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访谈

甘肃临夏州扶贫故事 相信精准扶贫的力量

文章来源: 甘肃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2-26 责任编辑: 李虹霖
+|-

黄家村新貌。(记者 张子恒) 

黄家村民居旧貌。(资料图片)

黄家村民居新貌。(记者 张子恒)

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州委副书记、州长马学礼在黄家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记者 张子恒)

央广网兰州12月1日消息聚焦精准扶贫,着眼区域连片发展。临夏州委、州政府从经济基础条件最差、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开始,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模式,在创新中寻求新突破,围绕长远发展找基点,不到半年时间实现了贫困村黄家村的嬗变。为解读临夏扶贫攻坚路上的成就与经验,笔者循着黄家村半年发展的轨迹,记录黄家村的新变化——

11月11日,立冬不久的东乡县大树乡黄家村已经寒气逼人。若在往年这个时候,这里将是静悄悄的一片,偶尔会有老人的咳嗽声打破山村的沉寂。可今年不一样,施工车辆穿梭其间,家家户户忙于新居落成后的装饰工程,到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不到半年时间,资金不增标准不降,黄家村连接城区的6.7公里瓶颈路段全线水泥硬化路投入使用。

不到半年时间,设施齐全、亮丽宽敞的黄家村小学实现了由三间破旧土房到二层综合教学楼的华丽转身。

不到半年时间,黄家村自来水铺设入户,同步修建完成一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另外一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正在加紧建设,近期将完工。

不到半年时间,黄家村群众原来居住的土坯危旧房变成了崭新的砖木新瓦房,抗震性和适居性全面提升。

不到半年时间,“六位一体”的村办公场所建成,村民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医疗服务、文体娱乐、信息发布有了专门的场所。

……

曾经困扰黄家村百姓生活、制约黄家村经济发展的水、路、房、上学、就医等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而这些变化皆在老村委会主任黄依斯马里最乐观的预计中,最快也得两三年后才能实现。尽管当他64年人生履历中第一次在山村迎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时,他知道山村改变的时候到了,可他没有想到这么快、这么好。6月5日这一天,对黄家村群众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当天,州委书记杨元忠,州委副书记、州长马学礼轻车简从抵达,他们此行调研的主题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站选定在全州自然条件最差、经济基础最薄弱、群众生活最贫困的东乡县黄家村。

多少年来,山大沟深、干旱贫困、封闭落后已成为黄家村的代名词。这里生态极其脆弱,没有水泥路,吃水要靠人挑畜驮,一趟山路几十里地,崎岖难行,是典型的极度贫困村。杨元忠、马学礼来到群众家里,寻难问困。

群众贫困落后的生活令人感慨,帮助他们改变贫困落后的决心不断升华。结合村情民意,州委领导与州县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现场办公,指出问题关键,提出具体可行方案,坚持民生优先,群众急难问题优先,联动开展扶贫大会战,不到半年时间,收获了累累硕果。

临夏州委、州政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全面开展精准扶贫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和为民取向,蹄疾步稳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州上下形成主要精力向精准扶贫集中、资源资金向精准扶贫倾斜、智慧力量向精准扶贫汇集的共识,以此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和大决战。围绕精准扶贫工作,临夏州委、州政府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着力改善贫困村的基础条件,大力实施农村道路、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安全饮水、动力电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赢在当下,时不我待,号准贫困脉搏即知即行。在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一线指挥下,临夏州多部门协同会诊,立知立行,提高标准,力求高效,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1至9月份,全州实现生产总值152.79亿元、同比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240.22亿元、增长15.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1亿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02元、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9.34元、增长10.8%。

曾经无数次幻想村庄外的世界。没有读书前,外面的世界对黄家村的孩子而言,仅仅就是几张餐桌,十几个吃他们“东乡手抓”的客人,这就已经囊括了他们脑海中的全部世界。尽管这个“世界”也仅仅碎片化的来自外出村人的介绍,而首都北京,对于山村的孩子来说只是北京两个字,城市的繁华无从想象,也从未奢求去触摸,更未曾想过置身其中成为一员。当读了书,当和城里的孩子拥有一样的校舍时,北京就不仅仅是两个字或者一个符号了,要去北京上大学,要用知识作行囊,走遍世界,拥有世界。教育激活了山村,一所学校让村子里所有人的致富梦想燃烧起来。

