你找市场好多了。可以把民间外交、经济外交的手段用上。没钱的还有一条,现在欧洲整个资产价格低了,除了买设备、买技术、买企业、买资源,我觉得还要买金融。中国的金融要不要走出去?怎么走出去?我们的民营企业能不能拿出汉来到外边买个快倒闭的银行,把市场网络全部占下来,利用在国外华人的钱积攒起来成立自己的银行,针对中国到那儿去的企业服务。要想一些比较实际的招儿,让他感觉到这事儿确实能解决问题。

    2012-09-25 10:59:19

  • 陈全生:

    还有一个投资的问题,就是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国家国务院已经发文了,我觉得还应该更细一些,现在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因为中国制造业在全世界是老大,但是我们的技术低,何不利用这次机会都往技术改造上来,使我们的设备升级更新一次,这个升级需要一次,低息、贴息的贷款给他,搞别的可能很慢,这样很快就可以挣回来,而且可以把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稳定住。对于目前制造业变成创造业,我认为有点大跃进。是要朝创造业发展,但不是一下子,因为我们制造业产业大军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民工是以初中、和初中文化以下为主的,以初中文化为主体的产业大军要搞创造业,要培训,要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行,特别是创新的制度,创新的制度远远优于创新的技术。

    我就讲这些,谢谢各位。

    2012-09-25 11:00:15

  • 陈永杰:

    谢谢陈全生参事。刚才大家听了,讲得非常精彩,我想他的精彩有两大特点:一是对数字的精彩,数字既深又细、又独特、又广,而且时间还很长。细、深看到了,他把各个数据都连起来,最后发现人所未见的问题就是非常精彩的一面。再就是针对性的东西,非常实在,房地产的东西,汽车的事情,特别是房地产,针对性非常强,对我们当前确实有相当的启发性。

    下面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张立群先生演讲。

    2012-09-25 11:01:03

  • 张立群:

    尊敬的郑主任,各位来宾,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我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背景下的平稳增长期。这个平稳增长期我个人认为要持续若干年的时间,所以我们对这样一个重大变化,我们应该要认识到,要把握住。

    2012-09-25 11:01:46

  • 张立群:

    第一,我想讲一下当前稳增长的形势。稳增长是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我认为稳增长现在正在见到效果,中国经济正在筑底起稳的过程中。表现第一个就是对我们消费的帮助。我们一直讲中国的消费是以消费结构升级来主导的,而消费结构升级是以住房和汽车这两大市场为代表,这一轮调控汽车和住房这两大市场现在避免了硬着陆的风险。像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回落之后,今年5月份开始持续回升,这个态势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尽管一度出现了需求偏旺的情况,包括对房价的担心,但是我认为这种需求是存量集中释放的效果,我们在去年下半年以来累计的刚性需求,包括改善性需求,在今年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利率的调整,集中释放有了效果。我认为到目前已经结束了。因此市场开始进入到以自住性需求主导的平稳发展状态,这个变化对房地产市场是非常重要的,汽车市场经过将近一年左右的调整,买车的需求、换车的需求在不断累积之中,汽车工业在这一年当中对汽车性价比的改善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所以现在汽车市场从供求双方来看,规模趋于扩大的因素都是在不断增加的。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汽车市场正在底部回升的点上,当然这轮回升不会再出现过去那么旺盛的买车,但是会比现在的水平有所提高。

    2012-09-25 11:02:20

  • 张立群:

    车房市场的变化对整个消费的增长会产生重要的推动。随着买房需求的恢复,在家具、家电、装修材料等方面的销售,从今年6月份之后持续提高,这对消费的增长已经带来了积极的支持。上半年消费的实际增长率略高于11%,但是7月份和8月份,消费的实际增长率都是在12%以上。所以整个消费的增长在未来汽车、住房市场变化的推动下,是稳中略升的发展态势。

    另外是投资,我们看到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今年以来增速在持续加快,1—5月份同比增长5.6%,1—6月份同比增长9%,1—7月份同比增长9.9%,1—8月份同比增长10.8%。这一块投资的加快未来预计还会持续,因为现在项目审批速度在进一步加快,对重大项目的支持措施在增加。所以基础设施投资未来是增速继续有所回升的发展态势。

    2012-09-25 11:04:17

  • 张立群:

