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转播到腾讯微博字号:

南安市:推进跨越发展 建设幸福南安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09-27  发表评论>>

南安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接泉州中心市区,西靠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一座有175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郡,亦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兴现代城市。全市陆域面积2036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个街道、1个开发区,人口150万人,拥有南安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50多万人,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30多万工商实业人士,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近几年来,南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泉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跨越发展”工作思路,持续打好“五大战役”,深入开展创新发展活动,着力打造“回归之城”,探索出了符合南安实际、具有南安特色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围绕海西建设和泉州产业港口城市发展大局,南安确立了建设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实现“11255”倍增计划,即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00亿元以上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发展重点,以及统筹城乡建设、构筑生态家居新城,保障改善民生、共创和谐幸福家园等一系列工作举措。面向未来,一个实力倍增的富强南安、充满生机的创新南安、生态秀美的宜居南安、特色鲜明的文化南安、平安和谐的幸福南安正在快速崛起。

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在新一轮发展中,南安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海西经济强市。2011年南安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大突破”,即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47位、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38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28位,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22位、首届创新型国家百强县第32位,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1、强化工业主导作用,特色产业支撑有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以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83.40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22.63亿元,比增29.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1.5%。一是打响特色产业品牌。引导石材产业走向高端,着力打造国际石材之都;推动水暖产业向厨卫领域延伸,建设全球水暖厨卫产业制造与营运中心,“中国建材之乡”、“中国水暖之乡”声名远播。2011年石材陶瓷业规模产值突破300亿元,比增28.2%;水暖厨卫业规模产值突破100亿元,比增33.7%。二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精密机械、光电信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光电产业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机械装备基地进入福建省重点基地行列。2011年机械装备业规模产值突破200亿元,比增32%;光电信息业产值12.70亿元,比增31.4%,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三是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出台《关于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落实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资扩营、改制上市等途径二次创业,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646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20家,纳税超千万企业52家,上市企业4家,上市后备企业58家。四是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启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五清零”、“六提升”专项行动,设立250万元创新大奖和1000万元人才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标准、专利战略, 2011年专利申请量2653件、授权量2163件,居福建省各县(市、区)首位,新增13家高新技术企业、5枚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跻身商标百强县十强行列。

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增农业特色基地30个、1家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4个无公害农产品、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2011年实现农业(含农、林、牧、渔)总产值35.6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15.53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林业产值7385万元,同比增长3.26%;畜牧业产值16.71亿元,同比增长24.0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000万元,同比增长9.76%。2011年新增1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福建名牌农产品企业,2家泉州市品牌农业金奖企业,8项农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18家企业及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名牌与标准化建设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规范化运作、工业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

3、强化投资拉动效应,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坚持以项目带动为抓手,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11年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五大战役”项目532个,年度计划投资220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35.3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6.96%。开展项目建设“三比三抓”(比开工率,抓项目落地;比竣工率,抓项目形象;比投资完成率,抓固投贡献),落实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项目制度,修订完善项目建设工作考核办法、重点项目建设考核与奖惩暂行办法,有效破解资金、土地等要素难题,项目推进呈现高速高效势头。2011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9.55亿元,同比增长33.3%。加大项目招商力度,深入实施“回归创业”工程,抓好央企、民企、外企“三维”项目对接,2011年共签约23个总投资为408亿元的“三维”项目,共引进外资项目39个,投资总额2.96亿美元。

4、强化第三产业发展,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制定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和加快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盛辉物流、鸿达物流等一批大型物流龙头企业落户南安,各种综合零售市场、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及集餐饮、娱乐、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宾馆酒店等新兴业态遍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日渐升级。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5.25 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17亿元,同比增长30.6%,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33%;限下企业、个体户累计实现零售额134.08亿元,同比增长10.8%。

二、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针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南安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城区拓展与新农村相融,加快城市化进程。

1、中心市区规划建设力度加大。按照“东进北拓、整合撑大,拥江发展、融入泉州”的建设思路,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提升并重,2011年实施80个以市民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教育中心、商务中心等“五大中心”和片区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战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4.7亿元,完成投资26.57亿元。南安的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目前,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27.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2.2万人,12条市政道路沥青化改造全面完成,武荣公园、兰溪湿地公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配套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49万平方米,山水园林城市面貌更加彰显。

