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访谈

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视频连线福建宁德赤溪村

文章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时间: 2016-03-01 责任编辑: 李虹霖
+|-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福建宁德赤溪村。当他了解到“中国扶贫第一村”令人惊喜的变化,全村的贫困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92%下降到现在的1%时,高兴地指出:“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的实践印证了现在的扶贫方针,就是要精准扶贫。扶贫根本要靠自力更生,要靠强劲的内生动力”。

总书记为何一直惦记赤溪村?这其中,既有对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的祝愿,更有从中找寻脱贫致富样本的期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赤溪村一村一地的脱贫实践,生动具体地展示了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决胜阶段,关键看内力;弱鸟先飞,需要因地制宜的精准诊脉、因时制宜的精准药方。把握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精准性,类似赤溪村的脱贫喜讯才会捷报频传,才能在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贫困是人类文明之耻辱。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工作,先是解决面上的脱贫致富。应当说,在党的中心工作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后,大多数勤劳的贫困人口都可以通过一己努力摆脱贫困,逐步分享到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红利。然而,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剩下的大多是自然条件恶劣、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的特殊地区。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乃是“内源扶贫”、根治贫困痼疾的治本之策。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内生扶贫才能真致富、才能不返贫。以往,有个别地方的扶贫工作热衷撒胡椒面,动不动把转移支付的资金挨个村子平均分,老百姓吃了几顿饱饭,但还是找不到长久致富路。还有的侧重于政府搭台,搞些项目推介、招商引资,结果路数不对、水土不服,大家的生意经还是念不顺溜。这些扶贫中的费力不讨好,很大程度上就因为没有把好脉,没有找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真正需求。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今天的扶贫把脉,不能再撒“包治百病”的胡椒面了,而要具体地搞清楚不同地区、不同村落、乃至不同人家的贫困症结。“精准”二字,深意正在于此。一方面,到底是自然环境的先天不足,还是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平衡,或者区位优势的难以释放,必须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做出战略分析评判。另一方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贫困症结开出的药方也注定不一样,到底缺启动资金、还是缺项目带动,先靠政府整体引导,还是提振群众致富的信心与精气神,不能简单一概而论,必须精准施策、精准落地、精准反馈。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容易引发简单化、情绪化的操作。有时候,一两年下来不见效,很可能让人心灰意冷。其实,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量变到质变得有个过程。奔向全面小康社会,一个老乡都不能掉队。拿出这样的责任心,各级领导干部不妨静下心来,重新去审视扶贫攻坚的“坚”到底在何处,弱鸟先飞的“弱”到底在哪里,从而开出更加辩证的药方,全面增强落后地区的内生动力。让“弱鸟”自身强起来、自己飞起来,是党中央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是我们奔向共同富裕的奋斗大方向。

分享到:
0