    房地产投资,今年1—8月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5.6%,比1—7月份的15.4%提高了0.2个百分点。这个变化幅度不大,但是意义非常重要。房地产投资从今年4月份之后增速持续下降,但是1—8月份的变化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出现了改变,这个改变和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过去的经验表明,开发商如果房子不好卖的时候,一个方面存量房的压力使他有盖房的顾虑,另外一个方面是房子不好卖的时候,房地产的销售资金会大量减少,建房的能力会明显下降。因此,当房地产的销售持续低迷的时候,最后肯定会传导到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但是反过来,当房地产的销售情况不断好转,当存量房的数量持续减少,比如北京,北京今年4月份的时候存量房15万套左右,现在已经减少到7万套。存量房数量不断减少时,开发商建房的热情就不断高涨,8月份全国土地成交量,在北京是前几个月的总和,就是说整个房地产投资的回升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恢复有直接关系。这种恢复如果我们认为房地产的销售情况未来是可持续的,房地产投资的回稳也是持续的

    2012-09-25 11:05:21

  • 张立群:

    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投资的增长今年一直在24—25%的水平,是高于全国投资的增长水平的。制造业投资的活跃和整个企业转型升级活动是有密切关系的,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在整个支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政策不断完善、不断抓紧落实的背景下,在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落实的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活动总体看是趋向活跃的,这种活跃支持了制造业投资持续活跃。因此我认为制造业投资这样一个水平的增长也有可持续性。

    2012-09-25 11:06:29

  • 张立群:

    所以我们说,从投资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大概占全部投资的80%左右来分析,整个投资的增长是在筑底走稳的过程中。从三个过程来看,内需这架马车大概占到了全部需求的80%以上,现在是走稳和稳中略升的。另外外贸出口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变化,原来预计今年外贸出口是前低后高,但是进入到下半年这个情况没有出现。上半年出口增长9.2%,但是7月份出口同比增长只有1%,8月份只有2.7%,所以外贸出口这样一个意外的变化,给我们稳增长带来变化,但是从目前的世界经济走势来看,随着欧元区OMT的推出,随着美国POE3的推出,今年宽松货币政策的大门被进一步开大了,这样一个变化对于整个近期欧美金融市场的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整个欧美经济的稳定,我认为主要还是积极的作用。

    2012-09-25 11:07:06

  • 张立群:

    因此,外贸出口环境从未来看,我认为发生大的衰退、大的滑坡的概率是比较低的。我们的出口企业2009年以来进行了持续的适应性调整,通过这个调整,外贸出口企业对于目前的出口环境,包括成本条件的适应性,总体是在不断提高的,所以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组合起来看,未来的出口增长走稳和逐步恢复的概率是比较大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认为三大需求未来总体来看是向着走稳的态势在发展、变化的。这个变化就会使企业手持订单的水平逐步稳定,或者逐步恢复。在这个背景下,现在长达将近八个月的企业去库存的活动,就是通过减少生产、消化产成品不足、减少原材料采购的活动就会告一段落,企业就开始认为这种产成品的库存水平、原材料的库存水平太低了,和手持订单的水平不太适应,因此企业生产的适当恢复,原材料采购的适当增加就会开始。我们稳增长的政策在市场需求环节上的效果就会传递到生产环节,就会出现工业增加率止跌回稳,或者开始略有回升。

    我认为三季度是中国经济筑底的底部,未来的增长还会在这个水平上逐步有所提高。所以我认为稳增长的形势尽管目前有一些变数,但是总的趋势和我们预期的调控目标是相一致的。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5—8%的概率是最大的。

    2012-09-25 11:08:48

  • 张立群:

    第二,我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型,这个转型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二、要素成本水平的变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就是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比如外贸出口企业,2001年之后美国经济是通过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的借钱方法,通过借钱支持了庞大的房地产市场的购买需求,带动了房地产、建筑业以及和相关的多个产业全面繁荣,带动了美国就业、居民收入的全面高涨,进而带动了消费的全面活跃。而美国经济是消费主导型的,消费的全面活跃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全面繁荣,因此它接替了新经济的繁荣,使美国经济繁荣一直延续到2006年左右。那个时候欧美市场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这使中国的外贸出口条件有明显的改善。在这样两个条件的支持下,中国的外贸出口在2001年之后持续高增长。2003—2007年中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9.2%,那个时候外贸出口企业面对的市场是24小时开足马力,订单做不完的市场,是一个明显的供不应求的市场。另外,从国内来看,我们看住房、汽车这样一个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就是在2002年左右开始的,使汽车、住房市场由小到大,迅速扩张,给国内的汽车工业、房地产建筑业也带来了几乎做不完的订单。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无论外贸出口企业、无论国内的汽车、房地产、建筑业,都是以低水平数量扩张为主要特点,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是供不应求。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所以企业主要任务是解决有没有的矛盾,而不是解决好不好的矛盾。

