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转型有道

中国网 | 时间: 2010-06-02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位于德国北威州中部的鲁尔区曾经是、现在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面积4970平方公里,人口550万。它同时也是全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它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区蜿蜒穿过而得名。

本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由于石油和核能运用所带来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煤炭的需求量下降;马克升值、欧共体内钢铁生产的配额限制等原因,使德国钢铁生产不得不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业也开始走向衰落。伴随着主导产业的衰退而出现的就业岗位锐减等经济和社会问题,使鲁尔区陷入了结构性危机之中。面对危机,德国政府审时度势,自20世纪60年代末着手开展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工作。德国政府不仅前瞻性地制订了多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指导方案,而且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并设立了地区发展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充分发挥政府机构、工会、各行业协会的不同作用,群策群力,积极推动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30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200多座煤矿减至今天的15座,煤矿工人从62万减少到5.3万;钢铁厂从26个减少到4个,从业人员也从35万下降至7.5万,而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却蓬勃发展,取代煤钢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其中服务业就吸引了该地区64%的从业人员,总人数高达95万。

林立的烟囱,废弃的井架和高炉,经过多年的整治,也已陆续变成了农田、绿地、商业区、住宅区、展览馆等,并以其优惠的政策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投资。

为了详细了解鲁尔区经济结构转型的思路及其成功的做法,记者近日采访了德国北威州经济部的有关人士。归纳起来,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在不同的阶段大体上采取了以下三个步骤:

清理改造传统产业 初步完善基础设施

1968年,北威州政府出台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该计划重点采取了对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将采煤业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等措施来拯救老企业,类似于我国的“关、停、并、转”。

尽管由于成本过高,德国煤炭、钢铁业日渐缺乏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但德国政府并没有因此而将它们放弃,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一方面是出于自身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战略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失业压力。

以煤炭行业为例,德国政府制订的优惠政策主要有:(1)价格补贴。这是煤炭政策的核心部分。1996至1998年,联邦政府给予主营煤炭业的鲁尔集团的补贴分别为104亿、97亿和85亿马克;(2)税收优惠。对煤炭公司所得税予以退还、豁免或扣除,还允许煤炭企业加速折旧,促进生产合理化;(3)投资补贴。对煤矿生产合理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安排转岗人员等提供多种补助;(4)政府收购。为保障煤炭供应,政府收购一定数量的煤炭作为储备。此外,政府还提供贷款,建立“国家煤炭储备”,支持煤炭工业的生产和销售;(5)矿工补贴。主要是退休金补贴;(6)限制进口;(7)环保资助。为治理矿区环境提供资助,一般由州政府负担1/3,联邦政府负担2/3;(8)研究与发展补助。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煤炭行业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生产,并通过国内生产,研发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煤炭生产技术和设备,保持技术和设备输出的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此外,各级政府还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造地复田”、“复垦绿地”以及综合利用等方式,鲁尔区许多报废的矿井得到了重新修整,大都成为传统教育或培训实习的基地。环保如今已成为鲁尔区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吸引资金和技术 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1979年,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面联合制订的“鲁尔行动计划”在继续加大前一阶段改善基础设施和矿冶工业现代化努力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提供经济和技术方面的资助,逐步在当地发展新兴产业,以掌握结构调整的主导权。为优化投资结构,北威州规定,凡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当地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因此,虽然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2000年,德国已拥有330家左右的生物技术企业,其中1/3落户在北威州。

联邦政府也特别重视创新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生物技术、信息和环保技术以及科技型企业予以政策上的支持。1972年至1980年先后为3.5万个新投资项目提供了890亿马克的经济补贴,创造了66万个工作岗位。

优惠的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信息、电信生物技术等“新经济”工业在鲁尔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领先于德国其他地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威州从事数据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的企业就超过11万家,电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的绝大多数位于鲁尔区内。

德国中小企业众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贡献。

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为充分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德国政府1989年制订了“矿冶地区未来动议”。近年来又着手实施“欧盟与北威州联合计划”,其特点是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在不同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例如:多特蒙德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其港口优势,成为贸易中心,并建立了“内出船运博物馆”;埃森市则凭借其广阔的森林和湖泊,成为当地的休闲和服务中心。埃森市的“鲁尔文化基金会”收藏了鲁尔区工业发展史图片资料48万张,每年可吸引近500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此外,当地民众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将废弃的厂井和炼钢厂改造成博物馆,将废弃的煤渣山改造成室内滑雪场,甚至还利用废弃的煤气罐、矿井等开发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旅游路线。

北威州经济部人士最后表示,在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政策、资金和技术等的扶持下,经过30多年的努力,鲁尔区目前已从“炼钢中心”逐步变成了一个炼钢等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这一进程还远未结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仍然是该地区今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