黄家村13岁的孩子唐占海才入读四年级。由于道路不便,黄家村一社七社路远山高,雨雪天小孩子根本无法上学。出于安全考虑,加之多年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家长在6岁孩子适龄时期不送孩子上学,直到孩子10岁能基本适应泥滑道路时才送孩子入学。唐占海有一个他认为最宏伟的梦想,就是能到北京上大学,而这个梦想在新学校落成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以前的他一直认为到学校就是认几个字,出去打工做饭洗菜能看明白菜单就行。新学校的建成,促生了他求知的欲望,要上大学,要将目光穿过山村,要视野宽阔,要有学识,要用智力作支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

作为村子里唯一的学校,原来只有三间土房,小学六个年级,平均两个班级占用一个教室,只好进行复式教学,一个班上课时另外一个班只能静默自习。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像黄家村一样的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黄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70户、贫困人口303人,贫困面高达44.92%,农民人均纯收入才2614元。教育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良策,州委领导进村伊始,目光就聚焦学校,多部门联合召开会议,现场进行协调,超常规不超程序,按章施建,三个月时间,一幢崭新亮丽的二层综合教学楼投入使用。

学校的改变让校长马文祥开心不已,经历学校艰苦岁月的他,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要让村子里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党的教育关怀下明志。以前由于条件差,很多孩子到入学年龄都无法按时入学;现在条件好了,随着下一步学校后勤设施升级,学生寄宿条件成熟,本村较远几个社的孩子就可以在学校解决食宿。马文祥校长认为,随着村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会更足。来自兴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王兴保老师,作为首批进入黄家村小学支教的志愿者,见证了学校历史的巨变。初次到学校,他为学校的严酷条件惊讶,岌岌可危的三间土房,教学设施简单稀缺,活动场所就是一方土平台,置身其间轻跑即扬尘四起。因为贫困,村民们面对教育乏力,很小的孩子就要担负持家的担子,因为没有文化,打工都是干苦力活,赚取的也都是很少的钱,持续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几代人苦涩挣扎在贫困线上。学校的新建,托举起了这个村子脱贫致富的希望。

没有理由让任何一户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掉队,也没有理由让任何一位村民成为致富路上的旁观者;大手拉小手,能人带头,州委、州政府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党员干部要做好表率;公开公正,让每一个家庭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共同沐浴在祖国的富强中,畅享幸福美好生活。

由于深处大山,多年闭塞,黄家村逐渐凋零。近5年,整个黄家村户数由140多户锐减到76户。群众居家一直停留在土坯房的基础上。黄克麻一家以前的生活就是放几只羊,守着土房,在日复一日的单调和寂寞中度过一年又一年,全家8口人,7口人在外面打工,回家对他们意味着回到贫穷。

欣喜的变化来自今年6月,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感召下,从事建筑行业的当地企业家主动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在参加完工程招投标后先行垫付资金开始重建。就这样,黄家村贫困群众在自己拿不出修建资金的情况下,开始了他们依托党和政府协调照顾的家园重建。黄克麻说:“路修好了,房子建成了,这下家人们会喜欢回来,一家人可以其乐融融地一起生活了。路通畅了,出入便捷了,子女们就近打工创业,田地里再种些黑枸杞,一年下来的收入应该不错。房子新了,睡觉心里也亮畅,致富的信心也就足了,新修的学校,孙子们可以就近入学……”

面对来客,黄克麻总会一遍又一遍描述他对未来生活的新规划。而在规划的蓝图后面,是他实实在在的新增收入。根据省州“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黄家村易地搬迁项目自6月份全面启动,道路建设、人饮工程、易地搬迁、“六位一体”村办公场所建设、学校重建、土地整理、暖棚圈舍等建设同步开展,这都需要大批的用工。黄克麻和乡亲们实现了就地打工从业,月收入一下子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3倍。

