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转播到腾讯微博字号:

宁国市:坚持生态文明 推动科学发展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09-27  发表评论>>

近年来,宁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始终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着力推进开放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积极构建相融的自然生态、高效的经济生态、开放的文化生态、协同的政治生态、和谐的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大生态、大循环、大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模式,努力把宁国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3.2亿元,增长16.1%,人均近7000美元;财政收入27亿元,增长34.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增长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6亿元,增长31.9%;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49.2亿元,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分别增长47.9%和81.6%。连续四年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2011年被评为国家生态市。

一、勇于解放思想,明晰科学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意味着发展先行。2008年我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城市化率42.5%,已经迈入了工业化中后期提升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深刻意识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宏观经济环境下,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此,我市于2009年初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思想观念新解放、改革开放新突破,科学发展新跨越”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在深入解放思想,集中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进一步明晰了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和战略举措,并在2011年市十三次党代会上,又进一步予以修订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科学发展思路体系。一是在总体思路上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工业化、城镇化两化驱动向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三化驱动转变;由县域内同质化的无序布局向功能化的有序布局转变;由城乡二元化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二是在发展目标上明确“三步走”:即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中小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长远目标和即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三年强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新跨越”的“三步走”总体要求,力争到2011年,在安徽省各县市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到2013年,率先达到苏浙中等发达县市水平;到2018年,在安徽各县市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三是在城市发展上确定“三大定位”: 即按照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总定位,对宁国城市进行CI设计,在视觉形象上,确定 “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的城市名片;在目标理念上,按照“自然山水,宜居、度假的创业之地”的定位,打造生态环保型的人居城市,按照“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繁荣之地”的定位,打造开放创新型的文化城市,按照“特色产业,研发、经营的总部之地”的定位,打造先进高端型的产业城市;在价值理念上,“打造创新型城市,构建企业家社会,培育文明化市民”。四是在战略举措上实施“五大战略”:即开放兴市——融入全球化的大开放发展战略、工业强市——新型工业化的大产业发展战略、生态立市——森林景观化的大生态发展战略、创新活市——学习知识化的大促进发展战略、和谐安市——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

二、推进全面转型,探索科学发展路径

(一)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区,推动开放发展。抢抓全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契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一是扩大开放合作。坚持“面向国际化、接轨大上海、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参与长三角分工”,加快推进宁千高速、宁宣高速、宁绩高速建设,积极争取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和既有线路电气化改造项目、直升机机场项目,加速境内市乡道路改造建设,构建外联内畅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努力打造“杭州第三空间,产业协作新区”。二是做强园区载体。以争创“省级高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为抓手,加快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容升级,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被评为浙商、粤商最佳投资地和全国县级十大诚信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位列第六、县市省级开发区位列第一。坚持“生态型定位、集约式开发、兼容式发展”,加快省级港口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全市工业园区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80%左右的工业产值,集聚效应明显。三是提升招商质效。坚持“招商选资、招商补链、招商建链”,围绕做强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突出产业招商的主攻方向和招大引强的主攻对象,出台了《宁国市建设项目预审办法》,对入驻项目在环境保护、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对投资小于5000万人民币或1000万美元的项目不单独供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五年来,先后拒绝不合要求项目80余个,投资额超过50亿元。四是推进“嫁接重组”。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引导企业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尤其是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上市民企合资合作,实现裂变扩张。飞达成功与西门子旗下全球最大的无源电子元器件制造商爱普科斯公司合作;瑞泰耐火、华普建材、新马耐磨与中国建材集团成功合作。五是打造“宁国板块”。制定并完善了企业上市的政策,目前,总部在宁国的上市公司达5家,占全省上市企业总数的5.6%,居全省县市首位;全市上市后备企业达30家,今年将报会3家,力争“十二五”末上市企业达10家,形成“宁国板块”。

(二)建设县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推动跨越发展。坚持主攻二产、加快三产、提升一产,构建复合联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培育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组织实施“百亿产业”、“百亿企业”计划,在全省县市率先启动了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和省级耐磨铸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011年,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59.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6%。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出台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见,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和三大先导产业,通过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支持,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的增长极。2011年,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1亿元,增长91%。二是大力发展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要求,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强力推进“农旅结合、以旅强农”,积极争创中国有机农业之乡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着力构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生态创业融合联动的健康休闲绿色产业系统。全市国家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数从2008年底的20余个增加到目前的130多个,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省旅游经济发展十强县,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2011年,国家农业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宁国联合举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系列活动。三是加快发展以创意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物流配送集散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中财物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涉及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普通运输及建材销售等领域,将形成年400万吨第三方现代物流规模,预期年营业收入3.5亿元,利税总额5100万元。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成功加入长三角现代物流合作联盟。打造区域性总部经济基地,坚持培育内源与引进外源并举,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园区,鼓励本市骨干企业以宁国为总部拓展国内外业务,中建材耐磨铸件、耐火材料职能性总部顺利落户宁国。建立金融企业聚集区,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徽商银行、吴江银行、国元证券、华安证券等一批异地金融机构落户宁国,成为全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和贷款大于存款的贷差县。同时积极发展会展经济、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商贸服务业。

