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十九大专题

展开美丽中国的时代画卷——十九大代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17-10-22 作者: 于佳欣、侯丽军、张辛欣 责任编辑: 焦源源
+|-

筑牢“美丽中国”制度屏障 走好环保“长征路”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中这些提法,彰显了党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

建设美丽中国,重在制度保障。

十九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说,建设美丽中国,关键是要守住生态底线谋发展。构建有力的监管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大亚湾石化区建设时,总投资100多亿元的17个项目,因为不符合‘招商图谱’吃了 ‘闭门羹’,而一批标准高、结构优、技术好的项目则被主动引入。”他说,惠州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环保约束监督机制,用一条条生态“红线”、环保“高压线”,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生产方式说“不”。每年项目环保否决率在10%以上。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还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这些硬措施、严要求,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再急再重,也首先确保严字当头。”十九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说,让“制度屏障”严起来,必须在考核上、惩罚机制下功夫。

建设美丽中国,贵在抓好落实。

在十九大甘肃代表团开放日上,代表们谈起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时,依然感到有切肤之痛、锥心之感。他们说,甘肃是国家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要以知耻后勇的精神,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去努力,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规范化、法制化、长效化进行生态环保治理。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希望未来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中,厘清生态保护体制的大方向和原则,把生态系统的经营权和监管权彻底分开,建设一个高效有序的生态监管体制。

   上一页   1   2  


更多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