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提振了村民致富的信心,渴望发展、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变得十分强烈。黄家村全村7个社的140户群众,通过易地搬迁、插花安置的办法,都新建了家园。根据州里“发展生产,培育产业,帮助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建小康”的要求,扶贫工作人员非常注重产业培育,着眼系统性扶贫布局。提炼出了“引进走出”四字诀,“引”即是科学调研论证,培育壮大一个好的村级产业;“进”即是通过外出观摩学习,知识面全新更迭,头脑装进新的致富理念;“走”即是指加大调研,精准研判市场,走出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不模式化,不程序化,不一味照搬照套,走创新性发展道路;“出”即是指开展好季节性外出务工,在外出务工期间,加大村级产品推介力度,打造好村级品牌。目前,黄家村家家户户在盖起新房的同时,修建了羊圈和牛圈,养殖规模化雏形渐显。

要绿色崛起,要永续发展,要有配套措施,不撒胡椒面,不做表面文章,不仅仅要持续性增长,更应该有“富业”,技艺培训兼顾爱好,发展着眼长远,多渠道,多方向致富成为主调。

致富信心的提升,也激发了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村民黄哇黑得的大门前有棵大榆树,有次修建中划破了树皮,他小心翼翼地用泥土包裹好,告诉人们这棵树受了伤,一定要护理好。黄家村多旱,一树一木皆不易。这次房屋改造,他们非常注重保护山的原貌,每一座房屋的建筑都充分考虑对脆弱生态的修复保护,房前屋后的树木没有一棵受到损害。珍爱绿色的理念也许最能诠释他们多年沉寂后渴望焕发生机的愿景。

“硬件”提升的同时,黄家村扶贫工作开展同样注重“软件”的提升。按照村民发展意愿,各类技能培训密集开展,坚持从实际出发、问题着手、瓶颈抓起,实行区别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扶持,黄家村扶贫措施与贫困户实际需求精准对应。在摸清贫困户底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问题根源和脱贫需求,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施,是通过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劳务输转,还是通过资金扶持、临时救助等实现脱贫,都细化实化到人头,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村民黄热哈喜欢餐饮业,经过县里统一组织的牛肉拉面制作培训,目前已经一技在身,外出务工实现由劳力型务工向技能型务工的转变,收入也是不断翻番。

“我陪你一起走一次上学的路!”州委书记杨元忠听闻几名孩子上学路程较远时非常感慨。朴素的语言,朴素的为民情怀可以温暖一个村庄,可以点燃村民的致富信念。

几个月的巨大变化,激活内心的不仅是大人,孩子们也在喧闹中焕发出新的认识。11岁的马兰是班级里学习最好的,也是最勤奋的,由于家住距离学校较远的七社,她上学往返一次就要两个多小时。州委领导嘘寒问暖的关切更加坚定了她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决心。以前的她忧郁而内向,如今她变得阳光灿烂了许多。学习之余,她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接力赛。她认为接力赛一棒一棒的传递,不仅是人的接力,更是力的接力。她喜欢读书,她明白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她明白从小就应该树立读书报效祖国的志向。而和她一样,全校的56个孩子都经历了学校更迭换新的历程,同样内心升腾起的是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家乡的信念。

临夏精准扶贫的路由小路弯弯汇集成康庄大道,一如临夏河滨的河州大道,平坦通达。在扶贫攻坚的路上,干群一心,坚守在这一方贫瘠土地上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以情感人,以爱动人,和村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和黄克麻的三次接触可以定格成三张照片,一张拘谨慌乱,一张洋溢自信,一张感恩快乐。黄克麻只是万千群众中的一员,选取他只是作为一个代表。套用网络最流行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临夏人民在送走这个冬天,迎接春天的过程中,脱贫致富的路还远吗?

