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访谈

精彩在这里:温暖!四个故事述说精准扶贫

文章来源: 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 2016-02-26 责任编辑: 李虹霖
+|-

目前西宁三县中,有1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六盘山片区贫困县、330个贫困村!在西宁浅山地区,在脑山沟壑纵横的褶皱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贫困户。这些被残疾、病患、天灾、生存环境阻断了梦想的贫困人口,至今还有7.6万人,占到全省的14.68%,是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在春节前夕专门召开了市委扶贫开发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上市委书记王晓指出,“十三五”时期,我们提出实现“12315”总目标,建设幸福西宁,其中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核心目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约束性、否决性指标,如果有几十户哪怕只有几户没脱贫,我们的目标就会落空,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就会严重受损。我市将举全社会之力,力争到2018年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再通过努力,使脱贫的成效更加巩固,群众生活更加殷实,为西宁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必要条件。作为省会城市,西宁有责任有义务提前实现整体稳定脱贫。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容也指出,新一轮扶贫开发标准更高、难度更大、要求更严,全市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春节刚过,晚报记者走进三县农村,听各级干部谈思路谈工作,和农民聊生活聊变化,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扶贫故事!

移出来的幸福:光棍连消失了

全村600多人,30岁以上找不上媳妇的大龄青年有34名!曾经湟中县共和镇王家山村有个“光棍连”。

如今,“光棍连”消失了,姑娘一个个嫁进来,许多外州县人还专程来到这里,打听房子卖不卖!

走进湟中县共和镇王家山搬迁新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有序的农民新居、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处处展现着新村新气象。村民家门口插着国旗,以此来表达对党和政府最真挚的谢意。对于王家山村的老百姓来说,搬迁给他们带来了幸福。

【艰难岁月】

曾经的王家山村是湟中县有名的贫困村,村子位于纯浅山地区,距县城40多公里,交通十分不便。在实施搬迁前,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孩子们需要到离村子7公里外的多巴镇国寺营村学校上学。冬天下雪了,上学的路十分湿滑,每年都有孩子在上学路上滑倒、跌伤,甚至造成骨折。就医难,村民们有个急病无法得到及时医治。2011年时,全村有34名30岁以上的大龄青年找不上媳妇,有的虽然娶上了媳妇,但是因为贫穷,无法留住人,仅2011年就有两个家庭新娶的媳妇离开了王家山村。

【崭新生活】

为了彻底改变王家山村的状况,多部门联手对该村分两期实施了搬迁。如今的王家山新村位于交通便利的多巴镇国寺营村(安置地位于建设中的多巴新城旁边),安置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如今务工成为搬迁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已有28位搬迁群众在附近的甘河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年平均收入在3万元至4万元。

特色产业带来幸福:小车开进来

曾经,由于靠天吃饭,村民们收入低。嫁出本村,是该村姑娘们的心愿!

如今,特色产业发展为村民带来幸福,小彩电换成了50寸的大液晶,冰箱、冰柜都有了,许多人家还买了小汽车。

将军沟村位于大通县城东北部,属纯脑山地区。如今,特色产业让这个被大山拥抱着的偏远小山村改变了模样!村民家昔日的土房被大瓦房代替,房前屋后、田野山头都整齐排列着树木。钻进茂密的林地里,土鸡在林下跑来跑去,大黄、白芍、当归、玛咖等中药材也傍着林子种了起来,林下经济正在这里发展起来。

【艰难岁月】

几年前,将军沟村还是一片收成少、农民收入水平低的“贫瘠土地”。全村185名劳动力中的绝大部分常年在外打工挣钱,村里就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以前,本村姑娘们的心愿就是离开这里,嫁到外地,外村的姑娘们也不愿意嫁到将军沟。

【崭新生活】

如今,将军沟村“两委”班子在项目和特色上做足文章。先后在村上实施了双垄地膜马铃薯种植、中藏药材种植、青海云杉大苗培育基地等项目,村民依托项目来增收。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依托地缘辽阔、林业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该村实施了高标准造林项目,这些项目给全村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30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农民口袋里有了钱,精气神更足了,许多村民不仅买了小汽车,还在县城买了房子。

农家乐里的幸福: WIFI进村了

曾经,由于交通不便,住在浅山里的麻尼台村村民一年进不了几回城,电脑、网络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熟悉!

如今,村庄环境美了,道路通了,一排排整齐的大瓦房成就了这里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的发展,农家客栈里也有了WIFI。

扶贫不是单纯的民政救济,要实现精准脱贫,必须要促进劳动致富,推动产业发展。依托于湟源丹噶尔古城、赞普林卡、日月山景区以及青海湖景区,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新村和近邻石崖湾新村大力发展以农家饭菜为主的农家院、农家客栈等形式的乡村旅游。截至目前,全村已有农家乐或农家客栈80家。

【艰难岁月】

过去的麻尼台村位于湟源县政府13公里外的浅山地区。搬迁前的麻尼台村,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娶亲难、学生上学难问题十分突出。目前,麻尼台村和石崖湾村已进行搬迁,新村建设在距离县城2公里的地方。

【崭新生活】

目前,麻尼台和石崖湾两个新村有9户26人从事农家院,67户140余人从事农家客栈。村里成立了游客服务中心、实现了WIFI全覆盖。同时,客栈内统一了配套设施,从入住、收费到房价调整等事宜,全部由村干部组成的客栈管委会统一安排管理,从源头制止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采访中,农民张启云对记者说,现在开农家乐收入好,一年收入能达到一二十万元,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富裕!

5万元贷来的幸福:生活有奔头

曾经,贫困群众张元来有想法但因缺乏资金,而无法付诸行动!

今天,5万元“幸福贷”助张元来起步,圆了他的牛羊育肥梦。

春节已过,但在我市广大农村仍能感觉到新年的味道。在大通县宝库乡寺堂村,说起新的一年,养殖户张元来信心满满。

【艰难岁月】

寺堂村位于大通县东北部,地处脑山地区,主要以传统的农业耕作和农牧业养殖为主,全村共有贫困户62户、240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数的43.66%、38.71%。张元来属该村中等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照看孩子,张元来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从事养殖业。一段时间以来,他因资金缺乏、贷款困难、经营规模无法扩大而发愁不已。

【崭新生活】

大通县扶贫办积极与县农商行衔接,推出了针对贫困群众的金融创新产品——“幸福贷”。在信用贷款的支持下,张元来用5万元信贷资金购买了38头牦牛犊进行育肥,预计仅牦牛育肥一项,2015年他就可增收3万元左右。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