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端:回顾坎昆 展望德班

时间:2011年23日10:00
嘉宾:
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
简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将于11月底在南非德班召开,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接受中国网访问,同时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国际合作交流和合作以及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的展望等问题,做了具体的阐述。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李燕端:回顾坎昆 展望德班

活动描述

  • 时间:2011年23日上午10:00 嘉宾: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简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将于11月底在南非德班召开,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接受中国网访问,同时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国际合作交流和合作以及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的展望等问题,做了具体的阐述。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欢迎您收看2011年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专题报道之系列访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了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女士为我们解读气候谈判以及气候变化大会的相关议题。 李女士,下午好,欢迎做客我们的访谈节目。

    2011-11-23 08:58:33

  • 李燕端:

    谢谢,很高兴参加你们的这个访谈。

    2011-11-23 08:59:43

  • 主持人:

    气候变化及应对是全球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以及发展。这个月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大会将在南非德班举行,这是继前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和去年的坎昆气候大会之后,又一次重要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回顾去年,您如何评价坎昆气候大会取得的成果呢?

    2011-11-23 09:00:01

  • 李燕端:

    应该说我们积极评价坎昆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坎昆会议所取得的这种积极的政治效应是它最主要的贡献。大家都知道,2009年的时候,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会议曾出现了非常激烈的争议。当时,大家对联合国多边谈判机制失去了信心。在坎昆之前,很多人都有疑问,这样的一种多边机制能不能继续下去?特别是大家对气候谈判的前景都非常悲观,认为坎昆会议能否取得成果大家都持怀疑态度。但是坎昆会议吸取了哥本哈根会议的教训,它坚持了公开和透明的原则,而且本着合作和妥协的精神,在墨西哥政府和各国代表的共同努力下,达成了相对平衡的一揽子方案。坎昆会议对于增进大家对多边谈判机制的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说各国对坎昆会议都有非常积极的评价。坎昆会议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我认为是它坚持了公约和议定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坚持了是“巴厘路线图”的双轨制谈判,在资金、技术、适应、能力建设和减缓的透明度方面取得了相对平衡的一定的进展。除此之外,坎昆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它授权议定书工作组尽快完成谈判,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和第二承诺期之间不要出现空白。坎昆会议还要求发达国家进一步提高减排幅度。应该说,坎昆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虽然它不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但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承认,就是坎昆会议有人讲它摘到了低垂的果实,就是说把一些争议比较大的、难的问题都留给了以后的会议。

    2011-11-23 09:00:29

  • 主持人:

    在每年的气候大会正式举行之前,联合国也会举行很多轮的气候谈判。比如今年,有4月份的曼谷谈判和6月份的波恩谈判,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气候谈判的进展情况吗?

    2011-11-23 09:00:41

  • 李燕端:

    为了使德班会议取得成功,今年举行了三轮谈判。一次是在曼谷,一次是在波恩,又增加了一次巴拿马的谈判。应该说谈判各方在绝大多数的议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在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上,也就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目前来讲,德班会议到底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大家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各方的期待也不同。我们是期待德班会议能够在“巴厘路线图”的基础上坚持共同的原则,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这个问题上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011-11-23 09:00:50

  • 主持人:

    谈到《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及其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一直是各国争论的焦点问题。假设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会带来哪些影响?

    2011-11-23 09:01:01

  • 李燕端:

    《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它是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规定了发达国家率先减排,而且对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做出了法律上的具体的安排。《京都议定书》是目前唯一的具体规定减排义务的一个国际公约。它体现了一种公平的原则,对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它不仅是个里程碑,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如果我们没有就《京都议定书》达成协议,那么国际社会就会对此非常失望,特别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这样一种行动方面会感到一种挫折。这是我们极力要避免出现的情况。一些发达国家认为《京都议定书》已经过时了,要有一个新的协议取而代之。我们认为这种立场是不公平的,也是有害的。中国主张在德班会议上要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努力来推动就第二承诺期的问题达成协议。

    2011-11-23 09:01:12

  • 主持人:

    针对本次南非德班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的主张和立场是什么?