和村民黄克麻有过三次接触,且每次影响深刻。第一次见他,是州委领导进村调研随访村民,他的穿着是最破烂的,也是躲在最远处的。当领导主动要去他家走走看看的时候,他起初是慌乱拒绝的,说房子里太脏太乱不能去。在一再要求下他才带大伙去了他家,进门瞬间他哭了,客人们来了,他从来没有想过他家破旧的小院子会让领导关注。第二次见他是在他修建房子的施工现场,深秋的天气已经寒意渐深,见到我们不仅没有了以前的拘谨,他穿得很单薄,当问他冷不冷时,他笑称一点都不冷,心里热火根本不冷,再说干活是体力劳动,活动着就感觉不到冷,还有点热呢。还主动给我们讲起了他的产业经。在他的心中,放羊种田是他的第一产业,在村子里参加短期建筑打工是他的第二产业,带孙子是他的第三产业,他以后要多产业跟进。第三次见他时,新居已经完工,见到我们,马上主动招呼我们去他家里小座,邀请我们喝他自制的麦茶。从他洋溢在脸上的喜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满意。他邀请我们,要经常来他家做客,他最近要买些好衣服穿上。生活好了,里里外外都要有个好样子。

记者手记:于行进间思考

进入临夏州东乡县大树乡黄家村采访,缘起于黄家村在短期内的巨变:不到5个月时间,黄家村焕然一新。新的是面貌,新的也是思想。

于是,走进这个村子,沿着村子发展的轨迹,对话山村,寻觅天地正气,寻觅山河颜色,并在行进之间思考。

黄家村位于大树乡东部,距东乡县城约23公里,距大树乡政府11公里,是全县基础条件最薄弱、群众生活最困难、贫困程度最深的村,也是“六难”(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问题最突出的村,村里共有大小沟壑12条,大小山头山梁7座,群众分散居住在沟壑山梁之间,人口密度仅为104人/平方公里。在如此贫瘠的地方,横亘的沟壑阻断了当地村民通行的路,发展致富的梦想多年停留在脑海和计划上。

要发展首先要改变道路交通和教育教学条件,这需要多方面支持,需要相当大的魄力。好风凭借力,在黄家村村民的企盼中,中央、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利好政策,精准扶贫政策机遇叠加,州委州政府目光聚焦,“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目光”。

坚决啃硬骨头,迎难而上,按照“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的思路,把推进精准扶贫与县域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同步推进,抓好县域发展与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协调联动,抓好县域主导产业与到户增收产业的深度融合,抓好县域龙头企业与群众农业生产的链式对接,实现县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促。村、乡、县、州点线面纵横连片发展,实现黄家村发展巨变的同时,全州扶贫工作全面高效开展,呈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显著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就黄家村而言,以前需要3个小时走完的路程现在只需半个小时,速度的提升,改变了村民的观念,等靠政府变为主动创业创新。采访村民期间,感受他们对新生活的喜悦,听他们描述美好憧憬,一直想了解他们的从前。犹豫再三,当我说出来时,才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健谈的村民完全不忌讳过去村庄的沉寂。后来我发现,整个村子没有人对过去生活的抱怨,内心阳光豁达,对他们而言,新生活已经开始了,和过去告别才是最重要的。这份潇洒的背后是新时代下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感恩和信赖。

行走在村子中,没有见到一个闲人。家家户户都在忙于建设,看到有客人过来,都会友好地停下手中的活儿,亲切地打声招呼。按照村民自己的说法,现在是挺直了腰杆。以前,由于条件艰苦,出去很容易被人看不起,认为是从很困难的地方出来的,很容易受到别人轻视。家里人生个病,或遇到突发事情,要翻越不可逾越的大山,耽误了很多时间,也丧失了不少机会,现在可不愁了,很多村民都购置了农用“三马子”,有的家里还开进了小汽车、微货车,村民的基本需求就地都可以解决。

关于黄家村的未来,村民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美好畅想。养殖场、黑枸杞基地、东乡土豆等被一次次提及,村庄的发展轮廓线条清晰明了。

一如老村委会主任黄依斯马力所言,现在的黄家村就是黄家新村。

行走在黄家村,随时都能感受到村民朴实的感恩情怀,他们对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赞不绝口,提及未来发展自信满满。村子里的人们,走在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上,和其他非贫困村庄的群众一样坚定从容。大人们的谈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让整个村子热闹不已。村民们守望着自己的幸福,坚信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这让我们也相信,精准扶贫的力量,可以穿越一切艰难险阻,让所有贫困村到达小康村的彼岸。临夏州是六盘山片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仍有41.6万贫困人口、贫困面达24%。脱贫任重而道远,临夏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汪洋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临夏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扎实实开展工作,趟出了一条适合临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民族日报记者 林夏彦 马秀梅)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