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爱卫工作见成效

回溯历史,1952年,毛泽东主席倡导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主题发布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印证了70年来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显著成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超过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89%和84%。

目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1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人均健康状况大幅改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70年来,爱国卫生运动先后组织开展了除“四害”、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等工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启动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引导群众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这是新时代的一场健康革命”。

毛群安介绍,目前,第二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已经启动。一方面,以城乡的垃圾、污水、厕所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场所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另一方面,围绕疾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在全国开展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将健康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目前全国地级以上国家卫生城市占比超过60%。”毛群安说。

将爱卫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

2021年,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明确纳入了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基本职责,要求组织居民群众、群团组织、经济和社会组织以及驻地单位开展爱国卫生活动。

“相信通过加强村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建设,一定可以进一步将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中,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相结合、平战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使爱国卫生运动更好地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毛群安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卫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各地在落实文件要求的过程中,应把爱国卫生运动和基层治理更好地结合起来。

据了解,为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5个城市开展了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创新模式试点工作,将健康城市建设与妇幼健康促进、癌症防治行动相结合,探索条块结合、防治结合、群体个人结合的服务模式。同时,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推动开展健康影响评估试点工作,加强健康影响的各类风险隐患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促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

“医院是非常重视科普工作的。”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吴文铭介绍,医院要坚持学术引领、专业引领和需求引领。为做好健康促进工作,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医学科学普及委员会和科普专家库,积极举办赛事来挖掘科普人才、建立科普团队,通过和媒体导师、科学导师的结合,让年轻一代的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科普相关工作。此外,医院将健康科普传播和患者需求相结合,成立患友俱乐部,用科普改善患友健康。“科普的质量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标准、知识体系或专家建议,都要符合科学普及和健康科普相关的行业规范。”吴文铭说。

“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要发挥好医院、医务人员的主阵地、主力军作用。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毛群安说,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健康知识的普及、健康技能的培训,让公众更多关注到疾病预防和病后康复方面,从而真正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吴文铭认为,医院是推动健康促进事业的核心机构。“无论是医院还是医务人员,都是健康理念的倡导者,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健康行为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