    2011-11-23 09:01:23

  • 李燕端:

    我认为中国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个是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一个是资金的问题。我们知道,《京都议定书》到2012年就要到期了。关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从2005年就开始了,至今已有7、8年的时间了。但是这个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那么在德班会议上,能否就议定书达成协议,如何就议定书达成协议,是德班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德班会议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资金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应对气候变化,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就是一句空话。无论是适应也好,技术转让也好,能力建设也好,包括减缓也好,没有资金那是绝对不行。所以我们主张要尽快完成绿色气候资金的谈判,发达国家应该向绿色气候资金注入额外的、新的、可预测的资金。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资格来申请获得这种资金,而且不附带任何条件。再一个呢,我们对于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快速启动资金应该尽快到位,而且要提供资金的规模、用途和来源的透明度。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长期资金的问题——也就是从2002到2020年以前,发达国家曾经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的长期资金的问题——目前这个资金也没有得到落实。所以我们要求发达国家对这个长期资金予以落实,不要出现资金的空档。

    2011-11-23 09:01:34

  • 主持人:

    我国坚持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应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请您为大家具体解释一下这个原则。坚持这一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2011-11-23 09:01:44

  • 李燕端: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在1992年里约大会上提出来的,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加以确立。根据公约的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所有缔约方都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共同保护我们的气候系统,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这是公约中有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具体的规定。这个原则体现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各国共同和有区别的责任。所谓“共同”,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它是一种全球性的行动。所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责任来应对气候变化。之所以要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的责任,这是由于气候变化的成因所引起的。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之所以发生了气候变化,这主要是和发达国家在近200年的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无节制的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据我们了解,目前在大气当中人为的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当中,百分之七八十是由发达国家排放的,这是他们过去的历史责任。那么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讲,发达国家仍然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国家和排放温室气体的主要国家。因此,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发达国家都要负有主要责任。根据这种原则,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应对气候变化,应该大幅消减温室气体排放,而且改变奢侈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奢侈的排放,而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是为了生存的排放,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要改变奢侈排放的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且还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它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这种合作行动的所应遵循的一种最基本的原则。

    2011-11-23 09:14:17

  • 主持人: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2011-11-23 09:14:40

  • 李燕端:

    中国参与气候变化谈判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应该说中国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无论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行动计划》,还包括《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在这里中国都做出了自己的积极的、建设性贡献,而且是重要的贡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它是“77国集团加中国”的成员,同时中国也是“基础四国”的成员。因此,它和发展中国家有着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它支持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适应、技术转让、能力建设这些方面的合理诉求。除此之外,它维护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而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援助,这主要体现在南南合作当中,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中国也和发达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对话。中国和发达国家不仅在多边而且在双边方面不仅保持着对话,而且有一些非常务实的合作。中国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有关气候变化的会议,在会议当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也将积极的、建设性的参与德班会议。我们期望在德班会议上将推动会议取得全面和均衡的、积极的成果。

    2011-11-23 09:14:49

  • 主持人:

    在十月底、十一月初, 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第九次气候变化部长级磋商会议在北京举行。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次会议的一些情况?

    2011-11-23 09:15:00

  • 李燕端:

    “基础四国”在气候变化谈判当中有着非常密切的磋商和合作。今年以来呢,10月底11月初的这次第九次部长级会议是今年以来的第四次会议。在此之前,已经在南非、巴西和印度都召开过了。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共识。如果你看到“基础四国”发表的联合声明的话,你就会知道,“基础四国”重申德班会议他们要坚持公约和议定书所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巴厘路线图”的双轨制谈判机制,促进德班会议能够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上取得进展,促进德班会议能够在资金、适应等发展中国家关切的问题上取得积极的进展。

    2011-11-23 09:15:16

  • 主持人:

    作为一名外交官,您在谈判这个问题上身经百战。您觉得气候谈判和其他领域的谈判相比,难度在哪里?

    2011-11-23 09:15:26

  • 李燕端:

    应该说不同的谈判还是有不同的难度的。要说难度的话确实是不可比的,但如果说它的特点不同的话,气候谈判还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第一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气候谈判表面是一个环保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发展权益问题。我曾经在会上听到一个代表发言说,我们谈的是环境问题,但实际是经济问题。因为减少排放实际上就是要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这些问题都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和发展空间。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对这个问题的谈判都不可能掉以轻心,因为它直接涉及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涉及到人民的生活和生存,所以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谈判。第二点呢,我认为这个谈判矛盾和利益错综复杂,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利益上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比如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是否坚持公约和议定书的制度和原则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和矛盾。那么发达国家之间,比如说欧美,在如何减排和减排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和方式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那么发展中国家也因为他们的发展阶段不同、能力不同、条件不同,在不同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2011-11-23 09:16:12