    2012-09-25 11:10:03

  • 张立群: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整个企业低水平的数量扩张构成了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2008-2010年,外贸出口年均增长只有1%,今年1—8月份只有7%,发达国家市场消费需求活跃的时期已经画上句号,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认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再出现。而我们相关的外贸出口的能力则有巨大的发展,包括国内的劳动密集型出口的加工生产能力,包括新型工业化国家像东南亚、印度这些国家生产能力的扩张,都使得我们现在外贸出口面对的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外贸出口如果还想搞低水平的数量扩张,这条路越来越窄了。因此外贸出口企业必须要从解决有没有的矛盾转向解决好不好的矛盾,既要在产品性价比改进上下工夫,在研发能力提高上下工夫,在附加价值水平的提高上下工夫,在品牌竞争力的提高上下工夫,在销售售后服务的能力上下工夫,在成本管控能力上下工夫,只有这样一些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使你适应现在竞争的外部市场,重新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国内这块,汽车、住房这两大市场经过将近十年的快速扩张,现在开始转入相对平稳、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像汽车购买方面,随着保有量的增加,随着用出条件的变化,包括摇号等等,买车的需求从持续的高增长、迅猛增长开始进入到相对平稳的增长,但是我们的汽车企业生产能力现在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因此汽车工业现在开始面对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它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不是说把汽车生产出来就有人买,而是要看性价比如何。

    2012-09-25 11:11:30

  • 张立群:

    所以,国内的竞争在汽车工业方面也开始不断发展。房地产方面,经过长期的观察,我们发现投机、投资性的买房活动、炒房活动,对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现在从政策上、制度建设上,我们在坚决抑制这类需求,包括限购,包括未来房产税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我认为还应该要有房产利润税,就是针对买卖房地产利润征税,美国就有这个税,要根据获利额来确定,总的原则就是不允许通过倒买倒卖住房来赚钱,通过这些制度建设,今后这种炒房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少,住房的投资属性就会越来越小。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以自住型为主导,这种需求的稳定性会大大增强。

    2012-09-25 11:13:08

  • 张立群: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住房建设的加快,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会加快,因此未来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是向着供求平衡、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方向发展,楼盘的设计质量、建筑质量、物业管理质量开始成为决定房地产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指标。所以我们说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比较全面的,包括随着房地产、汽车工业、大规模政府投资的降温,重化工业材料的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要适应这样一个竞争的环境,从解决有没有的矛盾转向解决好不好的矛盾,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发展。另外,要素成本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结束企业粗放的“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如果现在再继续这种模式,大量的消耗资源,大量投入劳动力大量排放污染,企业的成本是承受不了的,成本水平会迫使企业节约资源,节约人力,控制污染。所有这些实际都是导致企业的转型升级,导致我们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2-09-25 11:15:17

  • 张立群: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必然下降,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当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能力减弱之后,潜在增长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现在说寄希望于政策的扩张,我们来找到一个喘口气的机会是不正确的,整个环境变化是根本性的,是阶段性的,是基本特点的变化,这些基本特点包括车、房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包括外部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包括重化工业材料市场关系变化,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解决不了的,而且这些政策只会带来更大的政府债务风险、通货膨胀的风险,所以我们不能再寄希望于宏观经济的扩张给大家带来喘气的机会,而应该面对现实。我认为中国经济在转型的过程中潜在增长率确实是下降的,要接受这种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要面对现在这样一个竞争的环境,面对这样一个成本水平的提高,积极的转型升级。

    2012-09-25 11:16:47

  • 张立群:

    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稳增长是努力地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从原来的年均10%左右平稳回调到7—8%。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我认为对整个企业的转型升级会提供一个倒闭的压力,形成一个倒闭的环境,这对转型升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如果增长率稳定在7-8%之间,由于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在失业方面的压力、金融风险方面的压力,财政困难方面的压力,大体是可承受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稳增长的目标,努力使中国经济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在7—8%之间的增长水平,使中国经济进入到平稳增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来支持经济转型,当然这个转型更重要的是需要体制的改革来支持,需要体制机制的完善来支持,而这样一个改革,比如说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严格市场退出破产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的定价机制,真正使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企业的素质不断提高,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

