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十九大专题

中国自贸区开放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变”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7-10-19 作者: 缪璐 责任编辑: 苏向东
+|-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时光)中国自贸区开放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变”

中新社上海10月19日电 (缪璐)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幅开放的蓝图,对自贸区而言,更需“因时而动,因势而变”。

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怀瑾心中,自贸区的开放是建立自由贸易港,“在其中可以真正把‘境内关外’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实现”。

中国自贸区开放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变”

  资料图:洋山保税港区 中新社发 汤彦俊 摄

何谓“境内关外”?方怀瑾向中新社记者解释道:“就是脱离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按照国际最高标准运营,不管什么样的市场主体,只要不进入第二线,何时来何时走,以何种状态来以何种状态走都不受限制。”

方怀瑾心中的蓝图,与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自贸区未来模样十分契合,“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自由贸易港该如何建设?是否有先例可循?尽管目前新加坡港、中国香港均实施自由贸易港政策,但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认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全世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要形成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要能在全国复制推广。”

“复制推广”一直是中央对自贸区建设的要求,尤其是对中国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一开始,上海自贸试验区就将“让成果走出试验田”作为目标,成立不到一年,就有27项改革措施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复制推广,如今,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已达100多项。

无论是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还是金融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都已在其余自贸区或地区“遍地开花”。但自贸区的步伐不会因此停滞,十九大报告对自贸区未来发展赋予了更高的使命,“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自贸区的开放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周汉民对中新社记者说,“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就是要自贸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利用市场为主体的优势,形成制度创新。”

正如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时向世界表达的决心那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十九大报告指出,“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在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看来,“这是对自贸试验区前期建设的充分肯定,‘新业态新模式’‘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正是目前自贸区所探索的。”

回顾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初,业务大多集中在贸易、物流、加工制造领域,如今商务服务、技术服务、文化服务三大新行业不断涌现,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便是这份负面清单精简后新业态的“产物”。

普华永道大中华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柏基向中新社记者透露,公司的成立得益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政策红利,让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从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充分体现了自贸区的开放理念。

回望过去,开启未来。十九大报告不仅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自贸区而言,也意味着踏上了“新征程”。(完)

更多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