  • 李燕端:

    因此,在谈判当中各种利益、矛盾互相交织,互相牵制。要想推动这个谈判向前发展,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第三个我认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谈判的议题非常广泛。真正会议谈判起来,几十个工作组,而且这个谈判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环保、技术、财政、法律——多领域多学科,而且需要一个庞大的或者需要很多专家支撑的政治和经济的谈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有的时候谈判都是夜以继日,有人形容一天工作25个小时,所以它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总之,这是一个涉及到发展权的、一个议题十分广泛的、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的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谈判。

    2011-11-23 09:17:05

  • 主持人:

    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也正在积极的行动,也已经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提出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自主行动方案,包括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40%到45%。您觉得实现这样的目标困难大吗?存在着哪些困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去实现这样的目标?

    2011-11-23 09:17:14

  • 李燕端:

    2009年,温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了我们在到2020年,我们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样一个目标。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条件,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是要付出艰巨的努力的。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个呢是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有13亿人口。我们有1.5亿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联合国的贫困线以下。这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我们一个艰巨的任务。再有一个呢,我们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必要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国家呢,从能源结构上来讲,还是一个以煤为主的一个国家。因此呢,减少排放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从我们国家的工业布局上来讲,我们国家的重工业和化工业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所有这些原因都预示着我国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将付出巨大的努力。

    2011-11-23 09:17:40

  • 李燕端:

    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是因为我国政府是从中华民族还有整个人类的利益出发,我们决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一个战略选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可以举几个例子:首先,我们国家是近年来减排力度最大、最有力的国家。再有,我们国家是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里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应对气候变化。那么我们国家还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最快的国家。我们国家还是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完成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20%的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完成了。尽管困难很大,但是我们完成了。实际上我们降低了碳排放达到16亿吨。我们以能源消费6.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我们一系列的减排措施呢,为我们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革新,包括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我们遏制住了能源消费强度和主要污染排放量大幅增加的这样一种势头。我们实际上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十二五”规划,我们把应对气候变化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上。提出要大幅的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离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45%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应该说我许多国际上的同事他们都到中国来看、来参观,看我们在这个减排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我国政府投入之巨而且这样认真的来进行减排都感到非常的震惊。而且有的时候,跟他们国内比,感到非常惭愧的。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认真减排的国家。所以应该说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是从来不回避我们自己的责任的。但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合理正当的发展权。我们在强调减排的时候——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不能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为代价。

    2011-11-23 09:17:57

  • 主持人:

    您也将作为我们国家的代表前往南非参加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您本人对于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有哪些期望?

    2011-11-23 09:18:25

  • 李燕端:

    我对这次德班会议期望还是非常务实的。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大概有两个因素可能不利于目前的谈判,可能不是很积极的条件或因素。一方面是国家社会目前面临金融危机,这种影响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实质上起到了一个负面的作用。发达国家国内的高失业、高债务、低增长使他们对气候变化谈判重视程度大大下降。而且他们对率先大幅减排,包括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的意愿大大下降,这是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发达国家程度不同的对公约和议定书所确立起来的制度和原则有着或者是否定,或者是保留,或者是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他们想用一种新的条约来取而代之。他们想抹杀或者是模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责任,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区别加以混淆。他们避而不谈自己的历史道义和政治责任,我想这恐怕是目前谈判不能大幅度进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但尽管如此,因为这次会议是在德班举行,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举行,中国是对南非举行这样一个会议给予大力的支持。中国会与“77国集团加中国”一起共同努力,还要和其他的国家共同努力,争取在这次会议上能够取得积极的平衡的全面的成果。特别是要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011-11-23 09:18:40

  • 主持人:

    最后,非常感谢您为我们解读气候谈判以及气候变化大会相关的议题。

    2011-11-23 09:22:29

  • 李燕端:

    谢谢。

    2011-11-23 09:23:05

  • 主持人:

    观众朋友们,非常感谢您的收看,下次再见。

    2011-11-23 09:23:12

  • 主持人:

    (多媒体部制作)

    2011-11-23 09:23:21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1-11-21-liyanduan_1322010050.mp4

图片大图:

  • 中国网英文记者张芸芸采访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

    中国网 刘宇明

  • 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接受中国网访问

    中国网 刘宇明

  • 李燕端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并回顾坎昆会议

    中国网 刘宇明

  • 李燕端展望11月底即将召开的德班气候变化大会

    中国网 刘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