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材料二

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

(2012年8月2日)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一、 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诞生与发展

国际红十字运动是一项全球性的重要运动,始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瑞士商人亨利·杜南(1828-1910)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1859年,亨利·杜南途经法、意联军和奥地利军队在索尔费里诺发生的一场战役,目睹了战后惨状,并动员和带领附近居民、医生和护士对战场伤兵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护和治疗。1862年,亨利·杜南将这一经历写成《索尔弗里诺回忆录》。在该书中,他提出两项建议:一是在各国设立志愿性的伤兵救助组织——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即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前身);二是各国共同签订一份国际公约,给予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地位,即当今由194个国家共同签署的以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为核心内容的国际人道法文书。

今天,国际红十字运动已经走过了近150年的发展历程,始终围绕着亨利·杜南提出的这两项重要建议向前发展。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87个国家已成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正式成员,这些国家红会共同遵循着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及普遍的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着人道救助工作。

二、中国红十字会的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启蒙和起步阶段(1904-1949年)。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人道危机不断,这为红十字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当时西方红十字运动的人道理念已经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相结合,为创立红十字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04年,为了应对日俄战争在华引发的人道危机,上海士绅沈敦和等人发起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即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后由清政府批准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辛亥革命后,中国民国政府建立,改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

二是改组和发展阶段(1949-1966年),定位为全国性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红十字事业,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和推动中国红十字会的改组工作。1950年8月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通过了协商改组事宜,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旨在推动防疫、卫生、医药及救济福利事业工作。1952年,第18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全国红十字会。改组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国内人道救助工作,包括组织医疗服务队,为群众治病、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7个志愿服务大队、666人参加战场救护;协助大批日侨回国探亲,协助遣返战俘等。截至1966年,全国有县级红十字组织400多个,会员人数也增加到50多万,基层组织5000多个。文革期间,保留和陆续开展了一些以红十字会名义进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三是恢复与重建阶段(1976-1993年),定位为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红十字会开始恢复工作。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外交部关于恢复红十字会国内工作的报告,“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的中国红十字会各级组织逐步恢复建立工作机构,开展相关工作。1985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中国红十字会是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努力发展群众性的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事业,积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创红十字会工作的新局面,首次提出要把中国红十字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红十字会。截至1989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恢复和建会,基层组织达到8.7万个,会员850万。

四是规范与全面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定位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1996年1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1994年起,国家主席担任名誉会长,出席历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红十字会先后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分会。1999年,总会管理体制得以理顺,由卫生部代管改由国务院领导联系。中国红十字会进入了依法治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红十字会的定位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大局,有了新的拓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

目前,在各方面支持和各级红十字会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备灾救灾储备网络,并逐步建立起一些专业化的紧急救援队;形成了包括应急救护培训、知识普及、群众性参与为重点的应急救护体系;形成了以“博爱家园”为主体的城乡红十字服务体系,大病救助等重点民生项目开展已成常态;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人体器官组织捐献工作走在世界前列;积极探索可持续筹资机制,款物管理、信息公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红十字青少年和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展开,红十字精神传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救援、非紧急援助等工作深入开展,民间外交重要渠道作用日益加强。同时,红十字会组织不断发展,全国共有31个省级分会,在地县级和很多学校、社区也都建立起了红十字组织,会员和志愿者规模逐步扩大并成为红十字工作的生力军。这些都为红十字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推进红十字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红十字会被赋予了新的更高的责任和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形势和挑战,主动融入改革发展大局,积极探索新时期工作的长效体制机制,共同推进红十字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切实发挥好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助手作用。重点是从法律、规划、政策、投入等多方面,争取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人道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并接受政府的监督;二是形成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和公众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重点是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健全相应的公开透明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促进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和支持红十字事业;三是着力改善红会系统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重点是形成民主决策机制、高效的执行机制和全方位的监督机制,以及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品牌管理、完善会员和志愿者制度、加强职业化人才建设和建立起严格的项目管理和款物管理制度等。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必须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推进综合改革。在顶层设计方面,我们借助专家力量,启动了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并希望全面梳理和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划、政策和制度,对未来一个时期红十字会工作的定位、职责、体制、品牌、人才、投入等多方面予以明确和保障。在推进综合改革方面,主动参与了国家的社会组织综合改革试点,并纳入到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领域改革规划(2011-2015年)和国务院2012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中。我们将围绕管理体制、治理结构、人才保障、监督体系等重点议题和关键环节,开展先导性的改革研讨和实践。这将有力推动红十字会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并为中国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形成探索和示范。

