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先锋——城环学院何靖

发布时间: 2015-02-11 13:59:5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佟静

实践先锋——城环学院何靖

 

何靖是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2008级学生,获得过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还收获了重庆市三好学生标兵、重庆市科技学术创新先进个人,重庆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因其在科研竞赛上的突出成绩,已被推免为重庆大学直博生。

2011年2月17日,元宵节他没有与家人一起,而是在重庆巫山县大昌镇。这一天,大昌镇的天气很好。正午时分,郭家村的村民们正享受着春日里的和煦阳光。“大叔,你们这去年河流两岸消落带的收成好不好呀?”何靖开始了他的调研工作。为了让大面积的消落带土地为当地村民带来收益,同时又不会对库区水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何靖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从库首巫山县至库尾奉节县的沿江两岸农户都是他调研的对象。

为了在开学之前完成这次调研,何靖正月初八就来到了库区。“这样的大学生很受我们的欢迎,为了这些调查,让我们过得更好,元宵节都在我们这度过了,我们很感动。”

经过一年的研究,何靖前后四次深入库区农村,经历严寒与酷暑后,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消落带土地利用的新模式。这个调研项目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和重庆市特等奖的好成绩。重庆市政府采纳了他的调研结果,在部分区县进行了试点。

针对何靖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情况,重庆大学新闻网记者于2012年6月16日对何靖进行了采访。

何靖热衷于公益事业必定有属于他的出发点。“库区尾部的城市是被抛弃的城市,” 何靖说,“而三峡库区的尾部就是重庆。”由于库区尾部属于回水区,水流流速较慢,污染物更容易沉积在水体中,从而导致水体的恶化。目前,三峡库区消落带被近岸农民开垦利用,这是个双方不立的局面,水位上涨的不定性导致农民欠收,生活艰苦;于此同时,传统无序的、散户的农业种植也影响库区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而这种局面正是由于管理不善以及相关法律的缺失造成的。

如何让农民有收益,政府便于管理,水体污染减少这三方达到平衡引起了何靖的思考,于是,一个大胆创新的科研项目由此成型。何靖小组决定把科研主题定为三峡库区消落带农民耕种现状调查及新出路,希望以大学生的身份,向政府提出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管理的立法建议以及无害化有机型消落带利用模式。何靖小组独创性的采用社会调查和实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而对库区乡民进行走访调研成为了本次项目的重要一环。

而对于如何能够更好的完成调研任务,何靖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办法。“一开始我们会担心他们不愿意和我们合作,”在谈及与乡民沟通问题时何靖回答道,“但后来我们发现我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他们其实很热心,也很希望改变现状。”多次的调研让何靖深深地感受到了库区农民生活的艰辛,“苦,太苦了”,库区人多地少,常住人口所占比例大,很多农民处于无田种、无事做、无出路的“三无”状态,而当地的贪污现象也使得当地乡民的生活更加拮据。“为农民增收,让农民生活好一点,这是我们最初的想法。”

本次何靖小组的项目涉及了民生、法律、环境三方面的内容,如何与不同专业的组员协调沟通,成为了合作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作为团队领导,何靖在项目一开始就对各个队员的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在项目进展过程中面对自己不了解的领,何靖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往往自己的意见会与相应专业的队友的想法出现分歧,这个时候何靖就会向老师咨询。单单就法律政策这方面的内容而言,何靖就与队友协商并修改了多次。何靖并不认为这影响了自己团队的默契度,相反,他给了自己团队“90分”的高评价,在何靖看来,“统一的目标”决定团队的凝聚力,自己的科研小组正是一支“有着同一目标,并且互相理解”团队,而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冲刺国奖。

偶尔,有的队员不能按时完成指定的任务,为了不影响项目的进度,何靖就熬夜和队友一起完成。很多个不眠的夜晚,很多个没有休息的假期,何靖和队友们都是一起度过的,如此辛苦,有时结果仍不令人满意。每到这时,何靖就会用运动的方式来解压自己,跑步是他最爱的运动方式,当夜风吹过,何靖的心里总是很安宁,回想起过去绕着湖边跑步的日子,回想去过去努力可望突破的自己,何靖就又有了勇气,回到实验室,回到队友身边,用这共同的目标激励着队友也激励着自己,坚持,不放弃。对于未来,何靖有着自己的想法,继续努力将这个课题进行下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迎难而上,或许是他最好的写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不仅代表了一种科研精神,更是新时代优秀大学生的写照。大家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努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们坚信,凭着这股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回报,为重庆大学争光添彩。

责任编辑: 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