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转播到腾讯微博字号:

襄垣县:“大村大户大产业”模式 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09-28  发表评论>>

 ——襄垣县创新思路加快推动农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空间小,农村人口出现大流动、大转移等。要想从根本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城乡统筹、全面发展,就必须创新思路,采取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我县农村发展状况的深入思考和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认为,“大村大户大产业”不失为一种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襄垣县辖8镇3乡,323个行政村,1088个自然村。面积1178平方公里,人口27万,其中农村人口16.7万。2011年全县GDP完成268.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2亿元,仅占总量的1.9%,农业产业比重过小、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统计结果表明,全县接近七成的村除财政转移支付外,村集体无任何经济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超过半数以上的村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妇女带着孩子到镇里或县城上学,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爷爷辈”留守;常住人口不满百人的自然村有271个,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最为典型的西营镇马鞍山村,是一个建制行政村,户口簿上只有18户57口人,晚上在村居住的不足20人; 240个自然村地处偏远山区,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成本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仍处于起步阶段。

这些“空壳村”、“留守村”和偏远村,与日益繁荣发展、功能设施完善的大县城、大集镇形成鲜明反差,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条件差留不住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村集体“无钱办事”、“无米下锅”,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造成农村人口大转移、大流动;二是收入低引不回人。农业发展方式粗放,“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仍占很大比重,农民增产增收空间有限,对新生代农民几乎没有吸引力,导致他们宁愿出外打工,也不愿回乡种田;三是产业弱聚不起人。没有依托自身优势形成本地的特色支柱产业,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缺少产业支撑。

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认为,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按照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优势集中“三个集中”的思路,推行大村镇承载、大户式经营、大产业带动的“大村大户大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推动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一、大村镇承载,让农民下山出沟

(一)精心规划建设,增强城镇吸引力。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围绕“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三大节点,吸引农民下山出沟,向城镇集聚。以我县为例,近年来,我们把加速城镇化进程作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抓手,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带动、统筹推进,将县城及周边七个乡镇全部纳入“一城七镇”大县城整体框架,把“大县城”之外的乡镇全部规划成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同步建设20个3000人以上的中心村。一手抓规划,一手建设施,一手提功能,合理布局专业区域和服务网点,切实增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综合承载能力,真正把大村镇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便下山出沟的理想场所。 (二)制定优惠办法,增强政策推动力。坚持“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统筹推进”的原则,采取“财政补贴一点、企业帮扶一点、个人出资一点”的办法,鼓励农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整建制、分阶段搬迁到重点镇、中心村定居,享受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推进农民进城入镇过程中,我们明确规定,对自愿下山出沟的农民,除享受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外,每户还发给一万元奖励资金。

(三)分步有序推进,增强机制保障力。一是转身份。降低或减少落户城镇的前置条件,鼓励农民通过进城(镇)购房、务工经商、上学就业等多种方式到城镇落户,转变身份。二是转住房。落户城镇的农民可一律同等享受城镇居民住房政策,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三是转社保。制订出台城乡社保转移衔接办法,为落户城镇农民逐步解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保险。四是转职业。把落户城镇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就业体系,由政府免费组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优先推荐就业,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

二、大户式经营,让农业增产增效

(一)工商资本进入,实现以企兴农。多元化投资农业、发展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要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发展农业产业、兴办农业企业,解决农业经营主体投放不足、政府扶农支农财力有限、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等问题,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如我县王桥镇的鑫源祥绿色农业科技公司,就是引进煤焦领域资本投资兴办的农业企业。该公司总投资1.55亿元,目前已发展为集自主研发、秧苗培育、蔬菜种植、集中销售、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庄园,年产值达到2700万元,带动周边7个村200多户1000余农民发展相关产业,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二)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分散的农户进入城镇之后,留下了大量土地。这些土地怎么办?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中流转到经营大户和农业专业公司手中,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连片开发,统筹利用,借助大公司产—供—销“一条龙”的技术、管理、市场优势,走公司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之路。我县近年来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干果经济林“三大板块”,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进行补贴。目前,全县已发展设施蔬菜2.9万亩,干果经济林3.2万亩,扶持晋襄王等10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增加值两年新增1.4亿元,增幅达到36.8%。初步形成了“山上核桃山下菜,规模养殖龙头带”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三)农民参与经营,稳定获得收益。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收入是最基本、最可靠的经济来源,土地具有最终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进城入镇后,必须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在保证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权属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入股合作,通过转让、转包、出租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让农民能够定期获得稳定回报,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效益。

三、大产业带动,让农村持续发展

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关键是缺乏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深入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坚持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做大优势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带动农民就业,积极打造支撑一方经济发展,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产业体系。陕西省安康市,充分利用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的优势,开发了一系列富硒食品,并把它做大做强,做成了产业。2011年全国富硒食品总产值138.5亿元,安康市占到将近一半,达到59.2亿元。我省的汾阳市,把小核桃做成了大产业,是全国闻名的核桃种植大市、加工大市,核桃和相关产业的产值接近20亿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这些地区的经验做法,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如我县的西营镇,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从明代以来就是周边几个县区的物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人称“小北京”。当地群众有经商做买卖的传统,街面上的摊位门店有300多家,烟酒副食、建材家具、日用百货、特色小吃应有尽有,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如果能够放大优势,完善设施,强化服务,做大品牌,西营镇完全可以建成县城北部乃至上党城镇群中的商贸物流大镇。目前,西营镇正在按照这一思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商贸新城、大型专业建材市场和特色小吃一条街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建成后,可直接吸纳15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3000多人从事相关产业,就地转化西营镇4000名劳动力,不当农民当“老板”,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解决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能够大胆探索并逐步完善“大村大户大产业”这一发展模式,我相信,产业化的新农业一定会打开一片新天地,广大农村又是一番新景象!(中共襄垣县委书记  冯俊义)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亨德尔
官方微博
[我要纠错]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