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转播到腾讯微博字号:

李学锋发布《2012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09-27  发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李学锋博士代表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

发布《2012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下面,我代表课题组向大家汇报《2012年度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

中国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截至2011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到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1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5.4%。2011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到26.5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6.22%,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43.12%。

从城市的数量上看,截至2011年底,数量是2206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建制市162个,县级建制市369个,尚未成为建制市的地级行政区划和县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1675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2206个中小城市的概念。

除此之外,考虑到部分县级行政区划尽管已经调整为市辖区,但由于远离中心城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相对独立,课题组对这些相对独立的地区也进行了单独的评价。

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有市辖区857个,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分析,这些市辖区均属于县级行政区划,这些市辖区中199个区已经成为完全城市化的纯城区,也就是区内没有乡镇,只有街道和街道的区划,其他658个市辖区均为含乡镇的区,除去直辖市的特殊情况,含乡镇的48个市辖区之外,我们对其中611个含乡镇的市辖区进行了单独的评价。课题组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政府效率等四个方面对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2012年,中国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指数为68.1,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1.1,尽管深受全国经济动荡和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但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仍然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一道成为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提升的最主要驱动力。

分区域情况看,东部地区仍然表现最好,东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达到了74.8,领先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的科学发展指数提高最快,提高了1.8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科学发展指数的提升相对比较慢,仅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在科学发展测评前100个城市中,东部地区占59席,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占16、13和12席。一方面江苏和浙江两省在这份名单中的表现最为抢眼,江苏占17席,浙江占13席,这表明江苏和浙江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另一方面,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测评前一百个城市分布较广,江苏、浙江等2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县市入选,江苏省昆山市连续八年稳居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测评第一名,湖南的长沙县、四川双流县、辽宁海城市继续稳居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首位。

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评价,课题组从资源节约、要素产出、环境友好三个方面进行评价。2012年,中国中小城市两型指数为58.2%,相比2011年提升了0.5个点,对比2011年提升最快的是要素产出水平,尽管迫于保增长的压力,各地在资源环境节约和生态环境方面面临重大的压力,但两型环境建设仍然取得了长足进步。

对投资潜力的评价,主要从规模、基础条件、创新能力、政府效率四方面展开。2012年中国中小城市的投资潜力指数为79.8,与2011年相比略有提高,中小城市的总体投资潜力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这表明中小城市仍然是投资者较为青睐的投资场所。

在市辖区的评价方面,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课题组选择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方面的五个指标进行评价,也就是人均GDP、地方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截至2011年底,611个含乡镇的市辖区的行政区域面积6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174万人,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万亿元。也就是611个市辖区以5.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0.3%的人口,创造了26.3%的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611个市辖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5524.5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326.9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3.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9091.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

课题组利用各省区统计年鉴,各区2011年统计公报等公开的数据,对市辖区的科学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浙江宁波市的鄞州区、杭州市萧山区总的综合评价得分比较靠前。

以上就是2012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为了完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公信力,一年来,课题组和评审组的专家们进行了数次的研讨和沟通,并赴厦门海沧、湖南长沙进行了调研。在此,我谨代表课题组向为完善评价体系做出贡献的专家,以及积极配合我们进行调研的县市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探索性的研究课题,在概念界定、指标取舍、数据采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技术实现上的困难,要达到完全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统一还需要长期的努力。恳请社会各界对我们的评价体系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亨德尔
官方微博
[我要纠错]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