    2012-09-25 11:17:40

  • 张立群:

    另外,政府职能也要加快转变,特别要加强在公共事业、公共设施发展建设方面的职能。把我们的基本生存保障线水平加快提高,把基本保障的覆盖面加快扩大,所有这些努力会使我们潜在的增长率逐步平稳提高。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适应这种竞争环境,这些企业活力的增强就会使我们的潜在增长率水平不断提高。另外,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我们的户籍制度改革会有越来越好的条件。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大门会开得越来越顺畅,另外基于长远发展的规划这样一个完善,在长远规划指导下,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进展加快,这会使城市的发展后劲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构成了推动城镇化持续加快的一些因素,而城镇化的持续加快一个方面在消费需求的扩大方面会给中国经济带来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在城市建设投资方面带来的需求也给中国产业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在逐步回升过程中,而这个回升紧紧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这个转型最需要攻关的是在改革方面,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关键环节中完善的,所以这个方面必须下大的决心,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

    2012-09-25 11:19:44

  • 张立群:

    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潜力,我还是充满信心的。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比发达国家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在于十几亿中国人追求发达国家这种好日子的持续不懈的努力。在这个努力中包含了中国国内市场扩大的巨大空间,是十几亿人从人均GDP5千美元到两万三万美元跨越的巨大消费潜力,中国现在人均住房面积,城市按照常住人口来计算,去年是22平米,日本到2010年人均是42平米,美国人均是90平米以上,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说在现在的住房水平上,在现在还有2亿左右城市常住人口没有城镇户籍的背景下,在还有3亿左右的农民想进城却没有进城的情况下就宣布完成,所以这样一个过程包含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绝对不能够低估。包括汽车,汽车保有量到去年仅仅是72辆,日本是625辆,美国是950辆,所以对于未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带来国内消费市场这样一个持续的扩大,对于在大家追求高品质生活当中对整个市场产品选择性越来越高的压力下,一个水平越来越高、竞争力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的制造业必然会持续发展起来。这个制造业发展会给我们收入增长、就业扩大,给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提供巨大的空间,当然包括服务业。

    2012-09-25 11:21:26

  • 张立群:

    在这个过程中,我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是绝对不容低估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的下降我认为只是阶段性的。当经济转型的活动完成之后,我认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重新提高到9%左右,而且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对于中国十几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的现代化任务,这样一个历史性任务,对它的难度绝不能低估,有很多判断认为中国很快就要进入高收入国家,很快就要接近发展的极限,这种判断不能轻易做出来。

    我认为从未来中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加快体制机制完善,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变,尽快使中国经济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新的一轮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好成果、更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这样一个发展,为中国的全面小康、为周围的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我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谢谢。

    2012-09-25 11:22:33

  • 陈永杰:

    谢谢张立群做了很好的演讲。他首先对三季度以至于第四季度的预测做了比较好的、审慎乐观的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还是能够实现。二是针对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我们可能潜在增长力未来的发展是要下来,他非常详细地说到,我们潜在增长力的因素,保持了非常乐观的态度,我们国家未来若干年潜在增长率9%没有问题,给我们一个很大的信心,谢谢张立群的演讲。

    2012-09-25 11:23:38

  • 陈永杰:

    下面我简单讲一讲我的看法,最近我们对工业的情况做了研究,我发现一个问题,今年整个经济速度下滑的过程中,我们的国民收入分配局部恶化,或者是局部变化。工业增速大幅下滑,工业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局部加剧。

    当前工业形势的主要特点:1、工业投资保持继续增长,但增速下滑明显。2、工业增加值仍然保持继续增长,但增速下降幅度很大。3、工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是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增速下降过大。4、工业产品供求结构有所调整,但购销价格下降过快。这是我对当前工业形势主要特点的简要概括。

    2012-09-25 11:24:23

  • 陈永杰:

    工业经济效益下滑以及主要原因:1、工业整体效益明显下滑。2、工业各个行业的下滑差异程度很大。导致工业下滑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国际市场明显萎缩,工业产品出口增速明显下降;二是国内市场相对低迷,工业销售收入与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制造业采购经济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八月已经下降了49.2%。三是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比较多。四是工业产品费用成本超过收入的增长。1—6月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3%,而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1.9%,相差0.6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增长13%,14.9%、34.4%。五是员工工资增长明显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长。税负并没有减轻,1—6月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2%,但工业企业的所得税增长8.1%,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是工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实际的情况可能总体不是那么回事。

