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愿与北京携手发展低碳经济

中国网 | 时间: 2010-05-01  | 文章来源: 《国际融资》 

● 专访英国伦敦发展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中国正处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英国是最早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也是低碳经济的先行者。伦敦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城市自然成为中国大中城市学习和合作的对象。前不久,《国际融资》记者就如何借鉴伦敦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等问题,采访了英国伦敦发展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桐渤

London: cooperate with Beijing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伦敦愿与北京携手发展低碳经济

■本刊记者 吴文哲

记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恶化的加剧,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您认为在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建设中,低碳经济会处于什么地位?

刘桐渤: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中国在2020年前减排45%。要完成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还需要企业和个人的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对城市建设很重要。绿色经济、节能减排对于西方来说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18世纪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紧跟着就是信息革命,现在一场绿色经济革命正在悄然来临。我认为,未来城市建设应该有一个零排放的目标,从现在开始就做好节能减排的准备,不要先污染再治理。

记者:您认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规模能有多大?

刘桐渤:太大了。如果我们把今天世界上的石油煤炭消费量的50%转化为低碳能源,就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市场。而实际上可以转化的比这个要多得多。很多商机都要从这里开始,伦敦在这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列。比如伦敦现在已经有鼓励节能便利汽车的政策,城市的充电网络也开始建立了。

记者:伦敦是否有意愿与中国企业在低碳领域合作呢?

刘桐渤:答案是肯定的。伦敦和北京在这个方面确实有加强合作的必要。今年8月份,北京市和伦敦市将举办一个低碳经济技术交流会。届时,我们希望各界朋友积极地与伦敦的企业交流,积极地把英国的技术引入中国。同时中国的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我想,中国可以把这些技术与西方分享。我们希望通过基金的形式把中国的研发和欧洲的研发,尤其是伦敦的研发结合起来。双方的携手合作,可以让中国的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通讯、生物制药和能源方面的先进技术。所以,我们正在抓紧和北京有关部门谈判,希望尽快成立这一科技基金。

记者:这个基金的投资人会是谁?会在什么时期介入企业?什么样的企业有可能获得这一基金的投资?

刘桐渤:这个基金的投资人包括伦敦市政府、北京市政府和一些企业。伦敦市政府以英镑出资,而北京市政府将会以人民币出资。首先,伦敦和北京的相关部门在基金募集阶段都会出资。其次,我们希望一些企业以投资人的身份参与进来。中国有些企业有资金,但苦于没有先进技术或者研发能力,我们这个基金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可以出资参与研发。因为伦敦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我们将把基金的一部分投给伦敦的研发机构。等技术研发成功之后,可以授予中方出资企业,这样双方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这个基金将会是一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会在企业早期介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研发。由于北京会大量出资,所以这一基金主要是面对北京的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基本不会投资于其他省市。作为创投,这个基金会有10年左右的回报期,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基金。基金投资的对象将是市场上急需资金的高科技企业,如生物制药、芯片技术、IT设备等。简言之,这个基金会去投资那些目前中国仍依赖进口的高科技产业。当然,企业如果想要获得这些投资,首先他们的技术就必须是一流的,其次他们还要有详细的市场策划,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并做好国际化准备。

记者: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也在大幅调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您能否结合伦敦的经验,给中国的城市建设者提些建议呢?

刘桐渤:未来中国10年的转型,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上海、北京已经到了极限,我们目前要寻找的是一条适合中小城市、新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认为,一个城市就如同一个人,一个人要想活得好,就要有核心竞争力,就是身体好、受过专业教育,或者在哪一个方面有特长。同样的,每个城市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如果中国的城市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的话,城市之间就会相互厮杀。中国目前是出口大国,中国产品的低价对所有国家都是威胁。未来10年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扩大内需,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记者:中国城市发展还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您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解决方法?

刘桐渤:确实,现在大学生就业很难,大家可能都面临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付出很多代价、甚至花很多钱都找不到工作。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在创造就业方面的投入太少了,把过多的钱投在金融、股票和美国债券这些虚拟资产上,而忽略了实体经济。应该把一部分钱拿出来,投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去,这些产业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岗位。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很多县城人口都不止50万,在欧洲50万人口就是一个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应该有大学、图书馆、医院、污水处理中心,甚至还可能有个交响乐团。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就业机会。如果中国能在这样的城镇投入的更多一些,那么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将会很多,这会解决一定的就业难问题。

记者:下一届奥运会将在伦敦举办,届时,伦敦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伦敦奥运会能有多大的商机?中国的企业有没有机会参与其中呢?

刘桐渤:伦敦奥运会已经进入招标阶段,直接的商机大约是90亿美元,如果考虑周边产业和后续经济,整个商机可能会达到800亿美元。伦敦当然欢迎中国企业的参与,并且我们伦敦发展署北京代表处近期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中国企业了解如何获得这些商机。

记者:2012年的奥运会过后,伦敦是否会利用这次的奥运遗产进行更多的城市建设呢?是否会和中国进一步合作呢?

刘桐渤:伦敦会与北京合作,在伦敦的奥运村建立一所大学。伦敦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可行性的研究和报告。这所大学将是中国和英国的一流大学间的一次合作,我们将努力把它打造成国际一流大学,并培养低碳、绿色能源、生物能源、金融等方面的人才。这将是北京和伦敦之间永恒的奥运遗产。另外伦敦计划建设一个中国馆。伦敦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全世界500强中有2/3的公司都在伦敦设有分支机构。同时,伦敦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旅游中心之一,每年会有3000多万游客。建立中国馆,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以及中国能向世界提供什么。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