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心投入大洋科考事业
何高文是个执着的、简单的人,他面容清瘦,温和儒雅,近视镜片后的目光安详而稳重,说起这20多年来与海洋地质工作的缘分,他的话很平淡:“机缘巧合而已。” 这一机缘将何高文与中国大洋科考和海洋地质事业一线相牵,便再也没有分开。
2003年,何高文第一次出任大洋首席科学家,顺利完成任务返航,但因船舶严重老化,“海洋四号”就此退出了大洋科考舞台。此后的整整8年,广海局除了派出少数人员参加“大洋一号”大洋科考,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外,一批大洋工作人员转行或调离。
伴随着事业的低谷,却常常是周边走出去的风光。收入的差距,再加上事业的低迷,何高文也曾徘徊,“尤其是在单位没船出海那几年,”何高文很坦率,“但想归想,好像背后一直有一只大手,推着我往前走,一走就是21年。”何高文坚持了下来,在本单位没船出海那几年,带领项目组人员随“大洋一号”船开展科考工作。“大洋科考是个苦差事。每次出海都要几个月,最多得半年多,回来还要搞内业。你说,我哪有时间有其他想法?”
何高文谨记一位前辈“要坐得冷板凳”的提醒,坚持了下来。期间,女儿升学、妻子考研,在加上自己读博,家庭工作事务极其繁忙,何高文就把在老家的父母接到广州。他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并努力担起大洋科考的重担。
和陆地地质工作相比,海洋地质工作,在艰苦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晕船的痛苦,而大洋科考,则意味着在这些艰苦和痛苦之上,再增加一份远离祖国亲人的感伤。
“和家人聚少离多,男人对家庭的责任,大多放到了女人的肩上。可是没办法啊!”这种责任,是对国家的责任,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
2011年,中国大洋协会支持下,广海局重返大洋的梦想重新被点燃。在结束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7届年会后,何高文赶赴夏威夷,参加“海洋六号”科考船首航太平洋的新征程。他是第2-3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在余下的80多天科考航程中,何高文带领全船60多位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远洋科考队员,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克服了新船、新设备、新科考队员等需要磨合众多不利条件,出色完成了任务,并为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深海试验选取了合适的下潜试验区。中国大洋协会专门为“海洋六号”船颁发了“首航深海大洋 科考业绩显著”的匾牌。
其后,何高文连续3年担任首席科学家,带领“海洋六号”开展富钴结壳勘查与评价工作,创造出大洋科考新的辉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4年初,何高文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成为2013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此前,他相继获得过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两项,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一项,第十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国大洋协会“突出贡献奖”,“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先进工作者”,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先进工作者”,并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2009年春节前夕,作为大洋科考队员代表,受到国务院领导李克强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和慰问,2014年再次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亲切接见。
如今的何高文,没有停下大洋新资源探索的征程,在做好富钴结壳勘查工作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深海稀土这一新资源领域,2013年开始,作为广海局深海稀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人,连续两年,何高文带领项目组人员,并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开展了太平洋深海稀土等新资源潜力探查,选定靶区,正在为圈定深海稀土资源成矿远景区开展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