(二)突出重点,切实做精做强核心业务

红十字会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核心业务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救”(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三献”(献血液、献造血干细胞、献人体器官组织)、国际人道援助和港澳台交流合作。我们要更加突出重点,将核心业务做精、做实、做强。

一是完善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把红十字应急救援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把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或物资库建设列入当地防灾减灾规划;参与国家救灾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和设定;依托志愿人员建立包括灾后搜救、水上救生、医疗救护、应急供水、大众卫生、生活赈济、心理支持等在内的各类专业化救援队伍,提高民间救援的专业化水平;争取有关部门为红十字会组织社会力量执行国内国际紧急救援任务提供政策优惠和便利。

二是建立红十字救护培训的长效机制。救护培训工作是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要协调制定规范化的技术标准、考核体系和发证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健全的培训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公众参与的应急救护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协调推动在交通运输、旅游、矿山、建筑、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救护培训工作。推动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率。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将面向居民、学生等群体的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

三是加强红十字会的人道救助工作。人道救助区别于一般的慈善救助,旨在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和尊严,是一种最基本的救助和保护。红十字会广泛动员各方面资源,以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为重点开展符合宗旨的人道救助工作。继续实施“红十字博爱家园”等品牌项目和活动,在农村和社区大力开展以健康服务、大病救助、扶贫帮困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活动,完善城乡红十字人道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兴办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与人道宗旨相符的社会公益事业,不断提高人道救助的能力。

四是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及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积极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推动和表彰奖励工作。推进中华骨髓库和地方分库建设,建立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激励补偿机制,不断扩大库容量,提高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协同卫生部门依法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充分利用红十字会作为第三方的特点,依托现有的组织网络,发挥群众工作优势,探索建立起科学公正、规范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

五是积极开展国际人道援助和港澳台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人道外交以及重大国际人道事件上的特殊作用。参与国家人道外交应急机制和国际救援协调机制,争取纳入国家对外援助整体部署和“南南合作”框架。探索设立国际民间人道主义援助基金,培养和储备红十字会国际救援力量,提高参与国际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职业化和信息化,全面提升红十字会的工作水平

人才和信息是一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未来一个时期红十字会的改革与发展,将以职业化和信息化作为战略举措,重点抓紧抓好。

在职业化方面,着眼于打造多层次、多领域、专业化的专职干部队伍和会员志愿者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和能力建设,包括加大与国际红十字组织、其他国家红会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合作与经验分享,建立健全学习、激励和多渠道培训的机制;二是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多种方式延揽英才为我所用;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与专职人员、聘用人员、志愿者群体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团结一大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高层次、宽领域的“智库”,从战略、政策、技术、人力资源培训等多方面,为红十字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信息化方面,将重点做好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公开工作。我们将按照信息公开原则,及时、准确、全面公开公众普遍关心、涉及捐赠者和受益者切身利益的相关信息。将加快捐赠信息平台建设,力求逐步形成从国家到省、地、县各级红十字会的信息公开网络,主动接受包括政府、媒体、公众等在内的全面监督。在此基础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正在筹划和推进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这一系统将围绕建立综合信息集成、决策支持、综合业务应用、信息服务与发布等四个平台,全面提升红十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百年的中国红十字会已从弱小逐步走向强大。在新的历史时期,红十字会将秉承人道精神,主动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积极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未来,中国红十字会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应对我们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只有改革才能适应未来人道工作的需要。让我们为之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