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压力测试证明,交通运输可以让人民群众放心。”在5月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如此总结交通运输行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应对“五一”假期大客流中的表现。


交通运输为什么可以让人民群众放心?如何让人民群众放心?从疫情暴发到常态化防控,交通运输行业经历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启示?5月18日,中国交通报社联合世界银行,围绕“中国交通运输抗疫的经验与启示”主题,举行了一场线上国际研讨会。来自交通运输部、世界资源研究所、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代表与300余名国内外听众“云集”,共同探讨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抗疫之路。

 

视频会议中文会场。

 

我国交通运输展现出强大能力和韧性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综合运输规划处杜彩军介绍,交通运输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作好保通保畅保运,及时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实施“一断三不断”,确保“三不一优先”,牵头成立了物流保障办公室,全力保障医疗等重点应急保障物资与生活物资运输畅通。根据疫情发展形势,交通运输部建立复工复产机制,会同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个部门成立了国际物流工作专班,提升国际货运能力。


从城市内部来看,疫情暴发后,我国多地城市公共交通一度陷入停滞,人民群众的出行问题摆上桌面。“1月份武汉共享单车骑行量急剧下降,但美团单车的决定是坚持运营,绝不‘停摆’。”美团交通政府事务负责人孙可青说,“即使当时运维人员少之又少,我们依然要用有限的力量保障医院周边的出行。”


据悉,疫情发生以来,美团共向全国医护人员及防疫一线工作捐赠单车及电单车骑行卡超230万张,美团电单车在数十个城市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骑行服务。


“疫情期间,骑行系统迎来了复兴。”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介绍,在武汉“封城”期间,共享单车承担了56.2%的出行。目前,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拓展自行车道,推动能够保持社交距离的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方式。美国纽约的自行车出行也增加了67%,并快速通过了一项关于电动车项目的立法,“而该项目在2019年一直迟迟没有通过”。

 

重建信心 开启复苏之路


“受疫情影响,交通需求的下降可能会使公共交通企业与其他运输企业经历一些‘苦难’。”世界银行交通和通讯技术全球发展实践局副局长任斌指出,企业在试图走出财务困境时,不能仅依靠政府财务补贴,还要抓住这一改革机遇,改变自身运行方式,作出相应变革。

 

世界银行交通和通讯技术全球发展实践局副局长任斌致辞。

 

面对客流数据仍然不太“理想”的常规公交,刘岱宗认为,常规公交此时应借机转型,提供无接触支付、采用二维码追溯用户信息、推出定制公交支持乘客预定座位等更好的服务,建立乘客信息库。

 

会上,“转型发展”被频频提起。中国交通报社党委书记蔡玉贺也特别强调,在疫情倒逼下,无人机送货、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了效率,也为交通运输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外卖小哥高治晓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前不久,美团公司的一位外卖小哥高治晓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为全面抗击疫情,中国许多家庭通过网购来采集生活物资,大部分餐馆的经营模式也仅支持外卖。这些物资都要通过像高治晓这样的外卖小哥,以“无接触配送”的方式,直达“最后一公里”送到千万家庭。


世界银行高级基础设施与物流专家博睿表示,中国的交通运输与物流系统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交通运输系统如何发挥作用、如何进行组织等问题,是全球此时共同面临的挑战。因此,增强系统的韧性,加强数据协调和共享,以及必要的政策干预与财务政策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杨美霞 中国交通报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