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发布时间: 2015-02-12 09:08:1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加琴  |  责任编辑: 佟静

 

内容提要:以人为本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从“我想学”到“我学会”,从“我会学”到“我乐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效率 我想学 我学会 我会学 我乐学

费时多,效率低,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能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并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呢?结合我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最高水平。”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逐步形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以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构建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轻松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体验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对待学生,以无私的师爱帮助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鼓舞学生,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以崭新的教育理念诱导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以崇高的责任感关注学生,以期待的目光激励学生,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体验到老师的爱给他们带来了知识的丰收,思想的充实,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创设互动情趣,激起“我想学”

激发学习兴趣、人人参与课堂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习兴趣是直接维持和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直接地发自内心地对学习的爱好和追求。要想调动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就要注重情境教学。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也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课本插图等教学手段,声像结合,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浪花》一文时,我一上课就精心设计了这样的画面:天空是蓝蓝的,白云朵朵,海鸥在天上自由飞翔。海水也是蓝蓝的,浪花是白色的。金黄色的沙滩上有贝壳、小虾。画面中的人物是一个小女孩,笑得嘴都合不拢,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孩子们看到了这幅图,他们完全被吸引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浪花》一文,在教到浪花悄悄地瘙痒了小女孩的小脚丫时,我抽了一个小朋友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去“挠痒”了图画中的小女孩的脚丫。小朋友们都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开心地笑起来,情感上起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朗读上也有了大的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们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可见,教师在授课时,导入要奇,授课要新,结尾要妙,处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一旦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教师主导,帮助学生“我学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中,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烈;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不是自发产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古人也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师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可以触类旁通,自己去解决问题,主体地位的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对学习就有了兴趣,自学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从而达到“终生受益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比如解词的方法(查字典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看图理解、画图理解、换词理解、演示理解等)、体会句子含义方法(联系上下文体会、抓住关键词体会等)、朗读的方法、背诵的方法……学法指导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渗透,遵循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的原则,使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目的。

四、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我会学”

语文是“交际性的基础工具”,要学生掌握这工具就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更不能以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思、代替学生的练。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大量地实践语言,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朱作仁教授曾以木匠师傅带徒弟为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这一观点。他说:木匠的基本功是劈、刨、锯、凿。是不是师傅问徒弟劈怎么劈,徒弟答怎么劈;问刨怎么刨,徒弟答怎么刨……通过这一问一答的方法来培养的吗?远非如此。在关键的地方,师傅示个“范”,指点一下,大量的时间是让徒弟自己去实践,去捉摸,久而久之,就会劈,会刨……会做家具了。虽然木匠的工具与语文这工具有所不同,但都作为“工具”,如何掌握它,却有共同的规律。因此,语文课要把教师的讲解提问压缩到最低限度,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时间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而学生语言实践即默读、朗读、背诵、复述、动手画词画句、抄写词句、写作等时间不能少于三分之二。如我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就是这样。我按下面四步进行的:

1,自读课文,回答问题:这一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分别是哪几种?

学生读后,教师检查,并随学生回答将5种新型玻璃的名称板书在黑板上。

2,带着问题再仔细读全文,思考:每一种玻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用途?(让学生在文中画有关的词句)

3,改变人称,写《新型玻璃自述》。把全班分为5组。分别写出这5种新型玻璃的自述。

4,学生写完后,各选一篇引导学生当堂评改。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看,我在整节课中很少讲解和提问,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实践语言。减少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放手”决不意味着“放羊”。这节课我改进了教学组织形式,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服务学生:在最需要引导时加以引导。在最需要点拨进行点拨,在最困惑的问题上解难答疑。课堂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读中练写、写中促读,全方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锻炼表达能力,培养“我乐学”

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必然离不开学生的发言。但是为数不少的学生发言时,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答后语,要么声音小得像蜜蜂。长此以来,学生一上课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根本没发挥主动性,这一问题不解决,就是“乐学”的最大障碍。于是,我先从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着手突破。我在班内设立了“小小播音员”、“故事大王”、“朗诵能手”等荣誉称号。每节课前拿出3—5分钟,鼓励学生说。课堂上组织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当老师,生教生,兵教兵,自己研究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辩论,自由发言,给学生说的机会,养成说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同时,我要求同学们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①暗示自己:每天清晨默念10遍“我能行,我一定行!今天一定是幸福快乐的一天!”

②激励自己:一定要最大胆地发言,一定要最大声地说话,一定要最流畅地演讲。

③表现自己:每天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声音大一点,速度慢一点;每天乐观面对生活,放松自己情绪,养成微笑的习惯;每天给同学讲一个故事或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

通过我平时的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齐心协力地努力,课堂效果一次比一次理想,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乐学”的信心。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才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