2、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按照“较强的产业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对规模的人口集聚、较高水准的政府管理”的要求,加快水头和仑苍、罗东、梅山、洪濑等5个福建省、泉州市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建设。2011年安排了237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年度投资102.2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07.6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5.29%,水头镇在福建省小城镇建设试点综合评比中成绩名列第一。组织实施 “北部振兴”工程,制定出台《东溪流域协调发展规划》、《加快东溪流域发展的扶持措施》和《南安市“南北对接、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东溪流域基础性、民生性和产业性项目建设,在项目布局、资金投入、土地利用等方面重点扶持,推动北部区域加速崛起,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3、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制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机制,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市共培育了4个省级、18个泉州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156南安市级试点示范村,形成了“文化引领、产业带动、生态发展、素质提高、建新推动、和谐促进、信息领跑、侨资助建”等八类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典型,梅山镇蓉中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官桥内厝村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康美镇兰田村“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在全国1万多个行政村推广应用。

三、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群众生活和谐幸福

南安始终坚持民生优先,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安排惠民利民的重大民生项目,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成为跨越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1、落实民生保障措施,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大力推进城乡就业,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鼓励居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9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0.9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26元,比增14%;农民人均纯收入10923元,比增14.2%。城乡低保扩面提标,城乡低保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80元、230元和480元。率先实行新农保与被征地农民社保“两保合一”,参保率达93.75%,全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8.5%,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8000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3个中央增投廉租房项目建成1374套,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2、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落实校安工程,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南安荣获“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市(县)”、“福建省德育先进市”、“福建省双高普九县市区”等称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全面完成,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弘扬“福建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首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大力发展侨乡先进文化,与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南安商报》,率先在全省设立首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突出文化惠民,加快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建成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9家农家书屋、21个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14个农民体育工程点等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开放性特色文化体育活动阵地,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称号。

3、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制定出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实施6大创新任务、38个项目,警务信息化 “官桥模式”入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前100名行列。成立市群众诉求服务中心,设立市委群众工作部,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定期到信访局接访和信访积案领导包案制度,妥善解决矛盾纠纷。2011年,全市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07%,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8.1%。开展“保平安创满意促和谐”行动、清网行动、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拐卖妇女儿童专项行动,集中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等一系专项行动,加强对重点地区、重要部位排查整治,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类事故四项指数持续下降,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获泉州市第一轮“三年行动”考评各县(市、区)第二名。

四、生态建设多措并举,绿色南安生机盎然

南安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持续加大环境投入,不断完善环保设施,创新环保机制,强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建设宜居城市、优美乡村、生态家园,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1、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走向绿色化。坚持工业可循环的发展思路,抓好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获得“福建省循环经济示范市”称号,9家企业被确定为“十二五”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按照“全封闭、大循环、再利用”的思路,制定促进石粉碎石收集和综合利用的若干意见,强力推进建筑饰面石材三年全部退出开采计划,引进中节能等石粉综合利用项目,督促石材企业实现污水“零排放”,石材产业走向清洁生产。目前,全市共有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135家,年可利用石粉100万吨、碎石110万吨,石粉、碎石综合利用率分别达65%和90%,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基地。投资5.2亿元建成华源电镀集控区,全面完成晋江上游20家电镀企业搬迁入驻工作,每年减排电镀废水170万吨,水暖厨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提升。

2、加大污染整治,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深化 “家园清洁”行动,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及考评办法,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大力推进22个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持续完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和垃圾收集处置体系,拓建新建中心城区、泉州(南翼)水头、南安西翼和北翼等4个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56%,工业用水重复率达85.35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9.6%。以铁的手腕对违法排污企业、超标排污企业实行拉闸停电停产整治和限期整改,2011年共责令138家违法排污企业关停整顿,取缔关闭小电镀、小制革等“十五小”企业15家,立案查处违法企业41家。

3、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市创建进展顺利。把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实施环保惠民工程的重要载体,出台《南安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生态市创建技术评估。按照习近平副主席“不进则退、进则全胜”的要求,认真学习借鉴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扎实推进水土资源保护工作,三年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8万亩。深入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整治活动,突出抓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严厉查处无证非法开采、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环境宣传教育、生态保护”等一系列工程,促进全社会生态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个、泉州市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3个、泉州市级生态村338个,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6.4%。

4、打造旅游精品,生态效益有效发挥。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先后投入3.7亿元对市区武荣公园、兰溪湿地公园、柳湖公园、南山公园、水头五里桥湿地公园、凤巢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乐峰印山生态旅游区、罗东峡谷旅游区、叶飞故里红色生态旅游区、五台乐山旅游区、罗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天柱山旅游区等旅游景区周边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和生态修复。围绕“成功故里,海西新城”主线,立足于打造“名人南安”、 “生态南安”、“创意南安”等旅游品牌,加快推进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大力拓展旅游市场,生态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郑成功文化史迹、九日山海丝景观、蔡氏古民居建筑技艺、凤山灵应雪峰宗教朝圣和天柱山香草度假等旅游精品,深受海内外游客青睐。(中共南安市委书记 黄南康)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亨德尔
官方微博
[我要纠错]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