(三)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是编制主体功能区划。2009年,宁国结合市域各地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在全省县市率先制定了生态主体功能区划,将全市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区、高新产业区和商务文化区四大主体功能区,明确各自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科学安排市域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努力实现保持生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和谐统一。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严格落实山地森林、河道水系保护措施,设定市级生态公益林并按国家标准予以补助,加大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力度,建设风景林地、社区绿地和沿城乡骨干道路、城市街道及水系分布的绿色长廊,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2003—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67.3%升至75.3%,主要地表水均保持在II类以上水平,被评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生态市。三是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全面整治工业污染,加大对污染减排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完善重点污染源台帐,加大监测频次,加强巡查监管,积极引导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验收,全市主要工业污染源达标率100%;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禁止使用高毒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推广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先进技术,实施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最大限度地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并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的多样化综合利用。探索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环卫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6%以上、80%的集镇和行政村生活污水能得到有效处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两年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达5000多万元。四切实提高资源产出率。以创建“提高资源产出率试验区”为抓手,突出“保护自然山水,提高利用生态资源的产出率;节约物质消耗,提高集约物质资源的产出率;推进转型升级,提高配置社会资源的产出率”三个重点,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对照提高资源产出率指标体系和“两型”示范单位指标体系,努力培育一批示范乡村(小区)、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机关和示范家庭,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循环发展。

(四)建设全省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推动创新发展。以全省唯一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强化科技、人才、教育支撑,实现创新驱动。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制定出台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科技红娘”活动,组建8支小分队,对口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结对联姻。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9家,年发明专利年授权量24件,80%以上规模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研发中心数、创新型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省县市首位,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出台了人力资源开发办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意见等,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5至10万元以上的安家补贴和为期3年、每年每人1至3万元的生活补贴,对到企业就业的本科生给予为期两年、每人每年5000元生活补贴,建设“英才苑”和驻外人才工作站。09年以来共引进高校毕业生1100余名,其中硕士生110人。通过实行会见慰问、功勋评比、设立光荣榜、培训深造等制度,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构建企业家社会。三是强化教育支撑。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99%以上,幼儿入园率、高中入学率超90%,被评为安徽省教育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全民创业专项资金,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2009年以来累计培训近20000人次,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能力证书近万份,宁国职高顺利转建为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同时,通过上挂提升、外挂学习、高端研修、一线锻炼,加强干部职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五)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推动和谐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体系。围绕城市总体定位,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交通干道为轴线,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各类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明确“一核三聚”空间布局和“两中心六组团”功能划分,加强规划衔接,严格规划执法,确保城乡一盘棋、规划一张图。二是突出城市龙头作用。以“五城联创”活动(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城市带动。“十一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7.6亿元,完成了体育场、污水处理场、三水厂等重点市政工程,扎实推进“八路一桥”路网工程和背街小巷整治,被评为“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目前,城市化水平达54%,以城带乡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建设美好乡村。围绕“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目标要求,以农村环境清洁为突破口,坚持“串点成线、固点扩面、分期推进”,大力实施“规划建设、农村环境清洁、产业发展富民、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六大工程,强化规划引领,整合涉农资金,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四是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城乡医保并轨运行、困难群体大病救助、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等工作,在省定33项民生工程基础上,结合实际增加村村通延伸、林区道路等12项,“十一五”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0.6亿元,2011年募集大病慈善基金2000余万元,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连续多年蝉联宣城市民生工程考核第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县(市)”。五是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组建市委群众工作部、乡镇(街道)群众工作站和村(居)群众工作室,扎实开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工作,健全群众工作网络,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优化社区布局设置,实施社区“下楼”工程,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市)等。

三、优化政治生态,践行科学发展保证

推进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科学评价、民主决策、高效干事、激情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一是健全了考核评价机制。对乡镇、街道进行进行分类考核,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不同地域的发展定位,各乡镇、街道考核在经济发展、转变转型、环境友好、民生改善方面各有侧重,如自然保护区侧重环境友好,高新产业区侧重经济发展和转变转型,以此指导乡镇街道科学发展。与此同时,对市直单位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和全市重点工作,提出年度目标任务,按项目化管理量化任务分值,规定完成时限,确保各项重点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完成。按照“受益者补偿”原则,制定以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2011年起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并按20%幅度逐年递增,重点支持农业生态旅游型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健全了干部选用机制。以“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为载体,按照“分类指导选好人、多管齐下育好人、活化机制用好人”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选人、育人和用人制度改革,组织开展民主考评百名科长、公共服务单位、基层站所长活动,切实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2009年以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66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到机关工作6人,全国公开选拔了12名30周岁以下的副科级领导干部 30名正科级后备干部及5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接纳12名安徽省选调生到党政机关工作,计有113名社会优秀人才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党政干部队伍,占全市党政干部总数的5.66%,为党政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先后选派2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赴上海、浙江等先进发达地区和中央直属企业挂职锻炼或挂职招商,选拔了11名科级干部到开发区等经济建设一线锻炼,选拔了50名经济主管部门干部驻企帮扶,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能力。三是健全了科学决策机制。市委明确提出,所有重大决策,必须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外地考察学习、专家来宁把脉、广泛全面论证、领导深入思考、党委集体研究六步程序,围绕打造服务型“高效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民本政府、廉洁政府”,进一步强化机关效能、为民服务体系和勤政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规范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程序,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听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各项制度,确保重大决策符合政策民意,顺应发展要求,经得起历史检验,真正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四是健全了高效落实机制。建立重点突破和会战攻坚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高规格的开发区建设、港口园区建设、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指挥部,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城乡统筹和生态旅游等工作。成立了以副书记为主任的督查督办委员会,充分发挥领导督查主体作用,整合市委督查、政府督办、效能监察、目标考核等力量,对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定期进行督查调度,确保顺利推进。建立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措施,切实加大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够和未能完成任务单位及责任人的追究力度,真正形成上下同心同德谋发展、和衷共济干事业的浓厚氛围。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亨德尔
官方微博
[我要纠错]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