    2012-09-25 11:26:53

  • 陈永杰:

    在我们国家经济下滑,特别是工业下滑、增长速度下滑的情况下,它有一个重要的反映,就是我们现在的收入不合理状况在局部加剧:一是收入向劳动者有所倾斜,但工资水平上涨过快。我们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一个主旨思想是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当中的比重,这是对的。这三年可以说劳动者收入增长比较快,今年还继续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这样一种增长势头过程中,如果说工业经济都在快速增长,更高地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增长,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今年的特点是我们的工业增速,特别是利润是负增长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收入还保持百份之十几的增长,这对工业的发展不利,最终对劳动者收入的继续增长也是不利的。比如说今年1—6月,全国GDP增长7.8%,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13.1%,其中采矿业和制造业工资17.8%和15.3%,相差非常大。工资增长超过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这个幅度差进一步扩大。这主要是企业和劳动者收入分配问题。

    2012-09-25 11:29:23

  • 陈永杰:

    第二个问题是政府收入的份额继续扩大,而企业的税费负担相对加重。从整体看,尽管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工业经济增速下降较大,企业效益下滑,企业的税负反而相对加重。今年1—6月,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1.3%,增加值增长10.5%,工业利润负增长2.2%,同期工业税收增长10.5%,其中工业增值税增长9%,所得税增长8.1%,全国税收增长10%,1—6月。企业所得税增长16%,城市建设维护税增长12.2%,教育附加费增长11%。总体来看,虽然税收增速也在下滑,但企业的收入和下降的幅度更大,因而在国民净收入当中,政府的净所得和企业的净所得比例反而上升了。今年上半年,全国GDP总额为22.7万亿,国内税收总额是6万亿,占比为26.43%,去年同期占比为25.46%,今年的税收比重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我们的结构性减税在说,但是总体来看税负是加重的。

    2012-09-25 11:33:16

  • 陈永杰:

    第三,特别严重的是,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利益差距进一步扩大,今年以来中央特别强调金融要更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是今年以来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利益差别进一步扩大。1-6月份,工业利息支出增长了33.5%,上半年2455家上市公司,包括银行在内,销售收入为11.65万亿元,净利润总额为1.02万亿元,整体下降了1.54%。销售的净利率为8.76%,扣除银行数据非银行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为4.6%,而16家上市银行的销售收入是1.28万亿元,净利润是5452亿元,增长了18.23%,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53.57%,销售的净利率为42.6%,是全部非银行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的9倍,实体企业与银行利益差距之大,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也为世界经济史上从未有过,我们的银行真伟大,创造了世界奇迹。与利润大幅度上升相对应,银行的工资水平也明显上升,今年上半年,全国金融业人均月工资为6835元,同比增长13.6%,工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城镇职工工资增幅0.45个百分点。这只是统计数字,银行的实际工资加福利远远高于实体企业,根据有关机构对16家银行上市公司半年报统计分析,上半年银行员工的月均工资加福利最低的是一个月15000,最高是3.35万元,平均大约在1.7—1.8万元,是金融业月均工资公开统计数字的2倍多。

    2012-09-25 11:34:40

  • 陈永杰:

    我们的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利益差别不是缩小了,而是严重扩大了。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所扩大,这里我也讲了一些行业,包括农民,1-6月份全国平均工资是3552元/月,农民工是1531元,建筑业是2150元,餐饮业2449元,制造业是3050元,这些都低于平均水平。而银行金融业是6853元,这是统计数字,信息软件业是5367元,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其中金融业的工资水平是全国的1.93倍,比去年还有所扩大,是农业的4.48倍,制造业的2.24倍,这只是统计数字,如果加上实际远远不只是这样。今年的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还带来了一个负效应,就是我们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在局部比过去更加不合理

    在这种情况下,我提一些建议:工业经济稳增长、提效益,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要加快推进结构性减税。不要放空炮,不仅仅是单纯的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某些地区要适当减税,总体税负是减轻的还是扩大的,要看这点。要缩小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利益过大差别。

    2012-09-25 11:35:29

  • 陈永杰:

    这里有几点:要逐步缩小银行的净利差,建议近期择机进行非对称的降息,存款利率不动,贷款利率降低0.25个百分点。要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比重。要扩大企业债的发行规模,特别是要扩大小型企业结合债的发行规模。要加大对银行不合理收费的整合力度,降低企业非利息的信贷成本,我们的信贷成本从利率下降好象成本降低了,但是其他的非利息成本企业的负担是增加的。要控制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过度增长,减轻企业的实际信贷负担。有些企业不是银行贷款,他通过信托产品,而信托产品的利率非常高。要控制银行工资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对严重脱离国企的银行高管高薪酬、高福利、高消费现象,一定要加大调控力度,这个现象不解决,全国老百姓不答应。要适度控制工业企业的工资增长速度,这点应该注意。现在企业利润是负增长,工资是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不对称的关系对未来工资的进一步增长肯定会有负效应。要适度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刚才三位专家都讲了。要引导民间投资更多进入相对短缺行业,认真落实民间投资36条,以及相关的40多项实施细则,切实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推动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交通运输、水利环境、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行业。

    2012-09-25 11:37:09

  • 陈永杰:

    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过去是如此,今年也是如此,这些行业近年来投资增速降低,发展速度慢,供应相对短缺,重要的原因是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的比重只占10—30%,很低。因此,要着力鼓励民间投资进入这些行业。特别要强调对民间投资要实行与国有经济同样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在信贷农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行业收费等方面,要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恰恰这些行业往往是带有公益性的,利率是比较低的,对于国有企业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对于民间的也采取同样的措施。

    最后,要控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的产能,这方面刚才全生和张立群都讲了,我就不讲了。我就想做这样一个简要介绍,总的来说,我们国家今年经济速度下滑,工业增长下滑,导致的一个不好的结果除了谈得很多方面,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局部和不合理状况加剧,这个事情一定要引起中央的重视,引起社会的重视,也要引起媒体的重视。谢谢。

    现在请记者提问。

    2012-09-25 11:38:05

  • 中华英才杂志社:

    今年9月初,发改委网站集中公布了60个批复公告,其中涉及到环保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大约占到55个项目,预计投资规模超过了万亿。随后我们又看到广东、天津、重庆都公布了高达上万亿的投资计划,现在市场有一种担忧,地方政府这样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会陷入新一轮的债务危机。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单纯的依靠这样的刺激计划,而不是转型和改革,是一种饮鸩解渴的错误道路,所以请各位专家谈一谈看法,认为这样的刺激计划究竟是一种风险还是希望,如果这样的刺激计划是必要的,多大程度上的刺激最为合适?谢谢。

    2012-09-25 11:40:23

  • 张立群:

    这是各方面比较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模式现在正在转变的过程中,尽管地方政府现在拿到的项目比较多,但是资金约束比较突出,因为现在地方政府财政的状况不是很好,土地财政这块和往年相比也是比较差的,而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现在受到的约束还是比较严格的。在这个背景下,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上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方政府的投资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是我想地方政府投资在资金约束下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变化一方面可以利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比如资金约束的条件,我们来逐步地加快调整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比如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强调为长远打基础。像城市的地下基础设施,比如关于公共事业发展,像教育、卫生、保障型住房等方面的投资,更多地把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向这些方面转移,向打基础、抓公共事业、公共服务来转。

    随着转移,我想也应该配合财税体制改革,真正使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力匹配起来,这样的改革尤其对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些方面说明目前决定地方政府投资模式的很多因素在变化当中,在这个变化当中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机遇把握住,加快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和地方正确职能相关的一些制度性的改革,通过这样一些改革来推动地方政府的投资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推动地方政府的职能向着更合理的方面发展。

    2012-09-25 11:41:01

  • 陈全生:

    我补充一下,我觉得财政的钱这么少,地方财政同样也是这样,拿出多少钱来投?土地收入也少,今年上半年1—6月份大约比去年减少了四千多个亿。银行牢牢把握住,央行控制资金,央企现在要过几年紧日子,只要是央行、财政、央企不动,地方肯定不动。他拿出的计划我估计是迎接十八大的,真正操作起来钱在哪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地方的领导都是年轻的,都明白这个道理。我认为搞交通这个事情,认真测算钢铁堆积量,搞基础设施建设是有好处的,现在就业问题不突出,但是就业问题是有滞后性的,就业领域有一个特殊的规律,因就业增加而增加,失业而失业严重而严重,这是就业领域的特殊规律。就是一部分人就业了收入增加了,刺激市场了市场就好了,市场好了反回企业多生产,从而再增加就业。比如失业了没钱了,市场刺激不了,市场萎缩了,这样企业就减产了,企业减产就裁员了,所以各国政府都把就业放在重要的位置来看。现在我们的经济下走,各个省市都要维稳,但是不能减人,可以停产,一旦到那个时候怎么弄?所以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就业问题。地方政府估计也是担心就业问题,十八大召开以后可能就按步就班地去做了。

    2012-09-25 11:42:19

  • 经济参考报:

    刚才张老师讲了长期的、近期的看法,我们想听听您讲中期的,明年的看法,为什么问您这个,是因为昨天中国银行有一个展望报告,和曹远征老师聊了两句,他说这次的刺激政策比较温和,刺激力度不会太久,他说四季度可能会有上升,但明年可能一开年的时候就有可能掉下去。您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谢谢。

    2012-09-25 11:42:59

  • 张立群:

    我对明年的经济看法是以稳为主,今年的稳增长到目前来看是政策的预调、微调为基本特征的,预调、微调使财政和货币政策逐步向中性的角度来逐步探索,这个定位表现在逐步开始找到定位点。在这个基础上,无论是物价方面的压力还是增长进一步下滑的压力,明年都会比今年要减小。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明年的经济很有可能继续保持7.5%左右的增长水平,CPI的涨幅应该在3或者不会低于3的水平。今年总体的特点就是平稳,但我觉得平稳的条件下企业的日子并不会好过,这种转型孕育着企业的全面洗牌,可能有好有坏,坏的全面退出,好的不断成长,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微观层面来看,可能大家觉得结论不尽相同,特别是从区域来看,结论不尽相同,这恰恰是经济转型必然的反映。

    2012-09-25 11:43:39

  • 全球化杂志:

    刚才提到了很关键、很严肃的局面,其中谈到了现在投资已经占了48%,全面提出了节能的判断,还要靠投资。投资怎么靠?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从微观讲,投资要讲回报的。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往往达不到这个要求,就是投资的收益不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

    2012-09-25 11:44:40

  • 郑新立:

    现在从调结构的要求来看,是要降低投资率、提高居民消费率,但是从近期来看,提高消费率,增加近期消费短期内不可能明显见效。增加投资是可以立竿见影,现在的选择是怎么样能够把着两个兼顾起来,在90年代我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在我们的理事长曾培炎的领导下,我们采取了一种办法,很好地兼顾了两者,就是选择那些能够改善消费环境、拉动消费增长的领域来增加投资,比如说大学生扩招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当前我们选择能够拉动消费的投资领域有很多,刚才我讲到敬老院,进敬老院一个月消费达到几千块钱,老头、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没地花,帮助他们花出去。幼儿园,满足不同层次收入需要的标准,是投资,但是很快就可以增长消费。还有改善轿车的使用环境,建停车场等等。比如刚才说的住房汽车的政策调整,在这个领域增加投资,有可能把住房和汽车这两大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要想把这两者都兼顾起来就是要科学、精心地挑选投资方向来驾驭政策的引导。

    2012-09-25 11:45:32

  • 张立群:

    对于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必须结合发展阶段来,美国现在确实是高消费的模式,整个GDP使用当中大概70%左右,接近80%用于消费。但是美国这个模式不适合中国,美国是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因此不需要大量的投资来建工厂,也不需要大量的投资来建城市,从GDP的分配使用来看,基本是当年风光吃尽的模式,基本把当年可供使用的生产和分配都消耗掉了,这样的结果使美国社会生产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展变得缓慢。整个就业和收入的增长变得比较缓慢,进而由此支持的消费的增长也变得缓慢,这是美国经济进入后现代化时期之后,增长率下降到3%-5%之间的基本原理,缺少新的发展空间,不谋求快发展的模式,因为没有更大空间来支持他的投资。

    2012-09-25 11:46:27

  • 张立群:

    但是对于中国来看,中国现在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没有完成,中国需要大量的投资建工厂、扩大制造业、服务业的规模,大量的投资建城市,扩大城市的数量,城市的规模,提高城市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GDP不能学美国的模式,大部分用于消费,在当年风光吃尽,必须要加强投资,这个投资是中国经济整个社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就业规模、收入水平快速增长,因此消费的增长率中国比美国要高得多,中国消费的实际增长率最近这些年一直在10%以上,而美国现在在3%左右,所以高消费率不见得导致高的消费增长,中国从自行车、手表到家用电器、汽车、住房,短短30多年我们跨了几大步,反观美国居民他的消费没有这么大的改善,所以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和持续的高强度投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012-09-25 11:47:32

  • 张立群:

    所以,这个投资在整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最积极的因素,在经济增长理论当中,投资和储蓄率是最重要的条件,所以对中国来说,我想不是看投资率有多高,而是重点改进投资的效果,提高投资的效果,郑主任刚才也谈到了,投资结合消费,把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进一步理顺,把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合点。我们怎么样改变现在低水平的数量扩张,我们的路修了补偿时间就要改造,桥建了不几年就跨掉了,城市住房设计寿命要50年以上实际就20年—30年,怎么改变投资的低效率状况,这是投资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环节,必须要通过内在约束机制的建立,风险责任体现的建设,把它真正从制度上使它水平提高上来,这对中国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2012-09-25 11:48:50

  • 张立群:

    在转型当中,把体制机制的完善作为最重要的攻关点抓住,通过转型使中国经济由低水平的、粗放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更高水平的发展,这对中国整个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中国投资效益的提高,对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宝贵的财富、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样一个结果都是至关重要的。

    2012-09-25 11:49:11

  • 中新社:

    我想就刚才郑主任提出的六条对策提问,您提得这六条对策都是很有针对性的,也是全国人民都比较期待的重要改革,有的是调整政策方向,有的是加大力度,有的是加快进度。我想了解一下收入分配改革,您说之前就看到方案,您觉得这里边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我们在今年之前能够看到方案出台,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新的亮点出来?您提到营改增,中央高度重视,接下来什么时候能够把具体方案落实下来?民间投资推出了很多落实方案,是不是会对经济在接下来形成重大的支撑作用?这些方案通过我们的智库提出来之后,在决策层会有什么样的反映?是不是吸收了一部分方案还正在酝酿成为政策?谢谢。

    2012-09-25 11:49:55

  • 郑新立:

    我是在三四年以前看到国家发改委消费司搞的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方案的,我认为那个方案还是比较合理的,主要提出要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通过扩大就业、鼓励创业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比如要降低小型、微型企业的所得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提高起征点,降低税负,我们在去年改革有所推进,马上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把小型、微型企业营业税的起征点由月销售额5千元提高到2万元,去年11月一个月的知道,2千多万个小型、微型企业的经营者受益,他们的税负降低了40%,整个税收才减少9个亿。这个改革是不是到此为止?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潜力。现在的起征点是月销售额2万元,按照销售利润率10%来算,一个月的纯收入才2千元,低于城乡居民个人所得税收入起征点3500元,还少1500元,所以这么低的收入征税的话税负太重了,还要进一步提高,只有提高之后才能鼓励创业,特别是服务业大量是小型、微型企业,创业人多了、就业人多了,老百姓的收入就增长了,消费就活跃了。

    2012-09-25 11:50:33

  • 郑新立:

    所以类似这样的改革很多,比如说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劳动部门要定期公布行业的人工成本信息作为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时的参考等等,这些措施都应该实行。通过政府对企业减税,企业对职工让利,让真正在第一线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快增长,尽快提高他们的支付能力,让他们买得起房、买得起车、有钱出去旅游、有钱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上更好的幼儿园,这样我们的经济就活跃了。所以应当对,也应该对经济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有更大的期待。谢谢。

    2012-09-25 11:51:35

  • 陈永杰:

    非常感谢三位专家给大家做的很好的演讲,也非常感谢新闻媒体每次参加我们的每月谈,做了非常好的报道,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问题。

    第三十九期“经济每月谈”到此结束。谢谢。

    2012-09-25 11:52:17

图片内容:

图片大图:

  • 9月25日,第三十九期“经济每月谈”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

    中国网 李佳

  • 9月25日,第三十九期“经济每月谈”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网做现场直播准备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做会议介绍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

    中国网 李佳

  • 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演讲

    中国网 李佳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

    中国网 李佳

  • “经济每月谈”会议现场

    中国网 李佳

  • 第三十九期“经济每月谈”会议现场

    中国网 李佳

  • “经济每月谈”会议现场

    中国网 李佳

  • 中华英才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李佳

  • 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李佳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